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法創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4:12:00

導語:我國經濟法創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法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法乃振興經濟之法??茖W發展觀對新興的經濟法既作出了肯定,又提供了指引。當前,中國經濟法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遭遇到嚴峻的挑戰。出路在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經濟法的創新發展,并使之真正得到貫徹落實。創新包括:經濟法理論和方法的創新;經濟法基本制度的創新;經濟法立法和實施的創新。這是一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的事業,必須從理論上深化,在實踐中發展。文章就此提出了若干對策性設想和建議。

「關鍵詞」中國經濟法,科學發展觀,法律博弈,制度創新

一、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經濟法創新的意義

在中國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背景下,科學發展觀體現為“一個中心、五個統籌、一個根本”。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是照耀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的燈塔,必將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中央所號召的:“我們要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創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新局面。”[1]

相對于一些傳統的法律形態而言,經濟法(EconomicLaw)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領域,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經濟法首先是一國的法律現象,但現已發展為區域性的法律現象、國際性的法律現象。經濟法乃振興經濟之法。對于履行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公共利益使命的經濟法,科學發展觀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經濟法應當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種制度性工具,作為依法執政、依法管理國民經濟的一種基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需要解決經濟法必須發展、經濟法怎樣發展的問題。本文著重探討的是“中國的經濟法怎樣創新發展”。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法的實際工作和理論工作,必須把握兩個要點:其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與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和社會價值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這是科學發展觀對新興的經濟法的肯定;其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與經濟法的運行規律和發展趨勢具有密切的關聯性,這亦是科學發展觀對前進中的經濟法的指引?,F在經濟法學界開展“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經濟法的創新”的專題研究,既是對于過去經濟法及經濟法學發展的小結,又是開拓未來的序曲,或者說新的起點。

二、中國經濟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多年前,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法應運而生。彈指一揮間,中國的經濟法從無到有,由淺入深,與時代同行,應對全球化挑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并引起中國的法律體系及法學體系的重大變革。

當前,中國經濟法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響亮地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其中包括“完善經濟法律制度”、“全面推進經濟法制建設”。

“春江水暖鴨先知”,從中央的精神中,經濟法學人真切地感受到,經濟法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到來了,萬紫千紅的局面一定會出現。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法也遭遇到嚴峻的挑戰。經濟法制建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解決現存的問題,消除制度性的障礙,此其一也;適應新的形勢發展,保障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此其二也。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基于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強調五個統籌,要基于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協調或不夠協調的現象和問題;提出以人為本,要基于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或較為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上述許多方面都與法有關。“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保≒379)而各項法制中,經濟法所體現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功能非常突出,責無旁貸。

不妨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問題擺得更具體一些:第一方面,已經暴露出來的現象如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違法違規亂上建設項目;去年非典疫情蔓延顯示出的“社會發展這條腿短”;土地征收、征用中侵害農民利益;城鎮房屋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企業改制和破產中侵蝕國家財產、損害職工合法權益和逃避銀行債務;政府工程拖欠建設款;企業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教育亂收費和藥品購銷、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食品、藥品安全;農民負擔過重;等等。第二方面,潛在(有的已有所暴露)的風險,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中國將面臨十大風險,包括就業問題、“三農”問題、金融問題、貧富差距、生態與資源問題、臺灣問題、全球化問題、國內治理危機、信心和誠信問題、艾滋病和公共衛生問題。形成和產生上述現象、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對上述問題的解決,必須綜合利用國內、國際的條件,必須綜合運用經濟的、技術的、行政的、法律的和道德的手段。從法的角度來說,處理經濟問題,其中有一部分法制還不夠完善,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法可依的,然而許多制定得很不錯的法律條文在實踐中卻打了很大的折扣。人們迫切期待著:什么時候,我們的法律(尤其是經濟法)像鋼鐵一樣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樣軟!

面臨艱巨的任務,經濟法必須與時俱進,實現跨越。出路就在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經濟法的創新發展,并使之真正得到貫徹落實。所謂創新,一種是從無到有,這是原創性的;另一種是破舊立新,這是改造性的。經濟法的創新,應是二者兼而有之。創新也就是博弈。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將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貫徹到經濟法的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基本制度的創新、立法和實施的創新中去,勇辟蹊徑,別開生面。

三、經濟法理論和方法的創新運用

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經濟法的創新,首先應當在理論以及方法方面有所突破,然后以理論為先導,運用科學的方法,推進制度創新、實踐創新。

1.經濟法理念要更新

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P649)人類社會的發展,必將把人的利益、人的價值放在最高位置。經濟法的理念可以集中為一個大寫的字,就是“人”!既然如此,經濟法就要貫徹“以人為本”,“保障人權”;經濟法就要協調關系,平衡利益;經濟法就要堅持社會本位,體現人文關懷。因而,對那些弱勢群體利益、經濟生產安全之類的問題,又怎能坐視不顧呢?所以,必須首先確定經濟法的社會公共性理念。我國正在醞釀制定的《人權法》、《農民權益保護法》,正是體現了包括經濟法在內的法律的理念更新。

