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舞弊的手段及識別信號詮釋

時間:2022-04-29 11:14:00

導語:收入舞弊的手段及識別信號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收入舞弊的手段及識別信號詮釋

關鍵詞:收入舞弊;舞弊手段識別信號

摘要:企業營業收入是衡量上市公司財務業績的關鍵指標之一,是企業核心盈利能力的標桿,所以在虛假的企業財務報表中,許多上市公司進行收入的舞弊,而且占到比較高的比例。所以在CPA審計中,有效識別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的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收入舞弊的手段

穩定增長的營業收入是上市公司經營良好的象征,也是股價攀升的有力依托,許多上市公司在粉飾財務報表時,幾乎都進行收入舞弊,以此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常見的收入舞弊手段如下:

(一)偽造收入

偽造收入指通過虛構交易事實,據以確認收入,這是操縱利潤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舞弊行為。這種舞弊手法從虛構原材料購進到產品生產、發貨、運輸等,根據這些虛構的原始憑證和單據嚴格按照會計準則制度的要求制作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會計信息。有些公司通過有交易的客戶虛構銷售業務,使其收入遠遠大于真實的收入,等到次年再作退貨處理或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即不增加稅負,又提高了收入;有些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虛構收入,通過母子公司之間的轉移定價操縱收入或互開發票等。www.gwyOO.

(二)非營業收入營業化

上市公司利用一次性、偶發性的非營業收入操縱利潤很容易被查到,將非營業收入操縱為營業收入,既滿足了操縱利潤的需要,又滿足了投資者對營業收入的偏好,主要的手段有:

1、投資收益營業化。投資收益不屬于企業核心經營活動所創造的現金流量,所以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師在評價和預測企業的核心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創造能力時,一般不在乎投資收益,而只關注具有可持續性特征的營業收入,所以很多公司將投資收益營業化來修飾公司的業績。如將股票收益通過虛開銷售發票,偽造銷售合同等手段計入主營業務收入。

2、營業外收入營業化。營業外收入同樣不能代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將營業外收入包裝成為營業收入成為許多舞弊者的共同手段,如將罰款收入、補貼收入直接操縱為營業收入,可以通過談判將罰款收入轉為簽訂銷售合同而獲得銷售收入。

(三)提前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是把本應該屬于以后年度確認的收入通過各種手段提前予以確認,它操縱的只是收入確認的時間而沒有改變收入總量。這種舞弊手法已經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信息,容易誤導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狀況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兩種手法:

1、委托銷售收入提前確認收入。在委托銷售中,委托方向受托方發出產品,但仍持有商品的擁有權,由受托方去找尋最終的消費者。在這種銷售方式下,庫存仍然停留在委托方的賬簿上,委托方在發出商品時不應該確認銷售收入,待受托方實際將商品賣出后,委托方才能確認收入并結轉相應的成本。如果委托方在產品發往受托方而受托方沒有實際售出的情況下確認銷售收入,就是違反會計準則而提前確認收入。

2、遞延收入提前確認收入。有些項目特別是服務性項目或勞務型項目,一般是提供者先收取全部或部分的款項,在未來的一定期間內提供服務和勞務。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這種項目一般作為遞延受益處理,等實際提供服務或勞務時再按一定的比例確認收入。許多有收入操縱動機的公司往往在收到款項時立即確認為收入,而不管未來是否提供服務,這是一種常見的舞弊手法,特別是收到款項馬上出具銷售發票時,這種手法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

二、收入舞弊的識別信號

在銷售收入的審計中,分析性復核的應用能顯示出非正常的銷售變化,從與銷售有關的一些比率的異動變動來判斷企業是否存在舞弊行為。

(一)銷售收入與應收賬款增長幅度的比較

一般來說,銷售收入的增長能同時帶來應收賬款增長,并且二者按企業以往的數據測算有一大概比例,如果報表中顯示當年銷售收入與往年比較,增長幅度明顯低于應收賬款年初與年末的增長幅度,那么企業就可能存在虛擬銷售業務的嫌疑。又如當期確認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占過去幾年銷售收入的比重明顯偏高,可能是企業虛開產品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因為是虛構收入,所以貨款是收不回來的,只能將貨款掛在“應收賬款”中,通過壞賬準備的提取等方法處理。

(二)銷售收入與存貨的關系

一般來說,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收入不斷增長,所需的原材料等存貨應隨之不斷增長,若報表中顯示收入在持續增長而存貨卻在下降,則預示著企業有可能虛擬收入。企業售出的商品已經確認收入,因質量或品種不符合要求等到原因發生退回時不論銷售的是當年的還是以前年度的都應沖減退回當月的銷售收入。但企業為了不減少收入,對退回的商品不入賬,形成賬外商品。

(三)銷售收入與銷售稅金之間的比例關系

銷售收入與銷售稅金保持著一定的比例,而且在金額上不會有太異常的變化。如果銷售收入大幅上升,而銷售稅金的增幅卻很小,這時就應懷疑企業是否有對開增值稅發票的嫌疑。現在還有一種情況,企業不惜多繳稅費來掩蓋其虛增收入的事實,這種虛假交易隱蔽性更強,更需要審計人員多加關注。

參考文獻:

1、宋傳聯.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信號的審計識別[J].財會研究,2005(11).

2、胡亞敏,李剛.主營業務收入舞弊及審計對策[J].財會通訊,2006(12).

3、李鐵群.企業收入舞弊行為的一般財務特征、手段及具體審計技術方法[J].財會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