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用法學課堂構建
時間:2022-09-13 03:24:32
導語:我國應用法學課堂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時莊嚴宣告:“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此背景下法律實施已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這一新的歷史使命也對當前高等學校法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落實“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部署,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員會于2011年12月23日聯合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旨在通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為我國建設現代法治強國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在此雙重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學審時度勢、積極籌劃,于2011年12月30日在其應用法學院設立了國內首個應用法學學科,成為該校自主設置目錄外的法學二級學科。應用法學這一新興法學學科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法學界對當前法學教育教學的反思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從理論反思與構建走向真正的實踐探索與教學改革,從而有望為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此,筆者從“應用法學”這一全新的學科視野出發,從其基本概念、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就我國法學教學改革的趨勢和路徑略陳己見,以期對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能有所裨益。
一關于“應用法學”的概念闡釋
在我國傳統的法學理論中,應用法學與理論法學、歷史法學、邊緣法學相并列而成為法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意義上,民商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經濟法學等部門法都成為其重要構成,而在這些部門法下面,每個部門法又由大量的部門法理論和具體制度構成。即使就某一具體部門法的教學和研究而言,主要也是以相關部門法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理論問題的研究為主,而對于相關部門法的具體應用問題仍缺乏應有的關注。由此可見,應用法學這一概念雖早已存在,但是事實上其所涵括的內容與這一概念并不相符。古人云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告訴我們,在認識和研究事物時要做到“名實相符”。因此,今天我們重提“應用法學”這一概念絕非老調重彈,亦非拾人牙慧,而是回到現實,正本清源,回歸法學教育教學的本質———法律應用。因此,在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已然形成、“卓越法律人才計劃”橫空出世、“應用法學”學科破殼而出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應用法學當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為助力中國法治建設再立新功。因此,本文所說的“應用法學”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應時展和法治變革的現實需要,直面中國法學教育教學的歷史流弊,打破傳統部門法和法學二級學科劃分的壁壘限制,堅持問題導向、應用中心,以職業法律人(律師、法官、檢察官、警察)、法律服務人員(政府法務人員、政黨法務人員、企業法務人員等)、普通社會大眾應用法律的現象與問題為研究對象,總結、提煉、探索上述人員應用法律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及其法律應用的基本規律,以此促進法律的正確應用和有效實施的一門法學二級學科。
二“應用法學”的教學理念:實踐與理論并重
應用法學應該秉持一種什么樣的教學理念,這與我們經常所談到的法學教學理念難道有什么不同,按理說這二者之間應該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從法學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這二者還真有所不同。就目前我國法學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現有的法學教育教學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法律實踐知識的傳授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即法律應用技能的培養,明顯不夠重視甚至忽視,以致我們所培養的法律人才走入社會之后不能適應社會的現實需要,由此導致部分法科學子陷入“就業難”的尷尬境地,屢次被國家有關部門亮紅牌警示,以致當前的法學教育和教學被社會各界廣為詬病。這一問題的凸顯,既有現有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全面貫徹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是現有教學理念的偏差從根本上造就了今天的這一局面。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目前我國的高等法學教學仍然秉持一種理論化的教學理念,認為法學教育和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傳授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至于法律應用技能的培養只要略知一二即可,甚至認為那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相關實務部門的事。正是這種狹隘的、封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導致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和教學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首先從根本上革新法學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理念,從應用法學這一全新的學科視野出發,樹立實踐與理論并重、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新型教學理念,回歸法學教育的本真———應用性。因為法學本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應用性學科,誠如霍姆斯大法官所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不在于邏輯。”而應用法學自身的學科定位決定了其必須秉持實踐與理論并重的教學理念,堅持以法律職業為導向,高度重視學生法律思維的訓練、法律實踐技能的傳授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這正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和核心任務。
三“應用法學”的教學模式:“大課堂”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理念的一種結構設計,良好的教學理念需要科學的教學模式設計才能得以貫徹落實。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講授為核心,基本上沿襲了“滿堂灌”這樣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講教師的,學生干學生的,各不相干,缺乏積極地交流和充分地互動。特別是在高校擴展、法學招生人數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常常是“上面講的口干舌燥,下面睡倒一片。”這一說法雖有點夸張,但卻也是事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當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體制問題,也有法學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問題,諸如因教師法律實踐經驗的欠缺導致課堂教學止于理論宣講和法條解釋,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自然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在當前社會氛圍極度浮躁的整體環境下大學生整體學習動力明顯不足,除了吃喝玩樂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的“生活疲勞”狀態下,“學生睡倒一片”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應該對當前的法學教學模式進行大膽革新,通過構建“大課堂”模式,將學生從當前的“疲勞狀態”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走出教室,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去發現生活中的法律,從鮮活的生命體驗和生活實踐中領悟法律的真諦,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用有所思、思有發現,進而達到完善法制、改造社會、服務人民的根本目的。那么,應用法學視野下的“大課堂”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呢?首先,“大課堂”模式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社會”為理論基礎。這一模式教學生學會動手,學會做事做人,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處。只有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打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使學生在法律學習中了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才能真正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其次,“大課堂”模式不拘泥于教室,將整個課堂教學延伸到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基地,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著力構建形式多樣、層次多元、內容豐富的立體化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最后,“大課堂”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從參與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做中學”,從行動中獲取成就感和法律實踐能力。
總之,應用法學回應了當前社會各界對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的不滿和期待,從系統科學和大學科的寬廣視野出發,就我國的法律應用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突破原有部門法之間的學科壁壘,促進整個法學教育、教學和研究的革命,為促進法律的有效實施和正確應用,助力中國法治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簡而言之,應用法學視野下法學“大課堂”的構建,旨在使法學教育和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發現生活中的“活法”,從生活和社會大視野出發認知法律、研習法律、改造法律,進而厲行法治、彰顯社會正義。
- 上一篇:法學教育價值內涵與培養
- 下一篇:國外法學教育對中國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