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離婚時債務處理觀點論文
時間:2022-07-25 08:56:00
導語:夫妻離婚時債務處理觀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作者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情況,結合案件的處理情況,從不同側面對夫妻離婚時間債務的處理以及表現形式和原則進行了闡述。本文首先提出了離婚時夫妻一方要求另一方共同償還的債務在客觀事實方面的三種表現形式:一、虛假債務,即一方為多分財產或分割時不吃虧或對另一方提出的夫妻共同債務有疑問或企圖抵消對方的債務分擔請求而制造虛假債務。二、存在夫妻共同債務,但借據或債務憑證上借款人僅為夫或妻一人。名為一人之債,實際為夫妻共同債務。三、存在夫妻單方個人債務,但卻主張是夫妻共同債務。針對以上三種情況,在審判實務中有以下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①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的債務,離婚時應一律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②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的債務,在離婚時對債務的具體處理中,允許離婚雙方對債務的清償進行協議,除了明顯的逃避債務的約定外,協議具有對抗第三人債權人的效力。③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的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或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發生爭議的,應當認定該債務為出具借據方的單獨債務,并從其個人財產或離婚后分得的財產中償還。根據這些觀點,本文闡述了離婚時債務處理的具體構想,從主要的兩個方面論述了離婚時債務應如何處理的問題,即離婚訴訟中債務的處理原則和債務訴訟中離婚時債務的處理原則。
一、夫妻離婚時債務處理的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離婚應一律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種觀點以夫妻婚姻關系存續為標準,認為夫妻是一個特定的經濟組合體,只要存在夫妻婚姻關系,不管夫妻哪一方出具借據實施借債行為,該債務就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債務清償責任。離婚后原夫妻雙方對債務仍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這一觀點在審判實踐中的意義在于充分地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有利于遏制當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假離婚真逃債現象的頻頻發生,為夫妻雙方離婚后第三方債權得到有效實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不足在于,當該債務確實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時,勢必對非債務人的夫妻另一方帶來不公平。這種不公平不僅表現為非債務人在實體上承擔了債務清償的義務、債務人由此而獲得額外利益,而且在程序上阻塞了非債務人尋求司法救濟的途徑。所以該觀點在理論上的偏頗和實務操作上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種觀點也認為: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但在離婚時對債務具體處理中,允許離婚雙方對債務的清償進行協議,除了明顯的逃避債務的約定外,協議具有對抗第三方債權人的效力,這一觀點在立法上的依據是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即離婚時夫妻雙方對債務協議清償。在審判實踐中,協議清償又可分為三種類型:1、夫妻財產(包括債權,下同)歸夫妻一方所有,債務也歸夫妻一方所有;2、夫妻財產由雙方按比例分擔,債務也由雙方按比例分擔;3、全部或大部分財產歸夫妻一方所有,全部或大部分債務歸另一方所有(有部分案例中還有將債務和無法實現的債權歸另一方所有)。從表面上看,這一觀點符合我國現行《婚姻法》關于夫妻共同債務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的立法精神,但實質上卻忽視了對債權人利益的有效保護。特別是第三種類型屬于典型的借離婚逃避債務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主張協議可以對抗債權人,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非常有害的。對此,我將在下面作進一步論述。
第三種觀點認為: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的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發生爭議的,應當認定該債務為出具借據(或其它債務憑證)一方的單獨債務,并以其個人財產或離婚后分得的財產中償還。由于該債務界定為夫妻一方單獨債務,所以應適用我國有關合同之債的法律規定及原理來處理該債務關系,如果離婚雙方在離婚時對該債務作了清償協議,該協議當然不應具有對抗債權人的權力。
綜合上述三種觀點,其分歧焦點之一是:如果離婚雙方之間或離婚雙方與債權人之間對離婚時債務存有爭議,該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焦點之二是:離婚雙方對債務清償的約定,是否具有對抗第三方債權人的效力?這兩個焦點問題反映在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中,還涉及到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的適用以及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公信力和約束力問題。
