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物證規則排除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0 08:39:00

導語:非法物證規則排除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法物證規則排除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考察美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可以發現其直接來源于憲法第四修正案,原初意義僅指非法物證的排除,隨著進一步的發展該規則逐漸適用于其它非法證據的排除。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非法物證排除規則是最徹底的,也充分體現了對隱私的保護之周密。

關鍵字:非法物證;言詞證據;排除規則;第四修正案

一、“證據排除規則”詞義探索

證據排除規則(exclusionaryrule),又稱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僅從字面意義及漢語用語習慣理解,應指一切不合法的證據都不能用作法庭裁判的依據。中國學者在“非法”與“證據”的含義上有不同的見解。對于“非法”,一種觀點認為包括證據內容不合法、證據形式不合法、取證手段或程序不合法、收集或提供證據的主體不合法四個方面。[1]另一種觀點認為其僅指特定人員(偵查人員)違反法定程序或方法而獲取證據。[2]聯系證據排除規則理解,它是一種法定證據規則,規定的是證據的可采性問題。偵查人員取證手段違法最容易侵犯公民的權利,因而獲得的證據法律應明確規定予以排除。至于形式不合法和主體不合法的證據,并未直接侵犯公民權利,可由法官自由心證,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我國絕大多數學者在談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都將“非法”視為取證手段違法。[3]

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之含義的最大分歧在“證據”方面。其所指的究竟是包括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在內的一切證據,還是僅指實物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首先產生于美國,考察其產生的歷史對于準確把握其含義至關重要,“一頁歷史就抵得上一卷邏輯”。[4]在北美13州處于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議會為了減少在美國殖民地的走私活動,了司法人員召集令,其沒有受到司法審查,也沒有正當性的聲明,允許搜查的范圍是無限的。擁有這項令狀的官員可以完全不受限制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人搜查,引起了當地人民極大憎恨。[5]這是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一個原因。1812年后,美國完全擺脫了英國的統治,美國建國初期一些捍衛自由和針對外來壓迫的規定,如《權利法案》第4條,從針對英國人的非法搜查的規定,轉變為限制美國政府尤其是警察的非法搜查和扣押的法律依據。證據排除規則起源于對第四修正案的理解,是為了實現第四修正案、禁止不合法搜查與扣押而設計,是通過一系列判例逐漸確立的。1914年威克斯訴美國一案確立了證據排除規則作為聯邦法院的規則,但各州有權拒絕適用該規則。1961年聯邦法院通過馬普太太一案,將該規則統一適用于各州,最終在美國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從該規則確立和發展的一系列判決看,該規則主要針對非法搜查和扣押問題,排除的是因此而獲取的實物證據。在美國理論界,部分學者據此將“證據”僅理解為物證,[6]我國也有大量學者持相同見解。[7]對于“證據”包括的范圍,僅僅將其限定為實物證據是不科學的。單從語義上看就有概念不周延的缺陷,而且也不符合一般的思維習慣。證據排除規則確立之后,隨著進一步發展它的范圍也擴大了。有美國學者認為該規則不僅適用于第四修正案,還適用于第五、第六修正案,即排除范圍還包括言詞證據。[8]從我國現行的刑事法規來看,僅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定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關于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刑訊逼供一直是十分嚴峻的問題,因此導致我國理論界在提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都把非法言詞證據當作重點排除對象。[9]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和美國學者都賦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廣、狹兩種含義,但美國學者側重于非法實物證據的探討。可以說,早期的證據排除規則就是針對非法搜查和扣押的實物證據。后來法院將通過第四修正案發展而來的證據排除規則也適用于其他修正案(notonlytoviolationsoftheFourthAmendment,buttoevidenceobtainedincontraventionoftheFifth,Sixth,andFourteenthAmendmentaswell)。有美國學者區分為第四修正案排除規則(theFourthAmendmentexclusionaryrule)和第五、第六修正案排除規則。[10]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非法物證的排除是非常關注的,以至部分學者認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僅僅指向非法物證的排除。

