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的法治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3 10:05:00

導語:環境保護的法治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的法治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環境經濟法律體制的深入分析,闡述了其在環境立法發展中的必要性和具體體現。面臨著中國環境問題的巨大考驗,僅僅依靠行政機關的硬性管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引入環境經濟的法律手段,通過其固有的市場競爭機制達到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并通過體制內部的各種環境經濟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以期適應中國在新時期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更大挑戰。

談及中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之建立,上可溯至春秋時代,早在《逸周書·大聚篇》中就已有了關于禁伐山林等環保措施的規定,可見在這一點上我們國人并沒有落后于西方。然而中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即使早已有之,而其積極的環境保護立法也并不落后于人,究竟為什么還是會遭到種種自然災患的遺害,環境破壞問題接連不斷甚至有所加重呢?探其原因,關鍵一點在于大量的環境立法并沒有得到有力地實施,中國的環境法律尚待通過更有效的機制使之真正發揮預期的作用,而將環境法律的經濟機制引進環境保護的立法中就顯得尤為關鍵和必要。

一、在環境保護立法中建立環境經濟法律調整機制的必要性

立法的目的,在于通過國家強制力的形式,將對統治階級有利的事實和行為確定為合法,以最大限度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在一系列的立法過程之中,目的的設定是第一重要的,它體現著立法的價值觀,這種目的理念支撐著立法的指導思想以及法律原則和制度的建立。環境法的目的無疑就是立法者通過制定法律,對一定社會關系進行調整所要達到的價值目標。我國環境法的立法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體現了我國環境立法目的的二元性,也就是既注意維護人類本身的健康,又不放棄對未來環境的保護和為后代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契機,把當代人的發展建立在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之上。這一理念也是一項貫穿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始終的基本原則。這種價值觀最早產生于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上,它一改了人類長期堅持的“人類利益中心主義”,而轉向了“在不排除保護人類自身權利與利益的前提下,確立‘蘅平世代間利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的環境權與生態世界的自然權利’這兩大目標”的“生態利益中心主義”。①然而,目前的環境現狀,正亦步亦趨地與我們的環境立法目的走向反面。而綜觀我國的環境立法,通過大量的行政性質的硬性手段治理環境,既沒有最大限度地保障人類的健康與安全,亦沒能充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因此從環境立法根本目的的角度出發,引入環境法律的經濟機制已是環境立法的一種內在要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于環境資源這一特殊的社會財富并不具有“外部經濟性”,從而使得環境的利用主體在不同層次的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中,很少考慮到由此產生的對財產、人身、生產活動、環境的舒適性以及環境美學價值的損害,并將其折算到有關的產品成本或收益當中,而往往只考慮到自身的成本和收益。這種視環境價值為零的思想一直左右著人們的經營理念,并因此也給人類帶來了犧牲環境以獲得經濟效益的慘痛代價,造成了環境的深度污染和破壞。針對諸此情形,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理念應運而生。環境成本內部化,就是指根據“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將環境與資源費用計算到產品成本中去,從而根本上反映產品的真正價值,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②環境成本內部化理念淵源于20世紀中期產生的環境經濟學。它的施行并不能完全依賴于原有的環境行政管理手段,而是需要進一步地確立環境法律的經濟手段,來確保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實施。從而促使企業改善經營結構,增加技術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合理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達到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社會關系……歸根結底是一種經濟關系”,環境資源雖然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大自然無償賦予給人們的財富,但當人們開始向它索取各種利益之時,它亦給人們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破壞,這著實讓人類承受了致命一擊,使之將其從自然環境中索取的利益又以另一種方式(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改善費用)還歸回去。這也就印證了一點,即使環境資源不屬于任何個人,但當它一旦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一定的關系,那么它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價值,從而有必要也必須引入經濟的法律手段對于一切與環境資源發生社會關系的行為加以約束和調整。

二、環境經濟法律機制的含義及在我國環境保護立法中的體現

環境保護的經濟法律體制是在現實社會“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③兩種現象同時出現的情況下產生的。這也就是說它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性的手段。《21世紀議程》中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政府,主要是工業國家的政府,但也有中歐、東歐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愈來愈多的采用面向市場的經濟法律手段……。”因此,我們提出的環境經濟法律體制是指以“生態人”理念為出發點,以兼顧環境道德、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環境價值、社會效益為標準,以含有生態效益的經濟杠桿為主要調節方式的經濟法律規制手段。④環境經濟法律機制的關鍵性優勢在于,其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針對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環境保護措施,具有更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㈠環境資源的市場化,使環境資源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得到更為合理的有效利用,使污染者的經濟成本隨著污染物的多少而變化,從而激發生產者擴大技術投資,減少環境污染損害,有利于環境管理成本的降低。

