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際繼承法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6 11:23:00

導語:我國區際繼承法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區際繼承法律研究論文

法域,是指適用獨特法律制度的特定范圍。1從沖突法的角度理解,當一個國家內部存在不同的法域,便會存在區際法律沖突。我國由于歷史等原因,成為一個復合法域國家,出現“一國、兩制、三法系、四法域”的局面,2即在同一中國里面,在中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分別施行各自的法律制度,分別屬于中華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并成為四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的獨立法域。在不同法域之間,區際法律沖突不可避免。在當前出現的大量區際民事法律關系中,繼承關系占據了一定比例。由于繼承關系產生于親屬之間而以人身關系為基礎,以轉移物權為目的而涉及物權關系,因遺債清償為實際繼承的先行而與債的關系有聯系,故繼承關系非常復雜,以致調整不同法域之間繼承關系所涉及的準據法的確定和法律適用也十分復雜。3我國沒有專門解決區際法律沖突的法律,各法域在處理區際法律沖突類推適用各自的國際私法,這種法制不健全的狀況更增添了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復雜性和特殊性。4如何解決我國不同法域間所出現的區際繼承法律沖突問題,是當前審判實踐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區際繼承法律沖突的表現

區際繼承是指繼承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三個要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涉及到不同法域。我國區際繼承法律沖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定繼承方面的法律沖突

我國各法域的立法中,法定繼承都是主要的繼承方式。5不同法域的立法對法定繼承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繼承份額等存在不同的規定。

1、對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定不同。大陸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香港在上述人員中除外祖父母外,其余均為法定繼承人,同時還增加了伯、叔、姑、舅、姨、甥、侄,6其法定繼承人范圍遠寬于內地的規定;澳門地區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更廣,除大陸的法定繼承人外,還包括兄弟姐妹的卑親屬,旁系至第四等血親;7臺灣地區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大陸基本一致,區別主要在于臺灣民法典不承認繼子女、繼父母、繼兄弟姐妹有繼承權,不論其是否形成撫養、扶養關系。8除上述區別外,大陸繼承法規定了喪偶的兒媳或女婿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為法定繼承人,這是大陸繼承法的一個特別規定,香港、澳門、臺灣均沒有將其列為法定繼承人。

2、對繼承順序的規定不同。大陸繼承法將法定繼承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時還規定,喪偶的兒媳或女婿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香港法律沒有規定繼承順序,而是依繼承人與無遺囑死亡人之間的婚姻、血親的遠近,經濟和生活上的依附程度,來確定繼承遺產的順序。9澳門《澳門民法典》將法定繼承分為五個順序。第一順序為配偶及直系血親卑親屬;第二順序為配偶及直系血親尊親屬,即在被繼承人沒有卑親屬時,由配偶和尊親屬作為第二順序繼承人;第三順序為與死者有事實婚姻關系之人;第四順序為兄弟姐妹及直系血親卑親屬;第五順序為四親等內之其他旁系血親。10臺灣地區繼承法的繼承順序分為血親繼承和配偶繼承兩種情況。血親劃分為四個繼承順序,第一順序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第二順序為父母;第三順序為兄弟姐妹;第四順序為祖父母。配偶可以與血親的任何一個繼承順序的繼承人共同繼承遺產,在沒有血親繼承人時則單獨繼承全部遺產。11

3、對繼承份額的規定不同。我國大陸對于繼承人的繼承份額沒有規定具體界限和比例,而是按權利義務相一致、男女平等、贍老扶幼、和睦團結的原則,確定同一順序繼承人之間的遺產分配。香港對法定繼承人應得的份額規定非常具體。當無遺囑者死亡時,若只遺下配偶而無其他親屬,其遺產全部由配偶繼承;若只遺下配偶和子女,則應先從遺產中撥出5萬元,并連同自死亡之日起到遺產分割時止,按5%計算的年息歸在世配偶,余下的遺產,配偶享有1/2,其余1/2由子女攤分;若無遺囑死亡者去世時沒遺下子女,而有在世的父母親或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時,則應先從無遺囑死亡者的財產中撥出20萬,連同自逝世之日起至分遺產時按5%計算的利息,一并歸在世配偶;余下的遺產在世配偶可繼承1/2,其余1/2由在世的父母雙方平均分享;若父母親均死亡,該一半財產可由無遺囑死亡者的兄弟姐妹或侄甥等繼承;沒有配偶的,由子女、父母等繼承人按血親遠近,經濟和生活依賴程度確定順序繼承,在同一順序中按均等原則分配。12澳門地區的《澳門民法典》也對法定繼承人應得的遺產份額作了明確規定,若被繼承人僅遺有配偶,沒有其它血親,其遺產由配偶全額繼承;若被繼承人遺有配偶和卑親屬時,由配偶和卑親屬按人數劃分等份遺產繼承,但配偶的遺產不得少于遺產總額的1/4;若被繼承人沒有卑親屬,可由其配偶和尊親屬繼承遺產,其中配偶應占遺產總額的2/3;沒有配偶的,由其他繼承人按繼承順序平分。13臺灣地區的繼承法對法定繼承人的繼承份額也作具體規定。配偶與被繼承人直系血親卑親屬同為繼承時,其應繼承的份額與其他繼承人平均;配偶與被繼承人父母或與被繼承人兄弟姐妹同為繼承時,其應繼份額為遺產的1/2;配偶與被繼承人之祖父母同為繼承時,其應繼份額為遺產的2/3;若沒有其他繼承人時,其應繼份額為遺產的全部。14

