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法學人才模式的構建
時間:2022-09-16 04:52:18
導語:當代法學人才模式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德君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1應用型人才的界定
應用型法律人才是指將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法律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法學專業于2002年7月開始招生,是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首批本科專業之一,始終堅持以法律職業教育作為法學專業的定位方向,致力于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具體措施主要是:一是加大對專業基礎課的建設力度,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二是突出對實踐環節的建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將以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2010級法學專業培養方案為基礎從兩個方面探討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2課程體系設置
2.1課程體系設置
2.1.1公共基礎課
本專業公共基礎課包括公共必修課、跨專業選修課和學科基礎課,共9門課程,分別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體育;大學計算機基礎;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讀寫、聽說。共40.5學分,其中718理論學時,134實踐學時,占總學時比例33.49%。
2.1.2學科基礎課
法學專業基礎課程是培養法學專業學生具有法的精神和形成法學思維的基本訓練課程。開設10門課程,分別是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民法學、刑法學、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經濟法、微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共41學分,738理論學時,占總學時比例29.01%。
2.1.3專業必修課
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長,具體設置過程中應結合就業市場,增加應用性內容和實踐性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力。開設18門課程,分別是國際法、物權法、專業英語、侵權責任法、合同法、刑事訴訟法、保險法、勞動法、金融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私法、商法、公司法、中國稅制、會計學原理、民事訴訟法、婚姻家庭與繼承法、海商法。共47學分。
2.1.4專業選修課
主要是滿足學生的興趣,為拓展就業途徑做準備。開設4門課程,分別是人力資源管理概論、金融市場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實務。共9個學分。
2.1.5實踐環節
專門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設置的。包括入學教育與軍訓、公益勞動、認識實習、模擬法庭、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共33周,33個學分。占總學時18.93%。
2.2課程體系設置的優點
2.2.1課程設置合理課程設置
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其中既包括公共基礎課又包括專業課;專業課中既包括《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14門課程,又包括專業方向課和素質課程,如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原理、微觀經濟學等。
2.2.2課程學分科學
首先公共基礎課程的學分只占總學分的33.49%,其余是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學分。其次總學分共為178.5,在同類學校中屬中等,這樣學生有較多的自由時間進行興趣學習和實踐活動。
2.2.3課程安排順序適當
法學課程是根據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的設置。例如大一和大二開設的是法學理論課程、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經法法和商法安排在民法學完之后開設。國際法安排在大二下學期,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安排在大三學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不會學得吃力,反而因為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在學習后面的法學課程時,還起到復習和融會貫通的作用。
2.2.4實踐環節突出
法學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為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課堂內實踐包括觀看有關的開庭的視頻,開設模擬法庭為期1周,課堂設計有案例討論和熱點法律問題討論等。課堂外實踐包括旁聽法庭審判,安排8周的認識實習和4周的畢業實習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實習。
3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3.1課內實踐教學
課內實踐教學是指在計劃課時內拿出一定比例的課時,讓學生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課內實踐教學主要通過討論和模擬法庭等形式進行。討論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某一法律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最佳途徑。“模擬法庭”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學生通過自扮具體案例過程中的角色,親臨“法庭”現場,感受“法庭”氣氛,并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體法與訴訟法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的能力。我系的模擬法庭根據培養計劃安排在第5學期的第11周,為期1周,1個學分。第9周開始老師召開模擬法庭動員大會,第10周學生根據專業興趣分成三組,每組涉及的案件范圍分別是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內容,第11周安排3個上午分別由3組同學將所選案例以庭審的形式再現給大家,結束后由老師針對每個學生的表現和參與度及其他評分標準進行點評和打分。通過模擬法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處理案件的方法和技巧,鍛煉他們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創造思維能力、事實認證辨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表演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
3.2課外實踐教學
課外實踐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或者自己組織下,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包括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活動。認識實習安排在第5學期末4周和第6學期開始的4周共8周時間,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到相關的部門進行較長時間的實踐活動,初步了解司法系統運行狀態,觀察、體會主要的法律實務,培養專業興趣和法律職業的正義感。畢業實習安排在第8學期開始的4周時間,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方式。畢業實習標志著理論學習的結束,是大學學業的最后一個階段。只有經過畢業實習所提供的崗前訓練機會,學生才能很快地進入角色,更好地適應本職工作。同時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綜合運用于實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必須進行實際操作,參與實際事務,由此可直接反映出學生是否具備了學校所要求的綜合能力。因此,通過畢業實習學生能進一步熟悉業務工作,訓練業務技能,為未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3實習效果綜述
法學專業畢業生實習采用的是集中實習加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先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剩下的聯系不到實習單位的學生由系為其聯系實習單位。每年有20-40人左右的學生是由系安排學生實習。從組織學生開始實習以來,我們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落實與管理。我們成立專門實習領導小組。每次實習均召開動員大會,學部領導、系主任、班級導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全部到場。為確保實習的順利進行,嚴格管理制度,學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實習教學管理制度,如制訂實習管理辦法、實習報告寫作實施細則、實習考核辦法、各類實踐課程考核辦法等,各類教學管理制度等并嚴格執行。指導教師與學生密切聯系,及時掌握實習動態,實習周記、實習報告等各類實習檔案齊全。總體來看,實踐教學基本滿足學生實習的需求,學生也通過實習階段的學習為將來畢業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總結
通過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2010級法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分析,該培養方案基本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但仍有不足需進一步改善:一是要加大專門針對法學專業的院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力度,二是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學生科研投入和指導力度。
- 上一篇:民法的法源與方法
- 下一篇:探究中國法學方法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