毋庸置疑,我國法律對離婚時債務處理的規定始終過于簡單和原則,1980年的《婚姻法》僅在第三十二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以共同財產償還。如該項財產不夠清償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立時,由人民法院裁決。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實施意見》第十七條對如何認定夫妻共同債務或個人債務作了司法解釋。該條規定使《婚姻法》的相關條文具體化,但仍然粗梳籠統,難以滿足審判實務中處理離婚債務問題法律適用之所需。2001年4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婚姻法》進行了修改,對處理離婚債務問題,基本保留了原《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用一個條款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從條文的文字表述看,較原規定更為簡單,從內容看則無大的變化,而最高人民法院至今沒有對該條規定或處理離婚債務問題作出新的司法解釋,于是各地法院不得不制定一些辦案時參照的內部規定,或因法官個人理解、認識上的差異,致使離婚時債務的處理出現彼此完全不同的裁判結果。
二、離婚時的債務處理原則
根據離婚時債務所具有的法律特征,離婚時債務處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公平原則。在離婚時債務處理中公平即是指對離婚雙方債務分擔上的公平,不允許離婚的任何一方多分得財產少分擔債務,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同時,公平也是指對債權人利益保護上的公平,不允許離婚當事人借離婚逃避債務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特別是離婚時協議清償債務的。任何違背公平原則,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都應當是無效的。
2、合法原則。由于離婚時債務處理包含了對內部財產處理和對外部債務處理兩個方面,因此在離婚訴訟中對債務的處理不得違反我國法律關于債權債務問題的處理原則和規定,同樣在債務訴訟中也應當遵守我國《婚姻法》中關于債務處理的規定。在審判實務中,應當防止對同一債務在離婚訴訟和債務訴訟中,作出相互沖突的事實認定和裁判。
3、界定債務性質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處理離婚債務時必須嚴格界定該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因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共同償還,而夫妻一方單獨債務則應由一方個人清償,這就必然涉及夫妻共同債務或個人債務的界定問題。這一原則具有實體程序兩方面的意義。其實體意義在于界定了債務性質即明確了債務實主體,明確了最終由誰承擔債務清償的民事責任。程序意義在于人民法院處理離婚時債務,在程序上首先要審理查明該債務的性質。只要在查明債務性質的前提下,才能使審判程序繼續進行下去,進一步審理查明其它問題。所以,界定債務性質是處理離婚時債務的事實認定和程序操作的關鍵。
4、保護債權人權益的原則。這一原則即是對公平原則的補充,也是處理離婚債務時所要特別強調的一個原則。由于離婚時債務處理通常先在離婚訴訟中進行,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和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所關注的無疑是離婚雙方對債務的分擔問題,實體裁判主要依據是我國《婚姻法》關于離婚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而且,在目前的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時,債權人一般不參加到離婚訴訟中來,這就使債權人在離婚債務處理中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因此,有必要特別強調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貫徹保護債權人權益的原則,要求對債權人權益的保護貫穿于離婚時債務處理的各個環節,尤其要避免在離婚訴訟中債務處理可能造成的對債權人權益的侵害。
三、離婚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的處理
與債務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處理相對應,在離婚訴訟中對債務的處理,可以稱為離婚時債務處理的第一階段。從理論上講,這一階段處理的僅僅是離婚雙方內部對債務的分擔問題并不發生債務實際清償的結果。但在實踐中,這一階段的處理卻會對將來的債務實際清償發生實體和程序兩方面的直接影響,它不僅直接影響著債權人實體權利的實現,更影響著在多大程度上的實現。
離婚訴訟中對債務處理的實體方面的任務是認定債務是否存在,是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并進一步確立債務承擔的民事責任。如果實體上認定該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那么應由夫妻共同承擔債務清償的責任;如果實體上認定該債務是夫妻一方單獨債務,則應由一方單獨承擔債務清償責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離婚案件主要解決離婚問題。審判實踐告訴我們,大凡離婚案件中的債務都是離婚時未到債務清償期限或清償期屆至但債權人尚未主張清償的債務。所以,離婚案件審理時一般并不發生債務的實際清償,除非作為債務人的離婚雙方或一方同意放棄期限利益而提前清償。如果在離婚案件中要處理實際清償問題,不僅離婚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債務問題也不見得能真正理清。而且人民法院對離婚時債務的處理是依據離婚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請求而進行的,在具體案件中不乏當事人通過假離婚逃避債務的行為,也存在當事人一方設定假債務來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當遇到離婚雙方當事人對債務的有效存在或債務性質發生爭議時,就會大大增加離婚案件審理的難度,甚至使離婚案件久拖不決或結案后當事人反復申訴。所以在離婚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的實體處理無疑應當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是離婚雙方當事人之間對債務的有效存在無異議;二是離婚雙方當事人之間對債務性質(夫妻共同債務還是一方單獨債務)無異議。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容易使離婚案件復雜化而偏離正常的方面。因此,當離婚訴訟中出現債務爭議,難以確定債務的存在及其性質時,筆者愚見是終止債務問題的實體處理,把債務問題放到債務案件中另案處理更為合適。當前,實務界許多人已認同這一點,也開始采用。
