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論文
時間:2022-08-17 03:20:00
導語:國家賠償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不少代表提議要修改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將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納入《國家賠償法》(1),以適應日漸昌明的民主社會保障人權的需要。這觸發了筆者寫作此文。本文即從《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分析入手,逐步探討完善相應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了完善《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精神損害國家賠償完善
作為與公民等主體的人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一部法律,1994年正式通過,1995年1月1日起頒布施行的《國家賠償法》,其在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督促國家機關依法辦事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對于民主社會的建設亦是功不可沒;同時,由于本法已頒布十余年,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條文已經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及時予以修改,其中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對與物質損害賠償制度相適應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定甚少,存在諸多缺漏。針對此問題,筆者擬從對《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分析入手,來談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國家賠償法》中的完善。
一、《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分析
精神損害,指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侵權行為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身權,造成公民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和公民、法人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精神活動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2)
根據導致精神損害的原因行為不同,精神損害可大別為民事侵權精神損害和國家侵權精神損害(3)。民事侵權精神損害存在于平等地位的民事主體之間。而國家侵權精神損害則發生于具有命令—服從關系的公權力活動中,指因國家侵權行為侵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人身權等權益,致使其產生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喪失或者減損。
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執行職務行為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其精神損害,應承擔金錢賠償,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精神補救義務以撫慰當事人的一種制度。
我國《國家賠償法》關于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定,僅見于第30條:,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本法第3條:(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第15條:(—)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已經執行的。有以上規定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4)
由此可見,我國《國家賠償法》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定是很少的。這必然導致其存許多的缺陷,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5)相比,其具體缺陷表現如下:
1、賠償范圍過窄?!秶屹r償法》上僅規定名譽權,榮譽權,而未包括生命權、身體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而民法中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則寬泛得多,除名譽權和榮譽權之外,還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和人格利益,以及親權等身份權,具有人格因素的某些特定紀念物品等財產權都在保護之列。
2賠償方式顯然存在重大缺漏。《國家賠償法》僅僅規定了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幾種純精神撫慰的方式,沒有規定集具克服被害人精神上所受損害、撫慰緩和當事人精神痛苦、懲罰制裁不法行為人、法官賴以調整數額以達求公平正義之目的的金錢賠償方式(6),實數一個重大缺陷,幾乎背離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設立的本意,難怪乎有人戲稱為《國家賠償法》為“國家不賠償法”。而與此相成對比的是,我國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則規定了金錢救濟的精神損害賠償方式,也無怪乎學者贊最高院出臺的“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為“繼1986《民法通則》后我國人身權民法保護的第二個里程碑?!保?)這是民法的光榮!
3無具體的確定賠償數額的標準?!秶屹r償法》未規定具體的賠償參照標準;而《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雖未規定具體的賠償數額限制,但允許法官參考以下因素并通過自己的良知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二)、侵權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細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這實際上意味著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必須考慮的三條原則:第一要考慮對受害人是否起到撫慰的作用,第二是要考慮對加害人是否起到制裁的作用,第三是能否對社會有一般的警世作用。(8)
