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履行抗辯權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8 05:09:00
導語:同時履行抗辯權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抗辯權制度,更確切地說是在雙務合同中確立了抗辯權制度。其最終目的是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下更好地履行合同。這一學說在買賣合同與加工承攬合同里體現的非常得體,更能充分的顯現出《合同法》公開、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筆者比較認同抗辯權主義理論。在委托人給付受托人進行委托事務處理所支出的費用的義務與受托人進行事務的處理的義務之間具有相互對應與牽連的關系,因此,可以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若該部分履行涉及利益輕微,根據《合同法》自由、公平、平等、誠實信用的原則上當事人可以斟酌利益及交易的習慣,據以上原則加以考慮。如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賣方)就其交付之買賣標的物應付瑕疵的擔保責任,而瑕疵是在買賣合同成立后才發生的,因此可歸則于出賣人(賣方)的事由所致,則出賣人(賣方)除了負有瑕疵的擔保責任之外,同時還構成不完全履行債務之不履行責任。根據《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此條款規定了同時履行抗辯權與一方違約的關系,即一方違約之后,另一方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方違約包括部分履行及瑕疵履行等情況;但問題是,在雙方違約即《合同法》第120條規定的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違反了自己的合同義務的情況下,當事人一方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維護交易秩序,因此,需要明確同時履行抗辯權行使的條件,對拒絕履行的權利的濫用做出嚴格的限制。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我國《合同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對于鼓勵交易、保障交易安全,規范合同當事人的交易,平衡當事入之間的權益、維護交易秩序,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雙務合同發生上的牽連性存續上的牽連性
互負債務瑕疵履行留置權
所謂抗辯權,又稱異議權;是指權利人享有的對抗雙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權利。其重要功能在于行使這種權利而使對方的請求權消滅或使其效力延期發生。我國《合同法》確定了抗辯權制度,更確切地說是在雙務合同中確立了抗辯權制度。其最終目的是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下更好地履行合同。為了維護雙方當事人在雙務合同中的權利并保證其合同的履行,防止或避免單方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形發生,從而公平地實現合同的目的,維護交易安全。雙務合同的抗辯權包括: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由于水平與篇幅有限本文將只對同時履行抗辯權作為探討,以就請教于法學界的老師并期待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概念
亦稱履行契約的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當事人一方于他方當事人未對待給付前拒絕自己給付的權利。對于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性質為何,有兩種不同的學說:其一為請求權否定主義理論;其二為抗辯權主義理論。前者認為在雙務合同中,當事人須先履行自己的義務,至少也得提出履行,這才始得向他方請求對待給付;換言之如果債權人未履行自己的對待給付而請求相對人先給付的,相對人得主張債權人無請求權;即若債權人不能證明自己已經給付或已為給付的提出或相對方負有先給付的義務時,其請求權即被否定。后者認為雙務契約(合同)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他方為給付,但若于請求時未履行或未提出履行自己的義務,他方得提出同時履行的抗辯或不履行的抗辯而拒絕自己的給付。這一學說在買賣合同與加工承攬合同體現非常得體合理,更能充分的顯現出《合同法》公開、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因此筆者比較認同第二種學說即抗辯權主義理論。
一般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根據在于雙務合同的牽連性。而所謂雙務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雙方相互負擔和享受權利的合同;其特征是合同的權利義務的關聯性,即當事人雙方互有權利,互為義務;其權利與義務是相互制約的。而雙務合同的牽連性是指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分為發生上的牽連性、存續上的牽連性和功能上的牽連性。[1]所謂發生上的牽連性,是指一方的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在發生上相互牽連、相互關聯即一方的給付義務不發生,對方的對待給付亦不發生(買賣合同就能充分的體現出來即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存續上的牽連性,是指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的債務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致不能履行時,債務人免給付義務,債權人亦免對待給付義務。而所謂的債是指按照合同的約定或依照法律規定,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簡易之債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民事人權利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而功能上牽連性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所負給付與對方當事人所負的對待給付互為前提互為關聯,一方不能履行義務,對方原則上亦不能履行。
