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知識產權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3:23:00
導語:信息與知識產權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信息”
信息科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雖仍屬年輕學科,但已形成諸多共識和定論,并日漸滲透到包括法學在內的其它研究領域。因此,在法學研究中借鑒、運用信息科學的原理時,就不能完全不顧及信息科學中已經實踐檢驗的成果,更不能曲解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以服務于某種預設的結論。
1、“信息”是什么?
首先,不能簡單、籠統地認為“信息是物質的屬性”。隨便翻開一本信息科學的書都可以看到,這句話至少有兩層相互關聯的含義:1、信息如同時間、空間、運動等,是一切物質都具備的普遍屬性,這是就任何物質形態而言;2、針對具體某個物質,信息則是該物質屬性的反映、表征。這樣說很容易遭到反詰:如果該物質的屬性未被反映、表征,是否就不存在該物質的信息?其實這是一個“偽問題”。因為任何物質都處于絕對運動之中,彼此間必然相互作用,因此,特定物質的屬性,即該物質內、外部的運動狀態和方式必然對其他物質的運動產生影響,在其他物質上留下“痕跡”,或者說必然被其他物質反映出來,沒有哪一種物質的屬性是不被反映的。所以,信息是“一物的屬性在其他物質上的反映、表征”。正因為存在這種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物質之間才是普遍聯系的,否則,所謂的聯系將是空洞而無法成立的。也正因為信息是“一物的屬性在其他物質上的反映、表征”,所以信息必然以某個物質為載體,若甲物的屬性被反應到乙物上,則乙物為甲物信息的載體。
形象地講,一物的屬性在其他物質上得以反映,就如同水中月。水面反映、表征了月亮的形狀、亮度等屬性,形成水中月這一關于月亮的信息,換個角度說,是月亮在水中的“再現”。顯然這種再現并非月亮物質實體的再現(月亮并未離開夜空而進入這塊水面),因此關于月亮的信息并不是月亮本身。這說明,特定的物質與該物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信息表征物質的屬性,但絕不是物質本身。同時也不難看出,一物的屬性被其他物質反映后,該物并未喪失其屬性,該物本身更不會喪失。正如水面反映、表征了月亮的形狀、亮度等屬性,但月亮并不因此就失去了原有的形狀和亮度,更不會因此就沒有了月亮。
2、信息的幾個特征
某特定物質(甲物)的運動對另一物質(乙物)的運動產生影響,或者說甲物的屬性被反映于乙物之上時,必然引起乙物運動狀態和方式的變化或差異(其實由于是相互作用,甲物的運動也受到乙物屬性的影響從而產生變化,在此我們僅以乙物為觀察對象),因此也有人(如艾什比、烏克蘭因采夫等)認為信息就是這種變化、變異。由于乙物與其他更多的物質也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相互影響、彼此作用,所以乙物運動狀態和方式上所產生的變化(即甲物屬性的反映或直接說——關于甲物的信息)同樣會在其他更多物質上被反映出來,而且與甲物直接互相影響的絕不止乙物一個,所以,甲物的信息被直接或間接地傳遞到多種多樣的物質上,這就是信息的傳遞性,是信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可見,物質的絕對運動及由此而形成的普遍聯系必然導致信息的傳遞。無論在無機界、有機界還是人類社會,信息的傳遞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而且,信息的傳遞不僅可以在空間發生(如偵察蜂將某朵花有蜜的信息通過不同的飛行動作傳遞給其他多只工蜂),也可以在時間上發生,如DNA中代代遺傳的生物信息,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也被認為是信息的存貯。
