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紅包的法律關系探討

時間:2022-01-19 02:55:19

導語:微信紅包的法律關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信紅包的法律關系探討

摘要:微信紅包是社會經濟中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產物,作為新興事物,目前我國的立法在這方面存在著不足和缺陷,參與其中的微信用戶、支付平臺和銀行之間的權利義務有待明確。本文認為如果明晰了各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就能夠發揮各自優勢,規避風險,保障各方權益,在各方自律自治的基礎上,構建起完整的法律與制度框架。

關鍵詞:法制;互聯網金融;微信紅包;法律關系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微信紅包”無疑是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的一個突出代表。2015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互動讓其成為了年夜飯的主菜單,甚至搶了春晚的風頭。數據顯示,2015年除夕當日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10億次,2015年8月20日,“七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4.27億次,突破2015年除夕10億峰值。①微信紅包的發展不容小覷,其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新興產品,面臨多重機遇與挑戰。人們在享受其帶來的諸多利益的同時,也應注意其隱藏的法律風險。明析微信紅包所涉的各方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有利于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法律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有利于促進社會有序、健康、和諧發展。因此,探討微信紅包的法律關系問題有其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研究。

一、微信紅包所涉及法律主體及其收發流程

收發微信紅包作為一種民事行為所涉及主體共有四方,即微信用戶、微信平臺、財付通公司、儲蓄卡發卡銀行。而在《微信支付用戶服務協議》中明確定義:“微信支付服務,指財付通公司依托微信公共平臺為收付款人之間提供的貨幣資金轉移服務。”②從本質上講,微信平臺是一個收發紅包雙方進行聯系的前臺渠道,而支付轉移等后臺業務則是由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財付通來完成,可將其理解為同一主體,即支付平臺。發放紅包的用戶需要首先至少綁定一張銀行卡,填入持卡人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銀行預留手機號碼等信息,并勾選《用戶協議》,如此一來,銀行卡就與微信賬戶綁定在一起了,用戶可以點擊“錢包”給“零錢”進行充值(此時充值即用之前所綁定的銀行卡)或直接用銀行卡內金額進行發放紅包。以普通紅包為例,發紅包用戶需填寫紅包個數,單個金額與留言等內容,然后塞錢進紅包(通過“零錢”或銀行卡進行付款),包好紅包后選擇接收的聯系人。一個紅包就算完整地發送了。收紅包方在聊天會話中會收到來自對方的紅包,拆開紅包則紅包內的金額便轉入“零錢”中,同樣,若想提現,收紅包的用戶也必須綁定銀行卡,否則收到的金額將停留在“零錢”中,只適用于微信所提供的一些業務的付款。當然,也有一些紅包因某些原因未發送成功或對方未領取,此時,微信方將于24小時后發起退款,將紅包內金額退返原賬戶。

二、微信紅包所涉主體間的法律關系分析

法律關系是指以法律規范為基礎形成的,以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根據法律關系的分類,微信紅包主體間的法律關系顯然屬于民事法律關系,即基于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法書萬卷,法典千條,頭緒紛繁,莫可就詰,然一言以蔽之,其所研究或所規定之對象,要不外法律關系而已。”可見法律關系研究之必要性,下面將從微信用戶與支付平臺、微信用戶與銀行、支付平臺與銀行及微信用戶間四個方面來逐步探析微信紅包的內部法律關系。

