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3:45:00

導語: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論文

論文摘要

家庭暴力是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近年來有進一步增多趨勢,其呈現出的特征、產生的后果令人堪憂。嚴重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穩定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給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體、更適當的協助,以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必須針對家庭暴力產生的內在原因加以解決,盡快建立起道德、、社會、愛心等各層面的社會支持體系,緩解家庭暴力現象的蔓延。關鍵詞:家庭暴力特征成因對策所謂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范圍內的暴力行為。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常見的一種帶有普遍性的丑惡現象,是一個全球性的。家庭中的弱者,如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都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根源是男尊女卑、父權制的傳統陋俗,它嚴重危害婦女身心健康,侵犯婦女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穩定和發展,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我國2001年4月實行的新婚姻法對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體的制裁條款,如將家庭暴力作為受害方提出離婚的一個條件,受害方離婚時可請求損害賠償等,還明確規定受害方可以請求公安機關援助和居委會進行勸阻,因此,家庭暴力絕不是“家務事”,而是一種法律予以制裁的行為。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表達為DV),一般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是古今中外家庭中較為常見的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就其含義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家庭暴力是指一切具有家庭關系的成員中發生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暴力行為。聯合國在《清除對婦女暴力宣言》中指出,家庭暴力是“家庭內發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為,包括毆打、家庭中對女童的性虐待、強奸配偶和其他有害于婦女的傳統習俗、非配偶的暴力行為和與剝削有關的暴力行為”。這里的解釋明顯是廣義的。狹義的家庭暴力,是指男子對妻子行使的暴力行為,對此有人稱之為“毆妻現象”或“毆妻文化”。中外都有學者持這種觀點,如英國學者認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侶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們關系存續期間或終止之后對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為。也有人認為,廣義的家庭暴力是指對家庭成員進行肉體上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傷害和虐待的行為;狹義的家庭暴力則指對家庭成員進行肉體上的摧殘、虐待和傷害的行為。這種劃分也不無道理。

認定家庭暴力,首先要搞清“家庭”和“暴力”兩個關鍵詞的含義。所謂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基本社會單位。家庭成員是指基于婚姻和血緣關系的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親屬。我國地區《家庭暴力防治》(第3條)規定的家庭成員,是指下列人員及其未成年子女:1、配偶或前配偶。2、現有或曾有事實上之夫妻關系、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系者。3、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4、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所謂暴,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強暴行為(參見《高級漢語大詞典》),其法律含義是指行為人為了取得某種利益或滿足某種欲望,而以急速猛烈的打擊或強制形式,針對他人人身或財產突然實施的一種非法行為。暴力應具有以下特點:性質的違法性、形式的急速猛烈性、時間的突發性、后果的嚴重性、主觀的目的性等等。

經認為,從家庭暴力的字面含義及其人們對該問題關注之初衷,并結合我國的立法實踐,取廣義說較為合理和適宜。據此,家庭暴力可以定義為:發生在家庭成員中的,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被害人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因此,家庭暴力行為不僅包括夫妻間,而且包括具有長輩、晚輩等代際關系和姻親關系的人們間相互發生的暴力行為,它不僅包括對被害人的肉體上的暴力行為,同時也包括對被害人的精神上的暴力行為。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從現實生活家庭暴力的具體表現,結合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可以將家庭暴力的特征歸納如下:

(一)對象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對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現為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不僅存在家庭關系,而且表現為被害人身份的相對特定性。一方面,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是同一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員,如夫妻、父子、婆媳等;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中最普遍、最嚴重的受害人是弱勢家庭成員群體。就現實情況看,家庭暴力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婦女、兒童和老人,這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女性中突出地表現為妻子。

家庭暴力的對象除了受害人的身體、精神以外,是否包括與受害人有關的財產或其他物品,如使用暴力行為將妻子的高檔陪嫁品毀損的行為,能否認定為家庭暴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我國,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對此都沒有明確規定,給法學一個想象的空間。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條規定:婚姻法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這里給出的問題有二:一是“其他手段”中是否包括使用暴力毀損與受害人有關的財產或其他物品的行為;二是“給……等方面”是否包括與受害人有關的財產或其他物品?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將家庭暴力的危害結果定性為“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把家庭暴力的對象理解為包括與受害人有關的財產或其他物品并非沒有道理。因為,使用暴力毀損與受害人有關的財產或其他物品給受害家庭成員的精神造成一定傷害后果是現實中常見的,如以損害被害人貴重的私人財產使被害人精神痛苦不堪而達到逼其就范的目的等是為適例。