4對違法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具懲戒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雖對侵權行為人有一定的懲戒作用,但是相對于金錢賠償來說,以上三種方式則作用相當有限,對一般的侵權行為人的懲罰也是無關痛癢的,這樣非但起不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應有的懲戒,制裁的作用,反而會縱容違法者的再犯,從而更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國家賠償法》應借鑒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錢賠償的方式,以求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利益,督促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近年來的一些案例,讓我國國家賠償中精神損害救濟的立法缺陷日益凸現出來。2001年陜西一位叫麻旦旦的女子被公安屈打成招誣為并被關押,后來麻以自己是處女的醫學證明才洗刷不白之冤。不過,這起震驚全中國乃至世界的荒唐事件,卻以麻旦旦獲得74.66元的“國家賠償”了結。這起荒唐的“處女案”給麻旦旦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至于本案,被害人麻旦旦被刑訊逼供,精神遭受極大痛苦,一審、二審判決都是賠償74.66元,這種判決結果,不僅原告難以接受,法學界及關注此案的公眾也難以接受。在受到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執行職務行為侵害時,受害人受到的侵害,不僅表現在肉體上,同時表現在精神上。當侵權行為糾正以后,僅給受害人物質損害補償,不給其精神損害補償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雖然法院作出這樣的判決并不違背現行法律,但法律的正確執行,并不代表事實上的公正,立法上的殘缺必將導致執法上的狹隘。此案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我國國家精神損害救濟制度立法的不完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不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予以完善,必將影響整個《國家賠償法》的進一步貫徹實施。下面我們來進一步研究于《國家賠償法》中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二、《國家賠償法》中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在本部分中,作者擬從五個角度來表述《國家賠償法》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一>從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之對比的角度
作為一個自然人,財產權與人身權都是其享有的基本權利。前者是作為人生活的物質基礎,而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沒有人身權,就不可能再去享有財產權,財產權的存在是以人身權為依據的,而人身權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財產的協助的。這兩項權力只有得到了保護,才能使人自身生存活動和發展所需的各種條件基礎和社會評價得到滿足和實現達到“完美”。在現實生活中,對兩者損害前者是有形的,而人身權的損害出身體權,健康權之外,名譽權,人格權等大多是無形的,二者的主要區別就是前者可用金錢數字衡量而后者則無法衡量。
正是由于二者的區別及計算的差異,各國立法一直重視物質損害而忽視精神損害,從法理上講是不公平的,因為有損失即有賠償,人身權受到損害,精神受到傷害應該予以賠償。
<二>從民法對精神損害賠償之規定的角度
眾所周知,“精神損害賠償”已列入民法的賠償范圍。作為民事主體之間因侵犯人身權而引起的精神損害,侵權者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我國民事訴訟案件中不難找到這樣的例子。作為公民,自己的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都會承擔賠償責任,那么作為國家更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首先,國家及其權利的執行機關其宗旨本是為民服務的,由人民公仆之稱,而其行為非但違反了其職責而且給行為相對人造成損失,承擔責任是應該的。其次,個人是以個人財產承擔責任的與國家相比財力是小之又小的,國家以其財力有限為由來拒絕賠償時有欠妥當的,因為國家雖然沒有能力去滿足行政相對人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賠償請求,但完全可以根據其國家財力來確定一個在器材立刻接受范圍內的數額標準,這樣不僅可以使受害人得到物質上的補償更能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撫慰,使其對國家的制度更加信任,而從心底感到慰籍。而要是像秦都區法院那樣對麻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完全置之不理,不但會使受害人心靈上的傷口難以愈合,更會使民眾對中國法律之權威產生懷疑。再次,從民法的角度和國賠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受到了平等主體的侵害,精神遭受損害的可以得到賠償,而當這個人作為行政相對人受到國家的侵害時,其精神損害若得不到賠償或補償的話,那對于這人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這也是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中的一對矛盾,因此,將精神損害賠償列入國家賠償的范圍也是必要的。
<三>從相對人合法權益之保護的角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及人權意識的增強,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對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行政相對人在遭受不公正的行政制裁或行政處罰之后。其受到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損失,不管對其精神的打擊或大或小,或輕或重,其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精神上的損害,對于那些嚴重侵犯精神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賠償,于情于理都是應該的。若僅對其物質損害進行賠償而對精神損害不予賠償,無法彌補相對人的真正損失,無法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應有救濟。
現代社會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愈來愈多,人們的生活不僅僅停留在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對精神損害賠償的呼聲愈來愈強烈。國家的法律也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進行適當的調整,使法律對權利的保護更加完善。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建立國家賠償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護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的人格能夠健康發展,保證其人格和身份不受侵犯,這樣其才具有真正的人格,擔負起國家主人的重擔。如果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對其來講,作國家主人只是一紙空談。所以,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不僅對行政相對人是一種保護,對國家的地發展和繁榮也是一種保障。
