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法律應用人才是高校法學專業導向

時間:2022-11-21 08:53:00

導語:培養法律應用人才是高校法學專業導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法律應用人才是高校法學專業導向

摘要:在新時代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急需大批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為導向?邵陽學院抓住法學專業“應用性強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地方法學教育資源優勢,探索出“六共同”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模式,形成了一條走與地方法律實務部門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新路子。

關鍵詞:地方高校;應用型;基層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推進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迫切需要面向基層提供大量的法律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這種需求,地方高校法學專業需要對現行的法學職業教育模式進行反思,探索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培養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模式。

一、培養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是社會的需求

在我國農村,由于廣大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欠缺法律意識。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民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得到提高,尤其基層民眾對基層法律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針對當前的情勢,現階段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都需要大量的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這是我國不可或缺的一類型法律人才。同時隨著民眾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在基層法院、基層檢察機關的案件劇增,急需大批法庭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能在其他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律師事務所從事法律或相關工作的基層法律人才。社會需求就是我們的辦學方向。法學職業教育如何培養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要以本地的社會發展需求為龍頭,結合本地法學教學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種不同類型院校的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養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的目標定位

教育理念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要轉變人才培養觀念,要與重點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有所差別,要彰顯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其實,2011年教育部啟動“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宗旨在于“培養造就一批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包括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層法律人才三種類型”。基層法律人才要有豐富的法學知識、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高素質的法律修養、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服務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奉獻精神,當然也應屬于“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范疇,這就為地方高校培養什么樣的法律人才指明了方向。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

(一)克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傾向的需要。多年來,在我國有相當多的高校法學專業在人才的培養方面較少考慮自身辦學條件和辦學特點,存在隨大流現象,在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千篇一律的情況相當嚴重,這是造成高校法律人才總體培養質量不高,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尋求出路的需要。在法學專業同質化的辦學競爭中,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生源質量等各方面條件都遠不能與重點大學及地處大城市高校相抗衡。因此,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出路,就必須從本地本校實際出發,實現錯位發展,探索地方高校培養基層應用法律人才的新路徑。

(三)培養高素質基層應用法律人才的需要。針對用人單位對法學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不強,法律實務能力較差的情況,要切實提高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必須加強對法學專業辦學的教學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思路,探索基層應用法律人才培養新路子,就必須走出校門,利用地方豐富的法學教育資源辦學。做到發揮地區優勢,突出地區特色,凸顯實務能力。

三、地方高校培養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模式探討

邵陽學院抓住法學專業“應用性強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地方法學教育資源優勢,走與地方法律實務部門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新路子,形成了“六共同”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模式。

(一)“六共同”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模式解決的核心問題

1、解決了地方院校培養法律人才目標定位模糊問題,為地方院校培養法律人才進行了科學定位,培養面向中西部地區、服務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2、解決了辦學資源相對不足問題。地方高校辦好法學專業普遍存在辦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學校為了辦好法學專業,一方面學校加大對法學專業的投入力度,改善法學專業辦學條件;另一方面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密切合作,整合邵陽市地方法學教育資源,共同辦好邵陽學院法學專業,解決了辦學資源不足的問題。3、解決了地方院校教學隊伍師資力量不足問題,打造了由專職教師與法官、律師兼職教師組成的多元化教學團隊。解決了實習中指導法官和指導律師不足問題,確立了“一對一”的實習制度。4、解決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發揮不強的問題。解決了“灌輸式”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研討式”教學打破教師課堂絕對權威,確立教師引導者、組織者、答疑解惑者身份,把課堂教學交給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教學方案實施者和教學效果檢驗者。5、解決教學中理論與實務脫節問題。在法學課程教學中存在最嚴峻的現實問題是理論與實務脫節。政法學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施“教師進庭審,法官、律師進課堂”的教學改革,部分任課教師作為人民陪審員直接參加案件審理,增強教師司法實務能力;聘請優秀的法官、律師走進課堂,承擔實務課的教學任務,實現了法學理論與實務的高度融合。

(二)“六共同”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模式的框架

我們就與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含九縣三區12個基層人民法院)以及邵陽市司法局、邵陽市律師事務所等地方法律實務部門開展全面合作,并在合作過程中形成了以“六共同”為主要內容的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學改革模式,即校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打造教學團隊、共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共同加強實踐課教學、共同編寫教材、共同為地方開展法律服務。

1、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三個對接”

2013年以來,邵陽學院政法學院組織法學專業教師先后到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鄉鎮法庭、司法所,市、縣(區)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進行調研,就基層法律人才的培養問題共同進行了深入研討,明確了基層法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及職業素養要求;共同探討了我校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法、路徑,并多次舉行法學專業教師、法官、律師及省內外法學理論與實務專家組成的論證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于2017年開始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三個對接”。(1)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對接。為避免與985、211等重點大學產生同質性人才培養競爭,我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2)實現課程設置與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實務能力對接。第一、實踐課設置。將實踐課學分從原來的25分提高到42分,學分權重達到總學分的22.3%;實踐課在大學學習階段全程覆蓋,從大一到大四不斷線;實踐課從內容到形式做到了規范化、科學化,多方面多角度培育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第二、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程設置。為提高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創造性地在民法、刑法等實體法和民訴法、刑訴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法課程中設置了20%以上學時的法律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第三、基層法律工作者工作特需課程的設置。根據基層法律工作者對會計、財務知識有較多需要的現狀,設置了《會計學》、《財務管理》課程;根據基層法律工作者對調解知識的需要,設置了《調解理論與實務》等課程。(3)實現學生課外活動與法律職業能力培養相對接。在校地雙方共同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針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設置了法律辯論、模擬法庭、書狀、速錄、司法文書制作、公務員面試模擬等10余項競賽活動。通過學生的課外競賽活動,提升學生法律職業能力。

