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犯的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8 06:21:00

導語:情節犯的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節犯的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情節,是指事物存在與變化的情狀與環節。事物的存在是基礎,變化是在存在的情況下的變化。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情節即是指犯罪存在與變化的情狀與環節。情節犯是與犯罪存在與變化的情狀與環節密切相關的一種犯罪情形。離開犯罪的情節就構不成犯罪,也無法對該種情形的犯罪定罪與量刑,所以,研究情節犯就是研究犯罪的情節對于情節犯的定罪與量刑的影響。本文結合我國刑法犯罪理論,和有關量刑與處罰的規定,對情節犯進行的定罪和量刑進行研究。

關鍵詞:情節、犯罪、定罪、量刑

一、情節、情節犯及其概念

情節,是指事物存在與變化的情狀與環節。事物的存在是基礎,變化是在存在的情況下的變化。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情節即是指犯罪存在與變化的情狀與環節。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有一定的人在某種在某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的侵犯某種社會關系,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危害結果的行為,其中的行為人、、犯罪的心理狀態、時間、地點、行為、結果等,就形成了犯罪過程鎖鏈中一個先后有序、相互依存、彼此銜接的環節。而每一環節又都有自己的情狀。例如,實施犯罪的主體這一環節,就具有如下的一些具體情狀:是夠是否是未成年人?是男還是女?是老還是少?是工人還是農民?是主犯還是從犯?等等。案件的這一個個具體情節。這些情節互相連接講究構成了相互聯系、作用的犯罪案件的全貌。可見犯罪的情節對于一個具體的犯罪是多么重要,大量的犯罪離開了犯罪情節就無法構成犯罪,因此,有的觀點就認為情節是犯罪的構成要件之一。究竟情節是否是犯罪的構成要件,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犯罪情節是犯罪的構成要件;另一種觀點認為,犯罪情節對于犯罪的確重要,特別是有些犯罪,離開了特定的情節就構不成犯罪。似乎給人們的印象就是犯罪情節就是犯罪的構成要件,但是,根據犯罪的構成理論,任何犯罪的構成要件都是由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主體和客體四個方面構成的,犯罪情節對犯罪的構成有重要影響,但是并不是犯罪的構成要件。我們同意后一種觀點,犯罪情節只是對于犯罪的構成有重要影響。但是他不能決定犯罪的構成。所以,情節犯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對于和犯罪情節密切相關的一類犯罪所做的界定,并不是法定的罪名或者犯罪形態。他只是諸類犯罪表現的一種犯罪情形。至此,對于情節犯的概念我們就可以這樣表述:就是情節犯是指犯罪情節的的存在和變化對于犯罪行為人的定罪和量刑有重要影響的一類犯罪情形。

二、情節犯之犯罪情節的種類

由于情節犯罪和犯罪情節關系如此密切,所以,深入研究犯罪情節對于研究情節犯不無重要。任何事物都是紛繁復雜的,但是,只要我們抓住了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就可以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對于情節犯之犯罪情節同樣我們可以撥云見日。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研究情節犯?研究情節犯從何處著手,很顯然,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犯罪情節,把握、了解這一類犯罪情形的界定。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只有從兩個方面來研究按照犯罪情節與定罪與量刑的關系及其在定罪與量刑所起的作用來研究。情節犯之犯罪情節可以劃分為定罪情節和量刑情節。理論界關于犯罪情節的劃分有這樣幾種觀點。一是犯罪情節分為三種:犯罪情節、自然情節、認罪情節;有的分為四種:犯罪的基本情節、犯罪的非基本情節、犯罪的界限情節和犯罪的輕重程度情節。我們不同意上述觀點。我們認為犯罪的情節只有兩種:就是定罪情節和量刑情節。(一)、定罪情節。就是存在于犯罪之中的、對于犯罪的成立有決定影響的情節。當一種犯罪成立之后我們對其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其中的某些情節對于改嘴的成立來說是不可或卻的,缺少了就構不成犯罪,這些情節就是定罪的情節。根據定罪情節在各種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成立犯罪的不同影響,可以將其分為必要情節和選擇情節兩種。所謂必要情節,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情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犯罪主體一定的年齡。在我國一般是指16歲以上。某些嚴重破會社會秩序的犯罪主體可以是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2)、犯罪主體正常的精神狀態和認識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力。(3)、犯罪故意或者過失。(4)、危害社會的行為,等等所謂選擇情節,是指某些罪的成立才要求的情節。對于其他罪來說有無該情節無關緊要。如特定的時間、地點、手段、一定的犯罪目的,主體的國家工作人員身份或者首要分子身份等等,都只是某些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情節。可見定罪的清潔與犯罪工程密切聯系。各定罪情節就散居于個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中。犯罪構成四個方面的要件,實際上就是對于各種定罪情節的概括歸類。定罪情節都是由刑法明確規定的。如第十七條規定的犯罪主體的年齡情節: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八條規定了犯罪主體的精神狀態情節: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分別規定了作為犯罪主觀方面的故意和過失的情節。

