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論文
時間:2022-09-15 06:21:00
導語:消費者權益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消費者權益;主體;構成要件;懲罰性賠償
[論文內容摘要]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使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幾率也越來越大,如何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是一個嚴肅的命題。本文對消費者主體范圍、消費欺詐構成和懲罰性賠償制度三個問題進行了探討,為構建一個嚴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理論體系提出了管窺之見。
一、消費者主體范圍探討
我國《消法》所規范之消費者主體范圍在理論界有自然人說和單位說之爭。堅持自然人說的學者認為:“所謂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的需要而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雹賳挝粌H僅是自然人的集合體,所謂單位消費最終也是自然人消費;而單位說的學者認為,單位也應當是消費者主體②,在現實生活中單位作為消費者是客觀現象,為什么不能適用《消法》對其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呢?與學說紛爭一樣,我國消費者權益地方立法中消費者范圍也沒有得到統一,但是直接規定單位也是消費者的地方立法文件也不在少數,如貴州、云南、黑龍江及河南等省級人大制定的消費者權利保護立法文件。但也有部分地方立法文件回避了這一問題,不界定消費者的范圍,如上海、陜西和甘肅等省市人大制定的消費者權利保護立法文件。
但我們反觀上述兩種學說,發現兩者并沒有真正形成“對抗”,都是基于不同的視角而提出的不同學說。故,我們要搞清楚哪一種學說更符合“社會生活條件”,則必須將二者置于一個相同的平臺進行比較。
筆者傾向自然人說,從當代世界消費者保護運動及立法史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是為了保護現代消費社會中的弱者而產生的,將消費者的范圍局限于自然人是基于對自然人弱者地位的認可?!肮I化社會孕育了一種考慮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不平等的契約關系的新觀念。立法者傾向于保護最弱者,打擊最強者,保護外行,打擊內行;當事人必須服從于一個被現代法學家稱之為經濟秩序的東西”③。正是因為消費者是個人而不是單位,消費者往往勢單力薄,并且他們不是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人,與經營者相比較,通常欠缺交易的經驗、足夠的交易信息和能力,消費者實際上處于盲目的被支配狀態。“此時仍由近代民法從當事人地位平等的地位出發對生產經營者、消費者進行調整,而忽視兩者實質上的差異,顯然不合時宜。立法上的不足與局限,使人民要求國家從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呼聲逐漸高漲,終于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轟轟烈烈的消費者運動”④。而單位并不是消費關系中的弱者,當單位與個體經營者或實力更弱的單位發生經濟關系時,甚至處于強勢地位。因此,對單位給予特殊保護就失去理論依據。將消費者的范圍規定得過寬,也必然會導致《消法》立法中出現忽視個體消費者弱勢地位的傾向。因此,《消法》為了平衡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必要對作為消費者的個人進行特別保護,但沒有必要對單位進行特別保護。如果與經營者之間出現了糾紛,雙方均可以通過合同主張權利,并應當受《合同法》的保護。如果因單位是商品的買受人,就應當對其進行特別保護,那么,對作為商品出賣人或服務的提供者的經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消費欺詐構成要件探討
關于我國《消法》第四十九條的欺詐的構成要件,主流的觀點堅持欺詐行為和欺詐效果的統一說。認為《消法》“欺詐”應當和《民法通則》《合同法》的欺詐具有一致性,否則會破壞法律術語的統一性,主張它們之間采用同樣的文義和構成要件⑤。這種觀點顯然只考慮了《消法》與民法體系的統一性,而沒有考慮其特殊性?!断ā返男再|是對消費者權益進行特殊保護,確定經營者是否存在欺詐行為,只能著眼于經營者行為本身,而不能把消費者對商品是否知情,是否實際上當受騙,作為要件之一。換言之,《消法》是通過對經營者之欺詐行為的非正當性進行譴責來保護消費者的,只有堅持欺詐行為與欺詐效果的分離說才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才更符合《消法》的立法宗旨。
1.主觀要件。傳統的民事欺詐理論主張,欺詐必須是當事人故意時為之,但是到了20世紀中后期,在消費者交易中,出現了所謂的“攻擊性交易”橫行的狀況。例如,為勸誘消費者進行交易而對其作虛偽的說明,使用令人誤解的表達方式,由此形成的所謂的欺騙性交易。如果非要堅持消費欺詐的故意這個主觀要件,這在虛偽告知的情況下容易認定,但只是哄騙,而沒有告知事情的原來情況時,要認定經營者的故意,就十分困難。
為了保護消費者,就必須廢除要求欺詐以故意為要件,即使是無意的欺騙亦必須禁止。也就是說,即使陳述人并沒有意識到陳述是假的或者盡管字義真實但表達方式不恰當,只要對消費者有可能產生錯誤的“引誘”,陳述方就必須承擔民事責任。