(二)遺囑繼承方面的法律沖突

我國各法域對遺囑繼承存在不同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立遺囑能力的規定不同。立遺囑能力是指依法能夠訂立有效遺囑的能力。我國大陸《繼承法》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結合其它法律規定,可認定我國大陸有立遺囑能力人是指智力發育正常、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十八周歲以上的成年人和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而香港地區《遺囑條例》規定,立遺囑人必須已成年(軍人、海員、航空人員除外),即年滿21周歲,同時立遺囑人必須頭腦健全,清楚自己的財產及負擔,記憶力無重大缺陷,理解力也無重大缺憾。15《澳門民法典》規定,所有未被法律規定為無能力立遺囑之人,均可訂立遺囑。并規定,親權未解除之未成年人及因精神失常而導致禁治產之人無立遺囑之能力。16結合《澳門民法典》關于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其他規定,可認定立遺囑能力人為精神正常的、十八周歲以上的成年人或已婚的未成年人。臺灣民法典規定,無行為能力人不能為遺囑;未滿16歲者不能為遺囑;而限制行為能力人無須法定人的允許得為遺囑。17

2、對遺囑方式的規定不同。遺囑是要式法律行為,我國各法域對訂立遺囑的方式均有明文規定,但規定各不相同。我國大陸《繼承法》規定了五種遺囑方式,即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以及在危急情況下的口頭遺囑,并對五種遺囑的效力作了相應規定。香港《遺囑條例》規定遺囑必須以書面方式為主,主要形式為自書遺囑,并對遺囑書寫、署名、見證等做了具體規定。18原則上錄音遺囑、口頭遺囑在香港不具有法律效力。臺灣民法典規定,遺囑方式包括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遺囑、口授遺囑。并規定,各種遺囑方式均須有遺囑人的簽名、立遺囑的日期和二人以上的見證人。

3、對遺囑解釋的規定不同。由于訂立遺囑人多數不十分了解法律,以及由于文化水平和文字習慣等因素,遺囑常出現難懂及易生歧義等情況,所以遺囑解釋就成為遺囑繼承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大陸《繼承法》對遺囑解釋未作任何規定。香港則根據英國法院解釋遺囑的有關原則規定了如何對遺囑進行具體解釋。19澳門及臺灣對遺囑解釋也分別作了不同規定。

二、我國區際繼承法律沖突的解決途徑

(一)對各種解決方案的評析。

綜觀世界上各多法域國家的立法與實踐,結合學者主張,解決區際法律沖突存在三種途徑,即統一實體法途徑、訂立沖突法途徑和類推適用國際私法途徑。20

統一實體法的途徑是消除區際法律沖突的根本方法,不僅徹底消除各法域實體法之間的沖突,也使沖突法之沖突這種第二層次的法律沖突無由產生。21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經濟的趨同化推動法律的趨同化,各國在修改、完善本國法律時進行大量法律移植,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而我國各法域間的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也成為統一實體法制訂的一個內在要求。但通過制定統一實體法途徑來解決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實現中國法制的統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可能實現。除了臺灣尚未與祖國統一外,還涉及到?quot;一國兩制“方針、兩個基本法不相符的問題。故該途徑在目前尚不存在實現的現實條件。

