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6:00:00
導語: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次
引言
二、民事責任微調系統及其主要微調方法
三、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展望與思考
引言
筆者在研究一些特殊民事責任問題時發現,在我國的民事立法里存在著一個奇妙的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它與民事責任的一般法律調整機制相結合,可以對民事責任的歸責、定責與承擔進行科學、精細而公正的法律調整。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么一個奇妙的法律機制竟然長期未曾為人注意,相關法學研究滯后于立法的現實嚴重地制約著其制度價值的充分發揮。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都是盲目的實踐。即使是再偉大的實踐,也需要理論的總結、提升、宣傳與推廣才能獲得強盛而持久的生命力。為此,本文以我國民法規定為基礎,對民事責任微調機制進行深入的解剖與研究,以期豐富民事責任的基本理論、促進相關立法的完善和確保民事司法裁判的精度與質量。
一、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一般理論問題
(一)民事責任微調及其機制
1、責任微調概念的提出
責任微調不是隨意杜撰的概念,而是對各種特殊民事責任立法現象進行學術觀察與嚴密思考的結果,是對民事責任法律調整的結構與層次進行分析研究而概括出的法律新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筆者首次以概念組合的方式使用了責任微調一詞并斷言:“缺乏責任微調系統的民事責任制度是粗糙的,是有先天缺陷的,責任公正的程度勢必非常有限”。[1]啟用責任微調并非為了追求概念的新異,而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現成概念能夠象責任微調那樣能夠精確地概括民法對民事責任進行再調整的法律現象及其本質。后經檢索發現法學界有人在刑法學研究中也使用過責任微調一詞并稱“刑事案件中民事賠償責任的積極履行狀態,可以有限度影響到刑事案件的量刑,這是可以接納的刑事責任微調”,[2]這更堅定了筆者專門研究民事責任微調問題的決心與信心。
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微調在電子學上是指對調諧電容作很小的變動或調整,泛指做小幅度的調整。[3]責任微調是否源于法律對自然科學和經濟學中的微調原理的借鑒與利用,本文無意也無法進行判斷與考證。可以肯定的是,責任微調是社會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智慧在法律中的結晶與體現。現代社會生活秩序向精細化發展,微調原理的應用領域與范圍必將越來越廣闊,關于責任微調的法律規定也會越來越多。
責任微調并非民法的“專利”,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實體法律部門中的法律現象。在民法之外的法域,同樣存在責任微調問題,如刑事責任微調和行政責任微調等。只要進行一般性考察,人們就會發現刑法中的責任微調規定比民法中的責任微調規定還要發達。一個最具有說服力的例證是,幾乎每一種犯罪的量刑都存在著量刑微調問題。
責任微調并不神秘,人們透過相關民法規定可以直觀地看到責任微調現象。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為方便表述,下文中的中國法律均使用簡稱)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在這一規定里,但書中的除外規定便屬于民事責任微調,它作出了與一般責任規定不相同的細微調整。規定中的民事責任首先依過錯責任原則進行了歸責,讓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是一般法律調整的結果。其次是通過但書規定進行責任微調,微調的結果是排除了對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無過錯情形下的歸責。當然,法條規定里還有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和感知的東西,如責任微調的目的、功能與技巧等。
有時候,一些民事責任需要進行多次微調才能達到預期的法律調整狀態和實現特定立法目的。例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條規定:“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這一規定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中的一次責任微調擴展為兩次責任微調,不僅使特定民事責任的確定通過責任減輕或責任免除獲得了合理的法律調整,而且還使人身損害賠償與非人身損害賠償如財產損害賠償在責任確定上有了法律性區別(因為非人身侵權損害不適用《解釋》而是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客觀上彰顯了人身權利保護的重要性。
責任微調不是我國民法獨有的法律景觀,而是普遍存在于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中的法律調整現象。一般來說,民事立法或民法典越發達的國家,關于民事責任微調的規定就越多。例如,在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民法典中,涉及民事責任微調方面的規定及內容就非常豐富。在《法國民法典》[4]中,就有很多關于責任微調的法律規定,如該法第1198、1200、1205、1211、1224、1283、1285和1287條關于責任免除或責任免除限制的規定等。《德國民法典》[5]第228條關于緊急避險責任的微調、231條關于錯誤的自助的責任設定、287條關于擴大責任的限制、320條關于合同不履行的抗辯的限制、591a條關于取回設備的限制、651f條關于旅游損害賠償的限制和第702a條關于旅店主責任免除的限制等,用現在的眼光看,都屬于責任微調的范疇。
2、民事責任微調的概念、本質、原理構成、目的與功能
所謂民事責任微調,是指在一般法律調整的基礎上對特定民事責任進行的細微法律調整。民事責任微調不是直接根據法理創制的概念,而是民事責任法律再調整的代名詞。之所以要進行概念轉換,是因為責任微調的本質與特征是法律再調整和責任微調比責任法律再調整具有更好的概括性并通俗易懂,在法學法律上更利于概念的推廣與使用。
