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侵權立法問題改善探究
時間:2022-04-01 03:12:54
導語:新聞侵權立法問題改善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其實就是對最新、最近發生的事實進行的報道,使事實示于眾,以便公共知曉[2]。新聞侵權,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新聞工作者、新聞媒體,以及其他的非媒體個人和組織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利用期刊、雜志或互聯網等傳播媒體,在新聞采訪和傳播的過程中,侵害公民、法人的人格權或其他民事權利的行為[3]。但是,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剽竊、扭曲、非法轉載,以及拒付稿酬的行為一般都不屬于新聞侵權。新聞侵權僅僅是眾多侵權行為中的一種類型,但它又不是僅體現著一般侵權行為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時還體現著自身的一些特殊特征。筆者認為,新聞侵權不論是在侵權的主體、形式,還是在侵權的行為載體等方面都與一般的民事侵權存在明顯的差別。新聞傳播整個過程其實是非常系統的工程,從開始發生新聞事實到新聞再到被接收一直延續到最后所產生的影響,是多個行為主體共同活動所形成的。與一般的民事侵權相較而言,新聞侵權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侵權行為的主體特定。新聞侵權的主體必須是新聞媒體或其工作人員,還包括與新聞有關聯的其他公民(如特約評論員、自由撰稿人、新聞材料提供者、特約記者等)。二是侵權的形式是特定的。侵權行為都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生的,所以侵權行為必然是在期刊雜志社、報紙發表;電影、電視、廣播播放或者通過互聯網公布新聞等傳播新聞過程中發生的;如果不是在傳播新聞過程中出現,那么它也就僅構成一般的民事侵權。三是侵權行為的載體是特定的。侵權行為的主體在傳播新聞時會利用期刊、報紙、雜志、電影、電視、廣播及互聯網等傳播工具對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四是影響異常迅速并且相當的廣泛。如今,新聞報道大都是通過各式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傳播的,傳播的速度非常神速、快捷,傳播的范圍更普遍、廣泛。一旦有涉及侵權的新聞報道就會迅速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公眾知曉,由此引發的新聞相對人身心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是損害[4]。
關于新聞侵權法的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1.關于新聞方面的立法規定不健全新聞侵權是一般民事侵權中的一種特殊表現,不論是特殊的侵權責任主體,還是特殊的責任承擔方式,像更正、撤銷報道,就是新聞侵權中最有效的彌補過錯的手段。此外,在免責事由上新聞侵權也存在著自己的個性,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幾個理論,像公平正確的評論免責、對公眾人物報道的免責、沒有實際惡意報道的免責、報道時相信自己報道是真實的免責等[5]。正是因為存在著這些不同,我們就更應該加強對關于防止新聞侵權方面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探索。故筆者認為,制定一部正式的《新聞法》用以規范、約束報道新聞過程中的行為是目前解決新聞侵權中缺陷的關鍵所在。2.僅用司法解釋來規范新聞侵權行為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對于新聞侵權案件的審理,目前,我們一方面能引用《民法通則》中有關人格權保護的條款;另一方面,也是審理中最常見的引用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三個司法解釋:1993年與1998年版本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6]。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一旦法官按照《民法通則》中關于人格權保護的條款審理,就必然會與這三個司法解釋出現沖突,但是這三個司法解釋的級別與《民法通則》相比根本就是無力抗衡的,所以很難形成對當事人最為有力的法律結論。3.司法過程過于的刻板,缺少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在處理新聞侵權案件中,多多少少也會出現個別能很好地平衡人格權與傳播新聞之間關系的典型示范。但是,面對過于刻板的現有的司法判例,其往往會缺少典型、示范的效應。雖然,“司法能動”的概念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并倡導的,但是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確實很少發揮作用的。“司法能動”所主要強調的就是主動型的司法模式,由此可知,人民法院要是想要做到“司法能動”就必須積極主動的進行調查與研究,仔細地研究、分析形勢,主動的解決社會中各種的司法需求,做到能真正加強和改進工作,積極主動地延展、增加審判職能,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管理并能夠進一步創新,主動與民眾溝通、協調,爭取形成有合力的司法。于此之外“,司法能動”還具備著司法的高效性,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須能夠嚴格按照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需求,提前做好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各項準備,把矛盾糾紛遏制在萌芽階段。但是從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國在解決新聞侵權的司法行為過程中與理想中的“司法能動”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完善我國新聞侵權立法問題思考
在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有關新聞侵權的事件層出不窮,有關新聞侵權的訴訟激戰也愈趨激烈。而各級立法機關的立法也取得不凡的成就,盡管瑕不掩瑜,但新聞侵權立法工作存在的問題終須解決。1.明確界定新聞侵權的概念和表現形式罪刑法定原則是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立法原則,該原則對于新聞侵權立法工作也同樣適用。立法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規定什么是新聞侵權,因為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法律第一步就是要明確概念。因此,明確新聞侵權的概念就成為新聞侵權立法工作基礎和保障。而在日常生活中新聞侵權的形式是多樣和變化的,概念往往是具有高度抽象性這一特征。如何克服這二者的矛盾,又是立法工作的重點。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針對此種問題,多以立法形式規定新聞侵權的具體表現形式。新聞侵權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一是新聞報道嚴重失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假新聞,此種也是新聞侵權最常見一種表現形式;二是擅自披露他人隱私,此種在娛樂新聞中最為常見;三是評論嚴重不當,對某種事實進行刻意歪曲、丑化的評論,從而侵犯他人人格利益;四是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侮辱、誹謗的詞語,達到一定程度。以上這幾種形式是常見形式,但絕不限于以上幾種。2.進一步提升新聞侵權立法層次,完善新聞立法體系針對前文所述,我國目前新聞侵權立法層次較低,司法解散成為解決新聞侵權法律糾紛的重要依據,當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時要讓位于上位法,為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提高立法層次。首先,要將現有的立法解釋、說明、通知等層次較低的相關規定,吸納進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有關法律中,去粗取精,最終做到新聞侵權糾紛案件有法可依。其實,借鑒西方新聞法制先進國家立法經驗,制定有關新聞侵權的專門單行法規:如輿論監督法、名譽法、新聞法、誹謗法等。世界上已經制定新聞法的國家為數不少,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國立法機關可以借鑒外國的先進立法經驗以單行法律規范的形式規定新聞侵權有關法規。3.普及和提高新聞侵權的法律意識與新聞侵權立法工作緊密關聯的就是新聞從業法律意識普及和提高。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基本法律涵養,熟悉并掌握與新聞有關的法律規范,特別是有關新聞侵權的法律。否則,就會不知不覺中成為新聞侵權的主體,損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不利于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此外,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的提高也至關重要,人們要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但個人遭受新聞侵權的時候,能適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莎士比亞有一句話至今讓人印象深刻:過去的一切只是一個序幕。新聞侵權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過去的成就只是這個系統工程的一個序幕而已。面對著日新月異的發展時代,新聞侵權立法存在的一些問題亟須解決,唯有如此才能適應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
本文作者:王盈贏工作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 上一篇:對禁煙立法的思考和探索
- 下一篇:漢語立法分析及英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