在沖突法途徑方面,學者提出兩種具有代表性的主張。一種提出分別制定各法域的區際沖突法,一種提出制定統一的中國區際沖突法。關于分別制定各法域的區際沖突法,目前只有少數學者持這樣的觀點。臺灣在1989年頒布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和1997年頒布的《臺灣地區與港澳地區人民關系條例》中,有一些區際沖突法的內容,旨在調整其與大陸和港澳的法律沖突,但大陸及港澳均未有制定區際法律沖突法規范以解決區際法律沖突的問題。由于各自制定沖突規范,其規定當然各不相同,從而造成各法域之間沖突規范的沖突,使法律適用變得更為復雜,故筆者認為不宜適用。制定統一的區際沖突法,能使各法域的法院對同一案件的審理得出相同結果,防?quot;挑選法院“現象,而且可以避免區際沖突法本身的沖突和反致問題的出現,也使識別簡化,同時還可為各法域實體法的統一奠定基礎。22且其制訂不涉及各法域間存在根本分歧的實體法,較實體法的統一更易取得成功,是解決我國如此復雜的區際沖突的理想途徑。但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實現也存在諸多困難。一方面,臺灣問題仍未解決,統一區際沖突法必須考慮到四法域的統一;另一方面,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與國際法律沖突相類似,主權統一后,各法域仍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除屬自己管轄的事項外,無權制定直接適用于港澳臺地區的法律,統一的區際沖突法只能在四地區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產生,而目前難以實現這種協商。但應當看到,隨著各法域的民事交往增多,在協商基礎上制訂統一的區際沖突法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目前對于統一的區際沖突法進行前瞻性研究,仍具有相當的價值。

關于類推適用國際私法方式。縱觀國外關于區際繼承的法律適用,許多國家把國際私法與區際私法等同或是基本等同起來,在解決區際繼承的問題上,基本上沿用國際私法中涉外繼承的一般方法與原則。由于區際沖突與國際法律沖突性質不同,類推適用國際私法處理區際繼承,本身不甚恰當,且在適用上也存在諸多困難。但在我國目前無法制定統一的區際沖突法的情況下,采用類推適用國際私法成為唯一的選擇。

(二)當前類推適用國際私法處理區際繼承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1、我國區際繼承法律適用的原則

區際繼承的法律適用,應依據基本原則進行。依據我國區際繼承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我國區際繼承法律適用應遵循下列原則:

(1)“一國兩制”原則。“一國兩制”是我國處理與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關系方面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區際繼承法律沖突是一種特殊的單一制國家內的中央與地方的區際法律沖突,在處理沖突問題上,應堅持“一國兩制”的原則,既要積極謀求區際沖突法的協調,又要保持各法域獨立的法律體系。

(2)法域平等互利原則。在解決我國區際繼承法律沖突中,平等互利原則主要表現在:首先,要求我國各法域的繼承法地位平等,互相承認對方繼承法在本法域的域外效力。其次,對繼承人而言,平等互利意味著不同法域的繼承人可以通過繼承,平等取得跨法域的被繼承人的遺產。23

(3)保障和促進區際民事交往的原則。我國區際繼承的遺產范圍不但有歷史遺留的財產,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各法域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財產,各法域人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財產,往往位于其所在的法域,若繼承人未能取得遺產,會認為凡不在繼承人所在法域內的財產,一旦成為遺產將無法繼承。這種心態會導致各法域人員的交往十分謹慎,當事人將不輕易把財產帶入其它法域,這不僅影響區際民事交往,也不利各法域間的相互投資與經貿發展。因此,在解決區際繼承時,要堅持保障和促進區際民事交往的原則,解除各法域人員在民事交往中的心理負擔。

(4)保護繼承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有的法域過份限制繼承人的范圍,剝奪部分繼承人的繼承權,甚至限制繼承人的繼承份額。如臺灣地區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66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為繼承臺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于繼承開始起2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區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繼承權。第67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依法繼承在臺灣的遺產,每人不得逾新臺幣200萬元,超過部分,歸屬臺灣地區同為繼承之人。24這是臺灣當局對大陸及大陸人民所持的敵對態度的反映。類似規定嚴重損害了繼承人的合法權益,違背了法治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不利于各地區之間的交往。故各法域均應當消除歧視性不平等的限制條款,保護繼承人的合法權益。