責任微調的法律本質是責任再調整,即對一般法律調整或既有法律調整的調整。在民事立法中,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并非都能一次調整到位,很多特定的民事責任都要經過二次或多次調整即再調整才能告完成。從調整的內容和目的看,責任再調整的基本特征是特定責任法律調整的細微化,故在法學上可以將在民法中出現的責任再調整現象概括為責任微調。責任微調的本質和特征告訴人們,責任微調具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無限制地加以使用。例如,通過立法修改原有的民事責任規定,就不能視為民事責任微調。
責任微調的法律再調整本質也決定了責任微調屬于法律方法論的范疇,即責任微調對特定責任進行法律調整的特殊法律方法與手段。從責任微調的角度考察民事責任,可以從立法方法上推動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原理雖不高深莫測但構成卻極其復雜,它由一般微調原理、各種一般法理特別是民法原理結合而成。總的來說,民事責任微調不外是民事立法自覺或不自覺利用了微調的一般原理和技術手段去解決民事責任一般法律調整中的粗糙、疏漏或錯誤。我們知道,用自動搜索功能搜索到的電視頻道如果畫面圖象不夠清晰,可以用手動微調加以改善。同樣,根據民法的一般規定產生的民事責任如果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或問題時,法律就可以通過特別規定加以彌補、克服和修正,即責任微調。
一般的微調原理并不能直接解決民事責任的微調問題。從技術角度看,一般微調原理只有與民事法律和相關法理有機結合起來并形成法律微調原理并利用責任調整的特定形式才能形成責任微調。如何在民事立法中科學利用微調原理對民事責任進行法律調整,恰恰是本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作出解答的民法學課題。
微調的一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特定調整的精確度,責任微調則是出于準確確定民事責任的客觀需要。立法實踐顯示,民事責任微調具有獨特神奇的法律功能。責任微調的微觀功能和直接結果是使特定民事責任的確定變得更科學、更準確和更公平,責任微調的宏觀功能和間接結果則是從整體上改善民事立法質量和細化民事法律調整。
3、何謂民事責任微調機制
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生物學和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生物學和醫學在研究一種生物的功能時,常說分析它的機制。機制這個概念用以表示有機體內發生生理或病理變化時,各器官之間相互聯系、作用和調節的方式。人們后來將機制一詞引入經濟學的研究,用經濟機制一詞來表示一定經濟肌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及其功能。[6]機制與制度雖然在一般詞義上有重大區別,但在法學中兩者又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人們常常從機制的角度去研究法律制度的運作特點、運作規律和揭示制度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法學研究中,法律機制方面的問題向來受到重視,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就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法律機制。
隨著民事立法的發展完善,責任微調已從個別法律調整現象演變成民事責任調整機制。法律規定中經過微調的民事責任種類繁多,其分布范圍非常廣泛,民事責任的微調也因此變得異常復雜。就我國民事立法現狀而言,關于責任微調的零散規定在數量上已漸成規模并自成一體。在那些規定里,各種內容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彼此間都存在著某種有機聯系并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體現出細微調整的法律再調整共性。這說明,有關責任微調的民事立法已具備了成為法律機制的基本特征與條件。因此,將民事責任微調作為一種特別的法律調整現象研究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在法學上還是在法律上都很有必要將其作為一種民事法律機制看待對待。
簡單地說,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就是以民事責任微調為內容的法律調整機制。在我國民法中,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主要以民事責任制度為載體,責任微調通常以各種特別規定的形式如除外規定等方式出現。剖開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并認真研究,我們便會看見這一機制的主要內核:責任微調系統及其結構,制度運作機理,責任微調內容和責任微調方法與手段。而一切與民事責任微調相關的因素與問題,如責任微調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責任微調與責任的一般法律調整之間的關系、微調原則、微調對象、微調內容、微調方法、微調原理、微調目的、微調功能、微調結果、責任微調與制約民事責任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都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中的重要內容或需要深入研究的相關問題。人們可以通過這一機制觀察民事責任在法律調整過程中的內容變化和總結法律調整的特殊規律及方法。
嚴格而言,所謂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指根據一定的方法與原理,民法對已依一般法律調整方法調整過的特定民事責任進行細微調整的機理與制度。雖然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筆者概括并倡導的民法新概念和新機制,但就事物的本質和內容而言,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真正創造者其實是國內國外無數的為民法的發展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各代法律人特別是民事立法者。