離婚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處理的程序方面的任務是決定債權人是否參加訴訟,并進一步決定該債務是否在離婚訴訟程序中處理,民事訴訟的目的在于解決當事人之間實體權益的爭議。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人們都有充分理由確定這樣一種理念:任何法官都無權對未參加訴訟的非訴訟當事人的利益作出裁判,除非讓其作為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但在目前的離婚訴訟中,債權人由于債務未到期或對債務人離婚不知情或因其它原因而未主張債權,人民法院又不主動通知債權人參加訴訟,離婚雙方一般也不會要求債權人參加訴訟。也就是說離婚訴訟對債務的處理是在債權人未參加到訴訟程序中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即與程序上公平的原則相抵觸,也不利于債權人實體利益的保護。其直接產生的是離婚訴訟對債務處理的效力是否能及于債權人的問題。如果其效力及于債權人,對債權人顯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其效力不及于債權人,那么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公信力和對世效力將如何理解?同樣,在債權人提起的債務訴訟中,如果先前離婚訴訟對該同一債務的處理結果對之沒有羈束力和證據效力的話,人們當然有權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法律上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提出疑問,這是當前離婚時債務處理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隱藏于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在離婚訴訟中處理了本應屬于債務訴訟處理的債務問題。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婚姻問題在離婚訴訟程序中解決,債務問題放到債務訴訟程序中解決。但是,由于我國《婚姻法》允許在離婚訴訟程序中處理債務問題,所以離婚訴訟處理債務問題成了審判實踐中通行的做法。為了避免這一做法可能對債權人實體權益造成損害,程序上最理想也是最可操作的設計是債權人作為訴訟中的第三人參加到離婚訴訟程序中來,這也是防止借離婚逃避債務的有效措施。實踐中可以由離婚訴訟當事人申請讓債權人加入程序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債權人加入程序,也可以由債權人主動要求加入程序(至于債權人是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還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在此不作贅述),只有債權人參加到離婚訴訟程序中來了,離婚時債務的處理對債權人才可能是公平的,其處理的效力也才能及于債權人。當然,債權人作為第三人參加了離婚訴訟,如果他和債務人之間或者離婚雙方之間對債務性質及債務分擔有爭議,也同樣應終止訴訟對債務的處理,債務問題另案處理。如果債權人未參加到離婚訴訟程序中來,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在該程序中對債務問題作出實體處理。即使離婚雙方對債務的分擔達成了協議,該協議也不應具有對抗債權人的效力。除此,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離婚訴訟進行中債權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主張債權,使離婚時債務的處理進入債務訴訟的軌道。此時,即便是離婚案件已經開始審理,人民法院也應當終止離婚訴訟程序,待債務案件審理終結后,再恢復離婚訴訟程序的進行。
四、債務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的處理
在債務訴訟程序中對離婚時債務的處理可以稱之為離婚時債務處理的第二階段。如本文前述,離婚訴訟中的債務處理僅解決離婚雙方對債務的分擔問題,而債務的清償往往要通過債務訴訟程序才能得以實現。即使在離婚雙方和債權人都對債務無爭議,債權人也作出離婚訴訟中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情況下,也不能排除債權人為了債務清償而向人民法院提起債務訴訟,從而發生離婚時債務經歷第二次處理的可能。何況,目前更多的是離婚雙方及債權人對債務均有爭議,債權人也未作為訴訟中第三人參加離婚訴訟,人民法院仍在離婚訴訟中對離婚時債務作出處理的情況。這更使通過債務訴訟程序對離婚時債務進行處理成為必要。
債權人就離婚時債務起訴,大致在兩個時段。一是于離婚訴訟進行中,因為債權人有充分理由,立法上也允許債權人把債務人離婚作為情勢變更的法定事由,發動債務訴訟程序,使離婚時債務通過債務訴訟程序得到公正處理,不管該債務是否已經到了清償期限。二是于離婚訴訟結清后,債權人起訴主張債權。在具體案件中普遍表現為債權人以離婚雙方為共同被告,以該債務是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為由主張原夫妻共同償還債務,原夫妻中出具了借據,實施了借債行為的一方會完全站在債權人的立場上,不僅承認債務有效存在,而且承認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但原夫妻中的另一方則持相反態度,結果出現了原告和被告之一以完全相同的理由和主張聯合起來與另一被告“打官司”的滑稽可笑的場面,甚至使某種訴訟活動陷入某種尷尬。另外,由于債務訴訟程序的獨立性,也會出現同一債務在債務訴訟中和在離婚訴訟中作出不同的事實認定和處理的相矛盾、相沖突的情況。如何解決上述的尷尬、矛盾與沖突?筆者認為,除了離婚訴訟中應把握離婚雙方和債權人對債務無爭議以及債權人作為訴訟中第三人參加訴訟這兩個條件外,在債務訴訟中則應把握凡是當事人對債務性質有爭議且難以查清的,一般認定為該債務為原夫妻中出具借據,實施了借債行為一方的個人債務。即我主張的審判實務中的第三種觀點。
