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法人的法律問題分析

時間:2022-11-07 09:17:06

導語:工會法人的法律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法人的法律問題分析

摘要:作為社會團體法人的一種,法人資格必然是工會所具有的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工會的法律人格并不完善工會是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重要組織,其作為協調聯系勞資雙方之間關系并有著自己鮮明特點的社團。

關鍵詞:工會;工會法人;社團法人;法律責任

一、工會的法律界定

(一)工會的含義。在網上搜索了《牛津法律詞典》,“工會是在現代工業條件下的自我保護的雇傭工人的組織。”以上闡述的是工會的定義。筆者認為,工會是一個組織,它是由職工自愿組織起來的,其形式和實質都表明其是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主要目的。(二)工會的特點。第一,工會的普遍性。工會成員有兩方面的普遍性:一個方面是工會組織與工會成員之間的密切聯系。工會要代表廣大成員的意愿,積極維護工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這是廣大工會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它反映在工會成員的比例中,工會成員的比例越大,工會成員的普遍性就越明顯。第二,工會的階級性。根據《中國工會總條例》和《工會法》的相關法律規定,能夠加入工會組織,成為工會會員的只有工資收入是所有或主要生活來源的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第三,工會的自愿性。工會不是一個正式的組織,每個單位所擁有的工人可以建立一個共同利益的自愿組織,充分體現公民的基本權利,即享有憲法中規定的結社的自由。工會自愿聯盟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確保工會的自愿參與;第二,工會的所有活動都應以員工自愿意識為基礎,以滿足廣大勞動者的需要。第四,工會的非營利性。《工會法》第六條規定:“工會在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的同時,其代表并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利。”①工會的普遍性、階級性、自愿性和非營利性這四個特點,它們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缺少了一個都會使工會不再純粹。

二、工會法人的法律地位

(一)工會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維護職工權利和規范工會代表的行為,以及建設完善工會的法律保障體系有著關鍵性的意義。工會是工會法所倡導的權利的主體,作為直接權利主體的工會有很多,工會有組織權、財產權、社會活動權和保護干部權等。現在,中國工會組織的數量不在少數,然而大部分工會已經徹底成為了單位企業的一個組織部門,工會人事的選擇基本上是由組織高層直接完成的,所以目前中國工會已經逐漸沒有獨立的行動和組織。反觀德國工會,是勞資關系中杰出的模范,謹嚴的勞資關系體系值得各國參考借鑒,解決勞資雙方的矛盾有標準的渠道,勞資之間的組織水平很高,法律也具體規范了工會所涉及的權利和職責,所以德國工會的權益不僅在法律層面上非常具體明確,并且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方便快捷,有法可依。工會法人的監督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保護職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第二是工會對非法處理工人的決定提出異議。單位要及時書面通知工會,相關負責部門應當尊重工會的意見,以免職工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第三是進行獨立或參與有關員工利益的調查。在員工的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情況下,工會有權進行初步詢問和進一步調查,同時工會必須參加造成嚴重傷害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事故調查。

三、工會法人資格存在的問題

目前,筆者認為,應該關注的關鍵問題是基層工會法人資格的登記率偏低。時代在變化,經濟在迅猛發展,各種新型勞動關系層出不窮。近些年來,工會法人資格的問題面臨著許多現實的挑戰,理論界也對其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四、工會法人資格與民事法律責任的思考

首先,明確工會法人的權利義務。工會法人應該從“權利本位”向“義務本位”過渡,更具體的維護勞動者的諸多利益。我國《工會法》應當突顯工會所應該承擔的義務,這樣使其與法律責任更密切的聯系,從而使工會法人的法律責任更具完整性。第二,完善各項集體勞動關系的制度。在我國集體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工會法人在各方面的作用,特別是集體談判、集體合同和集體合同簽訂過程中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的法律沒有直接規定工會組織的權利,而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工會罷工違反集體合同的非法勞動行為設置了非常嚴格的法律責任。第三,建立工會法人主要領導人的法律責任制。強化工會主席的相關法律責任制,對工會主席盡職盡責處理日常工作有很大的益處。工會是職工利益的代表,積極協調職工與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解決沖突、緩和矛盾,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可以更穩更好的發展。

工會法人作為工會有力的輔助性組織,工會法人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對整個社會體系都有著必不可少的理論意義和實踐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紅衛,趙國民.工會法人股權的法律思考[J].工友,2005(5):31-32.

[2]姜穎.工會法人資格的確認及其程序[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1999(5):46-47.

作者:呂思涵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