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律對近代和當代中國的影響
時間:2022-01-21 11:23:09
導語:德國法律對近代和當代中國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從清朝末年開始從西方引進現代法律制度,因此就導致了中國的法律制度從本質上來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國家法律思想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20世紀初的法典篡改運動也在西方發展的影響下開始進行。由此就導致了中國的法律模式開始走上了德意志模式。德國的法律對于中國法律的設置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之前中國法律制度的設置,受到了日本法律制度的影響,而日本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德國的法律制度所構建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德國的法律制度有通過蘇聯又一次的傳入到中國,使得中國再一次接受另一種德國法學模式,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法律設置大程度上吸收了德國法律體系的構建經驗。
關鍵詞:德國法律;中國法;法律引進
1引言
現代法律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鴉片戰爭時期,當時由于西方列強開始入侵中國,政府號召是以長技以制夷,由此就開始促使新政府向西方列強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在這個時期對于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先進文化開始逐步的引進,而清政府對于西方法律的引進最開始是從《國際法》開始的,也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后,清政府的開明官僚在與西方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國際法》在交流過程中的作用。他們開始和西方的傳教士進行合作,翻譯一些比較著名的國際法案,并且開始在外交中逐步地使用這樣的一些法律條款,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與各國,進行平等的對話,林則徐則是這一工作的開創人,在他的主持加隨后翻譯了《國際法》片段,《萬國公法》等,隨后伴隨著西方列強的進一步入侵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但是無一例外的在這些條約中都加入了“治外法權”的條款,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當時的中國人強烈要求要廢除“治外法權”,在這樣的條件下,西方列強給出中國的條件就是要求中國改革自己的法律制度,隨后清政府不得不開始實行所謂的“憲政”,這樣的條件下開始按照西方列強的法律制度來構建中國的法律條款。從當時的國際現狀來看,德國的法律制度是比較先進和完善的,而且在西方國家中有很多國家的法律制度也都是依照法國的法律模式來進行設置的,這就使得清政府開始認識到德國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開始學習德國的法律制度的設置,亞洲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日本是最先向德國學習法律制度的國家,由于考慮到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的現象,清政府也開始逐步的引進德國的法典,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海戰之后,清政府看到了日本通過學習西方文化迅速的崛起發展強大,由此就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學習西方的模式,科學技術以及法律制度,希望能夠迅速地實現國家的強大,在這個時候,清政府更加愿意將日本當作老師,開始學習日本的各個方面的制度,事無巨細,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學習。而且在這個時期,清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幾乎等同于無,主權和外交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夠得以保證的,而且在這個時期世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國際局勢變幻莫測,由此也就導致了中國人開始對于西方國家的政治和法律進行思考,在這個時期,中國人翻譯的主要國外的資料都是以法律類的書籍為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近代法律制度上的設置與德國的模式存在著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甚至一直到了現在德國的法律模式也對中國法律制度的設置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2德國法通過日本對中國產生影響
眾所周知,日本是照搬德國的模式來構建自身的法律制度的,早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主要學習的對象是法國,通過模仿法國的相關制度來進行設置。但是,日本人在看到德國進行南北戰爭之后,統一全國,看到德國人的強大,日本就開始將學習的對象轉向德國,尤其是學習德國的法律,這個時期德國也是歐洲第一強國,而且在國體設置上與日本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性,都是實施君主專制的政體,于是日本的很多留學生就開始將德國的法律模式帶回日本,在1898年日本民法典頒布之后。日本的法學界基本這樣就成為了德國法的天下。到20世紀初,政府開始照搬日本的模式,來進行法典的修訂活動,并且在這個時期也邀請了很多國外的專家來協助修訂法案,可是這些國外的專家主要是以日本人為主,而日本的法學界更多地將德國法作為法案設置的標準,這些日本的專家,按照日本的法律模式為中國起草了專門的《民法典》,可以說,這個《民法典》完全是參照日本民法典的模式來設置的。在這樣的條件下就使得中國近代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日本法來設置的,而日本法更是完全基于德國法律制度來構建的,由此我們可以說,德國法在間接影響中國近代法律的設置,而中間起到傳播媒介作用的則是日本,在這樣的影響下,中國編寫了想最大的民法典《大清民律草案》,這部《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性,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在德國民法典的第165條規定,人所為或所受的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因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受影響,而這一條法律規定也出現在《大清民律草案》中,只是在描述上把德文轉化成漢語,在意思和內容上與德國民法典一字不差,隨后伴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結束,中國進入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對于《民法典》進行進一步的編寫,在編寫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德國法律的影響,到1930年民國政府才編寫完《民法典》,在這部法案中,有很多與德國民法典相似的部分,甚至在法律體系的設置上也采用了德國的“潘德克頓體系”,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在中國扎下了根,已經對于中國的法律體系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于中國的后來的法律體系的構建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追究其原因則是在于德國的法律通過日本傳輸到中國之后,中國人當時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法案來讓中國的法律體系逐步的完善,并且實現中國社會的富強,而從當時我區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西方國家也只有德國最為強盛,因此中國人,將學習的目標放到了德國身上,加上日本的一些法律的專家參與修訂了中國近代的法律法案,這就導致了德國法對于中國法律設置的影響更加深刻,不僅僅照搬照抄一些《德國民法典》中的相關條例,甚至連德國的法律體系的設置也照搬不誤。