2、區際繼承準據法的確定問題。

由于各法域在國際私法方面對涉外繼承的準據法確定存在不同規定,所以在類推適用國際私法處理區際繼承時,也應依據各自的規定處理。

(1)法定繼承準據法的確定。在解決涉外法定繼承準據法的確定上,國際上主要存在區別制和同一制兩種制度。區別制也稱為分割制,是指在涉外繼承中,將被繼承人的遺產區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動產繼承依被繼承人屬人法,不動產繼承依不動產所在地法。25同一制又稱單一制,是指把遺產看做一個整體,不分動產和不動產,均依被繼承人的屬人法。26我國各法域對涉外法定繼承準據法的確定采取不同制度。我國大陸采用區別制,《繼承法》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香港也是采用區別制,其國際私法規定,死者遺產的繼承,在沒有立下遺囑的情況下,他的動產按永久居留地的法律分配,而不動產則按物業所在地的法律繼承。27該規定與大陸的規定一致。澳門法定繼承采用同一制,《澳門民法典》規定,繼承受被繼承人死亡時之屬人法所規范。28而臺灣在涉外法定繼承中兼采兩種制度。立法總體上傾向同一制,但在調整與大陸間繼承關系時另有規定。臺灣地區《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規定,繼承依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本國法。29但依臺灣有關規定臺灣當事人應為繼承人者,得就其在臺灣之遺產繼承之。根據臺灣《港澳關系條例》的規定,前法只適用于調整臺港澳之間的區際繼承關系。臺灣地區《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又規定,被繼承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于繼承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臺灣地區之遺產,適用臺灣地區的規定。

(2)遺囑繼承準據法的確定。遺囑繼承以遺囑內容為依據,不象法定繼承因涉及多個法律導致法律沖突而需要選擇準據法,遺囑繼承本身不存在法律選擇問題。但遺囑繼承的實現是以有效遺囑為前提,而法律從立遺囑人的立遺囑能力、遺囑方式和遺囑的內容三個方面確定遺囑是否有效,故各法域間的遺囑繼承在這三個方面存在準據法確定問題,即沖突法所要確定的實際上是遺囑效力準據法。30遺囑繼承的準據法確定應從立遺囑能力、遺囑方式、遺囑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準據法的確定上,各法域在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方面總體上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不同點。在立遺囑能力方面。我國大陸對于立遺囑能力的準據法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采用區別制,即動產遺囑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不動產遺囑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31香港采用區別制,其淵源來自英國法,“遺囑人住所地決定其是否有個人能力對動產訂立遺囑。”“一般認為原則上應適用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法。”“對不動產立遺囑的能力依什么法,英國尚無權威依據,或許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32澳門采用同一制,《澳門民法典》規定,作出變更或廢止死因處分之能力,以及因處分人年齡而在處分上所要求之特別形式,受處分人作出意思表示時之屬人法規范。33臺灣采用同一制,但在涉及大陸時作了特別規定。臺灣《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規定,人之行為能力,依其本國法。34《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之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未成年人已結婚者,就其在臺灣地區之法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35在遺囑方式方面。我國大陸采用區別制,區分動產遺囑與不動產遺囑而選擇準據法,香港也是采用區別制,而澳門與臺灣采用同一制,統一適用立遺囑人屬人法或立遺囑行為地法的。在遺囑內容方面。其最主要的問題是遺囑的解釋問題,我國各法域的繼承法對涉外遺囑之解釋問題沒有直接規定,只對遺囑實質要件準據法作了規定,臺灣和澳門采用立遺囑時的屬人法,大陸與香港采用區別制。

3、有所限制適用反致制度。

反致是國際私法的術語,是指某種涉外民事案件,依內國沖突規范之規定,應適用某外國的法律,而依該國沖突規范之規定,又應適用內國法或他國法時,則以內國法或者他國法為本案之準據法。36廣義上的反致包括直接反致、轉致、間接反致和雙重反致。37雖然在區際沖突領域探討反致問題如同在國際沖突法領域探討反致一樣,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但由于我國各法域間沒有統一的區際私法,各法域用以解決區際法律沖突的具體規定存在不同,故反致制度有其存在的基礎。至于是否采用,則要依據各自的法律規定。大陸現有法律對反致沒有作出規定。香港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遵循英國沖突法中關于“單一反致”和“二重反致”的判例。38澳門民法對反致和轉致作了明確規定。臺灣《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規定,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系須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依該其他法律更適用其他法律者亦同,但依該其他法律應適用臺灣地區法律者,適用臺灣地區法律。明確接受反致、轉致及間接反致。39各法域在采用反致制度時,應受到維護當事人正當利益這一原則的限制,否則,法官會因為狹義反致和間接反致最后援引其所熟悉的法院地法而濫用之,使反致制度喪失其原有意義,損害當事人利益,以致成為區際沖突調整中的障礙。4、謹慎適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公共秩序保留是國際私法中排除適用外國法的一項制度。是指如認為法院依內國沖突規范援引指定的外國法的內容有礙內國公共利益、道德準則與法律秩序時,便可拒絕適用所指定的外國法。40我國各法域之間的區際法律沖突是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法律沖突,特別在繼承這個涉及到人身關系、物權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的領域上,沖突更為突出。故在解決區際繼承的法律沖突方面,公共秩序保留原則的運用可能更為重要,其頻率也會更高。我國大陸《繼承法》雖沒有公共秩序保留的規定,但在《民法通則》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國際慣例,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利益。香港、澳門對公共保留制度也有相應規定。臺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規定,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規定有背于臺灣地區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但區際沖突與國際法律沖突畢竟不同,公共秩序保留原則在實際中不能濫用,否則,不僅會危害各法域的真誠合作,也不利于各法域之間的民事交往,導致危?quot;一國兩制“的實現,所以法院在適用公共秩序保留原則時應從嚴掌握,謹慎適用。