這一觀點,不僅有國內一些權威性詞典的解釋作為支持,如《高級漢語大詞典》等名詞典將暴力就解釋為“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強暴行為”,而且也得到國內一些理論界同行的認同。如有人認為,“所謂暴力犯罪,是指行為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為脅迫手段,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再比如,妨害公務罪中的“暴力,主要是對國家工作人員的人身實行打擊或強制,如捆綁、毆打、乃至輕傷害等。但是,如果針對國家工作人員而向物品使用強暴行為的,如砸壞國家工作人員辦公處的門窗、推翻辦公桌,砸碎辦公用品,嚴重妨礙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也可以納入暴力方法的范疇而構成本罪。再者,在我國臺灣地區刑法中,暴力稱為強暴,臺灣刑法學者們將強暴分為直接強暴和間接強暴,所謂直接強暴就是對被害人人身的暴力,所謂間接強暴是“行為人間接地對行為客體以外之第三人,或行為客體之所有物,施以強暴”。由此可見,間接強暴中包括了對被害人所有物品的暴力。盡管這些學者都是在刑法學意義上對暴力的解釋,但家庭暴力中的“暴力”與刑法學意義上的“暴力”除了在危害程度上即在量上有所不同外,其并沒有質的差異。

(二)行為的隱蔽性

行為的隱蔽性主要表現在:1、家庭暴力發生在具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發生地一般又在家里,鮮為人知;2、由于傳統文化的,一些人錯誤地將其歸為“家務私事”、“個人隱私”,認為是“家丑”或“家事”不能外揚,鄰居和其他人更不愿干預這種“閑事”,使得很多被害人,特別是女性,在受到侵害時,寧可在家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也不愿聲張,這就使得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時暴光得到解決,直到由其導致惡性案件發生時,才大白于天下。調查顯示,只有13.4%的婦女,經歷10次以下的暴力侵害,她們才會向法律或社會求救,而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平均要經歷24.3次暴力侵害后,她們才會向法律或社會求救。

(三)主觀的故意性

與其它暴力行為一樣,家庭暴力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所持的心理態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數都有明確的目的。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會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其目的主要表現為獲取某種利益如財產,或滿足某種欲望如。家庭暴力不存在過失問題,這在我國臺灣地區“家庭暴力防治法”中有明確體現,該法第2條明文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罪者,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家庭暴力的故意大多是直接故意,但也存在間接故意的情形,這主要表現在對受害人的精神侵害方面,如虐待行為。

(四)行為的普遍性

家庭暴力已成為全球公害而為世界各國所關注。有資料顯示,美國每年有4百萬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受害婦女總數超過了強奸、搶劫及車禍受害婦女的總和,平均每天三名婦女成為家庭暴力的亡魂;泰國曼谷50%的婦女經常遭受丈夫的肉體摧殘;我國臺灣地區有20%—30%的上層家庭存在暴力行為。在我國國內,僅以2003年為例,全國婦聯共收到1萬多起遭受家庭暴力的投訴。廣東省婦聯在廣州等11個城市1389個家庭進行入戶抽樣調查表明:有29.2%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有79.4%存在丈夫對妻子施暴。鄭州市婦聯在近3年所接待的上訪投訴中,近1/3是家庭暴力案件,其中2003年接待處理的家庭暴力事件124件,比2002年上升了33.3%,更為嚴重的是,由家庭暴力所導致的刑事案件也逐年上升。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2003年審結的家庭暴力導致殺人的惡性案件達14起,占全市審結的重大刑事案件的3.9%。

(五)行為的違法性

在民主、法制社會里,任何暴力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家庭暴力也不例外,其違法性主要表現為施暴者的行為違反國家有關保護家庭成員合法權益的法律規定。雖然我國尚無懲治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反家庭暴力法》,但有關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暴力的內容普遍涉及于《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有關法律條文中,甚至于執政黨的《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也有相關規定。由此可見,只要實施家庭暴力,輕則違法,重則構成犯罪。

