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干預與經濟法論文

時間:2022-10-22 04:07:00

導語:國家干預與經濟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干預與經濟法論文

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是國家調整經濟運行的兩種手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史上都曾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正處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時期,如何正確地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尤為顯得必要。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告訴我們,必須把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這一轉型時期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就現階段來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在注重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必須強化國家對公共生活領域的干預,才能完成經濟體制的轉軌和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法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是調整以社會公共行為根本特征的發生在經濟管理機關和經濟組織、公民個人之間的經濟管理關系和法律規范的總和,其調整對象具有社會整體性的特征。這個觀點把建設市場經濟的共性真諦一語道破,為我們把握和處理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之間的“度”和“量”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我們清理現行經濟法理論的混亂狀況和重新反思與構筑現代經濟法框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經濟法的產生與國家干預密切相關

歷史上迄今為止只有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其中自然經濟是農業社會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而農業社會的基本特點是手工業和商業居次要地位,僅僅發揮有限的輔助作用。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乃成為歷史之必然。計劃經濟是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后為適應戰時共產主義創建的又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要求以超穩定的政治結構來運行經濟,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就象說過的一句話:要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在經濟運行之中,調節生產、消費、供應和需求的關系不由市場產生,而使一切包容于為政治服務的所有計劃(包括經濟計劃)之中,同時,由于人為地排斥了競爭因素,從而競爭機制無由產生,又造成普遍的墨守成規、產需脫節等弊端。所以作為二十世紀初葉的特殊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計劃經濟,最終夭折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學界公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是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相應地稱其為“經濟管理體制”)。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克服計劃經濟弊端,實現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但這不意味著市場經濟就是自由經濟。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是兩種調控手段,在現代社會里(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兩種手段是共存的,對經濟運行缺一不可。計劃調節從性質上說是國家干預多種形式中的一種,但是,包括它在內的國家干預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在資本主義出現的初期,經濟上要求完全的自由,相應的經濟形式是一種完全自主、自由的競爭模式,法律觀念中推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和“合同完全自由”等原則,強調政府完全不干預經濟,用“無形之手”調節即可,從而排斥了國家的干預。待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克服自由競爭所帶來的固有缺陷,如市場缺乏外部效果、不能提供公共產品、以及市場本身不能克服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等,逐漸改變不予干預的態度,開始了以法律確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制度建設時期,近代史上的經濟法由此得以產生。因此,國家干預,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個從不干預、很少干預到確認干預的過程。國家干預即“有形之手”,它強調政府代表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調節,以彌補市場機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經濟發展史的經驗證明,任何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都離不開國家的干預,沒有國家干預的經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離開政府的干預,經濟生活不能健康發展,無約束的自由經濟,其發展的結果將是競爭過度、市場壟斷乃至出現經濟危機;再者,就是僅對經濟危機這一特殊經濟現象來說,如果沒有國家的干預,也很難度過這一關;同時,經濟法是國家干預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的產生本身就是國家干預制度的產物,歸根到底乃是社會經濟生活變化的結果-社會化大生產的普遍化和壟斷經濟的形成為其根本原因。

考察各國經濟法的發展成熟過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具有經濟法功能的單個、分散的經濟法律規范自古代就已有之,如日本經濟法學家丹宗昭信認為: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就已制定了被認為明顯是壟斷禁止性的法律,從中世紀末期到近世紀初期,在商業發達的城市中,仍沿用這種羅馬法。到了市民革命前后,在英、法等國家,經同業公會或國王的特許,進一步制定了對壟斷的禁止法。然而,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學科則是在近代社會出現國家干預之后的事,這個時期的開端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關于法觀念,此時也相應地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總的趨勢是自然法學逐漸衰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走到了盡頭,法律逐漸對個人自由進行限制,而保證社會公正的經濟法觀念應運產生。如果說傳統的個人自由觀念與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關,那么,關于社會公正的觀念則是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理論基礎,這種追求社會整體公正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國家干預,而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迅速地由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后,就到了其政策含義為國家干預主義占統治地位的階段??梢?,經濟法的本質特征即在于“干預”,因此我們說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

二、國家干預在我國的必要性和適當性

我國經濟法產生的背景與資本主義國家有所不同,它產生的基礎不是自覺來源于自由競爭的經濟生活環境,而是發生和建筑于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逐漸過渡、通過行政上對經濟管理的逐漸放權和對企業的逐漸讓利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國經濟法在最初產生之時,其思維出發點在于企業,在于把企業從高度行政管制下松綁出來,在于為企業爭取到作為平等經濟主體所應有的權利,等等。所謂把經濟管理自主權還給企業,以便使企業能夠依照自己的意愿開展橫向和縱向的經濟往來,利改稅等上交利潤制度的改革,以及理論上開始承認企業作為私有主體應當享有自己的權益,應當具有屬于自己的利潤等等,無一不體現放權讓利給企業的思想,因未能擺脫舊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同時也由于我國關于改革思想的搖擺于“以市場為導向”與“堅持計劃經濟”之間的不斷摸索前進:“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以十二大為標志)-“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十三大為標志)、“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治理整頓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十四大為標志)。與此同時,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重心亦逐漸發生了變化。以1993年為標志,開始由原來的企業“支點”轉向國家干預。當然,在這之前的各種經濟法學論點并沒有否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因素,因為經濟法其本身不可能擺脫國家干預,只不過是究竟應把國家干預作為構筑整個經濟法學大廈的基礎,還是只作為經濟法學研究的手段之一,意義不同罷了。