4、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法理基礎
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法理基礎是是法律再調整原理。與責任微調一樣,法律再調整在法學中也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法律再調整原理是從法律調整理論發展起來的。確切地說,是通過對法律調整進行分類建立起來的分支理論。從法理上看,人們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法律調整進行分類。根據法律調整的層次或對象的不同,可以將法律調整劃分為一般調整和再調整。針對特定的法律關系包括民事責任進行的初次調整是一般法律調整,而針對既有法律調整的法律調整則為再調整。提出法律再調整的概念并將之區別于一般法律調整,根本目的與意義在于追求法律調整的細化與完善。將法律再調整原理運用到民事責任立法上,便會形成了責任微調現象和造就民事責任微調機制。
由于民事責任微調長期隱身于民法中,其本來面目和很多關聯法律法學問題都還有待認識。關于責任微調的規定,廣泛散布于我國的民事法律法規和各種司法解釋中。遺憾的是,盡管其中不少相關問題如不可抗力、混合過錯和責任免除等歷來都受到法學研究的重視,但以往的研究卻從未從責任微調或責任再調整的角度觀察、認識和分析過這些問題。
目前民法中的責任微調并不是在法律再調整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法律機制,而是法律調整機制發展完善過程中的意外收獲。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完全是在缺乏法律再調整思想的背景下隨著法律調整機制的不斷完善而逐漸形成的,這是法律發展中的奇跡,同時也決定了其誕生的先天不足。以我國為例,民法中的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絕非法律再調整思維的結果,而是特別法律調整和細化調整等觀念或意識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相關立法的先天缺陷與制度局限便在所難免。
特別調整觀雖然并沒有錯,但缺乏普遍聯系理念的特別調整觀卻是制度性思維的大敵,它忽視并割裂了各種特殊法律調整之間的有機聯系。創設和發展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僅有特別調整的觀念是不夠的。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之所以長期深藏閨閣待人識,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以往法學研究關注的都是孤立的問題和問題的顯性內容,忽略挖掘各種問題的隱性內容及其本質關聯。
細化調整也是很好的思維與主張,但卻是一種模糊的法律意識,它只提出了細化法律調整的目標卻沒有提供實現細化調整的方法。再者,僅追求法律調整的精細化或具體化、不推翻不改變既有法律調整的特定內涵也決定了細化調整不可能成為支撐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基本法律理念。
制度創新依賴理論創新,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發展與完善必須靠正確理論推進。研究民事責任微機制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通過深入探討民事責任微調現象與問題,創制和倡導能夠兼容特別調整和細化調整思維并實現其調整目標的法律再調整理論。
(二)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科學性評判
判斷一項民事法律制度或機制是否科學,大致可以從制度或機制的設立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進行分析。將我國民法中所有涉及責任微調的特別規定通過理論設計整合為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不是設立新的民事責任制度而是屬于發現制度和制度創新。盡管如此,人們對這一新機制可能或多或少會在認識上產生一些疑慮。為了幫助人們深入認識和樂于接納這一新型的法律機制,仍有必要對其科學性進行必要的分析評判。
首先,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
1、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現代法治發展的客觀需要。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民事立法與時俱進。在社會心理層面上,我國社會和民眾對民法公正性的要求已越來越高,民事立法應當及時回應。公平原則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公平是民法的靈魂與精神。從立法上保證民事責任的確定和承擔具有公正性,是公平原則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追求。確保民事責任的公正性首先取決于立法公正,然后是不斷改善立法,而改善立法的最佳途徑則是立法創新。根據法律再調整的新思維在我國民法中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就是順應法治發展潮流和民意而進行的旨在提高法律公正性的立法創新嘗試。
2、民事責任微調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與手段。從法律方法論上看,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特別是立法技術與方法的制約,法律對所有的法律關系的調整不可能都做到一次性完成,民法對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也不例外。人們知道,影響民事責任的歸責、定責和承擔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原先依一般方法所確定的民事責任,甚至足以推翻原先確定的責任。特別是,當原先歸責定責所依賴的前提或假設被事實否定時,歸責或定責便要被取消或發生重大改變。只有將責任微調與一般法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復合調整和連續調整,才能最終完成對一切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