首先,從訴訟中各當事人追求的利益及證據分析,債權人主張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對保證其債權有利,出具借據的一方主張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對減輕其債務負擔有利。利益的追求決定了訴訟中的不同當事人主張的主觀傾向性。此時債權人和債務人之一的利益是重疊的,所以他們的主張的客觀合理性就應受到更多的質疑。但盡管如此,訴訟中原告(債權人)和被告之一(出具借據一方)的證據能夠相互印證,使另一被告在舉證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即使債權人和出示借據一方債務人惡意串通偽造證據虛構債務,另一方也往往難以承擔否定債務有效存在和該債務為另一方單獨債務的舉證責任。但反過來從證據角度看,原告主張所依據的證據是離婚雙方中一方出具的借據,它除了證明債務的存在,更直接的是證明債務為出具借據一方所借。而絲毫不能證明債務為夫妻共同所借。而且該書面證據的效力一般應高于其它證據。在此情況下,如果認定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無疑為離婚中虛構債務的行為大開方便之門。
其次,我國婚姻立法沒有排除夫妻一方單獨債務的存在。與修改前的《婚姻法》相比較,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刪除了原三十二條中“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的文字表述,但并沒有從立法上排斥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單獨債務的存在。由于夫妻一方單獨所負債務屬個人債務,個人債務由個人(本人)償還,這是夫妻一方各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完全不同于婚姻家庭關系的另一種法律關系。所以對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無須在離婚時與財產分割問題相聯系而在離婚時予以實體處理。同時,《婚姻法》第四十一條以債務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而并非以夫妻身份關系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從立法精神理解,如果作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當然不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但另一方面,以“共同生活所負”為標準來確定共同債務也是有缺陷的,在現實生活中,某一債款可為多人所用,也可用于多種用途,但卻不能因此而確定多人為債務主體。確定債務主體的標準不是誰享用了債款,而是誰借了債款。如果非債務人用了某筆債款就被認定為共同債務人,那么“父債子還”豈不也可成為天經地義的法則?同樣道理,那種認為夫妻是一個特定的經濟組合體,以夫妻身份關系確定共同債務的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更何況,婚姻的締結主要是為了成立一個家庭,而不是建立一個經濟組織,不能用合伙的觀點來看待婚姻。
第三,離婚案件對離婚時債務處理和債務案件對離婚時債務處理所適用的原則應有所不同。離婚案件中債務處理要解決的是債務在離婚雙方內部的分擔問題。我國《婚姻法》規定以債務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為依據,適用“共同債務共同償還”的原則,債務案件中債務處理要解決的是債務的外部清償問題,依我國處理債務關系的法律規定,應當以實施借債行為為依據,適用“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而不問該借款為誰所用,用于何處。這不僅有利于明晰債權債務關系,明確界定債務人,也有利于理順訴訟法律關系,正確處理好債務案件。
第四,當債務案件中依照“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確定由離婚雙方中實施了借債行為的一方償還債務后,人們有理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客觀上該債務確實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依照我國《婚姻法》的規定,該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現判令一方清償債務,豈不造成新的不公平?其實,這一問題不難解決,辦法是暢通一條司法救濟的通道,允許離婚雙方中清償了債務的一方向另一方追索以達到債務分擔的目的。盡管,從表面看此處理似乎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界,但實質上卻能達成了實體處理公平的目的,又做到了程序上理順關系,于法有據,于實踐也有可操作性。當然,這種追索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追索方必須向債權人清償了債務;二是人民法院無須在審判文書中對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相關事實作出認定,而應以債務為何人來借確定清償責任。對債務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事實認定,應留在追索的訴訟程序中去解決。
