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破產制建構的必要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10:33:00
導語:個人破產制建構的必要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破產”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指“其柜臺被打破的商人”,柜臺被打破的商人是無法再繼續做生意的。破產制度源于羅馬法上的財產委付程序制度。在西方,破產制度是社會個人信用制度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對于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建立規范健全的信用體系,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由于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人們對“破產”一詞特別敏感,大家都認為破產是很沒面子的事,即使欠下巨額債務,也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正由于此思想的影響,導致我國在破產立法方面至今還不夠完善,破產法所調整的范圍也相對狹小。論文百事通在清末,仿照西方立法引進的破產法律制度也曾在中國出現,但其只是針對商人,調整商人之間的破產糾紛的一系列活動,破產主體并未涉及及到一般人。
建國以后,我國于1986年頒布了第一部企業破產法,當時破產主體僅限定于國有企業。后隨著經濟發展,到1991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又將破產主體擴大到企業法人。但我國破產法卻一直將非法人組織及自然人排除在破產主體之外。
可是隨著我國私營經濟的大量產生,同時公民信貸消費的普及,個人資產出現嚴重資不抵債的情況已不在少數。這些矛盾絕大多數又會求助于法律。可當法院對此類案件進行執行時,又會由于債務人自身的償還能力導致執行不能。此時,再公正的裁判也無法實現人民心中的正義,法律的“白條”又會使得法院裁判的權威會受到蔑視和對抗,司法的尊嚴受到損害和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個人破產制度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債務人擺脫舊債開始其新經濟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債權人公平地獲得清償。
一、建立個人破產制度能最大程度保護債權人的公平受償權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常會出現個體債務人資不抵債,無力償還大量債務,只能部分清償所欠債務。此時如何對債務人財產進行分配就存在一定的問題,法律上也規定甚少。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82條規定:“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能滿足所人申請執行人清償要求的,執行時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處理。”而民事訴訟法條二百零四條是對破產企業財產分配的次序及方法。根據這些規定,對于資不抵債的債務人的財產在扣除了相關費用后,按申請執行人的債權數額按比例分配。但由于民訴法未能對財產分配作出更具體規定,法院在分配財產中擁有決定權。因此實際操作中訴訟在先的債權人往往能得到優先受償,其他債權人則有可能得不到償還,從而使得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這種情形嚴重損害了平等求償權的實現。
即使實現執行平等主義,但由于沒有公告制度,因此并不是所有債權人都能在一定時間對提出債權的請求,往往會失去求償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參與分配是以訴訟為前提,對于那些未到期債權的債權人,他們只能看著別人分配債務人的財產,而無法受償。同時參加執行分配又必須以訴訟為前提,那只能是增加債權人的開支。有些訴訟中,債務人本來就沒有什么財產,經過許多訴訟,其財產只夠或已不夠法院的訴訟費用,債權人不但收不回債權,對于投入的訴訟費用也無法收回。
唯有依據破產制度,才能使全體債權人得到公平合理的債權救濟,而不致發生爭先恐后,弱肉強食等有背訴訟正義的消極現象。
二、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是對債務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對確實資不抵債的債務人而言,其雖有還款之心而無還款之力,只能是疲于應付不斷而來的個案訴訟、執行。在執行中,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法院執行人員也無法對每個人是否“資不抵債”作出認定,因此在執行中無力還款者還可能因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被法院拘留或罰款,從而更加加重了債務人的負擔,使得償還債務的可能變得更加渺茫。而相對這些債務人而言,企業法人可以在經營不善時,依照破產來取得重生的機會,個人則要為此作出更大的犧牲,這也使個人無法在平等條件下與企業法人展開競爭,這是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社會應當給那些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一個重新開始、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以使他們擺脫困境。公務員之家
三、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是對惡意欠債者的一種警戒
由于我國未能建立起個人信用管理機制,使得一些債務人有錢也不還。他們過著花天酒地、揮金如土的生活,可面對法院執行人員時,又不斷裝窮,最終法院由于無法取得他擁有資產的確切證據而使執行無法進行。對于這種現象,在現行法律上是感到束手無策,無法可依。對此,有些法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限制高消費等。可是法院在對欠款者采取這些措施前又必須進行調查,最終被采取措施的人并不是很多,同時也增加法院的調查工作。而對那些并不喜歡高消費的惡意欠債者來說,這個措施并不能觸及其痛處。因此這些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惡意欠債的問題。而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則可以作為參照,《臺灣破產法》第60第規定:“在民事訴訟程序或民事執行程序進行中,法院查悉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得依職權宣告債務人破產。”而其在2002年9月23日通過的《強制執行法(修正法案)》更直接規定,當債務人不動產拍賣價格不足清償債務,且無法查到債務人其他財產可供償債時,執行處法官可依職權宣告債務人破產。只有確立了個人破產制度,才能對這些惡意欠債者在審理或執行中采取更加強硬的手段,從而更好地保護債權的利益。
綜上,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擴大破產法的適用范圍至個人的要求顯得尤為迫切。建立起有效的個人破產制度,確立了個人破產能力,可以解決針對債務人的全部金錢訴訟,并且避免執行難的問題,減少了法院及當事人的訟累。對于具備民事權利能力的人,不管是自然人還是法人以及與交易相關人向債權人舉借債務無力償還,或拒不履行經濟合約中約定的交易義務,有惡意侵權或欺騙行為的一律列為個人破產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