當然,信息的傳遞有賴于信號。然而,信號只是完成信息傳遞的形式(所以信號被認為是信息的“運載工具”),信息則是信號的載荷內容,二者并不相同。同一信息可由不同信號傳遞,如電信號、聲信號、光信號等,但無論使用何種信號,該信息自身都同時發生著傳遞,而不能認為傳遞的只是某種信號。例如,某動物發現天敵來襲時,既可以號叫這種聲頻信號向同伴傳遞“有危險”這一信息,也可以突然的奔跑這種光頻信號向同伴傳遞“有危險”這一信息,無論使用號叫還是奔跑,結果都是將“有危險”這一信息傳遞給同伴,可見,被傳遞的絕不僅僅是信號,信號只是信息傳遞時所采用的形式,信息本身才是真正被傳遞的內容。而且,也可以看出,信號絕不僅僅是“人的創造物”。由上述對信息傳遞性的介紹不難發現,由于物質間的普遍聯系,特定的一個信息能夠傳遞到多個不同的物質,這些物質還可以將該信息繼續向更多的物質傳遞,而提供該信息的各個物質并不因此失去這個信息,簡單講,同一信息可以同時附載于多個不同的物質之上、同時存在于多個空間,或者說,同一信息可以有多個載體物,載體物的變換不影響該信息本身,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又稱無損耗性、可復制性,也是信息與物質最主要的區別之一。任何物質,在同一時間只能存在于一個空間,因此,對物的利用方式與對信息的利用方式迥然相異。認識到這一點,對研究知識產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另外,既然信息是對某物質屬性的反映、表征,那么,就有可能是“失真”的,即該物質的屬性未被如實地反映出來,從而不能表征該物質真實的運動方式和狀態,這被稱為信息的可偽性,也是信息與物質的重要區別。信息科學上將這種“失真”的反映稱為虛假信息、偽性信息。虛假信息在自然界中屢見不鮮,如“變色龍”通過隨環境變換自身顏色這種光信號向其天敵發出“我不在這里”的虛假信息,使自己的真實地理位置不被如實地反映出來;人類社會中更是廣泛存在著各種虛假信息,如“增兵減灶”、“指鹿為馬”、假冒商品(此處之“假”恰恰不指向該有形商品,而指向該商品的產源信息)等等。尤須指出,虛假信息一旦形成,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不依人能否意識到其虛假性為轉移,換句話說,無論人們是否對其真偽做出判斷或做出何種判斷,已出現的虛假信息都是對某種運動方式和狀態的不真實反映,因而是“偽”或“假”的。可見,虛假信息之“偽性”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是一種確定的客觀存在,正如假冒商品,無論人們對其產源作出何種判斷,該商品上所標示的產源信息(即假冒的商標)都是對該商品真實產源的虛假反映。
3、“信息”及其相關概念的名稱
“信息”在英文中是“Information”,來源于拉丁語“Informatio”,意為“使…接收、感知”,可見其與信息的概念有著天然的聯系。與信息相關的概念包括知識(Knowledge)、情報(Intelligence,有時也譯為Information)、消息(Message,有時也譯為news)、信號(Signal)、數據(Data)等。信息學界普遍認為,知識、情報、消息、數據均屬于信息范疇,分別指涉不同內容或不同形態的信息,信號則是信息的傳輸形式。特別是“情報”一詞,曾經被廣泛使用,但后來考慮到應借助于"信息"涵蓋面大于"情報"的特點以拓寬有關的研究與工作領域,并避免因混用Intelligence與Information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誤解,原使用“情報”的許多場合已改用“信息”,例如,據新華社1992年9月20日北京電,國家科委決定,采用"科技信息"的稱呼取代原來的"科技情報",并決定將該系統內從事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和服務的工作機構隨之改名:"國家科委科技情報司"改為"國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改為"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
4、知識屬于“信息”范疇
