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法學教育的可能性
時間:2022-07-16 10:43:01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法學教育的可能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著力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需求大量法治人才,要建立一支忠于黨和國家、忠于人民的法治工作隊伍,這就要求加強法學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法學專業學生的生命線,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緊密結合,從而為優秀法治人才培養提供助力?!斗▽W與政治學前沿問題研究》?書由蔡鎮順、龍著華主編,收錄了與法學、政治學相關的一系列論文,對學科內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大量獨到見解,對法學和政治學的研究具有學術參考價值。其中涉及地緣政治、國際形象傳播、國際政治經濟、區域自由貿易園區制度等相關研究.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的融合提供現實依據。該書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融合,需要從以下兩點出發:
第一,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法學專業育人機制。首先,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法學專業教育的重心之一。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進人立法、執法、司法機關或其他黨政機關工作,這些機關單位一定程度上是黨和國家意志的表現,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政治、紀律要求。因此,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比其他專業更為嚴格。其次,建立全方位、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高等教育以知識傳播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專業課程,長期不受重視,即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較高的法學專業也普遍存在這一問題。事實上,我國法律制度大量借鑒西方法律制度。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法治文化思想難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四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意義的認知,采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接地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思想政治知識,通過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參觀訪談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心理,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不間斷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不高,且容易受煽動性言論影響,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開。尤其是新媒體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諸多新難題。大學生群體性格特點鮮明,重視強調自我、發揮個性、追求民主權利。法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且不能削弱的重要工程,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法學教育全過程,讓學生從消極被動學習轉為積極主動學習,在思想政治學習中不斷釋疑解惑,從而成為思想、政治過硬的優秀人才。
第二,以德育人和依法治學有機結合。從以德育人角度看,為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諸多難題,需要充分發揮法學專業教師在以德育人中的教育價值。首先,教師應具備良好道德素養,發揮表率作用。大學生往往會將優秀教師作為學習和模仿對象.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出現問題,會間接影響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因此,法學教師應肩負起雙重責任,融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融合專業課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發揮法學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次,教師要積極傳播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歷來被視作評價人的首要標準。大學時期處于學生邁入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在這一時期養成正確的道德觀,會對其未來法治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法學專業教育需要重視德育工作,直面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本質問題,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通過調動學生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形成推動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政治理想。只有具備這種素養,才能有效保障其在法治工作隊伍中以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首要原則。如果僅注重法學專業知識教育,會導致法學專業學生政治立場不堅定、思想自由散漫,不利于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因此,需要嚴肅教學紀律,將思想政治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道德情操。從依法治學角度看,法學專業教師需要依法開展教育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規定,指出要將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納人教育工作。因此,教師需要在相關法律約束下從事教育工作,同時要嚴格禁止傳播違背我國法律精神的“法學知識”,確保學生能夠基于我國具體國情從事法治工作。同時,所講授法學知識要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在傳授法學知識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緊密結合,開展協同育人。與此同時,為解決法律制度受西方法律影響問題,法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嚴格遵循憲法,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授,確保講授內容符合我國法治建設整體思想。
作者:蔣君紅
- 上一篇:疫情大學生自媒體法治宣傳研究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途徑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