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論文

時間:2022-07-25 10:04:00

導語: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擔保合同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效合同是相對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最典型的違反生效要件的合同。無效合同在實踐中類型較多,情況比較復雜。現實中擔保合同糾紛案件逐年上升,擔保合同被認定無效后,擔保人應否承擔責任,如果承擔責任,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意見分歧較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無效擔保合同擔保人的民事責任加以討論。

主題詞:無效擔保合同法律地位原因民事責任承擔

一、無效擔保合同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

無效擔保合同的民事責任,屬于締約過失責任。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各自按過錯程度分擔相應責任的法律制度。締約過失責任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其構成要件為:1、締約人一方違反了先合同義務;2、未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受有損失;3、違反先合同義務一方具有過錯,且該過錯發生在締約之際。締約過失責任特點有三:1、該責任是締約中的民事責任;2、該責任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法律基礎的民事責任;3、該責任是以對方損失為后果,以彌補性承擔方式為特征的民事責任。在民事責任中它處于與違約和侵權責任相并列的地位,它既不是以成立有效的合同為前提的違約責任,也不是以非表意的違法行為為前提的侵權責任,而是一種在締結合同過程中由于過錯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該種責任由法國著名法學家耶林于1861年首次提出:“當事人因自已過失致使契約不能成立者,對信其契約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信賴而生的損害”。為彌補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欠缺,德國將締約過失責任發展為一項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在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情況下承認了締約過失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則將締約過失責任定為合同法的一項重要制度。

二、擔保合同無效的原因

擔保合同屬于合同的一種,《合同法》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原則上適用擔保合同,加上擔保合同自身的特點,擔保合同無效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主合同無效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擔保合同是為了保證主合同的履行而設立的,是主合同的從合同,擔保合同的存在以主合同存在為前提,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證主合同的債務人履行義務,另一方面是保證主合同得債權人得利益不遭受損失。如果主合同被確認無效失去法律效力,那么主合同同各方當事人在主合同中所約定的權利義務也是無效的,對擔保合同來說,既然主合同中權力人權利不合法,那么擔保合同中擔保人與主合同權利人之間所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然無效,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實踐應用中、主合同可能是全部無效,也可能是部分無效,如果主合同是部分無效,那么其有效部分仍然存在,擔保合同的擔保人仍對主合同有效部分承擔擔保責任。

(二)擔保人的主體資格欠缺,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擔保是一種民事行為,擔保人必須是具有民事權力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的法人的分支機構,只能部門。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所為的擔保無效。擔保法對擔保人的主體資格作了特殊規定,因擔保人的主體資格欠缺而導致的擔保合同無效。

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他人提供的擔保無效。擔保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設立擔保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活動,當事人訂立擔保合同的,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筆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訂立的擔保合同無效,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擔保合同未經其法定人追認,不具有法律約束力。(2)企業的分支機構和職能部門為他人提供的擔保無效。因為企業的分支機構和職能部門不具有法人資格。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不能獨立地對外承擔民事責任。(3)國家機關和以公益為目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為他人提供的擔保無效。國家機關的資產是國家財政拔付的,其本身沒有所有權,無可供強制執行的財產。因此,國家機關為他人提供擔保無效。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財產是發揮公益職能所必須的,其若為他人提供擔保,當承擔擔保責任時,必然會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故其為他人擔保亦無效。

合同為當事人之合意,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合同的構成要件。合同欲生效并取得受法律保證的結果,應指保證人與債權人之意思表示真實,同時由于保證合同單務無償的性質,強調保證人意思表示真實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證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將是導致保證合同無效的重要理由。