知識學認為,知識是人類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律的認識、經驗的總和,簡言之,是人類對于客觀世界運動狀態和方式的一種特定的反映和概括。知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具有高度思維能力(高度發達的智力)的人腦。作為一種物質存在,人腦的內部組成物質及其作為一個整體均處于絕對運動之中,并與客觀世界普遍聯系、相互影響著,因此客觀世界的運動狀態和方式必然反映于人腦,這種反映顯然是一種信息,必然引起人腦內、外部運動狀態和方式的種種變化。由于人腦具有高度發達的智力,能夠對上述關于客觀世界的信息進行概括、抽象、整理(這些都是人腦內部特殊的運動、變化方式),從而形成對客觀世界本質性、規律性的反映,即所謂的“知識。”可見,知識實質上是人腦內部的物質間相互作用及其作為一個整體與外部客觀世界彼此影響的“痕跡”和反映,因而是一種信息。但知識不是關于客觀世界簡單、直觀的反映(信息科學上稱“自為信息”)——這種信息在其他物質,特別是其他生物中也能產生而非人類獨有。知識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經由人類獨具的思維能力深度加工過的、濃縮的系統化了的特定信息。反言之,正是由于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智力,才產生了對客觀世界前所未有的、系統化的反映,即“知識”這種優化的信息。從這個角度說,任何知識都是人類智力創造的成果(信息科學上稱“再生信息”)。所以,學者們常把信息與知識的關系比作兩個大小不同的同心圓,信息是外層圓,知識是內心圓,這形象地表明了知識與信息間的種屬關系,知識屬于信息范疇,是信息的一部分。但就人類社會而言,知識是信息的核心。既然知識是一種特定信息,所以知識具有信息的一切屬性,如前述的傳遞性、共享性、可偽性等等,質言之,知識之所以可被傳遞、共享,正因為它屬于一種信息。其實,認定知識屬于信息,有一種更簡單的推導辦法:當代科學界、哲學界普遍認為,物質、能量、信息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三大基本元素,知識顯然不是物質、能量,若再非信息,還能是什么?可見,如果堅持將知識排除于信息范疇,或者說知識本質上不屬于信息,顯然違背科學甚至違背科學中的常識。二、關于知識產權
如前所述,任何知識都是人類在與客觀世界彼此作用的過程中憑借智力創造的成果,其本質是一種特定的優化信息。因此,將保護特定智力成果的權利稱為IntellectualProperty是很有道理的;將此種權利譯為“知識產權”,揭示了知識與智力成果的同構關系,也難謂不當。進而言之,基于知識(智力成果)本質上是一種特定信息,將知識產權確定為一種“信息產權”,更是順理成章的。當然,正如知識只是信息的核心部分而非其全部,知識產權也只是信息產權的核心部分,信息產權的范圍大于知識產權的范圍。另由于“知識產權”早于“信息產權”出現,因此可以認為信息產權是知識產權的擴展。
認識到知識產權的客體屬于一種信息并了解了信息的一些基本屬性,就可以(至少有助于)理解知識產權的性質和特征。應當指出,一種權利的內容設計會受到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依賴于其權利客體的屬性。原因在于,不同客體產生的利益不同、其能承載的利益實現行為方式也不同,所以不同客體上設定的權利必然不同甚至大相徑庭。
1、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權利(私權)
Trips前言中明確指出,知識產權是一種私權,對此鮮有爭議。但是,由于人類對信息的認識遠遠晚于對物質、能量的認識,更由于信息與物質、能量之間本質性的差異,因此,相對于以保護物質(能量)的歸屬和流轉為主干的傳統民事權利原則理念、規范體系而言,知識產權有著太多的特殊性。顯例之一即為不少知識產權的得喪變更是由行政權力這種公權決定的,而非“私法自治”,由此也使得知識產權法中含有大量行政程序性條款,因為對信息內容的判斷、價值的評定等比對物的判斷、評定復雜得多、困難得多。僅鑒于此,知識產權與傳統上歷來作為純粹實體性私權的普通民事權利之間的差異已不需多言、不容否認。另需強調的是,在當今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信息(知識)的重要性愈益突顯,其價值已呈超越土地、機器甚至資本價值之勢,但對知識產權、信息產權的關注程度與此卻難以相適應,因此知識產權乃至信息產權尤其需要“特別”的重視。