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家庭暴力行為有明顯的法律處罰,主要包括亞洲的我國香港地區的《家庭暴力條例》、臺灣地區的《家庭暴力防治法》、馬來西亞的《家庭暴力法》、韓國的《家庭暴力懲治專項法案》;非洲的毛里求斯和南非的《家庭暴力法》;美洲的《美洲國家間預防、懲治和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公約》(其中圣艾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牙買加、巴哈馬、巴巴多斯、伯里茲、智利等國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制定了反對家庭暴力法,并設立了預防家庭暴力的組織)、阿根廷的《家庭暴力法》、美國聯邦的《對婦女暴力法》(后改為《預防販賣婦女和暴力傷害婦女法》);歐洲的英國的《1996年家庭法》等。199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宣言》,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通過的《北京宣言》中,又重申了對聯合國的上述宣言的承諾。由此可見,消除以對婦女的暴力為主的家庭暴力已成為全世界具有正義感、同情心的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一個國家民主、自由、平等的象征。在我國,目前已有20個省、市、自治區相繼出臺了預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或文件,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是,由于各地區間的社會環境、執法現狀的差異,沒有全國統一制止家庭暴力的基本法律規范,不利于司法的統一。因此,制定國家級的專門反家庭暴力法,保障婦女、兒童和老人在家庭中的最基本的人權,理應引起國家立法機關的重視以及廣大法律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

(六)發作的反復性

因家庭暴力的施暴人與受害者具有長期共同生活的關系,在多數情況下,家庭暴力不是表現為一次簡單的暴力傷害,而是表現為長期的、反復的暴力侵犯,這是家庭暴力與其他暴力行為的區別所在。暴力行為的反復性發作是家庭暴力發生的一般。其一個周期一般表現為四個階段,即:關系緊張階段、暴力行為施行階段、關系修復階段與和好后親密階段。因此,對峙--暴力--修復--親密,再對峙--暴力--修復--親密,……,如此循環反復,一次比一次更進步,最后導致矛盾雙方惡化出現血案。

(七)手段的殘暴性

暴力是指行為人在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等權利時采取的摧殘、強制他人身體的一種兇惡、殘酷的手段,它不單純是故意的傷害行為,與一般的外力行為動作如推搡、拉扯、爭脫也有區別,具有殘忍性,如毆打、用煙頭燙,潑硫酸殘忍地傷害器官等。家庭暴力引發的犯罪多為惡性案件。因為侵害人與被侵害人之間的特殊關系,一般輕傷性家庭暴力,受害者出于多種原因,往往總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不忍將施暴人訴諸法律,只有在事情愈演愈烈后,導致人身傷亡才會使犯罪暴露。此外,殘酷的精神暴力也屢見不鮮。

(八)后果的嚴重性

家庭是的細胞,家庭暴力是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首先,它嚴重摧殘了被害人的身體,使其受到肉體傷害和痛苦,甚至直接導致被害人的死亡。其次,家庭暴力給被害人的精神帶來極大的痛苦,這種無形的痛苦和傷害比身體上的創傷更難愈合,造成的后果也更加嚴重,如導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或因不堪精神重負而自殺、自殘、離家出走流落街頭,極端者甚至以身試法,以暴抗暴,造成一系列悲劇。有資料表明:我國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再次,家庭暴力破壞家庭的和睦與安寧,嚴重地危害社會安定、阻礙社會的和進步。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其和睦與安寧關系到社會的安定與發展,而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人身、人格、名譽等最基本的權利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又如何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去呢?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暴力對社會的發展有直接的作用。此外,由于深受家庭暴力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數患有恐懼、焦慮、孤獨、自卑、不信任等心理障礙,在他們長大后,如其心理得不到及時診治,很可能會成為新的家庭暴力的實施者,更有甚者,會因此成為敵視社會、報復社會的人。

三、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收入的不平衡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經濟原因。經濟收入的不平衡導致了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傳統的擇偶觀是男強女弱。女方希望找一個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男性,而自己甘愿默默奉獻于家庭,一些男性由于有了妻子及其家庭成員的支持,因某些機遇而迅速致富,社會地位也大大提高,所謂的“優越感”得到了體現,于是要求家庭成員絕對服從其意志,否則就惡語傷人,大打出手。此外還有政策的原因,妻子下崗,收入減少,重新就業困難,不得不暫時依賴丈夫,從而受到丈夫的冷落和歧視。