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總括規定了犯罪行為的種類;分則又具體規定了每一罪的行為表現形式。此外,如構成報復陷害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暴力手段是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客觀方面的必備情節等等。當一個案件發生后,看其是否構成犯罪,實際上就是首先分析其是否具備法律規定的這些必備情節,從而最后認定其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諸要件。可見,研究犯罪情節中的定罪情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構成理論和準確認定其行為是否符合某罪的犯罪構成,以及對犯罪行為的正確定性。(二)、量刑情節。量刑情節是指人民法院在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據以處罰輕重或者免除處罰的主客觀事實情況。他具有四個特征:(1)、量刑情節是定罪情節以外的表明行為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人身危險及其程度的主客觀事實情況;(2)、量刑情節不僅包括部分罪中情節而且包括罪前情節和罪后情節;(3)、量刑情節只能一所定之罪的法定刑為自己發揮作用的范圍或基礎;(4)、量刑情節是犯罪分子落實刑事責任和實現刑罰個別化的根據。由于定罪并確定相應的法定刑是量刑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劃清量刑情節與定罪情節的界限,對于量刑的實際操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量刑情節與定罪情節在刑事審判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兩者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1)、定罪情節是犯罪構成要件所涵蓋的內容和行為成立某種犯罪的事實根據,他表明并揭示該中犯罪的共性;而量刑情節則表明個案之間的特點和差異,揭示同種犯罪中不同案犯的個性。(2)、定罪情節不僅決定具體犯罪的性質,而且決定對該種犯罪最就刑事責任的標準和范圍,同法定刑有著必然聯系;而量刑情節則以某種法定刑為適用的前提和基礎,是量刑個別化的唯一根據,同宣告刑有著必然聯系。(3)、定罪情節只限于罪中情節外延比較狹窄;而量刑情節則包括罪中情節、罪前情節和罪后情節,外延比較寬廣。因此,在量刑時應當堅持同一事實情況禁止重復評價刑法原理,防止將已經用于定罪的犯罪構成事實再作為量刑情節使用。量刑情節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根據不同的標準量刑情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法定量刑情節與酌定量刑情節。這是從量刑情節是否由刑法明文規定的角度進行的分類。所謂法定量刑情節是指刑法明文規定在量刑時必須適用的情節。法定情節由分為總則性情節和分則性情節,前者有的適用于絕大多數犯罪;后者只適用于刑法明文規定的某個或某些具體的犯罪。這類情節還可以再分為應當型情節和可以型情節、單功能型情節和多功能型清潔等。所謂酌定量刑情節,是指刑法聞明文規定,司法機關和理論工作者根據刑事立法精神和有關刑事政策結合司法時間總結出來的,由審判機關在量刑時應當靈活掌握和酌情食用的情節。這類情節只能是在法定刑幅度內從輕或從重處罰,禁止用語加重和減輕處罰。2、從寬量刑情節與從嚴量刑情節。這是從量刑情節影響處罰寬嚴的的功能的角度進行分類。所謂從寬量刑情節,是指對犯罪人的量刑結果具有從寬作用或者回會使犯罪人受到從寬處罰的情節。他包括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和免除處罰的情節。其中,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刑范圍內判處較輕的刑罰或者刑期,但是不能低于法定刑的下限;減輕處罰是指依法定刑為基礎,判處低于法定刑的下限的適當刑罰或者刑期,但是不能過多的脫離法定刑下限;免除處罰是指對犯罪分子宣告有罪但是免除其處罰。所謂從嚴量刑情節是指對犯罪人的量刑結果具有從嚴作用或者會使犯罪人受到較為嚴厲的處罰的情節。他包括從重處罰的情節和加重處罰的情節。前者是指在法定刑范圍內判處較重的刑罰或者刑期,但是不能超過法定刑上限;后者是指在法定刑上限一格判處適當的刑罰或者刑期,我國過去的刑法曾規定有加重處罰的情節,但是997年修訂刑法已經廢止。現行刑法目前只有從重處罰的情節的規定。由于法定的量刑情節和酌定的量刑情節在刑法中有明文規定,所以,我們重點把握以下這兩種量刑情節。