2、知識產權的“專有性”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亦稱“排他性”。所謂排他性,是指特定客體上的利益只能由特定權利人排他地實現,即任何其他人均被排除于該客體利益的實現可能之外。籠統地講,物權、人身權等均具備排他性。但稍加分析,即可發現知識產權的排他性具有特殊品格,不應淹沒于其他權利的排他性概念之中。試以排他權之典型——物權為例。任何物均不具有共享性,某特定物在一個時間只能被特定主體控制。因此,特定主體只要排他地控制住該物本身,自然也就可以排他地實現該物上之利益,因為其他人皆因與該物脫離而不能實現該物所生之利益,亦即被排除在該利益實現可能之外;反過來,要實現特定物上的利益,必須控制住該物本身,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否則,該特定物上之利益無從實現,所以“對物的支配、控制”在物權的內容設計中永遠處于統帥地位,易言之,物權由保障特定主體排它實現特定客體物上利益的權利演變為保障該主體排它支配、控制該客體物本身的權利。應該說,對物權而言,其排他性內容上的這種轉換并無不當,因為在物權領域,客體上利益恒與客體物同在,不加區別并無大礙反倒更易于觀察(物只能在一處)。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這種特定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因此,知識產權的排他性建立在對“客體”與“客體上利益”進行區分的基礎上,允許客體(某特定信息)的共享,同時運用法律的強制力將該特定信息所生利益確定地配置給法律認可的特定主體(權利人),質言之,非權利人可以掌握某特定信息,但不能實現該特定信息所生之利益,該信息上利益只能由特定主體憑借“法律上之力”去排他地實現。同樣由于信息的共享性,非權利人掌握了權利人的特定信息(客體)后,權利人并不因此失去該信息因而仍然可以排他地實現其上利益。可見,知識產權是“客體共享,利益排他”,這意味著不必通過配置客體再間接地配置客體上利益,而是直接對客體上利益進行排它性配置。物權則是通過“客體排他”間接地完成“利益排他”。由此應不難看出知識產權排他性的特別之處。3、知識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
誠然,可以認為權利都是無形的。但長久以來,物權特別是其中的所有權均被視為“有形”財產權。羅馬法上“物的分類”將多種權利列為“無形物”(暫不論其將權利與權利客體混雜安排),卻未將有形物的所有權劃入“無形物”中。知識產權的“無形”性正是針對此而提出的。由于物權權利內容表現為對物本身和物之控制的保護,物權與客體物只能始終保持同在,至少也要“推定”如此,所以特定物之所在即為物權之所在,或者說,物權總與一個看得見的“物”在一起,或者說總有一個有形的“外殼”,蹤跡確定,非常直觀,易于觀察也易于辨識,因此稱為“有形”財產權。而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特定智力成果這種信息,具有共享性,因此知識產權客體常與該權利本身發生分離,知識產權客體之所在并不能成為判斷知識產權之所在的依據,這是將知識產權稱為無形財產權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雖然智力成果作為信息對物質具有依附性,但除極個別例外,特定智力成果上的知識產權的變動與該智力成果載體物上的物權的變動各自遵循不同法律規則,或者說,特定智力成果的載體物承載著一個并不以該物自身為客體而是以其上特定智力成果為客體的專有權,因此該載體物之所在一般亦不能決定知識產權之所在,這是將知識產權稱為無形財產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知識產權不能適用占有、準占有、取得時效等物權制度的主要原因。簡單講,作為某一知識產權客體的同一智力成果隨處可見,該特定客體上的權利卻蹤跡難覓,既不能依該智力成果之所在確定權利所在,更不能依該智力成果的載體物之所在確定權利所在,或者說,知識產權缺少一種有形的“外殼”,因此很容易讓人覺得知識產權無蹤無影,所以稱之為“無形”財產權。
4、知識產權的“法定時間性”