(二)立法不完備和的可操作性不強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我國尚無明文懲處家庭暴力法律規定,雖然《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都規定了禁止用暴力虐待、殘害婦女,但由于有些家庭暴力事件與虐待罪事實之間有本質的差別,裁決起來缺少法律依據。

(三)男權文化和夫權思想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文化根源。“男尊女卑”,夫權統治貫穿數千年歷史;“三從四德”,將女性置于男性統治之下。對子女則實行懲戒之術“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推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封建禮教。掌握家庭經濟權力的家長,對家屬當然地享有至高支配權,從而使干涉與侵害婦女、子女的人身權利的行為合理合法化。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對女性暴力、父母對子女懲戒的歷史傳統,依然深刻地影響當代中國家庭。

(四)司法的漠然態度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社會根源。因為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還涉及到感情因素。司法人員認為“清官難官家務事”,他們怕自己正兒八斤的去處理了,可當事人之間馬上又和好了,反過來還怪自己多管閑事,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四、預防、制止和懲治家庭暴力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框架來制止和處罰家庭暴力行為。我國現有關于維護婦女、老人、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散見于《憲法》、《民法通則》、《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手段。例如:設立分居制度,它作為同居制度的一種補充,不僅可以緩解夫妻雙方的矛盾,避免草率離婚,還可以對防止婚內暴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刑事案件有積極作用;在民法上,因從侵權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賦予受害方民事賠償請求權,受害方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包括精神賠償)。

(二)構架家庭暴力法。制定專門的家庭暴力法。針對家庭暴力的長期性、復雜性與嚴重性,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家庭暴力法。1995年12月新西蘭國會通過了《家庭暴力法案》,全面調整家庭暴力問題;英國也于1994年出臺了家庭暴力法;新加坡對此也有專項立法;在我國地區,1998年也通過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從刑事、民事、家事和防治服務多種角度,治理家庭暴力問題。由于我國家庭暴力有關的現行法規,均散見于各類法典,法條中并有許多的漏洞與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及解決家庭暴力問題之途徑,極不利于司法操作及社會實踐。因此我國在今后的立法規劃中,也應將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納入其中,以便在全國范圍內制止和懲治家庭暴力的行動有專項法律可依,且能在全國范圍內起到統一的威懾作用。

(三)建立多層次多機構的社會支持體系。1.充分發揮基層居委會等組織的調解作用。2.強調執法機關及時介入,有效制止的職責。3.建立類似于國外婦女庇護所性質的社會救助機構。以幫助受害人及時擺脫家庭暴力。

(四)加強道德,提高全民素質,樹立良好風尚。通過多種教育活動形式加強國民的道德教育,促高社會道德水準,制止、減少甚至消除對婦女的家庭暴力。通過教育,借助輿論的力量,倡導良好的婚姻道德風尚等以制止和消除對婦女的家庭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應有的輿論譴責,同時也通過教育使每個人懂得彼此尊重對方的人格和尊嚴的重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尊重。另外,通過多種渠道對弱勢群體———婦女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教育,使她們提高自身素質,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從根本上擺脫家庭暴力。

總之,對于家庭暴力應實行綜合治理,發揮社區、單位和執法機關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使家庭暴力走出“鄰居不勸,居委會不問,單位不管,不出人命執法機關不理”的真空地帶。為了有效地預防和遏制家庭暴力,受害人要甩掉“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捍衛法律賦予自己的不可侵犯的權利。社會各階層、執法機關要改變“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漠視態度,對于家庭暴力不僅要管,而且要加大治理力度。隨著全社會對家庭暴力問題的認識,隨著全社會對家庭暴力行為的打擊和防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行為將得到有效地遏制。資料:

論文類:

[1]張珊珊等,關注家庭暴力案件[N],揚子晚報,南京,2001-11-25(A5)

[2]郝艷梅,重新審視家庭暴力[J],《前沿》,2001.9.62-63

[3]馬原,堅決制止和消除對婦女的暴力[C],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199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