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金融風險立法防范應對措施

時間:2022-02-28 03:03:00

導語:剖析金融風險立法防范應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金融風險立法防范應對措施

摘要:金融風險問題是我國金融業一直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防范風險關鍵在于規范和加強金融管理,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要不斷完善金融市場主體債權債務處理的相關法律制度、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刑法中關于金融詐騙犯罪的相關規定及央行的金融協調監管法律制度。

關鍵詞:金融風險防范法律制度

中國金融行業存在的新風險主要表現是:違規操作衍生交易,資產效益低下,呆帳壞帳率偏高,金融詐騙嚴重、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炒作、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居高不下等。審視現有金融新風險隱患的成因,除了體制的不健全外,關鍵是相關法制不完備,甚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隨著美國金融危機通過美元匯率的傳導機制對世界產生嚴重影響,我國某些金融機構在資金、財產和信譽等方面同樣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

一、對我國目前存在的金融風險新現狀的制度分析

防范風險關鍵在于規范和加強管理,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從而加以防范可能出現的新風險和相關問題,因而,有必要從完善金融法律的視野來研究防范金融新風險的相關問題。

不良資產核銷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不良資產成擴大趨勢。某些具有國有性質的單位無節制地創造貸款條件向金融機構貸款,增加基本建設投資,無形中增加了無力償還的債務,例如現有的高校債務。這些債務人單位的領導人普遍認為,我們借國家的資金用于投資單位的基本建設形成了國有資產,是國有資產存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其形成的債務,應該由政府出面核銷。銀行對企業的不良貸款是我國目前金融風險中最主要的因素,除銀行自身原因外,企業有意識拖欠銀行債務(即道德風險)的影響更大。不良資產的形成之初沒有相應的有效的監控制度,形成之后的責任追究更無法律依據。最后買單的是政府,例如相當部分證券公司資產質量低下,中央銀行不得不為此動用再貸款償還被接管公司對個人債權人的債務,而最終買單的其實是納稅人。

不動產抵押貸款制度不嚴格導致金融資產嚴重貶值。為了增加自己的業務量,提高自身的收益,部分商業銀行在放貸過程中,往往出于對潛在利益的追逐,不僅放寬對借款人信用和還款能力的考察,而且放寬借款人審查標準,甚至發放“零首付”貸款,而將抵押物作為還款的主要來源,無限制地擴大抵押貸款規模,嚴重忽視貸款質量、資產流動性和抵押物變現問題,從而間接地承擔房地產開發中的風險。而抵押擔保的債務人不能按期還貸,即所謂“斷供”現象不斷蔓延,銀行不得不通過行使抵押權處置不動產,但這種法律權限在現實中的行使增加了難度。由于要求處理的時間短暫再加上銀行當初辦理貸款考慮的是抵押物的實物價值問題,所接受的抵押物大都是個性化而非標準化的產品,加之抵押物評估的價值損失、不動產市場價格可能走低的變動,抵押物難以按抵押價值變現。這些資產由于銀行不能再投資改造和市場變現等方面的困難,正日益演化成無法收回的壞帳。

金融風險監管協調機制的缺陷導致信貸資金安全性嚴重降低。我國金融已經形成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監管體制,而綜合金融越來越成為金融經營的發展趨勢,徹底、純粹的分業監管體制將難以適應新形勢要求。由于流動性過剩的存在,在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形下,經常發生“游資”在股市匯市與銀行間大搬家的情況。社會游資使用者、所有者極易利用不成熟的證券市場進行內部操縱和炒作,由于利益的驅動,股民企業、機構和個人將大量銀行信貸資金投入股市匯市,威脅著銀行長期信貸資金安全。國際金融市場匯率變動頻繁,特別是日元與美元匯率近年波動劇烈,有的金融機構受自身投資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沒有及時把握時機去調整債務結構、幣種結構和期限結構,直接影響外匯資產及負債的市場價值,使擁有大量外匯資產和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面臨嚴重的資產貶值風險。部分行業企業由于匯率的影響受到了嚴重打擊,對外貿易的經營利潤嚴重受損,償債能力急劇下降,導致銀行信貸資產風險迅速加大。