<四>從對國家機關濫用權力的角度
任何國家的法律都不可能是健全的,完備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因此法律難免有一些漏洞,我國更是如此。尤其是我國現階段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法制意識還很淡薄的情況下,國家侵權行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大量存在的。表現為行政機關的侵權和司法機關的侵權。前者如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違法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后者如對沒有犯罪事實錯誤逮捕的,刑訊逼供或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傷害或死亡的等等。
以上種種國家侵權行為都是會引起國家賠償責任的,雖然國家對于國賠采取的是“國家責任,機關賠償”的形勢,但僅有物質賠償沒有引起權力機關的重視,這些物質賠償對有些國家權力機關來說甚至是微乎其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權力機關濫用權力或忽視自己的責任,放任一些責任較差的人員依“法”欺“民”不但沒有達到有效的控權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踐踏了法律,也不利于對權力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
因此,有必要通過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運用其懲戒作用,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監督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這樣可以有效的制止其權力濫用,當起濫用權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制裁時,其才會真正意識到法律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權力更重要的是責任。
〈五〉國際通行做法及發展趨勢的角度
從西方國家對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進程上看,其都經歷了一個不承認到承認,從最初的采取限定主義原則到后來的非限定主義原則的過程,而且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又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目前,各國對精神損害的國家侵權責任基本持肯定的態度,只是在責任的范圍和標準等問題上存有不同而已。
可以說,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的建立及范圍的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民主與法制的重要標志。我國目前正將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努力完善各項民主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完善《國家賠償法》,健全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以體現在更高意義上對人民權利的保護,正逢其時,恰逢其勢。
三、完善《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可行性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告訴我們,要完成一項任務,制定一項決策,不僅要看其行動的必要性,而且要在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注意其可行性,如果盲目作為則勢畢碰壁。只有必要性與可行性二者兼具時,才能保證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那么,于《國家賠償法》中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究為可行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知道,當初《國家賠償法》中未規定完善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主要基于兩條原因:
第一,制定《國家賠償法》的時候,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不成熟,〈民法通則〉規定的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損害賠償制度,在理論上還在爭論,而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則尚未出臺,因此只規定了侵害人身自由權的可以予以適當賠償工資的損失。
第二,出于保護國家利益的考慮,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可以低于一般的侵權賠償標準,因為國家處于經濟困難時期,無法承擔過重的賠償負擔。(9)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財富的增長,社會各項法律制度的健全,當時的原因已不成其為“原因”了,我們已經有了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物質、思想、法律基礎及可資借鑒的國際立法例了,分別表現如下:
〈一〉物質基礎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較以前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家的財力已經提高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國家完全有能力用金錢給付的方式來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以財政制約、國庫有限為由來拒絕對國家侵權領域中的受害者予以精神損害賠償的做法,已經完全站不住腳了。
〈二〉思想基礎
當人們不再停滯和滿足于近代法律對財產權及外部物質世界的保護,轉而更關注于人身權不受侵害及內心精神世界安寧的呵護時,這使現代法律確立了另一座法律里程碑:必須注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和保護。(10)
當前,我國人民在物質上獲得了一定保障后,正在渴望民主,希望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感受國家對自己的關懷,追求精神世界的進一步富足。國家作為人民的國家,應該順應民意,滿足人民的這種需求,以求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以適應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于是,完善《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就有了可靠的民意思想支撐。