2.欺詐行為。傳統民事欺詐行為以意欲誘導對方犯錯誤為開端,以導致對方陷入錯誤為過程,并以受引誘人實際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為結果,奉行的是表示主義,本質上是錯誤表示,屬于“知的表示”范疇。
由于傳統的民事欺詐的認定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不能提供充分的保護,消費欺詐的解釋就應當突破傳統民事欺詐的框架。不得損害他人是人類最基本的義務規范,每個人取得財產以及幸福,若是正當的,必須以無害的方式獲得的,企業更應如此。在競爭法中,欺詐的構成普遍采取效果主義,并不要求雙方實際締結含有意思瑕疵的合同。故,競爭法中的欺詐以陳述對消費者產生某些誤導性的引誘或可能為要件,沒有必要證明其行為實際地使他人上當受騙或者發生誤解。三、完善我國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探討
1.完善我國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必要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打破了傳統民法理論的同質補償原則,也體現了我國立法理念不再局限于形式的公平與平等,而是側重于實質的公平與正義??梢哉f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懲罰性賠償制度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當然,盲目地追求對消費者的保護也會極大地挫傷產品生產經營者及相關行業的積極性,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立法的合理與否就在于其能否在消費者權益與生產者利益之間、在個人利益與社會發展之間、在效率與正義之間尋找一種動態平衡和契合。
我國己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外國企業的涌入,不同的法律制度與文化理念將在消費領域產生激烈的沖擊,中國消費者,不僅要反對本土企業的不法行為,還要抵制外國企業的不法行為。同時商品跨地區、跨國界的流通,帶來消費者保護問題一體化、國際化的趨勢,這也迫切要求加強立法、執法與司法,與國際接軌,建立完善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體系。
2.完善我國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路徑建議。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消費者在權益受到損害時有五種解決途徑,這給消費者增加了保護的渠道和方式,但同時也給這些有權機關增添了互相推諉的借口,更增加了消費者面臨的交易成本,權利的多重保護往往變成了權利的多重不保護。基于此,明確各種職責,簡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提高運作效率,是完善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關鍵。
首先,要完善立法。我國目前除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尚無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明確規定,有關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責任的承擔、構成的條件、適用的范圍、計算的方法等諸多問題無法可依。既然我國在立法上賦予消費者以懲罰性賠償權力,那么為了把這一權利落實,就有必要建立權利救濟的配套規定,從而真正實現對消費者的保護。
其次,應賦予法官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自由裁量權。在對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限額上,應由法官結合情況予以自由裁量,但要在該數額與受害人所受損害額或加害人的受益額間有一合理的比例關系,以免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最后,在訴訟費用問題上應向消費者傾斜。雖然我國實體法上規定了懲罰性損害賠償,但在訴訟費用上并沒有向消費者一方傾斜,對消費者一方來說,除非后果特別嚴重或者其他解決途徑不能奏效,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提起訴訟。因此,關于懲罰性賠償金請求部分的訴訟費用的收取上,應當采取后交原則,即等待判決結果出來后,由承擔不利判決結果的當事人一方支付。如果受害人方并未獲得懲罰性賠償金的賠付,可以少交或者不交。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消費者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而斗爭。
注釋:
①⑤梁慧星:“關于消法四十九條的解釋適用”,載《人民法院報》2001年3月29日。
②何山:“還我一個寧靜的公序良俗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問題訪談錄”,載《中國律師》1998年第3期。
③[法]熱拉爾·卡:《消費者權益保護》第5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④丁彩霞:“消費者運動與近代民事立法的變革”,載《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第S1期。
精品范文
10消費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