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意法律價值研究

時間:2022-08-08 11:06:55

導語:網絡民意法律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民意法律價值研究

摘要:“網絡民意”是一個新興的法律概念,我們可以用研究法律的方法研究和闡釋它的價值與局限性。鑒于“網絡民意”有著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今天中國法治進程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其表達方式適當與否對法律運行必然會產生較大影響,本文就如何協調“網絡民意”與法律的關系,更好發揮網絡民意的監督與輿論作用提出建設性方案。

關鍵詞:網絡民意;法律;價值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網絡的飛速普及,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有了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數以億計龐大數量的網民針對眼前發生的國內外最新事件、焦點熱點話題,利用網絡工具和語言抒發心聲、發表觀點并相互借鑒影響成為他們關注社會、參與政治、表達自我的主要方式,而這種以網絡技術支撐為背景的新的民意表達方式逐漸衍生出“網絡民意”一詞。歷數近年來發生的社會“焦點案件”,從“復旦大學飲水機投毒案”到最近的“中國留學生江歌日本被害案”,虛擬網絡空間越來越多的滲透進公眾輿論的視野,網民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自由發表言論。伴隨“網絡民意”影響的日益擴張,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關注并針對其利弊展開了學術討論。“網絡民意”是公共話語權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主動關注和回應社會焦點問題的新渠道,在社會輿論互動方面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我們應該冷靜分析和研究其運作模式和機制,客觀考量其自身價值和社會意義,制定能使其在可控范圍內運作的方式和規則,否則將使其消極因素不斷擴大直至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一、網絡民意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推動“公民意識”的覺醒。在信息時代,網民正是通過網絡這一平臺行使自己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網絡平臺虛擬性的特點給了民眾自由表達意愿的空間和機遇,網民在公共虛擬空間里可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意愿。這給公民參政議政和關注社會提供了更多選項和機會,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通過網絡維護公民權利,逐步推動“公民意識”的覺醒。(二)有利于民主社會的構建和完善。網絡社會的構建對于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是一種新的載體和組成部分,公民通過網絡發表言論,表達意愿可視為人民行使其基本權利的延伸。在信息時代,公民參政議政、參與社會民主進程的形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一直以來我國公民表達政治意愿主要是通過民主集中的方式自下而上體現出來,而如今網絡則成為公民參與政治更為高效和直接的有益補充,互聯網在增進公民參與、推動政府執政模式轉型、增強社會主義民主監督、促進公民意識覺醒以及建構新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顯著且有效的作用。(三)有助于實質正義的實現。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是正義實現的兩種方式,相比于更注重程序公平的形式正義,實質正義所追求的是社會范圍內實質性的、最大多數人的、社會性的正義和公平,它根據每個人具體情況的不同而予以有區別的對待,保障最大多數人的幸福、利益和發展。“網絡民意”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公民的政治參與、社會監督和利益分配的權利,在實現正義方面,網絡民情更能夠代表絕大多數公民的意愿,也更能體現正義的主體利益。2007年震動全國的“許霆惡意取款”案,在法院以盜竊罪判處其無期徒刑后,網絡掀起關于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論戰,最終在網絡輿論的強勢影響下,法院二審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這意味著網絡民意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二、網絡民意與法律的矛盾與沖突