㈡引進了市場競爭機制的環境經濟保護措施,更體現了在污染分擔上的公平原則,一改往日“公共綠地的悲劇”,而是采取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明確了環境成本的分擔,而不是由全社會來承擔環境污損的成本。

㈢刺激市場主體的環保積極性。一方面,污染者盡量選擇經濟上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或受行政管制,或利用市場手段發展無外部成本的生產方式,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進行環境的污染防治;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可以更積極地選用綠色健康的產品,因為環境成本的內部化使污染環境產品的成本價值要高于無污染、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這樣形成的價格差異自然引導人們樂于“綠色消費”,從而有利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治理。

環境經濟法律機制在立法中的體現:

引入一系列的經濟理念進行環境治理,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學領域的手段都能適用,而只是適用其中有利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一部分經濟手段。目前在環境保護立法中采用的較為普遍的是環境保護費的征收、排污許可證及排污權的交易制度,而在OECD國家廣泛采用的稅收和抵押金制度,雖在我國環境法的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但隨著環保立法的不斷完善其最終亦將被納入到體系中來。

首先,收費制度在我國體現為環境保護費的征收,⑤它包括:⑴排污費的征收制度,是指國家環境保護機關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征收一定數額的費用。我國排污費的征收體現為強制性的特點,主要擬訂“三廢”排放標準,超過一定標準排污則收取一定費用。對于向大氣、海洋、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實行排污即收費,進一步嚴格收費的標準。征收的排污費作為環境保護的專向基金,納入國家的財政預算,按區域實行分級管理。⑵征收環境生態補償費,是指為了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根據“利用者補償、開發者養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向從事對生態環境產生或者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定數額費用。其主要適用于排污收費沒有覆蓋到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各種行為,主要包括礦產資源、能源的開采、森林采伐、草原的過度使用、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開發區的建設等。

其次,排污許可證制度及排污權交易。排污許可證制度主要是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來對環境污染的行為進行約束,之所以在此提及排污許可證制度,是因為它是進行排污權交易的基礎。排污權交易是指排污單位在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標為標的進行的交易。通過政府事先設定某一區域的總量調控,對該地區或空間內可容納的最大污染物總量向企業進行分配,在初始分配后允許企業進行交易排污權,以此通過運用市場刺激機制,鼓勵企業采用低費用、少污染的措施,將排污權從治理成本低的企業流向治理成本高的企業,最終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再次,稅收制度。稅收是指政府征收一定的環境稅,主要包括產品稅和排污稅兩種。產品稅主要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產品,如石油、煤、天然氣、塑料制品等;而排污稅,主要是針對污染企業,進行從源頭控制到生產行為控制的全程控制,納稅主體主要是從事造紙、化工、冶煉等“夕陽產業”的生產企業。

最后,環境抵押金制度,是指通過強制性的措施,使消費者在玻璃或塑料等容器(包裝物)上或支付押金,以促使消費者退回或者循環使用這些容器或包裝物。消費者在購買飲料等商品時,為包裝或裝有這些飲料或商品的容器或包裝物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待消費者使用完畢,若消費者按消費的數量退回包裝物或容器,則銷售者根據這些數量退還給消費者預期支付的相應數目的押金;否則,如果消費者沒有意愿返回這些包裝物或容器,則相應地不能取回預先支付的押金。其實,這種環境保護措施在我國早已有之,例如早期牛奶瓶的處理就是這樣。只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方便成為了消費的主導理念,以致于讓人們遺忘了更重要的環境保護。所以,為了進一步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我們有必要放棄一點方便,而采取環境保護的押金制度。

除了以上這些環境經濟法律手段的適用,還有環境發展基金、環境損害保險金等經濟手續,在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環保立法中也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們共同作用于環境經濟法律的調整機制,最大限度地內部化環境成本,使環境資源達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從根本上改善著人類的生存環境三、環境經濟法律體制在立法中的尚待完善