金融衍生品風險防范機制缺陷導致金融風險的負面作用進一步放大。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品市場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整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合理地發展與運用金融衍生品市場,同時也應該認清金融衍生品本身所蘊涵的傳播與放大風險的負面作用。金融衍生品市場是一個靈活性較大而透明度不高的市場,處置不當便會產生巨大損失,引發市場連鎖反應,甚至釀成危機。當前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金融衍生品交易,合理地發展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需要的法律環境與市場環境。

二、完善防范金融風險的法律新思考

市場法律體制的不完善,國際金融形勢的巨大變化,金融管理體制的滯后性,監管協調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是造成我國金融體系存在高風險的原因。我國金融風險的防范尤其是要從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的角度采取相應的新措施。

完善金融市場主體債權債務處理的相關法律制度。國家立法機關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國的商法體系,確立金融機構商業主體的法人地位。實現金融信用的契約化、規范化和嚴肅化,確保金融機構和企業間的信用履約關系能夠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必要時,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來實現金融機構的債權。建立金融機構呆賬備案和貸款責任追償制度,對有意不履約或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應制定嚴格的法律處罰規定(包括追究個人責任),以便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建立金融機構呆賬備案和貸款責任追償制度,創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依法明確企業產權,明確由法定債務人履行規定的償債義務,防范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對不良資產的核銷問題,采用“貸款損失允許核銷、賬銷案存、保留追索權”的法律制度,保留對一切債務人(包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未償債務的追償權。通過制定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法,明確防范處置的權利義務主體范圍,明確防范的基本原則、法律措施以及法律責任等。建立金融風險的吸收與轉移制度,這一制度應由對市場非法進入者及違規者的清理與處罰、金融機構重整、金融機構的接管與兼并、金融機構的破產及其存款保險制度等內容構成,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化金融風險。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相對人市場退出法律制度,建立企業的破產重整制度。允許給予企業在重整期間一定期限和相應額度的免稅機會,促使其盡快復蘇,使社會經濟安定免受影響,同時國家通過法律途徑對企業重整活動積極干預,切實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

完善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由于商業銀行大量參與場外衍生品交易,因此必須對信用風險加強規避與管理。銀行可以通過與交易對手簽訂凈額結算協議,將全部交易的正向價值和負向價值進行抵消,得出一個凈額價值,以該凈額價值作為雙方需要支付的金額。設置凈額結算條款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有了凈額結算條款,銀行只需承擔凈額的支付風險,銀行在從事場外衍生品交易中,應當通過與其交易對手間的雙邊或多邊的支付凈額結算協議來降低信用風險。同時,銀行可以在衍生品交易合約條款中加入一些附加條件來降低信用風險。

完善刑法中關于金融詐騙犯罪的相關規定。我國《刑法》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金融詐騙有明確規定,但對上述欺詐行為,《刑法》規定并不明確。如一些單位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通過有意提供虛假財務資料為企業利益騙取資金。這類欺詐的特點是,行為人陳述的資金使用目的是真實的,即行為人主觀上沒有將資金據為己有的目的,但行為人向金融機構申請資金時,有意提交虛假資料,從而誤導銀行的決策偏差,騙取金融機構的資產。對此,只能通過《合同法》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現行《刑法》對挪用資金罪的規定并不能滿足現階段打擊上述行為的要求。可以對《刑法》中關于挪用資金罪的規定作如下修改:挪用資金罪不僅適用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挪用客戶資金的行為,而且適用金融機構挪用客戶資金、資產的行為。

完善央行的金融協調監管法律制度。目前,主要應對我國現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進行清理,制定統一的標準,強化對金融機構資本狀況的監管,避免和防范因法律規定的疏漏和不協調造成后患。要針對短期資本具有的較強趨利性、投機性、變現迅速性等特點實施流動方向、流動總量、流動動機重點監控。配合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政策取向,積極引導資金合理流向、改善投資結構。央行審慎監督制度的法律法規應重點完善金融稽核協調監督業務審計制度、外資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制度及其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和規則,對非現場稽查和現場稽查的內容、程序、協調監督、后續監督、處理反饋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以實現金融協調稽核監督的規范化、法制化,切實保障監管質量,堵塞風險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