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賣婦女兒童罪及立法完善研究
時間:2022-08-13 05:02:57
導語:拐賣婦女兒童罪及立法完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拐賣婦女、兒童而言,在司法立法的過程中,確定犯罪對象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研究拐賣婦女、兒童罪及其立法完善相關內容,探究被拐人的親屬是否能成為本罪的主體,探究已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能否成為本罪主體。希望本文的觀點能為關注此話題的研究者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被拐人親屬;未成年人;罪刑法定原則
以罪名和犯罪客體的定義為基礎,區分收買和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的實行行為,把拐賣婦女和兒童罪的實行行為定義在出賣婦女和兒童的行動上。這些實行行為包括拐騙、綁架、收買、出賣。就外觀表現而言,這些行為限制了被拐賣對象的人身自由,使用的手段是隱蔽的,更有可能是暴力的。
一、被拐人的親屬能成為本罪的主體
在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下,父母出賣自己親生兒女的不良情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另外也有親屬關系的長輩將自己的小輩出賣。針對這一類的行為,追究行為人的責任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針對拐賣婦女、兒童的要件問題展開分析,就出賣親生子女是否構成本罪這一問題進行研究,這一問題的研究應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犯罪的主體角度,另外一個是犯罪的客體角度。分析過程運用了相同的理由,也運用了相同的結論,得到的相同的結論是拐賣人的親屬應該被看做是本罪的主體。如果做出的犯罪行為與拐賣婦女、兒童的主觀特征相符合,就應該把犯罪行為看做是本罪,無論做出犯罪行為的人是否為受害人的監護者。對于這種情況,不僅《刑法》這一法律文件有規定,《收養法》、《關于打擊拐賣婦女、兒童有關問題的通知》也有規定[1]。其給出的詳細內容是:“公安部門針對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對行為人處以罰款。”就父母出賣自己的親生子女這一問題,處理這一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具體的處理方式有兩種,分別是公安部門將其違法所得沒收,并對其作出罰款懲罰;根據刑法的規定,論處行為人的相應罪名。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嚴格按照刑法的相關內容,對犯罪嫌疑人的相關行為做進一步識別,判斷違法行為是否構成了拐賣罪行;若判斷滿足拐賣罪行,則應該以相關罪名追究刑事責任;若不滿足罪名構成要件,但是出現了賣出自己兒女等行為,則應該在公安部門的干預下沒收非法所得,并根據情節嚴重做針對性懲處。
二、已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能否成為本罪主體
(一)確定行為人的責任。由于刑法對已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的人有一定保護,分析罪行法定的刑法原則,假如實施拐賣行為者為已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行為人有可能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刑法的第17條第2款沒有規定拐賣婦女和兒童的行為。值的一提的是刑法對拐賣婦女和兒童的兩種加重情節有所規定,加重情節一是奸淫被拐賣婦女、兒童,加重情節二是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近親親屬重傷、死亡或者是其他類型的嚴重后果。比如在實踐中犯罪分子采取的拘禁行為非常嚴格,導致被害人重傷,甚至導致被害人死亡。此外,也有的被害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對自己被拐賣的現實情況無法接受,在被拐賣的過程中精神失常,甚至自殺。對于這種情況,要如何確定行為人的責任。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刑法第17條第2款在法學界的爭議來說。對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范圍的規定后修訂的刑法規定的更加明確,也更為具體,更便于在實踐中操作,與罪行法定則要求更為接近。由于條款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以“投毒罪”為例,以罪名方式加以表述。再比如“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重傷和死亡”這一罪名是以行為方式進行表述。不同的表述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刑法理論,對于該條款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罪名標準說,另外一種是行為標準說。(二)罪刑法定原則。從罪名標準說的角度來看,在拐賣的罪名下,該刑事責任的年齡人對相關條例所明確的罪名承擔著刑事責任,而觸及其他罪名的罪犯,則不承擔刑事責任。這一觀念主要源于兩方面的考慮:(1)從刑法的相關內容可以發現,在確定罪名與行為之后,最后所確定的內容是“投毒罪”,由此可以判斷其落腳短為“罪”。從這一點可以判斷,“罪”代表著詳細具體的“罪名”,而非單純的犯罪行為[2]。(2)我國97年刑法之所以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其主要表現在于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確定性,若將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內容歸結在犯罪行為內,這種行為的歸屬是無法確定的,并且隨著犯罪形式的多樣化,這種犯罪的法定范圍可能出現“泛化”的現象,這與罪刑法定中所提出的“確定性原則”是違背的,更是在挑釁罪刑法法定原則。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彌補立法的缺陷時,要保證不能與刑法的原理相違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拐賣婦女、兒童罪是一項社會危害性非常嚴重的犯罪,但是卻沒有列入到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內,事實上這違反民主主義。立法完善是對社會文明發展成果的有效保護,更體現了中國法治文化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謝丹琳.論拐賣婦女、兒童罪及其立法完善[D].廣東財經大學,2017.
[2]郭文浩.論拐賣人口犯罪的問題與完善[J].法制博覽,2016(15):59-60+35.
作者:阮玲燕 單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 上一篇:個人破產重整程序立法建議
- 下一篇: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