網絡民意對于我國法治進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絡民意與法律之間的沖突和不和諧因素。以“鄧玉嬌故意傷害案”為例,鄧玉嬌持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法院最終以鄧玉嬌防衛過當、有心境障礙、有自首情節等理由,判決其犯有故意傷害罪,免于刑事處罰。案件背后網絡輿論的一邊倒同情鄧玉嬌,原因是民眾對官員濫用權力、仗勢欺人的話題極為敏感,他們普遍擔心,在如鄧貴大、黃德貴之類的官員可以如此囂張跋扈的法律薄弱地帶,法律正義能否得以保障,鄧玉嬌們能否伸張權利。網絡民意悄然改變了鄧玉嬌案中的強弱對比,并直接影響了案件結果。但回顧此案,網絡民意是否有脅迫法律公正,影響司法正義的嫌疑成為了法律界和網絡上爭論的焦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民意和司法公正之間是一種“相愛相殺”的復雜關系,其價值沖突越來越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加以重視。(一)網絡民情相對于法律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網絡民情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法學界也逐漸對其展開研究,原因在于其影響不僅僅局限在網絡空間,而是已經滲透到司法程序的各個環節,乃至對案件的審判結果。網民情緒通過這樣的導向性評論得以醞釀聚集,以至于在法院尚未判決之前就對案件結果有了先入為主的心理導向。這種網絡民意不僅對當事人及證人、律師產生影響,也會對法官造成巨大的壓力和干擾,導致法院不能獨立地根據事實和法律做出判斷,使得本應公允的判決結果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個別網民為追求網絡點擊率、達到轟動效應進而提高知名度,擅自發表不符合事實真相的評論,甚至不惜刻意捏造,有意與大眾觀點相背離。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網絡公共道德的基本要求,而由此引起的輿論漩渦很有可能將法官再次置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從而做出有違法律精神的判決結果。(二)網絡民意具有超前性,而法律存在滯后性。首先,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不斷涌現,人們的思想意識日趨復雜,價值觀呈現多元、多樣化發展。觀點碰撞的背后,既有利益間的沖突,又有價值觀的分歧,更有看問題角度的差異,總體來說,網絡民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現實和時代特征。而我國的的立法程序和法律滯后性的特點決定了法律不能時刻適應社會的瞬息變化,因此在調整一些新的社會關系方面則出現無法可依的境況,這時網絡民意和法律之間的沖突則會凸顯出來,一邊是時刻關注社會動向,用新的觀念分析事件,一邊是立足權威和穩定,以適當的方式補充對新事物的判斷,法律在輿論引領上往往處于弱勢,因此會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和責難對象。

三、協調網絡民意與法律關系的途徑

(一)信息公開化。網絡民意與法律的沖突很多情況下因為案件信息的不對稱性,在基本事實不完整或是不真實的情況下網絡民意容易受到個別媒體的歪曲報道或者一些公眾人物的言論影響,很多網民在對基本事實缺乏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公開對司法程序進行質疑和批判,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利用網絡民意推波刻意夸大或歪曲案件事實,甚至抨擊國家司法制度、挑戰法律公信力,在社會上引起惡劣影響。因此信息的公開就顯得至關重要,讓網民們在多元化信息中做出自己的判斷,減少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網絡民意與法律的沖突。具體到個案,當社會焦點案件發生后,相關法律部門應在官方媒體平臺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第一時間對案件的真實情況和最新進展進行公布和報道,同時邀請相關法律專家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讓網民在評論案件時做到有理有據。同時規范媒體對案件的報道內容,對刻意歪曲事實、在網絡上煽動民眾情緒的媒體給予嚴厲制裁,確保網絡民意不會因為失實報道的信息而產生歪曲。(二)提高立法技術。法律的滯后性以及法律條文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民意和法意兩者之間的沖突。故在立法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立法技術的研究和提高。制定法律時,我們注重對立法技術的大膽創新、引進,使所立之法能夠清晰地表達其內在的意思,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社會現實、考量民意,使所立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這種情況下,所立之法與民意相一致,可以減少兩者之間的沖突。

[參考文獻]

[1]張玫瑰,牛朝.旭試論網絡民意與司法公正的沖突及解決路徑[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4(07).

[2]王堃,張擴振.網絡民意的困境與出路[J].學術界,2012(09).

[3]周立,陳嘯.論網絡環境下司法獨立與輿論監督沖突的平衡[J].新聞知識,2012(08).

[4]趙玥,許亮.我國“微博問政”的現狀、問題及解決策略[J].理論視野,2011(12).

作者:孔繁晨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