三、法定量刑情節

法定的量刑情節對于情節犯來所是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可以從寬處罰的情節。主要包括(1)、可以免除處罰的情節。第三十七條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第六十七條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2)、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第十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情節刑法第二十二條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4)、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情節:刑法18條第三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二)、應當從寬出發的情節:(1)應當免除處罰的情節。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防衛過當,避險過當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后自首一頭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應當從輕、減輕出發或者免除處罰情節。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餓免除處罰(4)、應當減輕處罰情節。中止犯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5)、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情節。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5)、不適用死刑的情節。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三)、應當從重處罰的情節。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對于累犯應當從重處罰。我國刑法分則對于法定犯罪情節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1、可以從寬處罰的情節。對于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漸漸請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行賄罪。行賄人在被追訴之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等2、應當從重處罰的情節。如武裝叛亂暴動罪、叛逃罪、奸淫幼女罪等

四、酌定的量刑情節

從理論上講,凡是定罪情節和法定量刑情節以外的,能夠表明行為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及其程度輕重的主客觀事實情況,都屬于酌定的量刑情節。因而,酌定的量刑情節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刑事審判實踐中常見的酌定量刑情節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犯罪手段。犯罪手段不同,主要反映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即客觀危害性大小不同。因此,在刑法中未將犯罪手段作為構成要件予以規定的條件下,犯罪手段雖然不影響定罪,但是對于量刑卻有一定的影響。(二)、犯罪的侵害對象。在法律未將某一特定對象規定為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侵犯對象的具體情況的差異,也能反映行為身會危害程度的差異,從而回應下昂到定罪量刑的輕重。(三)、犯罪的損害結果。無論犯罪構成要件是否要求危害結果,但是損害結果的嚴重程度或犯罪數額的多少,都能反映行為在客觀危害程度上的差異,從而對量刑發生計較大影響。例如,同是侵犯財產的犯罪但是犯罪的數額不同,同是故意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犯罪但是侵害的程度不同,在兩性時,就應該區別對待。(四)、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的時間地點在刑法未即將其規定為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對于量刑的結果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犯罪時間、地點,不但能表明行為的身會危害性程度,而且能放映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對于量刑自然會發生影響。例如,在搶險、救災時犯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在公共場所強制猥褻婦女罪,就比在其他時間、地點發生的相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五)、犯罪的動機。犯罪的動機不同,表明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的深淺程度不同,如果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不含特定的犯罪動機,量刑時就應該考慮并予以區別對待。例如,同是盜竊罪,有的追求腐化生活,有的是因為家庭困難,前者的主觀惡性相對要大于后者。(七)、犯罪人的一貫表現。犯罪人的平時表現情況,是反映其改造難易程度和再犯可能性大小的參考因素,因而,對于刑罰裁量的結果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平時一貫遵紀守法者犯罪,與平時一貫違反法律甚至多次受過行政處罰著犯罪相比,后者應當受到相對較重的處罰。以上作為酌定量刑情節,他對于情節犯的犯罪的定罪和處罰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認定情節犯的犯罪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切實作好對于情節犯的定罪量刑工作,維護好法律的尊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2、姜偉《犯罪形態通論》法律出版社,1994年

3、周振想《刑法選用論》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