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對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的要求

時間:2022-05-13 10:44:55

導語:新媒體對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的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對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的要求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網絡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我國,媒體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法治建設,而打造出一支優秀的能夠熟練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傳媒隊伍,使其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較強的法律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也是媒體改革的重點。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從業者必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推動法治社會建設,才能將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文章從媒體環境變化的角度出發,通過介紹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環境發生變化對媒體行業的影響,論述新環境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素質所提出的要求,從而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使其在新的環境下通過提升法律素質,樹立法律意識,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要求

1媒體環境變化對媒體行業的影響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環境發生變化,形成了新的大眾傳播環境。事實上,新型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傳播方式,發展成為新的媒體環境。而變化的媒體環境也對媒體行業產生影響,使得媒體行業隨之改變。在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媒體環境的變化要求媒體從業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從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促使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新媒體環境給媒體行業帶來了影響,首先是信息傳播主體發生變化。隨著科技發展、網絡普及,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公共媒體的統治時代。個人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體,推動信息創造、傳播與分享。其次,媒介界限的變得模糊。融媒體的發展使得媒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個媒介之間既有競爭關系的存在,也積極尋求融合。而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與壓力,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適應媒體環境的改變。還有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流程的改變也給媒體行業帶來了重要影響。傳播流程的改變推動循環式的雙向性傳播模式的形成,受眾可以主動接受與反饋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進行觀點陳述和意見表達。當然,言論自由并不是毫無限制的絕對自由。擁有言論自由的我們應當善加運用,而不是濫用。濫用言論自由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我們的言論自由應當受到法律限制。首先,作為公民的我們是不得利用個人的言論自由來侮辱、誹謗他人的。其次,公民也不得利用個人的言論自由去教唆、煽動他人做出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破壞民族的平等團結,敗壞社會公德,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2新媒體環境對媒體從業者的法律素質要求

在新環境下,新興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媒體從業者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不論是新聞要求的真實性、時新性,還是現代媒體技術發展,文化與社會道德的深刻影響,這些都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相應的法律素質要求。傳媒是推進公民社會自由與民主進程的有力武器,法治社會要求媒體人具備堅定的媒介責任。媒體人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樹立法律意識,形成法治思維。同時,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媒體從業者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采訪對象,努力實現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道,這是傳媒人法律素質養成的重要環節之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曾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而察實情、說實話,便與新聞的真實性緊密相連。新聞指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因此,除了真實性,時效性也很重要。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傳播環境,甚至影響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諸如手機和平板電腦之類的終端已經進入大眾生活,成為進入現代媒介化的標志。因此,媒體從業者認真學習、熟悉現代傳媒技術,達到較高的業務水平顯得十分重要。在不同文化思想的浪潮中,媒體從業者要具備理性的、冷靜的思考能力,在刺激受眾興趣點和媒介素養之間實現平衡,在信息出現時不斷進行潛意識反思和篩選,考慮如何實現“長尾效應”。對于媒體從業者而言,媒體素養與職業道德對應,想要做好新聞工作就要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負責,始終忠于公民、忠于受眾,核實內容后再進行傳播。而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獨立于所報道的對象,做好權力的監督工作,采寫重大事件時要與公眾密切相關,吸引公眾關注,擁有趣味性,做到新聞的全面、平衡,從而實現真實報道,負起媒體人的責任。新聞媒體也成為公眾發表觀點和表達意見的平臺。公民對新聞也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但是在實際的新媒體環境之下,卻依舊存在許多違反道德和法律的問題。例如:虛假報道,媒介審判,誹謗造謠等,這些造成了當事人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權力的侵犯,既破壞了社會秩序,也威脅到網絡環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我們也應當加強法律法規對媒介現象的控制力度。媒體從業人員應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傳遞正能量,不負新時代。在媒體行業內,實行嚴格的備案和審查程序,貫徹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進一步健全相關審核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的工作方案,選用遵守法律法規、具有高尚品德和職業道德、業務素質較高的新聞從業者。無論是進行信息生產還是傳播,媒體從業者都要嚴守自己的法律底線,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彰顯出媒體人的法律素養和對媒介現象的把控。

3如何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

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媒體從業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就要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使其在新的環境下提升法律素質,樹立法律意識,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首先,有必要提高媒體從業者的多媒體適應性反應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中,媒體從業者有時為多個平臺服務,這就要求媒體從業人員熟練掌握現代傳媒技術,實現采寫編評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道,能夠主動搜索、編輯、處理、發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以豐富報道內容。在融媒體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受眾,媒體人要善于運用不同傳播渠道,采用不同的傳播方式予以呈現,從而達到有效信息的傳遞,推動形成循環式雙向性傳播模式。其次,通過道德、法律的約束,以及他人的監督,加強對媒體從業者的規范和引導。媒體從業者除了需要加強個人道德建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還應當受到民眾和社會團體等的監督和規范。在新媒體職業道德的要求下,在自律和他律的雙重規制下,堅守道德底線,不碰法律紅線。法律規制也是最有力、最有效的規制和控制手段。媒體從業者要具備高度的政治素質,遵守法律法規,傳播黨政方針,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導,發揮黨的喉舌和輿論陣地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加強法律學習,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律意識,從而更好地履行社會公共文化的使命,發揮媒介的輿論導向和社會監督作用。媒體從業者要學習法律常識,樹立法治觀念,按照法律對新聞事件做真實客觀報道,以便更好地維護公眾利益。最后,完善新媒體行業的道德監督機制。媒體的職業道德是指媒體從業者和媒介機構遵循一致的普遍社會道德和特定的職業標準。媒體從業者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職業道德,對新聞行業的規范和準則也相應的產生影響。通過社會、行政、法律等機制對新媒體行業嚴加約束,增強了新媒體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作為道德監督的主體必須要明確責任,在多領域、多方面發揮作用。而作為道德監督的主體之一的公眾,也應當充分發揮其在新媒體行業道德監督控制中的督促作用,這有利于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促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工作者,通過提升自身認知能力、業務水平,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媒體的良性發展。

4結語

新媒體環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革新,也使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很大改變,這些無疑給新媒體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從業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推動法治社會建設,才能使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媒體人要牢固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堅守自己的法律底線,嚴格遵守職業規范,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不斷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質,并在實際工作中維護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媒體行業應大力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職業素養的媒體從業者,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其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具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誠實守信的現代媒體從業人員,更好地發揮媒體在社會中的輿論引導作用。為了幫助媒體從業者牢固樹立法治理念,還應適時組織相關的法律培訓,營造良好的法律認知和學習環境,建立健全的相關評估體系,不斷提高媒體從業者的法律素質,使其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最終達到規范其職業行為的目的.在我國,媒體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法治建設,而打造出一支優秀的能夠熟悉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傳媒隊伍,使其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較強的法律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新媒體環境促使媒體行業發生變化,對媒體從業人員法律素質也提出相應的要求。因此,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促進其通過提升自身法律意識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媒體從業者堅守新聞職業道德,踐行政策指引下媒體人的使命。

作者:王晨曦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