正因為我國的經濟法與國外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法產生的背景不盡相同,所以,現階段的國家干預就具有鮮明的不同特色。其具體表現在我們不是從自由經濟環境中來調整和規制競爭過度和壟斷現象,而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雖然可以說總的思路并沒有擺脫放權讓利,但是,構建經濟法基礎理論如果仍將思維基點放在包括企業在內的商個人、商法人身上,就會始終不能劃清經濟法與商法、民法的界限,傳統的維護個人自由的社會正義觀念是構建和維系民商法理論的基礎,它也將一直是支撐民商法學大廈的基石,但是將其拿來構建現代經濟法學的理論和體系,則有悖于法律的基本理念,而且也很難劃清經濟法與民商法和行政法的界限,我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法學理論的軌跡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國家干預主義在我國其進步性表現在:革除從計劃經濟體制下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時所產生的種種弊害,從原來漫無邊際的管理狀態下最終確立國家干預的適當地位;在體制轉變過程中運用國家干預的手段,培育和扶植具有市場要素的各種條件的形成。而國家干預的靈魂旨在于使市場失靈的部分得到解決,并不是用國家干預去代替市場的作用。

國家干預是指運用經濟杠桿、行政管理等手段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生活領域和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領域進行適度的干預,營造合適的市場環境,使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契合與適應,而不是指政府將“有形之手”伸到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市場經濟存在有許多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沒有的優點,它對社會的生產、消費能起一種自發的調節和協調作用,從而存在著自動趨向均衡的內在秩序性。薩繆爾森說:“市場經濟是一種精巧的機構,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和市場,無意識地協調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它是一種具有傳達信息功能的機器,把千百萬不同的個人的知識和行動匯合在一起?!钡袌鼋洕瑫r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點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薩繆爾森將其歸納為如:會產生外在不經濟的效應;無力向社會公共產品部門和領域配置資源;無法避免經濟危機、失業和通貨膨脹,從而無法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會造成貧富懸殊、收入分配不均,無法實現社會公平;由于存在有上述缺陷,也會對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予以削弱。由是,薩氏得出結論-只有實行國家干預,市場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如果政府干預是適當的、科學的,那么就可以緩解市場機制的某些缺陷,促進效率、穩定和公正三大目標的實現,收到預期效果;如果干預不當、舉措失調,就會出現“政府失靈”的局面,不僅不會醫治市場失靈所造成的經濟弊端,反而會加劇病癥。這實際上已經向我們道出了國家干預的兩大特性:必要性和適度性。

國家干預的必要性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是由國家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既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又同時是社會公共管理機關,具有階級性和經濟性雙重職能,即政治職能和經濟職能。其次,是由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所決定。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者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社會整體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至于國家干預的適當性,從原則上說,國家干預應當取決于經濟發展的成熟度和市場規則的完善度,沒有前項條件,國家干預就沒有適用之地。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生活實踐上看,國家干預的適度性蘊于以下幾個方面關系的適當處理之中:首先,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的合理解決是適度性的基礎。企業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微觀構成粒子,對國家干預信息反應最為靈敏,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處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的關鍵是,政府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自身的營利性等經營活動應當由企業根據市場的導向自我調節,企業自身的機構營造問題應由民商法予以完善,經濟法應當注重從宏觀調控角度為企業創造良好有序的市場秩序和經營發展環境。其次,政府權力行為與經濟行為的分別規制是解決適度性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而不是政府的權力經濟,不是行政經濟。政府的權力行為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政府的經濟行為進入市場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否則就很容易產生權力腐敗和其他副作用,而導致市場衰退。目前“權錢交易”等現象的存在,是政府行為超越了適度性的結果。再次,面對市場,政府的相應職能應當轉變。政府的職能表現為三個方面,即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就后者來說,經濟的職能應當從過去的強調“領導”為主轉變為以監督、“服務”為主上來,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應當合理地處理好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之間的關系。