3、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科學立法和正確司法的客觀要求。眾所周知,科學立法和正確司法的前提必須有科學的理論特別是法學理論的指導。雖然現行民事立法中已包含了很多涉及責任微調的規定,但其制度化程度和立法價值都受到了陳舊民法觀的嚴重制約。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能夠讓我們從制度視角重新認識和評估其制度地位與價值,進而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和完善。此外,民事責任立法也需要科學的法律方法論支持。民事責任微調理論所主張的法律再調整思想,將對未來的民事立法特別是法律調整細微化方面提供方法論上的支持與幫助。而對于民事司法來說,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一旦得到倡導和推廣,在責任微調理論的引導下,法官審案時確定民事責任的思路與方法也會變得更清晰和更明確。
4、倡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從根本上說是由民法的調整對象決定的。民法調整的對象是承載平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各種民事法律關系。而民事法律關系是所有法律關系中最復雜的社會關系,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全部和角落。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民事法律關系,缺乏健全良好的法律調整機制的民法必將是無能為力的。倡導責任微調機制的根本目的是對民事責任制度和民事責任法律調整機制進行改良,確保我國的民事法律能夠從容應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民事法律關系。
其次,倡導推廣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也是完全可行的,因為:
1、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構建具有牢固的社會基礎。民事責任微調的法律實踐已經相當久遠,賴以支撐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微調原理,它在自然科學和經濟學領域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應用并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并非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建立在科學微調理論和長期社會實踐之上的,機制的構建具有堅實的社會現實基礎。
2、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具有科學可靠的法理支持。責任微調理論是建立在法律調整分類研究之上的,而事物分類理論是現代民法學應用最普遍的理論,它是民事法律制度包括民事責任體系化、具體化和細微化的科學依據。
3、倡導推廣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具備相應的法律條件。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民事立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民法的不斷發展完善也使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獲得生存發展的必要空間和必要的法律支持。從立法操作程序上考慮,倡導這一新機制也幾乎沒有任何法律性障礙。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憑借現有法律規定整合的法律調整新機制,不需要建立新的制度、推翻現有的制度或者對相關立法進行大改動。關于民事責任再調整方面的規定都可以從理論上分別歸類于各種責任微調的項下,而法律調整的共性則使很多傳統民法方法與手段都可以成為或通過適當改造成為責任微調的方法與手段。
4、我國在民事責任微調立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完善和細化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方面,我國的民事立法長期以來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構建和完善民事責任微調機制都是彌足珍貴的。相關立法實踐及經驗不僅驗證了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合理存在與應用價值,而且還可以避免人們對這一新機制產生不必要的懷疑和主觀排斥。
微調的原理能否應用到民事責任立法上,關鍵在于一國的民法能否將一般的微調理論轉換為責任微調理論,而責任微調理論的建立又取決于能否形成科學的法律微調方法。不容否認的是,盡管缺乏法律再調整理論的指導,但我國的民事立法已成功地實現了對一般微調原理的利用。各種各樣的責任微調方法在量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其中不少是久經考驗已趨成熟的傳統法律方法或者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新方法。各種責任微調方法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和互相制約,并且隨著民法的發展已漸成體系。
(三)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地位
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地位,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及其責任微調理論在民法(學)中的位置和重要程度體現。對此,可以從理論和法律層面上分別認識。