西方有識之士認為,經濟法“發展了公共利益這個核心的概念”。(P36)經濟法的突出之處在于它的社會本位觀、社會公共性。經濟法就其價值取向而言,反映了發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的目標。應當研究,如何將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具體化為經濟法的指導原則,運用于立法和執法的實踐之中。包括具體界定何為公共利益,如何維護公共利益。

2.經濟法范疇、原理要創新

經濟法是一系列特定的經濟法律規范的整體。為什么能夠出現整體意義上的經濟法呢?從哲學上說,經濟法的范疇、原理及其科學組合,構成經濟法的理論支柱。如果經濟法的范疇、原理等研究沒有突破,則經濟法就難以創新。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寬廣的視角,加強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現代經濟法學的概念和原理,不要一提到“范疇”就“犯愁”啊。我們必須記住恩格斯的名言:“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P34)

3.經濟法研究方法要創新

在方法論上,從法到法、過多地使用注釋法學的方法需要大力改造,應當運用多維度的研究視角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系統論、博弈論、比較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F在的經濟法研究中,博弈分析太少,定量分析太少,實證分析太少。經濟法研究的思路應當是從經濟到法律,又從法律到經濟,即出發點是現實經濟問題,中間經過法律博弈、法律協調,最終落腳點還是回到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上來。研究方法的創新必將推動一門學科發生革命性的變遷。

四、經濟法基本制度的創新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經濟法的創新,務求落到實處,而這個“實處”,著重指制度建設。制度可以分解為體制、機制與法制。整個經濟體制及微觀經濟運行機制決定經濟法制,經濟法制表現經濟體制及經濟運行機制,這三者需要同步建設。經濟法在西方和東方各有特殊的表現,但存在許多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我們說“經濟法在中國的創新”,主要指立足于本國國情的經濟法律制度。它具有中國特色,但又與國際通行規則(包括WTO規則)相接軌或相協調??梢哉f,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經濟法走向成熟、實現飛躍的過程。

1.經濟法主體制度要創新

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在企業。與計劃經濟體制的做法根本不同,我們要切實保障企業等市場活動主體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自由、自主和自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這方面,最為迫切的任務,一是加大國有大型工業企業改革的力度,二是加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力度,使企業富有活力,銀行富有活力,能夠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市場活動主體不應僅僅是“經濟人”,還應是“生態人”、“社會人”、“法律人”、“文化人”。為此,需要制定《國有資產管理法》、《中介組織服務法》、《行業組織促進法》,進一步修訂《公司法》、《商業銀行法》,以落實中央提出的“完善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法律制度”的任務。

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主要靠政府。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仍然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強化也好,弱化也好,轉化也好,衡量的標準是實現管理優化,即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進行有效的經濟管理,包括“協調”、“監管”、“干預”等方式和手段。在中央政策性文件中,《關于完善社會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1次引入“公共管理”的概念,提出“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所謂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是指公共機構對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及服務活動。按照現代公共管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任務在于提供和組織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從經濟法的社會公共性出發,有必要將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引入政府經濟管理的法律制度之中,我們著重研究的應是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市場經濟法治模式。為此,需要修訂《預算法》、《會計法》、《審計法》、《土地管理法》、《個人所得稅法》,制定《財政轉移支付法》、適用于各類稅收的《稅收基本法》、適用于各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法》。

此外,對于正在興起的非政府組織,或稱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它們在經濟法中的地位和功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設計。

2.經濟法行為制度要創新

一是宏觀經濟調控制度。1993年我國修改《憲法》,增設規定:“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經濟法的突出功能,其他傳統部門法都無法承擔這一任務。要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經濟立法,全面體現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的要求。要協調以上4個目標之間的關系,使之互相促進,不能顧此失彼。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預算、稅收、金融和投資等法律法規。尤其值得研究的是,可以參考西德1967年的《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制定出中國的《宏觀調控法》。

二是市場運行規制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已被實踐證明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經濟立法,規范市場準入、市場交易、市場競爭,依法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需要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建筑法》,加緊制定《反壟斷法》、《期貨交易法》。

三是企業發展促進制度。近幾年我國制定的幾部“促進法”——《中小企業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頗有新意,表明政府正在進一步轉變經濟管理方式。要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經濟立法,為城鎮各類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增強其活力,同時施加必要的約束。當前,需要完善產權法律制度,修訂《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企業破產法》、《證券法》,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或《農村合作社法》)。在日本學者看來,“經濟法”與“產業法”的概念是一體的(例如,日本有斐閣2004年出版的《六法全書》的體系中,把“經濟法”作為“產業法”大類中的一部分進行編排),日本促進企業發展、推動產業進步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四是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既涉及社會法,又涉及經濟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經濟、社會立法,落實最新憲法修正案中關于“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任務,并且要提高人口素質,大力培育人力資源。需要完善《勞動法》,制定《社會保險法》、《社會救濟法》。