(三)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擔保人以自己不具有處分權或法律禁止作為擔保物的財產提供擔保的,該擔保無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董事、經理違反公司的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其他個人債務提供的擔保無效。(2)違反國務院關于《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擅自對外提供的擔保無效。(3)以法律、法規禁止流通的財產或者不可轉讓的財產設定無效。如:以土地所有權設定擔保,以迷信淫穢物品、設定擔保,以槍支、彈藥等武器設定擔保,以人民法院依法查封、扣押的財產設定擔保,以違法、違章建筑物設定的擔保。另外,擔保法規定,當事人以下列財產提供抵押擔保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未辦理抵押登記的,抵押合同無效。(1)以無地上定作物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的,應當在核發土地使用權證書的土地管理部門登記;(2)城市房地產或者鄉鎮、村企業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應當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部門登記;(3)以林木登記的,應當在縣級以上林木主管部門登記;(4)以航空器、船舶、車輛抵押的,應當在該運輸工具的登記部門登記;(5)以企業的設備和其他動產抵押的,應當在財產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

(四)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主要表現為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將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為他人設立擔保,損害公共利益,該擔保合同應為無效。

三、擔保合同無效后擔保人的民事責任承擔

擔保合同作為一種從合同,如果被確認無效,僅意味著合同規定的保證義務不能履行,并不表明不發生任何法律后果,如果保證人有過錯,仍應承擔相應得無效保證責任。《擔保法》第5條規定;但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得民事責任。可見擔保合同無效后,當事人承擔的并非但保責任,而是締約過錯責任。而擔保合同無效,可能因為主合同無效而無效,也可能因為自身的原因而無效。

(一)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也無效的情況

擔保合同對于主合同具有附從性,在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也無效時,首先依法確定主合同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過錯及其承擔的相應責任,然后確定無效擔保合同中擔保人有無過錯,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二)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的無效的情況

在審判實踐中,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情況大量存在。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另外,國家機關和以公益為目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違反法律規定為他人提供擔保無效后,因此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根據其過錯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董事、經理違反公司法的規定,以公司的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其他個人債務提供的擔保無效后,除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債務人、擔保人、應當對債權人的損失連帶賠償責任。以法律規定不行設立擔保的財產設立擔保的以及以公益設施為他人提供的擔保無效后,擔保人應根據其過錯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我提供擔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提供的擔保未經其法定人追認的,因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擔保合同無效過錯屬主合同當事人,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企業的職能部門提供的擔保合同無效后,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為其提供擔保的是企業的職能部門,造成的損失由債權人自行承擔,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債權人不知道為其擔保的是企業的職能部門,債權人無過錯的,由擔保人所屬的企業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債權人也有過錯的由債權人和擔保人所屬的企業法人根據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提供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根據債權人是否有過錯,由擔保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或由其與債權人分擔所造成的損失,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經法人授權提供擔保的,但書面授權范圍不明,企業法人及其分支機構對擔保合同約定的全部債務擔保責任,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需要承擔責任時,可先由分支機構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不足以承擔責任的,由企業法人承擔。

擔保合同為從合同,其產生、效力及其終止都從屬于擔保的主合同,其合同責任也具有補償性與順序性,主合同履行完畢,主合同終止,從合同不需要也終止;只有當合同履行遇有障礙,擔保合同才補充履行。無效擔保人的賠償責任也同樣具有補償性、順序性、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無效擔保人賠償債權人的信賴利益的損失范圍為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該損失屬主合同的損失,其與主合同債務人履行能力及其信用直接有關。故其首要的、最終的責任承擔人應為債務人;當主合同已適當全面履行的時候,債權人不存在損失,無效擔保賠償也不復存在,只有主合同債權人不能清償時,無效擔保人才承擔賠償責任,其對損失的造成是間接的,責任也具有補償性。為此對于無效“擔保人”承擔此損失的賠償責任,在主觀過錯上要求與主合同債權人、債務人等同起來,實行責任相抵,未免過于苛刻。

綜上,由于擔保合同擔保行為的無償性、單務性、對其所要求的注意義務應有所減輕,法律對其也應有特別的保護,這種注意義務的減輕和法律的特別保護,應延伸到無效擔保的歸責當中。擔保合同的附從性決定了無效擔保賠償責任的附從性,這都為無效擔保民事責任的裁量借鑒限制比較過失規則提供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2、高圣平著《擔保法新問題與判解研究》

3、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