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根據民事責任微調理論建立起來、以民事責任制度為依托的法律機制,具有實體法律與法律方法的雙重內容屬性。發展民事責任微調理論的基礎是法律調整理論,而民事責任微調理論的核心是法律再調整理論。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中的責任微調理論,既是法律再調整原理在民法學中的具體理論形態,又是我國特殊民事責任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屬于部門法理學和民事責任基本理論的范疇。它與民事責任的概念、民事責任的構成條件、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事責任的分類等理論在民事責任基本理論體系中的關系是并列關系,彼此之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不能互相取代。這既是對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本質認識,也是對民事責任微調理論最恰當的理論定位。
這種理論定位,足以顛覆傳統民法學的習慣觀念與陳舊意識。在缺乏民事責任微調意識的背景下,那些包含有責任微調內容的問題,如責任免除、責任減輕和過失相抵規則等,長期被作為孤立的內容或特殊問題對待。在民事責任理論體系中,它們往往很難尋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更勿論其位置的高低。有的不恰當地依附在相關民事責任理論上,有的則難覓棲身之所而淪為“散兵游勇”。民事責任微調理論的提出,讓這些“散兵游勇”找到了歸宿并堂皇躋身于民事責任基本理論中。
民事責任制度是一個內容豐富和構成復雜的法律制度,其法律調整系統包括一般調整機制和特別調整機制,民事責任微調就是一個重要的特別調整機制。如此看來,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法律地位:民事責任微調機制是我國民法調整民事責任不可缺少的特別法律機制,它與民事責任的一般調整機制和其他特別調整機制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是民事責任法律調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這也是催生本文的原動力。
(四)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原則
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于民事責任微調機制中的指導思想,是相關民事立法司法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是確保責任微調機制科學的法律基礎。根據我國民法的相關規定分析各種責任微調的基本內容與精神實質,可以將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原則歸納為如下四個:
1、科學微調原則。科學微調原則的基本內涵是:對特定民事責任進行微調,必須科學可行。科學微調原則是保障民事責任微調機制賴以存在和不斷發展完善的根基,也是其他責任微調原則的基礎。其具體要求是:責任微調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確有必要進行責任微調的才微調,不能隨意微調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責任微調的必要性應當根據一般法律調整的結果并結合法律規定的基本精神進行綜合評判;責任微調必須科學可行。存在微調可能性的特定民事責任才能進行微調,其可行性判斷必須根據法律規定精神與相關民法原理進行綜合評斷;責任微調的方法必須科學。微調方法恰當,才能確保責任再調整的結果合理。
2、公正微調原則。公正微調原則的基本內涵是:進行民事責任微調必須力求準確和公平合理。民事責任的責任的有無、大小和如何承擔都與特定當事人有著利害關系,公正是責任微調的價值依歸。缺乏公正性的責任微調不僅多此一舉,還有悖民法的基本原則與精神。貫徹公正微調原則,首先要在法律價值層面上形成公正微調的觀念,把保障責任公正作為相關責任微調立法的重要價值取向;其次,為了能夠真正做到公正微調,相關立法要不斷完善責任微調的技術手段與方法,提高微調的正確性與精確度;最后,必須依法微調。法官應當深刻領會責任微調規定的法律精神,做到依法微調。在民事司法活動中還必須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保證特定責任的微調在量或度的調節上充分反映出法律要求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3、綜合微調原則。綜合微調原則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制度內在要求,也是科學微調原則的延伸。其基本內涵是民事責任微調必須全面客觀,避免顧此失彼。綜合微調原則的一般要求是:責任微調要全面深入,必須貫穿于民事責任調整的不同環節或階段;責任微調的對象要全面。責任微調的對象應囊括影響民事責任的一切要素,如責任的主體、內容、客體和相關的民事法律關系等;微調的方法與手段必須力求多樣化,為特定責任的微調提供最恰當的選擇。只有堅持綜合微調原則,才能反映和體現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嚴密嚴謹。
4、適度微調原則。適度微調原則的內涵是責任微調在調整次數上應體現適當性,不宜盲目追求微調次數。應堅持一次微調和二次微調為主,多次微調為輔的立法方針。適度微調原則是立法科學性的內在要求。堅持適度微調原則,是因為多次微調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追求責任微調的質量尤其是責任調整的精確性,但也有顯而易見的弊端。最明顯的是必然會導致法律調整的復雜化,從而形成法律實施的客觀障礙,尤其是導致適用法律上的操作困難。有時還會出現其他負面影響,甚至有違責任微調的初衷。
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原則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的骨骼與靈魂,機制價值與內容優劣取決于基本原則的導向即立法指導思想的確定。
(五)民事責任微調與民事責任宏調的關系
民事責任宏調即民事責任的宏觀調整,或者稱為民事責任的一般調整,是與責任微調相對應的法律調整方式。民事責任微調是基于一般法律調整而產生的特別法律調整,也是克服一般法律調整的缺陷的方法與機制。