從現實的意義來看的借鑒方式對于中國法律的初期構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法律意識的覺醒,也促進了中國人最早產生了對于法律的認知,這對于中國法律現代化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夠忽略德國法律對中國法律的影響,在近代的中國法案的設置上講的德國法案的烙印,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德國法對于法律體系設置的促進作用,也看到了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在沒有選擇的條件下被迫的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法律設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事外主權,也影響了中國法律制度的獨立性,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法律設置開始添加一些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內容,這也是中國人法律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3德國法通過前蘇聯對于新中國法律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宣布廢除民國政府所修訂的《六法全書》,在這個時期,中國剛剛通過解放戰爭贏得了民族獨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是世界上是處于一個,兩強爭霸的局面,美國開始實施全球爭霸策略,世界上也逐步形成了兩大格局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而前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中國法律體系設置做模仿的對象,因此中國開始向蘇聯學習,希望構建一個社會主義的法律體制,這個法律體制是與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區別的法系,關于前蘇聯法律制度的性質當前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大部分人認為,前蘇聯的法律體系的設置還是屬于大陸法系的一個部分,但是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體系沒有典型的大陸法系的特征應當將其從大陸法系中抽離開來。具體社會主義法系是否屬于大陸法系的部分我們暫時無從探究,也無法取得一個十分確切的結論。但是我們可以從學術界爭論的本身來看,社會主義國家法律體系的設置與大陸法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蘇聯的法律設置來看,我們也可以很好的看出這種聯系,早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羅斯的法律體系是屬于大陸法系的,而且在這個時期,俄羅斯主要的學習對象也是西歐國家,俄羅斯按照西歐國家的法律體系設置來設置自己國家內部的法律體系,并且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俄國才制定出自己的《民法典》,而俄國的《民法典》更多的是按照德國民法典的設置來編寫的,也是采用“五編制”,十月革命之后,蘇維埃共和國成立,開始頒布《民法典草案》,而這個《民法典草案》也是根據之前俄國的《民法典》來制定的,是按照早期俄國所編寫的民法典來進行編寫的,但是蘇維埃政府所頒布的《民法典》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特色,,在編寫的過程中主要的理論基礎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學為基礎的,廣泛地參照了德國、瑞士的法案,來進行這部《民法典》的編寫。這樣就使得前蘇聯的法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回歸了歐洲國家的傳統,也回歸了大陸法系設置的傳統,由此也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大陸法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兩個不同的法律制度存在著天然的親緣關系,而新中國在法律設置上更多的是參照前蘇聯的法律體系的設置,,由此就使得新中國的各個方案具有明顯的大陸法系的特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律設置開始更加的規范化,但是仍然帶有明顯的大陸法系的特征,以中國政府頒布的《民法典》草案為對象我們可以看出,在民法典設置的概念原則以及基本標準上,都具有明顯的德國法特點,是按照德國法的理論原則以及制度來進行編寫的。而德國法也成為了中國法律傳統和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當前中國法院工作的情況來看我們就可以明顯的了解到我國法律體系對于中國法律體系的影響,法院判決的過程中,中國法院判決的模式并不是按照,英美的個案推斷法,也不是按照邏輯推斷法,更主要的是它是利用德國的邏輯三段論的方法來進行推斷,由此在我國的司法實務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德國法律理念。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德國的法律體系對于中國法的影響還是十分深刻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法律體系的構建,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法律制度制定的原則、司法實務中所使用的判決邏輯,都帶有明顯的德國法律體系的特征。
4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法律體系,對于中國法律體系的影響十分的深刻,從近代一直影響到現代,甚至在今后中國相關法律草案的構建上也會去借鑒德國法律條款的設置,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其歷史的根源,中國最早的法律意識是從西方國家引進而來,這就導致了中國法律設置,更多的是參照西方國家的法律設置原則來進行的,德國的法律對中國當代近代的法律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后續法律條款制定的過程當中,結合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款,更加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由此才能夠更好地保證中國的司法主權能夠不受到國外的法律意識的影響。
作者:井維淼 單位: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少數民族民間法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路徑探討
- 下一篇:煤炭清潔利用法律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