〈三〉法律基礎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了一定的國家賠償法律制度,國家賠償的措施積累了不少經驗,尤其是號稱中國民法保護人身權兩個里程碑的〈民法通則〉和2001年〈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運作經驗,為我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充分、確實的依據和有宜的經驗。
〈四〉國際借鑒
法國,德國,俄羅斯等西方國家都肯定了國家對精神損害的賠償,這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國際立法例。
法國于1964年11月24日在公共工程部長訴勒都斯蘭德案件的判決中認為:盡管缺乏物質損害,兒子的死亡給父親造成的痛苦是可以作為給父親賠償的充分的理由的,從而在國家賠償中承認了精神損害賠償。
〈德國國家賠償法〉第7條明確規定:對于損傷身體的完整,健康,自由,或者嚴重損害人格等非財產損害,應根據責任大小予以金錢賠償。(11)
另外,俄羅斯,美國,瑞士等國家也都主張金錢方式的國家精神損害賠償,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些國家的立法當作我國今后完善該制度的重要參考。
四、立法建議
基于二三部分的分析,我們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比民事損害賠償更為重要,因為國家權力的暴力性質決定了其侵犯自然人人格權的可能性更大,機會也更多,因此,為切實保障公民的人格尊嚴,促使公民與政府間新型平等關系的形成,以真正做到執政為民,以人為本,需要在《國家賠償法》的修訂中,全面肯定和規范精神損害賠償。(11)
有感于此,立足于以上三部分的分析,針對《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漏,我認為,應在借鑒民法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下面,筆者擬從賠償范圍、賠償原則、賠償方式、賠償標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賠償范圍
如上所言,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0條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僅限于名譽權和榮譽權,相對于對高院頒布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而言明顯過窄。國家侵權與民事侵權不應因主體的不同而使對侵權行為承擔責任的范圍有如此大的差異。筆者認為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救濟的范圍應在吸收《解釋》中關于民事精神損害救濟范圍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進一步規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以及發明權、發現權等權利被非法侵害時,和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名譽權受到非法侵犯時相對人有獲得精神損害救濟的權利。
〈二〉賠償原則
現行賠償法總則將違法責任原則規定為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的共同原則,但刑事賠償范圍中又規定有不以違法為前提的不少事項。這引起了法學界和司法界對我國賠償法原則的熱烈討論?,F在看來違法責任范圍過于狹窄,并且將雖不違法卻明顯不當的行為賠償責任排除在外,法律中肯定的某些行為有時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損害,而根據歸責原則又找不到承擔責任的根據,很明顯不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得賠償的權利,違反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8]因此,國家賠償法修改時應當確立違法責任原則為主,公平原則、無過錯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以利于保護相對人的權利和建立責任政府的光輝形象。
〈三〉賠償標準
在許多要求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訴訟請求人因無法定標準而訴請幾使元到幾百萬元不等的標的額,這對于法官斷案,對當事人起訴來說都很困難。因此,須有一定的標準才能使賠償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我認為,基于我國的國情和各案的差異,筆者認為國家精神損害賠償不應規定上下限,其賠償具體數額應根據以下因素,依照自由裁量來確定:1.侵權行為的嚴重性程度即侵權具體情節,如手段、場合、行為方式、持續狀態或時間;2.受害人的心理素質;3.受害人的諒解程度;4.受害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年齡、性別、職業等與精神利益相關的因素;5.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6.國家財力充裕程度;7.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
五、結語
精神損害賠償是積極的,它的目的在于幫助受害人建立一個比較充裕的物質基礎,幫助受害人戰勝精神損害,盡快恢復心理上和精神上各種平衡,從而創造出新的精神生活。
因此,盡快完善我國《國家賠償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可充分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彰顯時代的進步??芍^是功德無量的一件大事。望當局者“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參考書目
1、參見05年3月7日〈法制日報〉
2、楊立新等著〈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
3、馬懷德、張紅〈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北大法律信息網
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5、主要參見最高院2001年〈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6、參見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7、楊立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釋評〉〉
8、楊立新〈人身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修訂版
9、楊立新〈國家賠償法沒有理由不規定精神損害賠償〉
10、李岑〈精神損害之國家賠償〉載于〈法制與經濟〉06年第3期
11、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大/高教出版社05年1月第2版
12、同11
- 上一篇:課改新領域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課堂案例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