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問題探析
時間:2022-12-25 10:57:54
導語: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技創新,是決定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十三五”以來,我國在不斷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同時,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體系,促進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基于改革而引發的相應科技創新體制轉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據現行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困境,結合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和需求,提出完善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各級行政機關、民營企業等不同層面都具有突出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民營企業;放管服改革;知識產權
1我國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發展現狀
為深化“放管服”改革,響應提出的“積極發展民營企業”的號召,民營企業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截至2017年,全國企業法人單位數為1809.77萬個,民營控股企業占比超過97.0%,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專利申請81.70萬件,占全國專利申請的77.80%,發明專利申請32.06萬件,占全國發明專利申請的77.4%,有效發明專利93.40萬件,占全國有效發明專利的75.8%,成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最大貢獻者。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民營企業受益匪淺。例如科技部、全國工商聯制定的《關于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落實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項政策等13項重點任務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制定的《關于知識產權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等規定。各級政府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精準推動和扶持民營企業良性、健康、蓬勃發展。不折不扣貫徹創新研發激勵政策,服務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推出真金白銀“硬舉措”,對民營企業一律平等對待,將創新研發激勵政策落實到每一戶符合享受條件的民營企業當中。知識產權相關部門積極研究提出政策建議,進一步強化創新研發激勵政策的宣傳輔導力度,優化執法人員服務質量,打造高效便利“軟環境”,開展實地調研與走訪活動,了解并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知識產權相關問題,充分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新常態”。
2我國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時,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制定了多項創新研發激勵政策,優化了執法質量,加強了司法保障,盡管民營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受益匪淺,但還是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2.1民營企業創新研發激勵政策體系混亂。我國目前有關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主要以部門規章、政府規章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分布于多部文件中,導致民營企業在創新研發激勵政策信息的搜集和獲取方面難度較大;大部分激勵政策是由于特定時期出現了熱門的問題后,立法機關盲目制定的臨時性政策,僅適用于特定時期、特定條件、特定情況、特定人群,適用周期短,可操作性低,受益范圍窄,重疊交叉政策多,政策更新換代快,企業無法及時跟進不斷變化的激勵政策;大部分激勵政策為普惠性激勵政策,所以,政策門檻普遍較高,符合條件的政策主體往往僅限于規模以上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往往由于政策的高門檻被拒之門外。2.2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目前我國針對知識產權相關業務的管理部門除知識產權局外,商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機關以及科技局、文化局等其他部門也涉及知識產權相關業務的管理工作,各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不同部門適用適用法律不統一,權利義務標準不一致;跨地區經營企業管控能力分散,分頭管理、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執法人員缺乏專業化管理、自身素質偏低、執法過程中缺乏對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2.3民營企業知識產權司法保障機制不健全。自2014年我國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建立了知識產權法院后,部分地區在法院內部建立了知識產權法庭,但是各地知識產權法庭配置不合理,難以與逐年增多的知識產權案件相適應;由于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的特殊性,對審判人員的專業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判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還要具備應對各種科技創新相關知識的能力,但是基層法院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法官自由裁量權大,同案不同判現象時有發生。2.4民營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視度不夠。民營企業由于自身企業規模小,管理能力差的特點,缺乏專利的申請意識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侵權意識,自主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經濟損失巨大;與規模以上企業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創新積極性不高,專利質量偏低,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比例偏低;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混亂,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是領導管理模式、專制式的決策等,導致了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管理方式落后。
3完善我國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3.1完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立法體系。一是將現行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進行整合并完善,細化對民營企業發展有利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撤銷對民營企業發展不利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合并現行相互重疊的創新研發激勵政策,充分解決現行政策散亂繁雜的局面;二是協調并解決相互沖突的激勵政策,必須從現實出發,統一區域激勵政策,制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激勵政策,建立正確的政策價值觀,規范政策制定主體、執行主體以及政策相對人,引導政策主體正確適用政策,降低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政策沖突和執行主體的主觀性過強;三是建立長期創新研發激勵政策為主導的政策機制,目前,各級政府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臨時性創新研發激勵政策,為保證民營企業發展的長遠性、持續性和穩步性,應當將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臨時性激勵優惠政策逐步確立為長期激勵政策;四是制定頒布專門針對民營企業創新研發激勵政策的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加大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3.2加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力度。一是應當建立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信息化管理機制,深入推進“互聯網+知識產權”,外部建立多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知識產權局與公安、市場監督管理、商標、科技、文化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多部門聯合執法、集中執法,加強執法公正性,內部建立跨地區聯合辦案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跨地區、跨領域知識產權案件快速移交、共同協作、共同審查,保證民營企業快速維權,降低民營企業維權成本;二是建立知識產權執法專業化管理機制,明確執法主體,建立統一執法標準,明確涉案企業權利義務,杜絕執法人員行使自由裁量權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三是建立知識產權執法人員終身責任追究制和領導責任制,明確各個部門具體職責,明確每名執法人員的具體職責,確保違法責任有處可查。3.3健全民營企業知識產權司法保障機制。針對目前我國各地知識產權法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各省、市應當根據各地民營企業數量、申請專利數量、以往知識產權案件數量等綜合情況考慮分配知識產權法庭的數量、地點;其次,應當建立專門的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官隊伍,隨著知識產權的不斷發展,審判人員應當及時適應知識產權案件中不斷產生的新問題,培養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法官,定期進行知識產權等專業培訓及考核,不僅有利于保障審判的質量和公正性,還有利于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對執法機關的司法監督職能,從而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利。3.4提高民營企業知識產權重視度。一是建立并完善民營企業創新研發宣傳長效機制,不定期地開展創新研發宣傳、走訪、問卷調查,并由有關部門組建“民營企業創新研發宣傳隊”,建立市縣兩級宣傳創新研發協調工作機制,聘請省內法律專家、高校法律教授深入各市、縣、區開展巡回講座,提高民營企業創新研發積極性,增加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意識和侵權意識;二是鼓勵企業內部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并由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專門管理,相關單位定期組織對專業人權的培訓,及時傳達最新的創新研發政策,了解企業在創新研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難處,充分保證民營企業與行政機關之間信息交流與反饋;三是鼓勵產學研聯合,通過高校、研究機構人才支持和幫扶民營企業創新研發,增加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提高民營企業專利質量。
4結語
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快速發展的國內形勢,國家大力推進民營企業發展,積極營造良好的民營企業創新研發環境,民營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雖然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依然面臨著創新研發激勵政策體系混亂,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司法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民營企業創新意識不足等諸多問題,但是通過積極的運用多種法律手段完善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提高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關于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Z].2018-5-30.
[2]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知識產權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Z].2018-12-27.
[3]李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創新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18,347(5):13.
作者:王月 孫時雨 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保險發展問題思考
- 下一篇:“租易換”平臺物損定責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