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知情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9:29:00

導語:勞動者知情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者知情權分析論文

一、勞動者知情權的基礎

勞動者知情權的基礎有社會基礎和法律基礎,即勞動者知情權得以產生并具有合理性的社會和法律條件,其社會基礎是勞動者的弱勢性,更確切地說是勞動者在信息的占有和獲取上的弱勢性;其法律基礎是勞動權實現的需要。

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就締結職業勞動關系進行磋商時其弱勢性就產生了,并在就締結勞動合同進行磋商的過程中,在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在解除勞動合同以及解決相關勞動爭議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弱勢性。沿著這一思路,考察勞動者占有和掌握信息上的弱勢性也要從這三個階段入手。首先,在締結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勞動者作為個人,他所面對的生產組織是以公司為主要形式的具有現代組織結構的企業。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生產過程日益復雜,信息對企業生產和經營影響日益增強的情況下,企業更加注重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勞動者作為個體,他對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也有強烈的需求,但他沒有能力獲取足夠的信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取得的信息是用人單位給予的。最后,在勞動關系解除以及勞動爭議解決的過程中,勞動者在信息占有和獲取上的弱勢性處于延續狀態。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是《勞動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條,這兩條規定的7種情形概括性強,而某種現實情況是否屬于解除情形是由用人單位確定的。

知情權作為勞動權體系中的一項權利,是“權利的權利”。勞動者的弱勢性是勞動權的基礎。勞動者通過行使工作權、報酬權、休息權等各項勞動權來維護自身的利益。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現代信息社會的背景下,勞動者行使勞動權也必須以相關的信息獲取和占有為基礎,否則不能切實地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知情權與工作權。工作權在勞動合同締結過程中表現為自由擇業和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者行使工作權,必須首先對相關的職業勞動及用人單位的信息由充分了解。工作權在勞動合同履行中表現為用人單位不得無理解雇的權利。勞動者必須對就業、用人單位的信息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切實地行使工作權。

第一,知情權與報酬權。報酬權在勞動權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其作用是保障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工資扣除和工資拖欠問題是報酬權關注的主要問題。我國法律規定的扣除種類有代扣和自扣兩種。法律規定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的情形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代扣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養費、贍養費;其他法定可以扣除的情況。

第二,知情權與其他勞動權。民主管理權是勞動者可以對本單位生產經營管理工資進行監督和提出建議的權利。勞動者進行監督和提出建議必然是以對本單位生產經營管理信息有所掌握為前提的,并且勞動者知悉的信息越是真實、充分,這種監督和建議才越是能發揮作用,勞動者的民主管理權才能落到實處。

二、勞動者知情權的界定

目前學界對知情權的認識尚不一致,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民事請求權,如“所謂的知情權是在實質性不對等的法律主體之間,通過請求信息公開來實現的,對自己有直接或間接利益的權利。”[1]但更多學者是從“知政權”的視角來認識它的,認為“作為制度構成的知情權,它以行使政治權利與自由的公民知悉政治生活及公共管理情況,國家有義務予以提供的作為確立公開的范圍與界限等主體、客體、內容與界限等諸要素構成。”我們只是在勞動法領域,針對勞動者這一特定群體,把勞動者的知情權概括為:勞動者或勞動者組織請求國家和用人單位提供與勞動者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的權利。對此概念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第一,勞動者知情權的主體不僅是勞動者個體,也包括勞動者組織即工會。第二,勞動者知情權的義務主體是國家和用人單位,這與勞動法調整方式的三方性是一致的,即國家力量介入勞動關系中,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國家和用人單位承擔的義務是不同的。第三,知情權的屬性是社會權。勞動者知情權在要求國家積極保護的同時,也有其界限,其界限就是知情權所針對的信息只能是與勞動者自身利益相關的,不能侵犯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和保守商業秘密權。

這里可能發生勞動者知情權與企業自主經營權和保守商業秘密權的沖突。對于權利沖突,一般認為沖突的權利不能得到平等的保護,而應以社會公共利益優先為原則來解決。對于勞動者知情權與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和保守商業秘密權的權利沖突,我們不主張籠統地依社會利益優先原則而絕對地保護勞動者的知情權。勞動法追求的目標是勞資雙方利益的平衡協調而不是矯枉過正。對此權利沖突,應依“合理預期”來解決,即勞動者對信息的要求,在其他善良、理性的人看來是合理的、正當的,是與其切實利益相關的。

三、勞動者知情權的宣言和保障

(一)勞動者知情權的宣言

“勞動權的宣言即憲法或勞動法確認勞動者享有某種權利,實際就是法律向社會宣示勞動者的何種利益將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障。”[2]我國現行勞動立法雖然對勞動者知情權有所涉及,但并沒有確定勞動者知情的具體內容和水平。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勞動權保護深度和廣度的日益擴展,隨著信息時代勞動者弱勢性新特點的凸顯,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勞動者知情權已經十分必要。

(二)勞動者知情權的保障

勞動者知情權的保障應從義務主體履行義務的角度來認識。

第一,國家保障。根據前文所述,國家保障勞動者知情權的義務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勞動者參加職業勞動前,國家負有在宏觀上提供勞動力資源流動與供求相關信息的義務,以使勞動者在選擇勞動地域和職業時有所依據。其二是國家作為公共權力主體,每當用人單位不履行相關義務時,介入勞動關系,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予以懲處,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向勞動者提供權利救濟的途徑。

第二,用人單位履行義務,自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締結勞動合同進行措施時起,用人單位就負有告知相關信息的義務,直至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后。如果用人單位在締結勞動合同階段,憑借其信息優勢隱瞞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欺詐勞動者,除承擔相應的公法責任外,勞動者可要求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由于此時雙方尚未形成勞動關系,我國現行勞動立法對此也不相應的規定,勞動者可依《合同法》中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勞動合同畢竟不同于民事合同,勞動者僅依《合同法》不可能充分保障其權益,并且在舉證責任的問題上困難重重。因此,在我國將要制定的《勞動合同法》中對此應有明確的規定。

參考文獻:

[1]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1997:103.

[2]馮彥軍.勞動權論略.社會科學戰線,2003,(1).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知情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勞動者作為弱勢群體在信息的占有和獲取上同樣處于弱勢地位。在勞動權體系中,知情權是的基礎性權利,是“權利的權利”,并且具有豐富的內涵。因此,保障勞動者的知情權應協調發揮公力、私力和社會力量的作用,構建起完備的保障制度。

【關鍵詞】信息勞動者知情權勞動權勞動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