二、美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精典片段選譯及簡析

對于以強制手段等非法行為獲取的言詞證據,各國理論界及立法、司法實務界均持否定態度。但對于以非法手段獲取的實物證據,各國的處理方式各有差異。從聯合國的有關規定來看,《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及《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將非法證據的排除范圍限于言詞證據,并未包括違法搜查和扣押獲得的物證、書證。[11]在英國,19世紀的一位法官曾說過:“不管你如何得到證據,即使是偷來的,也可以作為證據采納?!盵12]法官對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擁有自由裁量權。加拿大法院在適用非法物證排除方面也有自由裁量權,并非所有的非法證據都予以排除。在德國,同樣并非所有非法證據都加以排除,而是采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相應性原則。在日本,關于非法物證的排除并未形成一種嚴格的制度,從日本最高法院的裁決中反映的態度總是有些搖擺不定,實際上傾向于不排除。從上述聯合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有關非法證據排除的情況看,其重視和完備程度似乎都不如美國。美國的非法物證排除規則發展上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其對非法物證的排除非常嚴格,法官沒有自由裁量權。

美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內容龐大精細,大量文章都有詳細介紹。本部分根據Bloom和Brodin所著的哈福大學教科書CriminalProcedure第三版第四、第五章翻譯整理而成,主要講述適用證據排除規則的入門性基礎性問題,我們可以從中體味排除規則對政府行為的約束和對私人生活秘密權的保護之周全細密,可謂一葉知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又稱第四修正案排除規則,是與第四修正案緊密聯系的。只有在違反第四修正案的情況下才導致該規則的適用,這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何時適用第四修正案;該修正案是否被違反。首先,第四修正案適用之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所涉及的行為必須是政府的行為,對私人行為不適用。聯邦法院在1921年指出:“修正案的起源和歷史清楚地表明了它意圖僅僅對統治政府施加限制?!盵13]如果私人以自己的行為獲得證據,政府將其運用于以后的刑事案件中,那么證據排除規則不適用。但一個非政府工作人員在政府官員的指導下或按官方政策進行搜查的話,它將被視為公共搜查。私人行為如果得到政府的鼓勵、承認或默許,或私人行為的目的是追求政府利益(如發現犯罪活動及相關證據),也將被視為公共搜查。政府官員對私人搜查獲得的物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時,一個純粹的私人搜查可能轉變為一個受憲法約束的公共搜查。第二,搜查侵犯了隱私,該隱私要被行為人合理地期望不被他人知悉。美國法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十分細致的闡述。法院判決推導只在下列情形適用第四修正案:(1)市民表達了一個主觀的對隱私的期望;(2)對隱私的期望被社會認為是“客觀上合理的”。一個人向第三者傳遞信息、甚至在一項明顯秘密的談話中,都不能合理的指望該信息在第四修正案的條文中被認為是隱私。因為他承擔著交談者背叛和泄密的風險。如果某人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把信息告知了銀行,或者打電話時主動將號碼透露給電話公司,對這些信息沒有合理的隱私期待,他要承擔的風險是信息可能被透露給政府。被告將垃圾置于公共場所,足以駁斥其要求第四修正案保護的主張。其拋棄的證明有罪的物品沒有合理的隱私期待,該證據不得被排除。暴露于公眾的一個人的外部身體特征,被認為不在第四修正案的保護范圍之內?!耙粋€人沒有理由指望別人不會知道他的聲音,他也不能期望他的臉對全世界都是秘密”。[14]沒有暴露于公眾的身體特征,以及要求侵犯身體的檢查,比如血型,適用第四修正案。法院還討論了再空中飛行的飛機上對庭院進行的裸眼視察沒有侵犯隱私,但如果在地面上進入庭院進行觀察,那么搜查就發生了,違反了第四修正案保護條款。警察使用溫度計來確定從種植嫌疑者家中釋放出來的熱量的溫度(使用鎂光燈種植大麻會釋放熱量),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搜查行為。因為溫度計能夠揭露在房中兩個人親密活動的有關細節。警察進行觀察的地點,尤其是優勢地點(任何人都可合法觀察的地點)是十分重要的。法院還對隱私期望的不同區域進行了闡述。[15]