(一)微信用戶與支付平臺間的法律關系

關于用戶與支付平臺間的法律關系問題,有學者認為用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間形成了保管關系,即用戶將紅包款交付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由其以備付金的形式代為保管時,雙方之間形成了我國《合同法》第365條下的保管合同關系。③同時電子支付平臺也向微信用戶提供“資金暫存”服務。其構成保管關系值得探討,《合同法》第365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合同。”依此依據,保管合同中保管人接受寄存人交付的物品的目的只能是為了保管該物,若當事人一方為其他的目的而接受一方交付的物品,則該合同不為保管合同。且保管合同的保管人與保管終止時應返還寄存人交付的物,而微信紅包的用戶發放紅包,也就是將資金轉于財付通內,并不是為了保管該資金,支付平臺方也未將該資金在事后返還(發起退款除外),故基于此,用戶和支付平臺間并不成立保管關系。微信用戶與支付平臺間所形成的法律關系應為委托關系,即基于委托人與受托人約定,由受托人處置委托人委托的事務的民事法律關系。從微信紅包的運作流程上看,發紅包方通過一系列操作“制作”紅包,將其銀行卡內資金轉于第三方支付平臺,這實際上就是委托人將委托合同中的標的轉移給受托人的過程,受托人根據委托人的指示且以委托人的名義將紅包贈與第三人,此時委托合同完成。《用戶協議》中也規定:“本公司有權根據您的指令扣劃資金給收款人,屆時您不應以未在交易單據中簽名、簽名不符、非本人意愿交易等原因要求本公司退款或承擔其他責任。”④該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委托當事人之間的責任歸屬,即受托人所從事委托活動的后果和責任均由委托人承擔。至于該合同是否有償,筆者認為應認定為有償合同,雖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并沒有約定支付報酬,但作為支付平臺的微信與財付通卻可以從中獲得潛在利益。例如,用戶通過接收紅包會獲得零錢,若不及時提現會產生大量的沉淀資金,其沉淀資金會產生大量利息,而微信方于協議中明確表示不會支付此類款項的任何利息。再如,用戶在使用微信紅包產品過程中,多少也會使用其相關產品,如滴滴出行、手機充值等業務。在互聯網金融日益火爆的今天,用戶的依賴和習慣才是最大利益,哪一支付產品更獲用戶青睞,便更容易拓展移動支付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站上互聯網金融的制高點。微信利用微信紅包這一看似無償的產品,使更多的用戶綁定銀行卡,參與其中,獲得更多用戶的“信任與習慣”,同時也使財付通用戶量大增,躍居支付類產品交易額排名第二的位置。醉翁之意不在酒,故而認定該委托合同是有償的,用戶與平臺間形成的是有償的委托法律關系。

(二)微信用戶與銀行間的法律關系

該處的銀行宜理解為提供資金轉移和結算服務的銀行,同時也是用戶所關聯的儲蓄卡的發卡行。關于用戶和銀行的法律關系,由于不同國家的銀行運作機制及業務有所不同,相關學者對其法律關系的定性也相差甚遠,在此不過多探究,現僅從銀行在微信紅包中的功能和地位為其定性。很顯然,微信用戶和銀行在此過程中僅存在儲蓄合同,那么微信用戶和銀行間的法律關系就是儲蓄法律關系。

(三)微信用戶間的法律關系

微信紅包的發包方從一開始便基于無償贈與的意思表示進行包紅包,從銀行卡上劃出相應的款項與財付通賬戶,再由財付通也就是微信平臺以紅包的形式發于收包人,這一過程完全符合贈與合同的有關規定,即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但也有相關學者傾向于將其界定為買賣關系:領取紅包者相當于賣方,發紅包者相當于買方,商品可以定義為“人情”。也有依據其收發紅包后銀行賬戶信息顯示的業務往來得出至少財付通將其定義成買賣關系的結論。故應該單純地定義用戶與用戶間的法律關系,減少其具體的內部運作流程,尊重主體雙方本身的意思表示,從而將雙方用戶的法律關系定性為贈與關系。

(四)支付平臺與銀行間的法律關系

支付平臺與銀行間形成的是金融服務合作關系和委托關系。首先,從微信紅包的收發模式上看,發紅包用戶通過微信平臺向銀行發出指令,銀行確認后便將相應金額劃入財付通的虛擬賬戶,此后微信平臺將發出消息提醒收紅包方接收紅包,收紅包方做出“拆紅包”即接收的意思表示后,財付通將所委托的標的即資金轉入收紅包方的賬戶,收紅包方可選擇提現或將其置于“零錢”中,而提現又必須要關聯銀行卡。由此觀之,支付平臺與銀行在微信紅包的收發過程中存在多次合作且其簽有協議,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其靈活多變的運作方式,完成了銀行沒有精力也不愿應付的小額交易中的資金支付問題,同時,銀行能夠從此類合作中得到適當的利潤分成。故而將其定性為平等的金融服務合作關系。其次,兩者之間也形成了委托關系。《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支付機構之間的貨幣資金轉移應當委托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不得通過支付機構相互存放貨幣資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機構等形式辦理。支付機構不得辦理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資金轉移,經特別許可的除外。”根據該規定,支付平臺進行資金轉移必須依托銀行,在此關系中,作為直接收款人和之間付款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成為了委托人,而銀行則是受托人,須依據支付平臺的指示處理劃撥資金等事務。

三、明確微信紅包所涉主體關系勢在必行

作為一種時代的新興產物,作為商業模式,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依然存在著部分風險和潛在問題。如這其中涉及的資金轉移,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法律地位仍需明確。作為新興互聯網技術支持,由于技術問題而產生的轉賬等安全隱患值得關注。資金的沉淀及其利息歸屬問題現在仍存在較大爭議……雖然,微信紅包的周轉過程中一般所涉資金額度較小且使用時間較短,但其帶給人們生活的法律經驗與風險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明確這一過程中的幾方利害關系,在某些方面能夠促進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備,也將給互聯網金融帶來更大的機遇。

作者:楊子晴 單位:河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