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當事人須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首先,合同的類型須是雙務合同且互負債務是同時履行抗辯權發生的前提條件。在合同法理論上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是相對應的合同的一種分類,是以給付義務是否由雙方當事人互負為區分標準。所謂單務合同,是指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僅負給付義務,而另一方僅享有權利的合同。換言之,主要是由一方負擔義務,另一方并不負有相對義務的合同。正是因為只有一方負擔義務不存在雙方的權利義務相互對應、相互關聯,為此,不負有履行義務的一方向負有的一方提出履行請求時,相對方無權要求同時履行,所以單務合同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規則。同時履行抗辯權系建立在當事人義務之間的牽連性的基礎上的,不完全契約當事人所負的義務之間沒有相互對應與牽連的關系,因此,一般而言,不完全契約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但在例外情況下,不完全契約也能有同時履行抗辯權適用的空間。比如一個無償的委托合同,委托人與受托人如果在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委托人要向受托人支付相應的報酬,則委托人是不用向受托人支付報酬的,所以這個合同是無償的,但無償并一定是單務的。之所以無償合同并非單務合同,是因為在委托合同里受托人進行委托事務的處理可能要支出相應的費用,委托人要對受托人進行委托事務的處理所支出的費用負擔給付義務,這時委托合同又是雙務的。如果在委托合同里費用的支出是受托人進行委托事務處理的一個前提條件,在這個無償的委托合同里也可能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在這個例子中,委托人給付受托人進行委托事務處理所支出的費用的義務與受托人進行事務的處理的義務之間具有相互對應與牽連的關系,因此,可以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其次,須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所謂互負債務是指,雙方所負的債務之間具有對價或連帶關系;如果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債務不是基于同一雙務合同,即使事實上有密切的聯系,也不能使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2、須雙方互負的債務沒有先后順序且均已屆清償期。
《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后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根據此規定可知,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合同雙方債務同時履行,雙方享有的債務同時實現;所以只有在雙方債務同時屆期時,才能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這就要求雙方當事人互負的債務必須是真實有效的。[2]例如在合同糾紛中,如果原告向被告請求支付價金,而被告主張買賣合同無效、不成立或業已撤銷或是債務已被抵消、免除,從而表明債務實際已不存在,原告不享有請求權,被告在此情況下已不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是主張自己無履行的義務;所以債務真實的存在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前提。但是盡管雙方的債務是存在的,若雙方的債務未同時屆期,也不能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因此債務的存在與債務的屆期是相輔相承,二者缺一不可。
3、須對方當事人未履行或為按約定履行債務。
雙務合同一方當事人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須以他方當事人為對待給付為要件,這一點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已經認同,但具體的分析看來就“未履行”與“未按約定履行”又分以下幾種情況:
(1)遲延履行;在此情況下,一方是否有權請求另一方同時履行,另一方是否有權拒絕還需要從幾個方面酌情考慮:第一,如果雙務合同中未約定履行期限,那么應由雙方當事人協商另行補充約定或同時履行,因此不能確定遲延問題,只有自己履行合同才能要求對方同時履行,在此條件下,應當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第二,若一方在約定的期限內未履行合同,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伴隨著部分履行,此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視遲延部分的嚴重程度,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審查之。只有遲延后果非常嚴重,使自己的利益遭受到損失時,才能行使抗辯權;第三,若雙方當事人在雙務合同中明確了履行期限,那遲延履行則是一種違約行為,因此遲延履行所涉及的賠償義務或繼續履行義務與另一方的原合同給付義務應該仍有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的余地;第四,受領遲延也應屬于遲延履行的范圍,故受領遲延不應考慮當事人的主觀過錯,雙方當事人根據實際情況仍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但應慎重考慮誠實信用原則。
(2)部分履行;債務人原則上沒有部分履行的義務,因此雙務合同一方當事人提出部分給付時,他方當事人可以不領受。但筆者認為若該部分履行涉及利益輕微,根據《合同法》自由、公平、平等、誠實信用的原則上當事人可以斟酌利益及交易的習慣,據以上原則加以考慮。若當事人接受部分履行,則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就不在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3)瑕疵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在法理上與實踐中最為復雜和有爭議的就是瑕疵履行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關系。我國法律對此規定也不詳盡。如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賣方)就其交付之買賣標的物應付瑕疵的擔保責任,而瑕疵是在買賣合同成立后才發生的,因此可歸則于出賣人(賣方)的事由所致,則出賣人(賣方)除了負有瑕疵的擔保責任之外,同時還構成不完全履行債務之不履行責任。根據我國《合同法》之規定,對質量不符合約定或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出賣人(賣方)承擔違約責任的形式有買受人(買方)選擇:修理、更換、退貨、支付違約金、降價、賠償損失等責任。由此可見在瑕疵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情況下,違約方有義務采取補救措施,如果受損方不解除合同的話,當然可以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3]