5、積極參加有關國際公約和條約。

國際公約和條約是用于解決國際間法律沖突的重要規范性文件,“條約必須信守”是一項重要的國際法原則,其內容對締約各方均有約束力。通過參加有關條約,也有利于調整我國各法域之間的區際沖突。目前有關繼承問題的國際公約主要有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先后制定的《關于遺囑方式的法律適用公約》(1961年)和《關于死者遺產繼承的準據法公約》(1988年)。41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已通過各種渠道加入了上述兩公約,我國雖已成為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成員國,并積極參與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和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有關立法活動,但我國尚未加入上述兩個公約。建議我國盡快申請加入該兩個公約,以便于依公約的內容來調整區際繼承的法律沖突。

(三)對區際繼承統一沖突法的設想。

隨著各法域交流的增加,區際繼承越來越多,各法域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制訂區際繼承的統一沖突法或法律協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會越來越大,這也是解決我國區際法律沖突最為可取的方式。

在法定繼承中,采取區別制與同一制各有利弊。同一制強調繼承的身份法性質,其優點是簡單、方便,依同一制,被繼承人在各法域的動產和不動產可合并清算,被繼承人的所有債務可合并抵償,繼承人在被繼承人生前已取得的財產也可從中扣減,比較容易計算出可繼承的財產和各繼承人的應繼份。其缺點是在實踐中承認與執行可能出現困難,而且適用與遺產所在地不同法域的法律來確定遺產的歸屬,不盡合理,甚至有悖遺產所在地的利益。區別制強調繼承的財產法性質,采取區別制可避免同一制中所存在的執行困難的缺點,而且因不動產遺產與所在地的關系最為密切,區別制有利于維護遺產所在地的公共利益。但區別制也有缺陷,如果遺產分布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域,遺產繼承就要受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域的法律支配,使繼承關系復雜化,在法律適用上會碰到諸多困難。42綜合我國四法域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將來我國統一的區際沖突法中,法定繼承以采取區別制為宜。理由是:1、四法域中有兩個采取了區別制,臺灣兼采取兩種制度,只有澳門采取同一制,故采取區別制,較易于統一和協調。2、各法域的屬人法并不都是以住所地法為標準,故在采取同一制時,實際上難以確定屬人法。3、盡管同一制與區別制各有利弊,但總體而言,區別制的優點更為重要。不動產的價值大,與所在地利益密切相關,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更符合該地的公共利益。而且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有利于判決的執行。