五是對外開放制度。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2003年11月,國內外精英們在中國珠海發表的《世界經濟發展宣言》,極力倡導建立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妒澜缃洕l展宣言》中所提出的“八字主題”和“九條原則”(《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珠海宣言)提出的“八字主題”是:平等、誠信、合作、發展?!熬艞l原則”涉及的是:相互依存;科技進步;有效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分配;競爭;經濟發展的資金;經濟發展與教育;經濟發展中人的因素。見2003年11月7日《人民日報》第4版),體現出各國有識之士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反映了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采取的行動措施,并且,也表明了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與20多年前相比,現在要求改革更深化、開放更擴大。要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經濟立法,提高對外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因此,《對外貿易法》、外商投資法尚需進一步修改、完善,還要制定《外匯法》、《反傾銷法》、《反補貼法》、《保障措施法》,制定《境外投資法》,建立境外投資保險(或保證)制度。既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又要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積極參與,趨利避害。

3.經濟法責任制度要創新

主體、行為、責任,構成經濟法體系中的三大基本制度。經濟法責任制度不明確、不規范,勢必影響到經濟法的獨特性、操作性和權威性。經濟法是否可以形成獨特的或相對獨立的責任制度,這種責任制度應當呈現什么樣的特有的色彩,值得深入地研究和設計。西方學者亦認為:“除行政、刑事、民事等幾類傳統的但又都具有經濟法特有色彩的制裁外,經濟法也采用了適合組織經濟目的的特殊制裁。此外,經濟法還使民事責任原則有了新的色彩?!保≒101)經濟法責任制度中,應當既有傳統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規范的運用,又有不同于傳統法律責任的新內容,包括體現經濟法“增量效益”特征、不同于傳統責任模式的經濟責任制和體現經濟法“社會公共性”特征、適合于經濟法目的的特殊經濟制裁。

五、經濟法立法和實施的創新

這里主要指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實踐。

1.經濟法的制定要創新

我國已制定了大量經濟法律、法規。如前所述,有些急需的法,還要制定或修訂。但是,法不在多,管用即行?,F行經濟法律、法規中凡是過于口號化的、不易操作的條文,或是應修改之,或是應廢止之。要使中國的經濟法,包括涉外經濟法,朝著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邁進。要減少現行經濟立法中的應急性因素,增加前瞻性成分。要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貫徹、體現到經濟法中。要完善經濟法的體系,特別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制定一部基本經濟法。

2.政府實施經濟法要創新

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律手段。80%左右的經濟法律、法規要靠政府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執法,或者由政府實施執法監督。例如,財政、稅務、金融監管、審計、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物價、環境保護、勞動保護、安全監督管理等。政府依法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運行,要將行政許可、經濟監督、行政處理及處罰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或補償等法律制度結合運用,要強化監管職能和協調職能,要實現許可、監督、處理等法律手段的制約性和建設性。減少行政許可是總的改革傾向,但并非意味著放松管理,政府該管的事情一定要到位。政府和政府部門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如何既實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又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務,需要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經濟法要繼續向經濟管理領域長驅直入。還要注意增強經濟管理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3.經濟法走向司法化要創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在文件中提出中國法律部門的“七分法”劃分,明確肯定了經濟法作為一個基本法律部門的獨立地位。但在《人民法院組織法》尚未修改關于設立經濟審判庭的規定的情況下,法院系統卻在司法機構內部調整中撤銷了經濟審判庭,這給經濟法的實踐與理論工作產生一些歧義,帶來不少負面影響。20多年的經濟審判積累了許多的經驗,應當總結和研究如何建立與經濟法這種實體法相對應的、有別于傳統民法的經濟審判制度,以利于保障國民經濟建設及其管理的順利進行,而不應輕率地取消經濟審判機構,更不能以法院系統經濟審判庭名義上的存廢與否來決定經濟法的命運。

要努力創造經濟法的司法化途徑。其方式之一就是開展經濟公益訴訟,這是對現行的民事、行政訴訟體制的突破。建立經濟公益訴訟特別程序制度涉及許多方面的變革,需要解決傳統訴訟法制度尚未觸及或未曾解決的一些特殊問題。

“經濟法的創新”對于一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中國的經濟法發展方興未艾,任重道遠,必須從理論上深化,在實踐中發展。特別是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們中國“應當而且可以在經濟法方面對人類做出較大的歷史貢獻”。

「注釋」

[1]。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版,2004-08-23.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深圳商報,2004-09-01.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英〕施米托夫。國際貿易法文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6]恩格斯?!顿Y本論》英文版序言〔M〕。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法〕阿萊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經濟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程信和。中國經濟法向何處去〔J〕。經濟法制論壇,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