第五,對離婚時債務依照“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處理,還在于這樣做對明確債權債務法律關系,規范人們的民事法律行為將起到良好的社會導向作用。根據“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通常應由借據上載明為債務人的一方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債權人無權要求債據所載債務人以外的其它任何人清償債務。其在民事法律理論上依據了兩條原理:“一是合法有效的民事契約都應當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反過來也可以說任何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都應當在契約中得到反映;二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當對自己的民事行為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在一個具體的民事借款合同中,如果合同雙方都認為借款是夫妻共同債務,這一意見就應當明白無誤地在合同中得到確認,至少在合同中有所反映。出借人應當要求,借款人夫妻雙方在借據上簽名或蓋章;在借據上已簽名的夫或妻也應當要求夫妻另一方在借據上簽名,以表示共同借款的意見,如果合同中僅有一方借款的意思表示,合同當事人就應當承擔由此而產生的,哪怕是對己不利的法律后果。設立契約的雙方無權要求未實施契約行為的人承擔契約設定的義務,即便他(她)是契約義務人的配偶。借據或其它債務憑證是借款合同的憑據。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則,合同的效力只及于合同雙方,對合同以外的其它人不產生約束力。故借債人無權向借據上載明的債務人以外的其它人主張權利。根據全面履行原則,債務人應當依照定約時達成的真實一致的意見表示全面履行合同義務,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故債務人不能以利益施與他人而拒絕履行合同義務,如果人民法院在離婚時債務處理中支持債權人向未實施借款行為的夫妻另一方主張權利并責令該方承擔義務,其直接導致的不良后果將是民事行為的任意和民事權利的濫用。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將越來越要求人們規范自身的民事法律行為,這也是人民法院在離婚時債務處理中要堅持和倡導的方向。人民法院完全有責任通過其訴訟活動引導民事法律行為進一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而不是相反。
第六,有人擔心,按照“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處理離婚時債務,與保護債權人權益的原則相違背。其實不然,“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首先保護了債權人的債權。其次,對債權人權益的保護并不是無限的。債權人除了對自己的簽約行為承擔責任外,同時還應承擔由交易產生的風險。所以,“誰借錢誰還債”與保護債權人權益并不矛盾。還有人提出與本文有關的對《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的理解問題。即“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因此,認為凡是離婚時債務均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除非第三人知道夫妻間約定財產歸各自所有。對此,筆者認為:其一,《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是特指夫妻對財產有約定并且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情況從邏輯上不能反過來理解成夫妻共同對財產無約定或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的就認定離婚時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其二,該款規定在實踐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追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八條規定了第三人(債權人)是否知道夫妻財產約定的舉證責任在夫妻一方,但解釋第十七條也規定夫或妻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決定他人(債權人)要“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見表示”。如果債權人沒有其它理由,而僅此不知道約定為由要求離婚雙方共同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其理由顯然是不夠充分的。目前,我國法律對夫妻共同財產的約定形式僅要求采用書面形式沒有要求公示。當債權人和夫妻一方發生債務關系時,債權人如何知道與之交易的財產是個人財產還是共同財產?夫妻一方是否有告之義務?第三人不知道約定的,是否就以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法律無明確規定。在此情況下,以“誰借錢誰還債”的原則處理離婚時的債務就更為妥當一些。
總而言之,人民法院對離婚時債務處理,如果是在離婚訴訟程序中,應允許債權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實體上債權人和離婚雙方對債務無爭議為條件;在債務訴訟中對債務有爭議的則應認定該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單獨債務,如果客觀上該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法律則應當暢通一條渠道,使承擔了債務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行使追索的權利。
參考資料:
1、王衛國《過錯責任原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版
2、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版
3、梁彗星《婚姻與繼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版
4、楊大文《婚姻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版
5、楊立新《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一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版
6、楊立新《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版
- 上一篇:少兒期刊市場傳播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民事欺詐行為與刑事詐騙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