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本科教學使用案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3 10:32:00
導語:法學本科教學使用案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組織學生對一些典型法律案例進行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的思維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法。
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判例教學法,后者是指在英美法系,教師組織學生研究和討論法院判例,歸納出判例中蘊含的法律原則,從而將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司法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的一種法學教學方法。判例教學的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
案例教學法也不同于舉例說明。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強調的是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參與,以及教師以案例為媒介,推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舉例說明仍屬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范疇,教師舉例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說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因為教師例舉了一些實例而加以改變。
二、案例教學法在農林院校法學本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增強授課內容的吸引力
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是講授法,教師以課堂講授的方式向學生闡析法律概念、法律原理和法律規定等內容,而學生則被困入“抄筆記、背筆記、記法條”的程序中。這種呆板的教學模式,既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又顯得不夠直觀生動,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案例教學法有事件,有情節,生動而具體,通常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另外,案例教學法因需要向學生介紹案情,故通常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課件或錄像、圖片、幻燈等視聽資料來增強其生動性、形象性。深奧的法學理論通過通俗有趣的案例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得以詮釋,學生學習的樂趣便會在心中油然而生。
(二)案例教學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
傳統法學教學基本上屬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課堂成為教師“一言堂”的場所。案例教學法要求營造熱烈而融洽的課堂氣氛,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由原來消極的受教育者變成積極的探索者、參與者,充當課堂的主角,與指導教師處于平等討論者的地位。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學生參與課堂前“心中有數”,為此,學生必須在課前有針對性地預習,認真鉆研教師指定的案例匯編或教師臨時選定的案例,查閱相關的資料,并形成解決案例的初步意見,否則就無法參與課堂的分析、討論和辯論,更遑論掌握法律的精髓和原則。而且,對案例的探討甚至辯論,既有助于學生較為容易地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的基本原理,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三)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實現農林院校法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個不同的類別和層次,即普通法學人才、應用法學人才、法學研究人才和法學精英人才。[1]農林院校尤其是地方農林院校的法學教育在專業師資力量、辦學經驗、生源質量等方面,相對于綜合類、政法類高校還有一定距離,由此決定其應該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性法學人才的培養上。
法學案例教學法是一個邏輯推理和辯證思考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對已經存在了的法律概念、法律原理和法律制度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學生分析、交流、討論案例的過程,既是對所學習的法學基本理論知識進一步鞏固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提高理解法律問題的能力的過程。
而且,如果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法掌握了法律分析的方法,那么即使他不去記憶那些法律條文,他也一樣能夠運用法律推理能力理解他所不熟悉的法律。另外,案例教學中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例,教師將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工具,組織學生從法律職業者的角度分析、討論和辯論這些案例,實際上也是在提高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類似問題的能力。故案例教學法在保證高校為社會培養應用性法學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農林院校法學本科運用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選擇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合適課程和合適時間
農林院校法學本科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就課程設置來講,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其一,課程性質和課程的難易程度。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邏輯思維模式是演繹法,主要適用于應用法學課程,如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課程
。
對于理論法學課程,如法理學、憲法、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等課程和應用法學課程中的法學概念、原理的講授則不宜采用案例教學法;有些法學課程如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僅講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具體規則難以使學生了解其運用,因此應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其二,農林院校法學本科的專業方向。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來的法學、經濟法、國際法等七個專業統一調整為法學一個本科專業后,各法學專業應在大學三、四年級設置若干個專業方向,以實現法學教育的多樣化。根據學生的素質、舉辦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優勢以及應用性法學人才的培養目標,農林院校法學本科應以民商、經濟法作為其專業方向。因此,作為以培養應用性法學人才為目標和提高層次的課程,農林院校的法學案例教學法應該選擇民商法學類和經濟法學類課程包括民法、合同法、婚姻繼承法、商法、經濟法、農業法、環境資源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等方面的案例,進行教學。其三,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是學生已基本掌握法律知識體系,對法律理論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大學一、二年級學生一般不具備應有的法律基礎知識,且因其直接來源于高中畢業,我國的應試教育又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社會經驗均不夠成熟,此時開設案例教學法課程,難以實現其幫助學生理解法學理論,提高專業能力的目的。因此,案例教學法課程宜安排在大三、大四開設。考慮到國家司法考試一般安排在九月份即大四的第一個學期舉行,為了實現法學本科教學與司法考試的對接,最好在大三就應該教授完司考所要求掌握的主要課程,因此,安排在大四開設案例教學法課程,既可避免學生在大四無課程可學的情況存在,又與案例教學法作為提高課程的性質相適應。
(二)挑選適合案例教學法的老師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其一,教師必須通曉本專業、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及法律規定。對于大陸法系國家來說,法是“法學家的法”,是系統地建立起來的概念化的、抽象化的、形式化的純粹理論體系。[2]只有理論知識體系完備,知識面寬廣,能全面準確地理解法律規范的含義,且對新情況、新問題能及時了解,并將之體現在案例教學中的教師進行案例教學,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教師樂于關注社會現實,善于從社會現實中發現問題,且具有較為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和實踐教學能力,能將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三,教師能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教學內容顯得不夠直觀、生動,學生感覺枯燥乏味,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案例教學會增加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并節省教學時間,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三)精心選編案例教學資料
收集、選取和匯編案例資料是開展案例教學的重要前提。為搞好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教師收集、選取和匯編案例教學資料應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圍繞教學目的選取案例。任何課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教師選取案例教學資料既要讓案例統一于總體的教學內容,又要讓其服務于某一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難點和重點,以便通過案例教學不斷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問題的理解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選擇典型性案例。教師選擇的案例,應能體現或包含所要闡述的法學理論或法律規范精神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知識結構和基本規律等,使學生在案例教學后不僅能解決討論、分析過的案件,而且能夠舉一反三解決同類案件。其三,注意案例的生動性和新穎性。教師應盡量選取那些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具體、生動而新穎的典型案例,否則無法反映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甚至出現分析、討論案件的結論與新的法律規定相矛盾的問題。其四,要有層次性,即案例教學應當由易到難。案例教學初期,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如果案例過難,學生勢必難以準確掌握。
爾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當逐步過渡至案情復雜、知識點難度較大的案例,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案例教學的效果。
(四)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實施案例教學從環節上可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實施和課后活動三個環節。
課前準備,包括教學內容的劃分、案例的選取、學生自學和準備材料;課堂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實施階段,包括理論的講解與提煉,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講評;課后活動主要是學生做作業與復習、教師批改作業等。
教師進行案例課堂教學,根據案例的難易程度,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具體教學方法:一是直接運用相關的法律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掌握分析法律案件的方式和步驟。二是交叉討論法,即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案例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三是讓學生分小組開展課堂討論法。該方法首先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推理,然后,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總結,作出正確的判斷。相比之下,第三種方法教學效果更佳,最能夠調動學生參與交流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教師運用第三種方法教學應當注意,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學生的討論能夠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故在教學中不應立即給出結論性答案,而應有意識地去挖掘學生討論時的思路、角度、閃光點,盡可能地給予適度的肯定、否定、反問或提出相關的問題。如果過早地將結論給予學生,有些學生視教師的結論為真理,有些學生就會依賴教師的判斷,無意中抑制了學生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最初就會被扼殺。況且,教師也不能保證所有的案件和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只有一個結論,過早地將結論提供給學生,會使老師偏頗的結論難以得到糾正,教師也難以找到學生中閃光的發現和得到正確結論的闡述。
- 上一篇:老年體育和諧發展報告
- 下一篇:圍墻治理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