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11:44:00
導語: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挪用公款罪是司法實踐中常見多發的一種職務犯罪,本文作者從犯罪主體方面進行考察,將挪用公款的共同犯罪分為三種情況,并對其中的難點進行了深入分析。
國家工作人員共同實施:重點是如何理解“集體”決策
兩個以上的國家工作人員共謀、共同挪用公款的,當然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國家工作人員在挪用公款的過程中,往往于事前或者事后,在領導班子內部與個別成員甚至全體成員進行“研究”,形成所謂的“集體決策”。對這種“集體”挪用行為,應當如何處理,理論界存在兩種主張。一種主張認為,刑法中挪用公款罪沒有規定單位犯罪,“集體”挪用不構成犯罪;另一種觀點認為,對這種行為應當依據職務犯罪的特點和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符合共同犯罪條件的,以挪用公款罪論處,反之,則不成立挪用公款罪。
筆者認為,根據刑法和有關司法解釋規定,挪用公款罪只能由自然人構成,不存在單位犯罪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單個自然人。根據我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理論,不論是挪用人與使用人共謀,還是兩個以上的挪用人共同挪用,只要他們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挪用公款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共同的挪用公款行為,都成立挪用公款罪的共同犯罪,故“集體”挪用當然可以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但是經單位領導集體研究挪用公款的行為與單位行為往往不易區分,對這種情況能否均以挪用公款罪論處,關鍵要看是否具備挪用公款罪的特征——即行為人主觀上出于私利性,客觀上實施了擅自支配公款的行為。如果單位少數領導甚至全體領導損公肥私,擅自將公款挪歸個人使用的,則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如果單位領導經集體研究討論,為單位利益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的,屬于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可以濫用職權罪或玩忽職守罪論處,而不構成挪用公款罪。
集體研究挪用公款可以構成共同犯罪,但并非所有的“集體”挪用都是共同犯罪,實踐中很多所謂的“集體”挪用并不真正反映集體意志,只是被作為掩飾挪用的手段而已。如果行為人利用職務便利,自己提議武斷拍板,搶先形成所謂“集體決策”,集體研究走過場,或者利用職權已實行了挪用行為,又向“集體”成員“打招呼”,以及向集體成員謊報情況、誘騙形成所謂“一致意見”,然后實施操作等,并不能體現“集體”意志,也不應以集體挪用對待,對于這種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以集體為幌子,實則為個人挪用的情形,不能以挪用公款罪的共同犯罪處理,只能以挪用公款罪的單獨犯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國家工作人員與普通人員共同實施:要考慮公款的用途
根據我國刑法理論,不具備特定身份的人可以成為有身份者實施真正身份犯的教唆犯或幫助犯,在無身份者能夠參與真正身份犯的部分實行行為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有身份者構成共同實行犯。對挪用公款罪而言,非國家工作人員因其身份所限雖然不能單獨實施挪用公款犯罪,但他可以教唆或幫助國家工作人員實施該罪,或者與國家工作人員共謀,由國家工作人員實施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的行為,而由非國家工作人員單獨實施或與國家工作人員共同實施使用公款的行為,從而可以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共同實行犯。
當然使用人要成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主觀方面,使用人與挪用人具有共同挪用公款的犯罪故意,即使用人不僅要有“用”的故意,而且還要有“挪”的故意。如果只有“用”的故意,未與挪用人形成“挪”的故意,則不構成共同犯罪;而且這種共同故意必須是在挪用公款前形成,即屬于事先共謀的共同犯罪。在客觀方面,使用人必須參與實施了挪用公款的行為,如指使、教唆國家工作人員挪用公款歸自己使用,或者參與策劃如何挪用公款、如何掩蓋挪用行為等。據此在以下情況下,使用人不能成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1.挪用人將公款私自挪出,以個人名義將公款借給使用人,使用人對該款的真實來源并不知情;2.使用人向挪用人借貸時雖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挪用人出借的為公款,但其并未參與策劃或指使挪用公款。
由于刑法針對挪用公款的不同用途規定了不同的數額和時間標準,因而挪用人和使用人對公款用途的具體認識也可能影響到對共犯的認定和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中規定:“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進行營利活動或者用于非法活動,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構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的,應當認定為挪用人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但這一規定并不全面,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分析:
1.挪用人與使用人共謀挪用公款歸個人進行一般性使用,但使用人在挪用后私自改變用途,進行營利活動或非法活動,而挪用人并不知道的,對使用人應以進行營利活動或非法活動來認定,對挪用人仍按一般用途的標準認定。
2.如果使用人隱瞞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動或營利活動的真實意圖,欺騙挪用人,以用于一般用途為名取得公款而后用于非法活動或營利活動的,處理方法同上。
3.如果挪用人在使用人歸還公款前已經知道使用人將公款用于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的,卻放任不管,沒有任何追償公款的意思表示,或者挪用人與使用人共謀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而使用人實際上將公款用于一般性使用并告知挪用人的,對挪用人應以使用人實際使用的情況來認定和處罰。
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人員共同實施:關鍵是利用誰的職務之便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即挪用單位資金的行為——筆者注),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之挪用公款罪定罪處罰。那么對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人員相互勾結,共同挪用單位資金的案件應當如何定罪處罰呢?有的學者認為應按照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定挪用公款罪;有的認為應以公司、企業人員的身份定挪用資金罪;有的則認為對兩種不同身份的人應分別定罪,即對國家工作人員定挪用公款罪,對公司、企業人員定挪用資金罪;還有人認為,應以主犯的基本特征來定罪,其依據為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8日實施的《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中,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定罪。”
筆者認為以上觀點均失之片面,該類案件有一定的復雜性,實踐中應針對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人員共謀,僅利用了其中一個人的職務之便共同挪用公款的。在此情況下,未利用自己職務之便的一方在該案件中的地位相當于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故對其應根據有身份者的實行行為的性質定罪量刑。例如,在共同挪用中只利用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便利的,對各行為人均應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論處;如果只利用了公司、企業人員的職務之便的,則構成挪用資金罪的共同犯罪。
2.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人員共謀,分別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共同挪用單位資金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如果雙方共謀,但各自僅僅利用本人職務上的便利,而未利用對方的職務之便的,以分別定罪為宜,即國家工作人員定挪用公款罪,公司、企業人員定挪用資金罪;如果雙方不僅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而且還利用他人職務上的便利予以協同的,則各行為人既構成由其主體身份決定的獨立犯罪,又構成不同身份主體決定的犯罪的共犯。具體而言,國家工作人員在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實行犯的同時,又構成公司、企業人員挪用資金罪的幫助犯;公司、企業人員也觸犯了挪用資金罪和挪用公款罪兩個罪名。這種情況是一行為觸犯數個罪名,屬想象競合犯的范疇,對其應從一重罪處斷。挪用公款罪與挪用資金罪相比,前者在法定刑的配置上明顯重于后者,所以全案應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處罰。
精品范文
1挪用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