在遺囑繼承中,應從立遺囑能力、遺囑方式、遺囑內容三個方面分析。1、立遺囑能力。立遺囑能力屬人的行為能力問題,根據國際私法一般理論,人的能力依其屬人法。故筆者認為,將來的統一區際沖突法中,對于立遺囑能力的準據法確定上,應統一采用同一制。對于屬人法有的國家規定為本國法,有的國家規定為住所地法。43我國各法域的本國法相同,所以在解決區際繼承的立遺囑能力方面,應以住所地法為準。但由于住所容易變更,有時還會出現住所沖突的現象,并且經常遇到根據其住所地法無遺囑能力,而根據立遺囑地法有遺囑能力,此時遺囑是否有效的問題,故應采取如下方式:一是若立遺囑地法認為有能力,?quot;場所支配“行為的一般原則,認定其有遺囑能力。二是對住所變更的情形,可借鑒英國法對連結點改變后立遺囑人屬人法的適用原則,如立遺囑人的住所地法認為有遺囑能力,而后來的住所地法認為無能力,應適用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法;如立遺囑人的住所地法認為無能力,而最后住所地法認為有能力,應適用最后住所地法;如果根據原住所地法其有能力但未立遺囑,后來的住所地法認為其無立遺囑能力,則其在先取得的此種立遺囑能力不能保留。442、遺囑方式。主張適用立遺囑行為地的,認為”場所支配行為“原則屬于強行法范疇,自應遵循。而持適用立遺囑人屬人法主張的,則認為遺囑制度本身要求遺產處分應充分尊重立遺囑人的意思表示,而且遺囑還具有身份性,故應適用屬人法。對于主張區分動產遺囑和不動產遺囑而分別選擇準據法的,一般認為,不動產遺囑方式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遺囑方式則可在立遺囑人屬人法和立遺囑地法之間選擇適用。以上做法各有利弊。我國區際繼承統一沖突法對于遺囑方式準據法的選擇,不應拘泥于一種或兩種方式,不宜因遺囑的形式要件而影響遺囑的成立,如我國大陸繼承法對于動產只規定一個連結點,造成遺囑因其方式問題而導致無效的可能性極大。對此,可以借鑒1961年海牙《關于遺囑方式法律沖突公約》之規定,遺囑方式符合下列法律規定的都認為有效:遺囑人立遺囑地法;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本國法;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住所地法;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慣常居所地法;不動產遺囑方式依財產所在地法。并且公約不妨礙締約國現在或將來的法律所規定的遺囑。公約采取區別制,規定了多種可供選擇的連結因素,反映了遺囑方式準據法的擴大趨勢,對許多國家產生了影響。453、遺囑內容。根據我國各法域的具體情況,在區際繼承遺囑解釋的準據法問題上,應采用如下原則:確定動產遺囑解釋的準據法依遺囑人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法,因為對一般人而言,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是其立遺囑時最熟悉的法律,應當是其意欲適用的法律。對不動產應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其理由與區際法定繼承采用區別制的理由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黃進:《區際沖突法研究》,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

2楊大文:《婚姻家庭法領域的區際法律沖突和司法協助》,《法學家》1995年第4期。

3沈涓:《中國國際沖突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頁。

4李可:《我國國家沖突法模式之初步設想》,《臺灣法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5沈涓:《中國國際沖突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頁。

6港人協會編:《香港法律十八講》,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年版,第303頁。

7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頁。

8房紹坤、關濤、郭明瑞編:《繼承法(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510頁。

9港人協會編:《香港法律十八講》,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年版,第304頁。

10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頁。

11房紹坤、關濤、郭明瑞編:《繼承法(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510-511頁。

12張迎秀:《內地與香港法定繼承之比較》,《政法論叢》1997年第2期。

13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507頁。

14房紹坤、關濤、郭明瑞編:《繼承法(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510-511頁。

15房紹坤、關濤、郭明瑞編:《繼承法(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439-440頁。

16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4頁。

17常征主編。《臺灣現行法律概述》,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第237頁

18李澤沛編:《香港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223頁。

19李澤沛編:《香港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225頁。

20程宗璋:《中國區際法律沖突的若干問題》,《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1呂國民:《中國四法域合同沖突法之沖突及其解決途徑》,《法學研究》1999年第2期。

22韓德培、黃進:《中國區際法律沖突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

23余先予主編:《國(區)際民商事法律適用法》,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頁。

24沈涓:《中國國際沖突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頁。

25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頁。

26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頁。

27港人協會編:《香港法律十八講》,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年版,第302頁。

28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頁。

29盧峻:《國際私法之理論與實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

30沈涓:《中國國際沖突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頁。

31韓德培主編:《中國沖突法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頁。

32(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1990年版,第393-394頁。

33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編:《澳門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頁。

34盧峻:《國際私法之理論與實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

35沈涓:《中國國際沖突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頁。

36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頁。

37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頁。

38黃進:《區際沖突法研究》,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頁。

39汪萍、許石慧:《試論海峽兩岸民事法律沖突的合理解決》,《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40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頁。

41趙金相:《論內地與香港的繼承法律》,《泰安師專學報》2000年第5期。

42余先予主編:《國(區)際民商事法律適用法》,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版,第593頁。

43朱子勤:《涉外遺囑繼承的法律適用》,《人民司法》2000年第4期。

44李雙元:《中國國際私法通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495頁。

45朱子勤:《涉外遺囑繼承的法律適用》,《人民司法》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