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機制探索

時間:2022-10-12 05:12:55

導語: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機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機制探索

本文作者:朱辛華工作單位:中國商法院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發育的成熟,目前正在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市場經濟本質上要求用法律形式來規范和調整經濟關系。沒有一定的法制基礎,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因此,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法律機制也應作相應的轉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調整機制。當前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把企業推向市場。經濟立法對市場的發育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急需通過立法盡快建立市場運行的各種機制,包括使各種市場規則、市場監督和控制、市場組織基礎、市場流通渠道和市場信息傳播等方面的規定法律化和規范化,減少行政千預,并在法律上保證市場運行公開、公平和公正,讓所有企業和經濟單位都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市場竟爭,使整個社會經濟機制產生活力。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的目標模式應當是以基本經濟法為主干,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協調、功能合理、層次分明、有機結合的經濟法規群體。當前應抓緊制訂和完善一些單項經濟法律法規。

1、完善各種經濟主體的立法。主要是規范一切實施營利行為的自然人和法人,主要包括如全民、集體、個體、私營企業法,企業集團法等。要加快企業組織方面的立法特別是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的形式、成立條件、公司的組織機構、經營范圍、財產所有、法律責任等。

2、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立法。主要是規范營利行為的范圍及其合法與違法的界線,防止非法牟利。包括經濟合同法、禁止不正當竟爭法、反壟斷法、市場管理法、商標法、專利法以及加快產品責任、產品質量的立法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法,打擊偽劣假冒商品等。根據發展大流通、大市場的需要,在立法中要進一步明確擴大物資流通市場包括期貨市場,興辦免稅商場和保稅生產資料市場,發展中外合資的零售業與批發業,以及賦予大中型商業企業以外貿進出口權等各方面的法律問題。

3、健全以間接管理為主,規范政府行為的立法。主要包括宏觀調控的金融和稅收方面的立法。特別是銀行法,建立計劃金融與市場金融相結合的金融運行機制和金融活動的法律規范;建立與經濟體制相協調的金融體制,特別是要加快建立市場金融機制,在法律上明確金融調控的間接化、專業銀行企業化和金融運行的市場化。要加快稅務方面的立法,加快流轉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步伐,調整部分稅目稅率,實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竟爭。重點要建立個人所得稅的控管新機制,加快稅收征管的立法進程。此外,還包括計劃法、預算法、政府投資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國家賠償法和其它職能經濟法規。

4、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完善和深化企業改革的立法。如企業承包經營法、租賃經營法、股份公司法、聯合經營法、小型全民企業轉讓法和破產法的配套法等。要注重規范股份制企業的改制或設立;規范證券的發行和上市;規范證券公司的經營行為和投資者買賣行為;規范證券主管機構的管理行為,防止產生過度投機、舞弊等問題。

5、完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環境保護和城鄉建設方面的立法。主要是要與已頒布的法規配套。當前要加快房地產方面的立法,包括土地管理、土地出租、城市建設規劃和商品房產等法律,建立起公平競爭的房地產市場,積極吸收外商參與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建設。

6、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立法。如外貿法、外國投資法、外國銀行管理法、國際商法等。特別要認真研究我國重返關貿總協定后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賦予外貿企業更多的自主權,包括計劃的放開、管理商品范圍的減少及許可證、配額的削減。外貿法更要反映國際貿易的有關公約和慣例,尤其是關貿總協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加速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順利對接。在經濟立法過程中,要做到“超、穩、沖”。凡發展商品生產的實踐需要有缺檔,而其它國家或地區已經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的要超前立法,使經濟法規對商品生產從保駕護航發展到導航的作用,指導和促進商品生產的作用。凡是來自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實踐而有利于商品生產、行之有效的法律,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凡是那些不利于或阻礙發展商品生產的、過時的、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要經過法定程序,以千部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為依托,加以沖破廢除另立新法。在經濟改革中,必然出現新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行為和新的社會矛盾,對其是鼓勵、限制或禁止,往往無明文規定,因此在執法中應尊重法律事實,妥善地適用酌量減輕或免除法律責任的規定,以減輕嚴格執行不合時宜的法所形成的不平衡感。要重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做到支持改革者,鼓勵探索者,挽救失足者,打擊犯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