在現代經濟社會,不論是哪一種模式的經濟,都離不開市場機制與國家干預,只不過國家干預的方式、側重點和力度有所不同罷了。拿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來說,它突出強調國家干預主要應保障企業作為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權利和微觀經濟活動的有效性。因此,政府就很少干預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而使利用市場引導企業將有關國家經濟政策轉變為市場信息,并通過改變市場秩序、營造市場環境等非內在的因素來影響企業進行決策。德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是政府保障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既注重市場對基礎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又注重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改善福利措施和調節收入分配等來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有限的但卻是有效的干預。因此,我們稱德國的市場經濟模式為有社會因素相保證的市場經濟,顯然,在德國國家干預的因素要較在美國為多。在那我們的近鄰日本,實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在這種模式下,市場仍然起基礎調節性作用,但是國家既調節市場,又直接引導企業,國家干預的側重點在于企業,因此,企業的決策同時受政府方面的諸如經濟計劃、產業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等,市場方面的因素這兩方面的影響。需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始終注意使國家干預并不影響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很明顯,盡管在相同的經濟模式下,國家干預因素與市場調節之間也存在有一個結合度的問題,這個結合度要受到因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宏觀調控手段的使用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國家干預所具有的宏觀性和間接性就更多地表現為市場行為,政府與企業之間除正常的稅收關系以外,很少發生直接聯系;反之,國家干預則具有較大的微觀性和直接性,則更多地表現為行政行為以及政府對企業的直接行為,我國目前就是這樣的狀況。

中國的經濟法學應當解決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的關系問題,這其中很大的一個難點是兩者的結合點與結合度。筆者認為,首先應當界定市場機制的界限和范圍,或者說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市場機制,然后,圍繞這個范圍使國家干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市場經濟的一般共性來說,市場機制的主要內容為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和供求機制;這個機制需要完備的市場體系和市場法則作為它的基礎,而體系與規則中最為重要者即是市場交易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進出規則,這些規則形成完備的市場體系。

三、以國家干預為主導思想構造中國經濟法學

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決定性條件,但由于經濟狀況之不同,各個時期兩者的結合又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換時期,市場經濟因素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國家干預過剩,要想在這種情況下健康地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必須以發達市場經濟的各要素為目標外,還必須注重國家干預的適度性,必須注意市場自身的發展現狀會直接影響國家干預的實有效果。從理論上來說,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國家干預,從實踐上看,我國目前不可能一下子擺脫國家干預(無論是正常的還是非適度的)的影響,經濟法的發展也不可能離開這個具體的實際狀況。這并不是理論屈從于實際,而是在尊重客觀情況下的實事求是。

中國經濟法學自1981年與民法學大論戰并“分家”以來,其發展已歷經近二十年的春秋,期間各種學說紛紛登臺,令人眼花繚亂,有的如“縱橫統一論”甚至影響深廣,但大部分與以國家干預理論為基礎構造經濟法學的思想相去有距。很明顯,以國家干預理論為導向將是中國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主流,這種趨勢自1993年以后越發明顯。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其調整對象是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管理關系,這些經濟管理關系發生在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領域中,雖不應當直接作用在企業身上,但與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是國家干預的目的之一,是為企業營造外在的市場環境,以便使企業經營所需要的物資、資金、技術等因素能夠通過市場順利地實現價值變現,以滿足成功經營。這個任務只能通過國家干預的手段才能完成,任何一個或幾個企業都不可能自我優化外部經營環境。

經濟法調整對象具體化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宏觀管理法和市場管理法。宏觀管理法是調整因政府和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而發生的經濟關系,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總共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因調控措施的使用而在不同主體之間產生的經濟關系即屬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這其中包括有因財政政策的實施而發生的經濟法律關系、因金融貨幣政策的實施而發生的經濟法律關系、因計劃措施而發生的法律關系、因價格調整而發生的經濟法律關系,等等。相應的,經濟法應當包括有財政法、金融法、計劃法、價格法、稅收法。

從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另一方面來看,市場管理法是調整因國家干預市場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而發生的經濟關系。這里最為重要的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另外還有消費者利益保護法和其他市場進出規則的有關規定。國家還可以適時調整行業、產業結構的相關經濟政策,以優化市場結構。就目前中國的經濟實際來說,我們應當以競爭法為構造市場機制的核心部分;反壟斷法應當首先反對以地區分割和部門封鎖為主要表現的行政壟斷。市場管理法的價值取向是經濟活動決策的分散化和市場信息傳遞的橫向化,只有這樣才能發達我們現實的市場體制,實現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獨立化。

綜觀已經流行的各種經濟法學說,關于經濟法的構成大多數包羅萬象,主要存在有兩個明顯的缺陷:第一、應該包括在經濟法學領域里的內容或者沒有囊括進來,或者草草論之。如反壟斷法應當是經濟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發達國家素有“經濟憲法”、“市場經濟大憲章”之稱,但我國現有的大部分經濟法學通用教材中卻沒有反壟斷法的一席之地;第二、不應當包含在經濟法學里的內容卻充斥其間,如自然資源法、商標專利法(有的相應章節稱知識產權法)、會計法、經濟仲裁與經濟司法等,使經濟法學變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雜燴”,以至于影響經濟法學獨立地位的形成。這些為經濟法學界有目共睹、顯而易見的缺陷,如果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以國家干預理論為思維基點來構造經濟法學,那么現代經濟法學的脈絡結構就會清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