雖然環境經濟法律體制已在環境法規中初步建立,各項經濟手段的運用也得到了立法的肯認,但在經濟手段的具體實施環節上還存在著亟待改善的地方:

㈠在征收環境稅方面,吸取西方的經驗教訓,完善環境稅收的計稅依據是關鍵。首先,我認為征收排污費的標準應該采用雙重指標,即以排放污染物的濃度和總量來計征稅費,單一的計征標準往往造成顯失公正,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現象。《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申報登記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經環境保護部門或其指定的監測單位核實后,作為征收排污費的事實依據。”有經驗證明,根據單一的排放濃度標準來征稅,致使許多排放濃度小但排污量很大、污染嚴重的企業逃避了繳納排污費,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不利于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率和社會公平性。

其次,排污費的收費稅率根據污染物對環境危害程度大小不同實行多標準征收。按照《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附表的規定,個別工業密集、污染嚴重的大、中城市,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對征稅標準進行適當調整。理想的稅率計算方法是通過國家各級環保部門拍賣含不同污染元素(如含硫、氯等)的商品的生產權,同時與同類綠色產品的價格成本進行比較,綜合平衡來確定相關稅種的稅率。

再次,注重間接課稅手段的利用。例如,對于由于消費者的使用而造成污染的產品(例如,煙花爆竹),宜根據污染程度采取改變生產和需求結構的征管方式;對于其他產品則應當根據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對其所用的原材料和能源施以不同稅率。這樣的產品如非綠色冰箱的生產。

最后,關于稅費的管理和使用。環境污染稅和產品稅費的計征,應當納入預算,作為環境保護的補助資金,按專向資金管理,不參與體制分成。之所以對稅費進行嚴格的專款專用,就是為了制止和糾正環境稅金被擠占、被挪用的的違法行為,以保證環境保護補助資金在控制污染和促進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㈡在征收排污費方面,關鍵是要對排污收費制度進行改革。

首先要加大排污費的收費力度。以往的收費標準定位較低,這導致大多數企業寧愿繳納排污費也不愿治理污染,因為相比較下來似乎交授排污費更合算一些,結果造成環境污染不但難以改觀,甚至更為嚴重,征費的初衷也就根本無法實現。

其次,推廣將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完全內化的雙收費制度。

再次,實行按污染物的濃度、種類、數量等多維度的量值進行計征的標準,同時對于多個因素造成的污染現象,即多因一果,實行全部征收排污費。

最后,同環境污染稅金一樣,通過獨立核算,納入專項帳戶,保證資金的合理用途。

㈢建立并扶植環境經濟法律體制下的新型活動主體。

首先,應該大力扶植專業的環境污染治理企業,實行環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一改“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為“誰付費誰治理”,以降低治理費用,發揮投資效益和規模效益。

其次,鑒于環境資源的社會公益性,為保障污染的及時整治,應建立類似“環境權益公司”的非營利組織以提高環境權益的保護效率。

再次,應當建立類似于“控污銀行”的中介組織以期代替政府在環境資源交易市場的既擔當組織者又充當中介機構的尷尬地位。

㈣針對我國現實的具體國情,在環境經濟法律體制中適時引進市場競爭機制,以取得環境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

首要之條,引進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制度,這一制度要求從事需要許可證和需要審批的活動的人都應當按照政府的規定繳納一定的保險金額。它一方面可以轉移投保者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用來消除未來不可預見的環境風險,同時使受害者得到及時的資金補償。

其次要求企業將資源利用率和生態效益及環境代價列入成本核算,進行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的分析,從而有效引導企業走環保之路。

四、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讓我們對于環境保護立法中的環境經濟法律體制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環境資源同樣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這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這篇論文的寫作正是要喚起人們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意識,并將之進一步制度化為一系列的經濟法律制度,通過建立綠色稅收、科學收費、排污權交易以及綠色會計制度等系列措施,形成一道綠色保護屏障,讓當代人乃至子孫后代永遠生活在一個安靜、平和、美麗的地球上!

參考書目:

①《環境法律的理念與價值追求》,(北京大學法律文叢),汪勁2000年1月1日。

②《論環境立法的趨勢-市場機制的運用》,蔣艷,華東政法學院。

③《當代環境經濟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制度創新》,唐磊珉,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

④《論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張旭科、郭吉軍、龍奎、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

⑤《環境保護法教程》韓德培,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