4、須對方的對待給付是可能履行。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功能在于一方拒絕履行可以迫使他方履行合同,但同時履行抗辯權是以能夠履行為基石的。如果一方已經履行,而另一方因過錯不能履行其所負的債務,則只能適用債不履行的規定請求救濟,而不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如果是因不可抗力發生履行不能,則雙方當事人將被免則,在此情況下,若一方提出了履行請求,對方可以提出否認一方請求權存在的主張或者解除合同,而不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
三、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效力范圍
同時履行抗辯權主要適用雙務合同,在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若一方未履行,另一方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然而雙務合同總的概括,具體地講包括以下幾種:
1、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是典型的雙務合同;其法律特征為:a、賣方須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歸買方;b、買方須向賣方支付相應的價款;c、買賣合同為諾成性雙務合同;[4]根據以上特征我們可知出賣人(賣方)與買受人(買方)一些主要的對等權利義務,即買受人對于出賣人負有交付價款的義務,出賣人對買受人則負有交付標的物及轉移所有權的義務。一方的義務是他方的權利,他方的義務亦是一方的權利。據此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關聯性、牽連性、是典型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然而還有另一種合同,即供貨合同,但供貨合同有長期與短期之分,在長期供貨合同中,基于時間長、雙方當事人之間比較了解熟悉彼此間的交易習慣,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可以保留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此合同中有分期支付價款一說,學理上認為是準雙務合同,根據雙方合同的特征來看,如果當事人在某個時期不履行,則構成對全部合同的不履行,一方交付了標的物另一方不支付價款,則交付的一方可以援用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供貨。在了解了長期供貨合同的實質要件后,則短期供貨合同在此就不必多說。
2、租賃合同;租賃合同也是雙務合同的一種,其法律特征為:a、出租人須將財產交付承租人使用,但不轉移所有權,這一點是與買賣合同的根本區別;b、承租人須向出租人交付租金;c、承租人于租賃關系終止后須將原租賃物返還給出租人;d、租賃合同具有臨時性;e、租賃合同為雙務合同、有償合同、諾誠合同。[5]我國《合同法》規定,在房屋租賃合同中,支付租金和修繕房屋都屬于租賃合同的主要條款;因此一方違反其中的一項義務時,另一方可以使用同時履行抗辯權。但在承租人未支付租金時,出租人不得以此為理由,要求取回已經交付的租賃物(房屋);因為租賃人只有在租賃關系屆滿或終止時才負有返還租賃物的義務。不過一方違反了他方不具有對價關系的義務時,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譬如,承租人為保養租賃財產曾支付過一定的維修費用,為了要求返還費用而使用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返還租賃物顯然不適當。因為返還費用和返還租賃物之間不能成立對價關系。
3、承攬合同;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定作人接受承攬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并給負約定的報酬的協議。[6]如果當事人沒有特別的約定,則承攬人在完成一定的工作或完成工作的主要部分并向定作人交付了定作物后,才能獲得報酬。對于定作人來說,他接受的定作物期限,也就是他支付報酬或價款的期限;如果承攬人沒有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則定作人可以使用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報酬或價款。若承攬人是瑕疵履行即交付的定作物或完成工作成果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質量,而定作人不同意使用的,應有承攬人負責修整或調換。若經過修整或調換以后仍不符合合同規定的,定作人有權拒收并援用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報酬或價款。
四、司法實踐對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界定
1、同時履行抗辯權與留置權
留置權是指合同關系中的債權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占有對方的動產,當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并依照法律的規定以留置的財產折價或者以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權利。雖然同時履行抗辯權與之有相似之處,但二者仍是有大大的不同:a、產生的條件不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根據在于雙務合同的牽連性,而留置權發生的前提條件卻是債權人的債權與債權人占有的債務人的財產之間具有牽連關系,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可留置其財產以實現自己的債權。[7]b、性質不同。留置權屬法定擔保物權,即留置權人具有直接支配留置財產的權利,在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債權人可就留置的財產折價或變賣優先受償;同時履行抗辯權雖然也具有擔保,但其屬于抗辯權,是為對抗相對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只有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請求時權利時,才能行使此種抗辯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c、目的不同。留置權的目的是為了擔保合同的債務履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目的則在于平衡合同雙方的利益,以求雙方同時履行合同。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有也能出現競合的現象,例如合同法第264條規定:“定作人未向承攬人支付報酬或者材料費等價款,承攬人對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即當定作人未支付相應價款而請求交付工作成果時,承攬人既可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對抗定作人的請求權,又可依法對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在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競合的這種情形下,若當事人在合同中有約定排除法定留置權時,承攬人仍然可以使用同時履行抗辯權來維護自身利益。