2、共同打造多元化的教學團隊,實現“五個轉變”

校地雙方共同合作,建設了一支基本能滿足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需要的多元化教學團隊。教學團隊由我校專職教師、邵陽市法律實務部門的兼職教師、省內外高校知名法學專家組成。專職教師主要承擔法學專業理論課教學,兼職教師主要承擔法學專業法律實務課課堂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外聘專家主要擔當我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顧問。多元化的教學團隊使教師隊伍結構橫向得到拓展,縱向得到提升,在教學中實現了“五個轉變”。實踐課教師從數量不足向擇優轉變;一門課程從專業教師單獨開設到專業教師與實務部門兼職教師共同開設轉變;教材編寫從專業教師單獨編寫向專業教師與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教師共同編寫轉變;實踐教學從一個法官(律師)指導2—3名學生到“一對一”指導的轉變;教學團隊知識結構從偏向理論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轉變。

3、共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現“理論課教學與實務課教學緊密結合”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邵陽學院開展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學改革以來,與地方法律實務部門齊抓人才培養質量的這一中心環節,共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研討式教學”和“實務與案例分析教學”并重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專業教師承擔“研討式教學”改革促學生法學理論學習的提升,以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教師承擔的“實務案例分析教學”改革促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提高,二者有機結合,實現了課堂教學與社會緊密結合,理論教學與實務課教學緊密結合,積極回應了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應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規律,探尋出了一條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路徑。

4、共同加強實踐教學,實現“四個創新”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必須緊緊抓住法學“實踐性強”這一特點,在實踐教學中找到人才培養的突破口。邵陽學院開展校地協同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學改革以來,充分利用邵陽地方法學實踐教學資源豐富的優勢,校地雙方在法學實踐教學中形成合力,助推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

(1)創新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根據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素質要求和實務能力培養要求,校地雙方共同對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和環節進行了重新梳理,構建了由庭審觀摩、模擬審判、法律社會調查、物證實驗、法律辯論賽、法律文書競賽、司法實習、律師實務實習、法律服務、畢業論文及學生課外活動等組成的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各種實踐教育活動對學生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進行良好的分工與合作,實現了實踐教育的體系化、科學化。

(2)創新實踐教學方法。第一、“一對一”方法。自2010年以來,邵陽學院地法學專業在司法實務實習中就實現了“一個法官指導一個學生”,在律師實務實習中實現了“一個律師指導一個學生”的“一對一”的教學方法。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法,教師管理嚴格,師生互動及時,教學針對性強,實效性高。學生通過實習后,不僅法律實務能力得到了扎實的訓練和提高,而且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職業道德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第二、專、兼職教師合作指導方法。庭審觀摩、模擬法庭由專業老師組織教學,法官提供典型案件,參與點評;物證實驗、法律服務、畢業論文采用專、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在專、兼職教師的合作指導下,實踐課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3)創新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第一、師資保障:順應法官員額制改革形勢的變化,2017年,邵陽學院法學專業從邵陽市576名員額法官中遴選了126名聘為司法實務實習指導法官,與此同時,從湖南楚信、方廉等10余個律師事務所647名律師中遴選125名聘為學生律師實務實習指導律師,確保了“一對一”實踐教學的師資需要。第二、場地保障:從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含12個縣級基層人民法院)的116個法庭中遴選了案件較多、法官素質較好的46個法庭作為我校學生司法實務實習庭,從邵陽市55個律師事務所中選擇條件較好、社會威信高的10個所作為學生律師實務實習所。同時,學校投入100多萬元建設了模擬法庭,法學實驗室、法律援助中心等校內實踐教學場地。第三、后勤保障:近幾年來,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及12個基層人民法院為我校學生在司法實務實習期間免費提供食宿,保證每個學生在實習中全身心投入實習,為此,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及12個基層法院每年開支近8萬元。

(4)創新校外實踐教學的激勵機制。采取強有力的激勵機制,調動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指導教師工作積極性,每年表彰20%的優秀指導法官、指導律師,分別由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邵陽市司法局下發表彰決定,頒發榮譽證書及獎金。通過“五個創新”,進一步完善了法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拓寬了實踐教學領域,開拓了實踐教學空間,做到了法學實踐教學有效地貫穿于法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5、共同編寫特色教材

近6年來,我們與邵陽市法律實務部門的實務教師共同編寫特色教材8部,(其中2部2018年底出版)。8部教材的成功編寫不僅使法學專業19門專業主干課中對應的法律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程及司法實務實習、律師實務實習內容更加規范,而且填補了相應教材的空白。

6、共同為地方開展法律服務

近3年來,法學專業教師、學生與邵陽市法律實務部門共同化解上訪積案12件,學生完成法律援助案件36項,每年與邵陽市法律實務部門共同指導學生開展法律服務進村上戶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此外,我們還考慮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突出學校特色,把我校的優勢專業資源與法律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培養專業交叉的綜合性應用型法律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歐志文,肖杰.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以邵陽學院法學專業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8(04):201-202.

[2]劉靜然.地方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西農經,2016(18):80-81;

[3]薛維然.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沈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12):665-668.

[4]葉海燕.新建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目標定位的探索———以梧州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03(5):86.

[5]付健.模擬法庭實踐教學與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J].科教文匯,2012(09):40-41.

[6]趙肖筠.地方高校本科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2005(3):103-105.

作者:歐志文 尹長海 單位:邵陽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