法理上看,責任微調與責任宏調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有機聯系。責任宏調與責任微調同屬于于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系統,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般調整與特別調整的關系。更明確一點,是一般法律調整與法律再調整之間的關系。具有法律再調整性質的責任微調的有無從根本取決于責任宏調的結果狀態。如果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通過責任宏調仍然無法實現立法目的,立法就會進行責任微調。反之,法律調整如通過責任宏調實現了立法目的,責任微調的必要性便會喪失。責任宏調是責任微調的基礎,沒有責任宏調就沒有責任微調,責任微調是則責任宏調的繼續、深入與補充。責任微調與責任宏調互相依賴、互相支持和互相制約。在具體調整方法的利用上,責任微調和責任宏調都有很多通用的方法,盡管其適用的場合可能存在差異。可以說,民法對民事責任的進行調整的徹底性和完美程度,一定程度上依賴著責任微調的有無及微調的水平與質量。
責任微調與責任宏調又有很大的區別,其區別主要是:1、兩者的調整范圍不同。責任宏調的調整范圍總是大于責任微調的調整范圍,因為并非所有的民事責任都需要進行責任微調。責任微調只對特定民事責任的局部進行調整,而責任宏調則負責民事責任的整體調整。責任微調體現的是法律調整的精度深度,而責任宏調體現的則是法律調整的廣度;2、兩者的法律依據不同。責任微調根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對特定民事責任進行調整,而責任宏調則是根據法律的一般規定對民事責任進行調整;3、兩者在調整方法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在具體調整方法使用上,責任微調往往使用與責任宏調相反或者其他存在差異的法律調整方法對特定民事責任進行區別性調整;4、兩者的價值取向不同。責任宏調追求的是法律調整的普遍價值即一般正義,而責任微調追求的是法律調整的個別價值即個別公正。正因為如此,責任微調不宜也不能是對責任宏調的全盆否定。
構建和完善民事責任微調機制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責任宏調和責任微調的關系。只有巧妙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正確進行民事責任的法律再調整并讓相關立法充分展現民法的應有理性與智慧,才能實現民事責任微調的基本功能。相反,如果對兩者的關系認識不清或處理不好,就無法對民事責任微調進行正確的法律定位,也無法確定民事責任微調的正確方向與方法。
(六)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
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是進行民事責任微調立法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規律,也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運作的一般機理體現。一切涉及責任微調的民事立法,都要受到一般規律的支配與制約。
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是由微調的內涵決定的。民事責任微調的本質內涵要求一切責任微調必須對一般法律調整或既有法律調整作出細微改變,這是研究責任微調一般規律的基礎。按照責任微調內涵的基本要求,立法時要善于利用變化的思維根據特定事實、相關法律規定(精神)和一般法理對已有的責任調整進行微調。
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就是對民事責任進行法律再調整的變化規律。責任微調的規律和精髓是改變,認識和掌握法律調整的變化規律是進行責任微調的基礎,而掌握變化規律則取決于正確變化思維的形成。責任調整的變化思維的形式有反向思維、多向思維、立體思維和循環思維等,變化思維的內容則包括變化的法律方法或手段、變化對象、變化程度和變化的必要性適當性判斷等。
民事責任微調決不是隨心所欲地改變一般法律調整或既有法律調整,必須遵規蹈矩和循章而行,規矩與章法就是責任微調規律。從法律方法論上分析,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是有層次有秩序的。根據其目的、內容與順序的不同,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在民法中可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環節或階段,即歸責階段、定責階段和擔責(承擔責任)階段。在不同的環節或階段,法律調整有其不同的目的與內容。在歸責階段,法律調整的目的與內容是確定責任的有無或責任的性質。在定責階段,法律調整的目的與內容是確定責任的性質、責任的范圍或大小。在定責階段,法律調整的目的與內容則是確定責任承擔的方式。因此,民事責任微調也必須在民事責任法律調整的三大環節或階段中圍繞相應的內容與目的有次序有規律地展開。
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是適用于民事責任確定的不同環節或階段的微調規律,其規律內容可作如下表述:(1)歸責與不歸責是歸責階段使用的基本微調方法與手段;(2)責任減輕和責任擴大是定責階段使用的基本微調方法與手段;(3)變通履行是擔責階段使用的基本微調方法與手段;(4)主觀微調是歸責階段、定責階段和擔責階段通用的微調方法與手段。
民事責任微調的一般規律是民事責任法律調整的特殊規律,它既是民事責任微調機制體系化的核心與靈魂,更是尋找民事責任微調方法和進行相關立法的向導。立法時,只有在遵循上述規律的前提下才能保障相關立法的科學性。
注釋:
[1]黃龍:《民事補償責任研究》,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7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2]于志剛:《關于民事責任能否轉換為刑事責任的研討》,《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6期。
[3]/view/332399.htm
[4]李浩培等譯:《法國民法典》: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5]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 上一篇:數控機床故障排除研究論文
- 下一篇:工傷賠償請求權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