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學教學改革及運用
時間:2022-09-13 05:00:19
導語:高校法學教學改革及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屬于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法學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和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有利于檢閱、修正和鞏固已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又有利于培養法學邏輯思維、強化法律職業倫理修養,更有利于訓練學生法律知識應用能力,因而也是法律專門人才培養的最有效方式[1]。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不足。本文主要把培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著力點。適應西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需要,結合政法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層政法機關,培養一批具有奉獻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法律人才。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應當包括邏輯思維能力、交流能力、談判能力、訴訟能力、調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等。現代法學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主體工程應當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是法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滲透于法學教育的全過程,是主要針對邏輯思維、職業倫理修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法學教學方式。通過逐步探索和完善,實踐教學日益顯現出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價值和重要作用。
1法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無論是大陸法系的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極為重視對法學專業學生進行職業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養提升,法學專業的實踐性毋庸置疑。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強調法學理論的系統性、抽象性、理論性、純粹性,注重以概念為基礎的系統的法學理論教育;二戰后,在大陸法系國家,行會式的師徒傳授再次成為職業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大陸法系國家對法學專業本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采用讓學生在特定機構參加一定時間實務訓練的模式,以德國、日本為代表,德國的法律教育包括理論學習和實務訓練兩個階段,而日本的法學教育是通才式教育。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法學教育以培養律師為主要目標,其中采取了實踐性法律課程、法律援助項目、事務所實習、案例教學等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多項措施。但是案例教學法在推行過程中暴露出明顯的缺點,主要是不能將法律運用于實踐,忽視了影響法律實踐的社會事實。因而,法律診所式課程、法庭辯論課、律師職業道德、律師文書寫作課等實踐型課程得以發展。目前,較為著名的實踐性項目有由福特基金會資助、全美律師協會組織實施的“診所式法學教育課”和全美律師協會于1971年成立的全國初審辯論研究所。
1.2國內研究現狀我國法學實踐教學的開展晚于國外,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法學專業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見習、法律咨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根據各自情況,各高校一般以法律調研、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畢業實習等形式實施實踐教學。基于法學的應用性特征,絕大部分高校都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目前,許多高校已將畢業實習納入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對法學專業本科學生進行基本的職業訓練和直觀的職業接觸。諸多高校都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消費者協會等機構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并爭取專門的實踐教學經費,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以保證實習的順利進行。有些高校以學生為主體設立法律援助中心,并與律師的法律援助工作相結合,學生在得到律師指導的同時,拓展了法律援助工作范圍。庭審模擬一直是法學院學生親身體驗審判實踐的經典模式,近年來,各種模擬法庭大賽競相展開,有力地推動了這一實踐教學模式的推廣。我國各高校法學院對實踐教學的發展和重視程度不同,各高校實施情況參差不齊。有些高校不能給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環境,有些高校不具備實施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當然也有些法學院較好地實施了實踐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上取得了較好成效。山東大學法學院自1985年起嘗試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制宣傳、舉辦模擬法庭、組織畢業實習等實施實踐教學,到2004年實踐教學已實現了兩次轉型。四川大學法學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實踐教學模式。2000年以來,在美國福特基金的支持下,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10所高校的法學院引進了“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這一在美國廣泛普及的教學模式開始運用到中國法學教育中。
2法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內容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社會科學,法學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實踐性。法學教育應當面向社會、面向實踐,致力于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法律專門人才。適應現代法學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實踐教學的開展有利于高品質法律人才的培養,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具體法律操作過程參與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首先,通過實踐教學特別是專業實習,學生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調查取證、辯護技巧和法律公文寫作等專業訓練,培養了實際參與法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通過對現實法律操作的觀察、思考乃至參與,加深了對書面理論的理解,或能在現實基礎之上對理論進一步進行升華、完善,或能運用理論對現實問題提出批判性、建設性意見與建議。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批判性思維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大有益處。再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入競爭與合作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團隊精神。現代社會注重積極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求個體能融入到團隊中,為團隊的發展出謀劃策、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法律操作的對抗性和合作性都很強,通過法學實踐教學,無疑會增強學生在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2]。
3法學專業本科校外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培養特別是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本文為適應服務西北地區基層法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培養“下的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服務基層的法律專門人才,就“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建設法學實踐教學基地、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展開研究。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形成常態化、規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公共協調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發現和發展能力、理論運用能力、自學能力、發現問題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目標。根據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結構和現狀,筆者認為實踐教學是法學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法學教育應致力于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法律專門人才,構建合理的培養法學專業本科學生實踐能力的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務能力。
3.1探索建立“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突破以往培養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在普通班級實行與基層法檢聯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同時當地司法機關到高校開庭審理案件;在實驗班級實行“3+1”學制模式,即3年在學校培養,1年在法律實務部門培養,這樣在3年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集中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培養過硬的法律職業素質。
3.2建設法學實踐教學基地依托“本科教學工程”,建好、用好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共享共用的法學實踐教學基地。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仲裁委、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辦、司法廳等多個系統,穩定地建設應用型、復合型法律專門人才教育培養校外實踐基地。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與法律實務部門共建基地,以高校—實務部門共建基地為平臺聯合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3.3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高校與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師計劃”每年擬選派兩名高校法學骨干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1~2年,參與法律實務工作,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內容。選派3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或舉辦學術講座。
3.4建設實踐教學團隊根據法學專業特色,整合全院資源,形成實踐教學團隊,由教授、副教授或博士擔任團隊帶頭人。成員采取老、中、青結合方式,共同承擔本科實踐課程,從而推動實踐教學的發展,培養、鍛煉出一批教學科研、實踐能力強的教學人員。
3.5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保證學生信息量的最大化,注重課堂案例、實踐課程(如模擬審判、法律專題辯論、庭審技巧、辯論技巧等)質量,豐富第二課堂。4結語加強與完善法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1)進一步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共建校外實踐基地,形成良性機制。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數的15%。在增加校內實踐環節,開發法律方法課程,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的同時,高度重視法律實務部門劃撥的專項經費,建設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2)進一步探索建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制度。
- 上一篇:法學教育與誠信教育的關系
- 下一篇:新時期法學本科教育教學完善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