當前社會信用法律建設探索
時間:2022-11-20 05:26:11
導語:當前社會信用法律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士紅工作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政府又做出了“五年內要把‘社會信用體系的框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來’的戰略決策。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以道德為支撐、以產權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期,進入了空前的全面建設時期。但是,同西方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相比,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在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這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建設,尤其是在加入WTO以來,很多外國的信用機構不斷的涌入,給我國的信用建設帶來了更大的威脅與挑戰。在此,筆者主要從法律制度的角度上論述社會信用體系存在的某些問題,以期對我國信用法律體系建設有所裨益。目前,社會信用體系存在的某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社會信用框架體系認識有偏差
十六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學術界掀起研究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社會信用框架體系的高潮,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拉開了可喜的序幕,但如果對我國目前信用機制建設進行深入研究,就不難發現,我國現在的信用機制建設形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來說,不僅是不容樂觀,而且是相當嚴峻。在諸多研究文章中,對社會信用框架體系認識有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未把政府信用考慮進去政府信用是政府依法行政、重塑政府、實施善政的必要條件,也是維護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但是當我們深入認真地分析這許許多多的失信現象時,卻越來越多地發現,存在于企業、商家、乃至個人中的信用缺失問題都與政府的信用缺失有著揮之不去的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中存在著比較突出的信用缺失的現象。一些地方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和統計數據失實,而且往往是被有意地拔高,水分較大,產生難以取信于民的不良影響;一些地方政府的決策隨意性大,決策多變和政出多門,往往造成所決策的事項執行不了的多、執行了達不到預定目標的多、執行后群眾不滿意的多,造成失信于民的不良后果。正因如此,經濟學家董輔認為“政府信用問題對整個社會信用有引導作用,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建設應當首先從政府做起。中國地質大學教師李曉玉在他的文章《政府信用研究》中指出:“推進誠信社會建設,首要任務是政府信用建設,建立誠信政府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石。”
(二)把社會信用等同于經濟信用目前出現的征信機構和地方法規只是從現象上,即力圖從經濟行為上規范信用。這種片面的信用規范,其實只是有形的“小信用”,只是表象化的“標”,是哲學上的“用”,是社會信用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和表現,而非信用“本體”,即,成為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大眾和各領域,集文化、思想和行為與一體的具有高度自覺的“大信用”。許多學者認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就是經濟信用體系建設,從這個角度出發,大部分文章都從如何堵塞經濟失信上展開,這勢必導致社會信用建設上的本末倒置。經濟上失信是社會信用缺失的集中反映。信用危機的整治應統一考慮,決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單從經濟領域整治失信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三)把社會信用簡單地理解為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之和鄧海在《我國社會信用建設中的法律問題》一文中指出:“社會信用是除金融機構之外的一切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活動,是全社會信用活動的一部分,信用方式主要有農村合作基金會、民間借貸、社會集資、財政信用等。”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事關政府的許多部門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二、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政府領導機構“缺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客觀上要求政府適時轉變職能。“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職能主要在于制定規則,規范監管,推動信用經濟不斷發展。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事關政府的許多部門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盡管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認識和規劃上尚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由于國家對各個部門之間沒有做出相關的法律政策予以指導,對相關部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引導方向不夠明確,使得很多部門職責及管轄權存在著交叉不清現象,相互之間分工不夠明確,辦事效率低。
三、信用立法資源不足,法律法規亟需完善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完整、系統的法律體系的支持,失去法律體系的支撐,任何信用體系的建設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功完成的。當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雖然在《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中都有關于信用、欺詐方面的原則性規定,但可操作性不強。不但對誠實守信行為沒有保護、獎勵措施,而且對違背信用行為的定義也不準確、不完整,處罰條款彈性太大,無法對失信構成強有力的約束。此外,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制度等尚未建立。總體來看,我國目前在信用立法方面卻做的遠遠不夠,信用法律法規極不完整根本不能滿足和適應日益變化的信用市場的需求。盡管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征信管理條例》,但由于宗旨不明確,特別是對信用行業的原材料與數據問題沒有做出明晰的界定和有效的解決,信用行業仍將無法可依。
四、完善的征信制度尚未確立
社會信用體系的正常運行要求形成發育良好的信用服務市場。信用服務機構利用公開的信用信息,加工信用產品,提供信用服務,形成信用市場的供給;通過政府鼓勵示范、增強社會信用意識、引導企業重視失信防范機制等措施,形成和培育信用產品需求;市場主體通過應用信用產品,做出理性決策,規避市場交易中的信用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從而擴大信用產品的需求,刺激信用產品的供給,使信用市場良性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得以正常運轉。
(一)我國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業設立專門進行內部信用管理的部門、機構或人員。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專門組成部分,包括對應收賬款和商品銷售的管理;對與企業發生業務關系的所有主要客戶信用狀況的調查、征信和管理,是企業財務會計部門連接各業務部門的橋梁,也是企業篩選客戶、“去偽存真”,并與誠信客戶保持長期聯系的紐帶。這一重要管理環節的普遍缺乏,必然導致社會失信行為的大量發生。
(二)我國信用中介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很低在征信國家,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相當高,征信業十分發達。目前我國仍是“非征信國家”,信用社會中介服務行業發展滯后,我國雖然也有一些為企業提供信用服務的市場運作機構(如征信公司、資信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等)和信用產品,但僅市場規模很小,經營分散,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導致了企業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估,市場不能發揮對信用狀況的獎懲作用,企業也缺乏加強信用管理的動力。我國信用中介服務市場還存在嚴重的供需雙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信用服務行業的社會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從信用服務的供給來看,國內有實力提供高質量信用產品的機構或企業還很少。同時,我國整個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缺少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五、信用市場缺乏“信用”,法律保障力度不夠
我國當前的社會信用現狀比較注重人情及人際關系,因而在各種信用合約問題上極易被攪渾是非。由于信用市場不夠完善,相關法律不夠明確,使得社會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惡性發展的趨勢。“現在社會上之所以有很多失信行為,是因為沒有受到及時的、嚴厲的懲罰,所以,造成投機取巧、牟取暴利行為屢禁不止”。此外,有很多的企業不僅沒有按規定向債權人返還貸款本息,還有其它一系列的不正常行為,如逃廢債和惡意欠息,另外還有違約挪用資金、短貸長投、決策失誤。
六、信用信息缺乏統一管理平臺
在征信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個人信用信息數據的開放和市場化運作是信用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許多國家通過相應的法律或法規對信用數據的開放做出明確規定。一般來說,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銀行內的借貸信息和政府有關機構的公開記錄等,征信服務機構可以通過公開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檢索法律規定可以公開的信息。但我國在征信數據的開放與使用等方面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政府部門和一些專業機構掌握的可以公開的企業信息沒有開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稅務、統計等部門所掌管的大量的企業信息資源很多沒有公開,增加了征信和企業信息獲取的難度。社會信用體系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只有正確面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才能早日得以建立健全。
- 上一篇:小議滿族法律建設的特點
- 下一篇:東盟經濟的法律解決機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