2、一方違約與雙方違約
根據《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此條款規定了同時履行抗辯權與一方違約的關系,即一方違約之后,另一方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方違約包括部分履行及瑕疵履行等情況;但問題是,在雙方違約即《合同法》第120條規定的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違反了自己的合同義務的情況下,當事人一方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因為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合法行為,因此并不構成違約,其與違約行為的性質是不同的。[8]在實踐中很容易將本屬于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為認定為違約行為。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此時合同的一方既可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對抗對方的請求權,亦可以直接解除合同;在一方遲延履行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另一方既不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亦不行使合同解除權,則構成雙方違約。總之,同時履行抗辯權是當事人享有的一種合法的抗辯權,其不能存在于雙方違約的情況中而只存在于一方違約的情況下,其目的在于合同一方當事人在請求另一方履行義務時,他自己也必須履行義務,否則另一方有權拒絕,且拒絕行為并不構成違約。
五、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的作用
1、平衡當事人之間的權益,維護當事人的權利。
既然雙務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是對等的且相互牽連的,則一方不履行自己的債務而要求對方履行的,意味著只享有權力不承擔義務;這顯然與公平的觀念背道而馳,至于一方當事人僅提供部分履行、瑕疵履行,是否可以使另一方拒絕履行,亦應以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來審查之。
2、維護交易秩序。
同時履行抗辯權允許一方當事人在另一方未履行時,可以拒絕履行,這直接關系到雙方能否依照合同來履行義務的問題,因此當事人不能隨意行使此種權利。在實踐中,經常發生一方在另一方僅有輕微違約的情況下便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或以各種理由拒絕對方的履行,或同時拒不履行自己的義務等等,這就妨礙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嚴重影響了交易秩序。因此,需要明確同時履行抗辯權行使的條件,對拒絕履行的權利的濫用做出嚴格的限制。還要看到,同時履行抗辯權允許一方在他方未為履行以前,可以拒絕自己的履行,從而有利于督促對方履行義務,并有利于維護交易秩序。
3、增進對方的協作。
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債務人與債權人對債務的履行和權利的行使,都負有相互協作的義務。相互協作不僅有利于債務的正確行使,而且也有利于雙方當事人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進而促進交易的增長。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我國《合同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對于鼓勵交易、保障交易安全,規范合同當事人的交易,平衡當事入之間的權益、維護交易秩序,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于完善我國合同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釋
[1]:王澤鑒著:《同時履行抗辯權:第264條規定之適用、準用與類推適用》,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6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40頁。
[2]: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404頁。
[3]: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
[4]:王利明:《民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頁
[5]:同[4],第295頁。
[6]:同[4],第307頁
[7]:梁慧星:《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
[8]:劉心穩主編:《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571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3、梁宇賢著《商事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利明主編《民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308頁。
5、參見邱鷺鳳等著,《合同法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
6、全國人大法工委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7、趙旭東主編《合同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頁。
- 上一篇:我國法制教育路徑分析論文
- 下一篇:WTO與知識產權保護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