知識產權的客體作為一種特定信息,具有共享性,從時間上說,這意味著不同時間的人可以共享同一個智力成果,甚至幾乎可以認為該智力成果是永存的(當然也有某智力成果隨載體物的滅失而滅失的特例),僅以此為據,該智力成果上的專有權應可永遠存續,知識產權并無“時間性”可言。但是,任何知識的進步必然是以已有知識積累為基礎的(現時任何智力成果的權利人也是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完成智力創造進而取得專有權的),智力成果上的專有權若永遠存續,意味著其他人尤其后世人將無法利用這些智力成果,顯然這將阻塞知識的發展之路,說嚴重些,人類的子孫將深陷各個知識專有權的囹圄中而無從進步,這顯然有違人類追求進步的公益。換個角度講,知識產權若無時間限制,將使知識產權人向全社會索取的回報遠遠超過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極不公平。因此,法律斷然為絕大多數知識產權設定了時間上的限制,一旦期限屆滿,原來專有的智力成果自動進入公有領域。可見,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法律直接設定的。物權中沒有類似的“法定時間性”,因為任何物質都有其存在終結的自然時刻,不可能被子子孫孫共享,因而可以說,物權的時間性不言而喻,無需明定。可見,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法定的,而非自然的,因此,不能籠統地講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應該講知識產權具有“法定時間性”。
5、知識產權的地域性
智力成果作為一種信息具有共享性,因此,一個特定的智力成果可以同時存在于多個不同的國家或特定地區。但是,各國家、地區這時對在此同一智力成果上是否設定知識產權、設定何種知識產權以及所設定的知識產權的具體內容(如果設定某種知識產權)等問題的答案顯然不可能相同,具體說,在甲國被設定此種知識產權的某個智力成果,在乙國及其他更多國家中可能被設定彼種權利甚至不被設定權利,即使被設定相同名稱的知識產權,其具體權利內容也不會完全一致,可見,該特定智力成果雖同時存在于各個國家,但在這些國家中所得到的“知識產權待遇”不同,而且彼此獨立、互不影響,因此,就該智力成果的知識產權問題必須分別單獨適用各個具體的“權利登記地法”或“權利主張地法”;反之,任何一個特定物都不可能同時存在于多個國家、地區,所以其上物權在一個時間只能也只需要適用特定的一個“物之所在地法”。換句話說,不同國家、地區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物設定物權,卻可以在同一時間對同一智力成果設定不同內容或不同類別的知識產權,或者說,同一智力成果上的知識產權在同一時間因地域不同而呈現不同樣態。這一比較充分顯示了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點,也說明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作為一種權利的特點與法律的地域效力雖有聯系卻絕不能混淆——各國物權法也有相應的地域效力,但物權卻沒有地域性的特點。當然,知識產權地域性特點的形成也有歷史原因,此處不贅。6、知識產權客體的“可復制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識產權的各個特點主要都來自于智力成果(知識)的共享性,而智力成果(知識)之所以具有共享性,是因為其本質上屬于一種特定信息。共享性是信息與物最根本的區別之一,正是由此出發,才導致了知識產權乃至信息產權與物權的巨大差異。因此,要說明知識產權的特點,就不能不考察、介紹信息的共享性(即知識產權客體的“可復制性”)——這不僅不違反邏輯而且極其必要,否則無法正確理解知識產權的各種特點。同時,又必須認識到,共享性只是知識產權客體的屬性,而知識產權本身卻是專有的、排他的,這一點不能混淆。同一智力成果可以在多個時空、以多種方式被利用,但這只是行為方式上的多樣性,就該智力成果上每一項具體的知識產權本身而言,其利益歸屬是單一的——只能歸屬于特定的權利主體而不可能人人均沾,這也正是知識產權作為排他權的題中應有之義,進一步說,利益歸屬的單一性是包括物權在內的每一種排他權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不然無法稱為“排他”或“專有”。“權利的本質是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知識產權中利益歸屬的單一性意味著知識產權本身不存在“多元性”或“多重性”。可見,如果因為知識產權客體使用行為方式上的多樣性而推論出知識產權本身的“多元性”或“多重性”是不合法理也不合邏輯的。
- 上一篇:醫師執業注冊暫行制度
- 下一篇:醫師資格考試暫行制度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