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議

時間:2022-12-23 09:10:28

導語: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議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污染、養殖業污染、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污染型企業向農村轉移加重環境污染。農村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美麗鄉村”的順利建設,而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環保立法滯后,基層執法力度不足,農民司法救濟困難等問題。本文深入分析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從完善立法,增強執法,提升司法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防治;農村環境污染;法律對策

1農村環境污染概念

農村環境污染是指人們向農村環境排放超過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物質和能量,不可持續的利用自然資源,導致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現象。

2農村環境污染的來源

2.1農業污染

我國從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截止到2020年,我國耕地面積18.65億畝,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居世界第四位。目前,農村居民主要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增加畝產,在種植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數據顯示,2019年農用化肥施用量為5403萬噸,農藥使用量世界第一??茖W分析,農藥和化肥僅有30%農作物吸收,剩余的70%無法進行降解而殘留在土壤、水體、大氣甚至動植物身上,對環境造成危害。

2.2養殖業污染

生活水平的進步加大了對肉類的消費,促使養殖業蓬勃發展,而養殖業大多存在于農村,農村養殖戶在權衡成本與環境時,大都選擇降低成本,不購置污水糞便處理設施,隨意將其掩埋或排入河流,附近地區出現了惡臭、水資源富營養化等情形,嚴重污染環境。

2.3工業污染

隨著國家逐步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污染企業在城市沒有了立足之地,被迫轉移到鄉鎮,很多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在農村使用落后的廢物回收處理設施,有的甚至直接將廢氣、廢水直接排入空氣和河流之中。比如2012年的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陜西鋅業排污事件,造成重大環境污染。22.4生活污染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生活垃圾的與日俱增,例如塑料袋,一次性物品,廢舊電池,光碟,污水。由于居民缺乏環保意識,也沒有垃圾回收廠,人們隨意處置垃圾,甚至把垃圾裸露的堆放在村子周邊,當大風天氣來臨時,臭味發散,白色污染也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存在的法律問題

3.1農村環境污染立法滯后

3.1.1環境立法理念存在城鄉差異我國環境立法中存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理念[1]。重視城市,忽略農村,造成城鄉間環境立法的不平等。比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是以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為主體,忽視了鄉鎮一級才是污染事件頻發的重災區。比如《環保法》第六章規定政府要加強“統一協調”和“信息公開”,這在城市很容易做到統一協調,及時的信息公開和有效的環境監測,但絕大多數農村因復雜的地理環境,零散化的村落布局使得很難實施。3.1.2環保立法對農村的可操作性不強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立法的嚴密程度,農村地區經濟薄弱,表現在立法上沒有專門的農村環境防治法律規定,造成農村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無法可依。目前,我國在生活垃圾處理及養殖業污染物處理上存在法律空白。即使在某些方面有規定,也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環保法》規定了:“環境監測制度”和“污染信息公開制度”,但在實踐中,農村地區幾乎不存在監測設施和信息公開平臺。農村的物質生活條件無法滿足科研要求,導致絕大多數的環境監測站和環境污染鑒定機構均設在城市。

3.2農村污染防治執法存在缺陷

我國缺乏基層環保執法機構,《環保法》規定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對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只有當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才會進入環保部門的視線。導致小污染隨著時間的累積釀成大污染,無法從初期和源頭及時進行監督管理。《環保法》中只規定了行政相對人的法律責任,沒有對執法者法律責任的規定。這在立法上有失公平正義,也不利于環境保護。有些基層干部環保意識不高,對經濟發展的業績考核極度看重,在污染企業繳納一定的治污費用后,不進行管理整治,而允許企業繼續生產經營,對該不作為現象還沒有相應責任追究機制。

3.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司法救濟難

3.3.1基層環保領域司法力量薄弱目前,在防治污染的司法資源分配方面,展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城市司法資源有較大優勢,但污染企業大都在農村,基層法院面臨“案多人少”以及環保理論知識不足的問題,許多基層法院在面對環境案件時,缺少科學論證,過分依賴主觀判斷。而且對于地區經濟發展支柱的企業,政府難免進行干預,致使司法審判部門無法作出獨立判斷。3.3.2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難我國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有權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但并沒有對“法律規定的機關”作出詳細規定,在實踐中,法院通常以主體不適格為由駁回環保部門、林業部門等行政機關的起訴。根據《環保法》58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必須在市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且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該法條對于社會組織的規定過于嚴苛,實踐中能夠起訴的社會組織少而又少,當行政機關不提起訴訟時,作為“最后一道防線”的社會組織連提起訴訟的資格都很難滿足。

4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議

4.1完善農村環境污染立法

4.1.1樹立先進的環境立法理念首先,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立法時,嚴格規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大違法懲處力度,使企業主動減少排污,促使企業轉型升級。對于污染小的企業,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給予法律保護。其次,要認識到農村地區分散性,偏遠性的特點,在制定法律時,不能搞“城市農村一刀切”。為建設“美麗鄉村”,應制定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4.1.2加強環境立法的可操作性立法應當制定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規定。對于污染企業的遷入,政府要堅持“預防為主”的理念,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提前對污染處理設備的使用,覆蓋情況以及日常生產的污染排放進行調查,評估企業可能造成的危害,污染嚴重的,拒絕企業進入。對于化肥農藥帶來的污染,在立法時應制定化肥的生產和使用標準,對非法農藥,基層執法機構應加大查處力度。對于生活垃圾帶來的污染,在立法時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將環保理念深入普及到農村。建立農村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增加排污的成本。

4.2增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執法

要想改善農村環境,必須建立基層環境執法機構。在農村環境保護專門執法機構內建立“人、財、物”保障制度[2]。負責執行國家制定的生態環境標準,調查處理環境污染事故。健全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對執法人員瀆職濫用權利應追究法律責任并交統一機構處理。在責任的承擔方面區分直接和間接責任,對不同違法行為,危害后果區分不同的責任承擔方式,適度增加經濟罰,完善責任追究程序。

4.3提升農村環境污染司法

4.3.1設立基層法院環境審判庭近年來環境糾紛案件數量飆升,基層法院工作繁重,設立環保法庭具有緊迫性。因環境糾紛審理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應培養專門從事此類訴訟的法官。環保法庭應將環境民事、刑事和行政審判統一在一個庭審中,建立統一的司法裁判標準。4.3.2完善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目前,我國只有少數社會組織可以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針對原告主體資格的制度缺陷,需要對社會組織進行“松綁”,降低相應標準[3]。不將登記層級限定在設區的市級以上,社會組織只要依法進行登記就具有原告資格[4]??梢詫ⅰ斑B續五年的活動時間和無違法記錄”這一時間標準進行縮短。針對《環保法》沒有具體明確“法律規定的機關”,可以通過制定司法解釋釋明“法律規定的機關”,明確規定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機關。

4.4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村民環保法律意識淡薄,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開展環保專題知識講座,組織學習環保法律法規,制作生動的環保標語與插畫,使環境權的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持續跟進污染企業的曝光與處理,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楊維友.我國城鄉環境保護平衡的挑戰與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9,(09).

[2]彭培泳.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12).

[3]張彬.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認定[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1.

[4]呂忠梅.環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境公益訴訟案評析[J].中國法學,2016,(3):245-265.

作者:張夢遙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