其次,一項搜查已經發生的事實僅僅意味著第四修正案的適用,其是否被違反則是另一問題。第四修正案的要求是警察在搜查或扣押之前必須有合理根據(probablecause)。他們發現違禁品或犯罪證據的事實不能證明事后的搜查是合理的。合理根據被定義為根據警察所了解的個案的具體情況會使一個理智的人認為某個特定的主體實施了某項犯罪或與犯罪相關的特定物品將在特定場所被發現。下列情形被認為有合理根據:(1)警察自己對事實和案情的了解,即警察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親身感受到案情;(2)可靠的第三人(線人)的報告,包括線人可靠和線人提供的信息可靠。如果警察公開線人的身份,則通常認為是可靠的,如果不公開,則警察必須說明該線人是可靠的;(3)信息加上其他左證。如果警察不能肯定線人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則警察可能根據線人提供的線索去查找。在線人提供的信息和調查的結果中任何一個單獨都不能確立合理根據的情況下,兩者結合起來則可能使之成立。如果在搜查和扣押時沒有合理根據,則所獲取的證據不能在審理時被采納。

第四修正案確立的排除規則嚴格限制了警察的行為,重重束縛了警察的手腳。只有在垃圾堆里他們才能放開手腳尋找證據,稍有疏忽就會眼睜睜地看著嫌疑人大搖大擺走出法庭。與此相對的是人們的權利得到了相當完備的保護,生活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空間。法律劃定了每個人的安全地帶,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這個地帶政府官員也不能隨意闖入。判例所體現的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甚至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溫度計都可能侵犯隱私)。它反映了法院把法律對公民的保護具體化到人們生活的非常細微的方面,也說明法院對公民權利的重視,法律規定的一絲一毫的權利,法院都讓其成為現實而非僅停留在紙上。隨著大量的批評和警察違法行為的減少,法院對該規則進行了一系列限制。美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之所以得以確立是因為以下條件的具備:非法言詞證據的堅決排除使得非法物證排除規則的確立和發展成為可能;物證的重要性得到確認;美國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重視;法制因素的影響。我國人民的權利意識低下,法制意識不高,我們目前還不能建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當務之急是解決刑訊逼供和沉默權、超期羈押、濫用強制措施等更為重大的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人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正在提高,立法司法方面也逐漸重視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價值和尊嚴必將為法律所承認。非法物證排除規則是證據制度發展的必然,是民主法制的必然,當條件成熟時,適當借鑒美國的經驗也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

[1]李學寬等。論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的效力[J].政法論壇,2000,(1):72.劉三廣,孫世崗。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及其證明力辨析[J]煙臺大學學報,1998,(4):21.何家弘,劉品新。證據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

[2]章禮明。非法證據的證據能力研究[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1):75.

[3]龍宗智,李玉花。論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秋):169.劉晶。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訴訟價值的沖突與抉擇[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5):75.陳一云主編。證據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2.

[4]Holmes.J.,見于N.Y.TrustCo.V.Eisner[M],256U.S.345,349.

[5]RobertM.BloomandMarkS.Brodin:CriminalProcedure(ThirdEdition)[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11.

[6]RolandodelCarmen,CriminalProcedureandEvidence,HbjCriminalJusticeSeries[M].page52;[美]彼得·G·倫斯特洛姆編。美國法律辭典[M].賀衛方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3.

[7]劉金友主編。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50.卞建林主編。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7.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448.何家弘主編。外國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7.

[8]JeroldH.IsraelandWayneR.Lafave,Criminalprocedure[M],北京:法律出版社英文影印本,1999.257.StevenL.Emanuel,CriminalProcedure[M],北京:中信出版社英文影印本,2003.273.

[9]陳衛東,李奮飛。論偵查權的司法控制[J].政法論壇,2000,(6):115.譚永多。論建構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A].主編。訴訟證據制度研究[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146.王以真主編。外國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1.

[10]IsraelandLafave,Criminalprocedure[M],北京:法律出版社英文影印本,1999.264.

[11]陳光中,丹尼爾主編。聯合國刑事司法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楊宇冠。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13]Burdeauv.McDowell,256US465,475(1921)。

[14]UnitedStatesv.Dionisio,410U.S.1,13(1973)。

[15]RobertM.BloomandMarkS.Brodin:CriminalProcedure(ThirdEdition)[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