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機短信息侵權的法律思考論文
時間:2022-12-24 11:15:00
導語:關于手機短信息侵權的法律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短信息以其簡便、迅捷和實惠的優點成為人與人之間最為主要的交流方式。然而,在其帶給人們生活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短信息也被作為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財產權利以及其他犯罪的工具。目前,我國法律對短信息領域的侵權問題卻尚未有明確系統的規定,廣大的手機用戶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全面的保護。本文將對短信息領域存在的侵權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短信息侵權;未授權短信息;違法信息
一、短信息的類型
短信息,是指通過移動網絡向移動電話用戶傳送的文本、圖片、音響、影像或其他組合信息,是一種在移動網絡上傳遞簡短信息的無線應用。日常生活中我們收到的短信息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設計內容也千奇百怪。在談及短信息領域存在的具體法律問題前,我們應當對短信息進行分類,以求對策的針對性。筆者認為可以從短信息的接收者的角度來做劃分。因為短信息的接收最終是落實到單個個體上的,因此對短信息的分類可以從接收主體的主觀反應角度進行劃分。以短信息接收者作為一個善良人為判斷標準將短信息分為自愿接收型短信息和排斥接收型短信息。自愿接收型短信息包括接收者親友的信息和已經獲得其授權的短信息,排斥接收型短信息包括違法信息和未經其授權的短信息論文。
二、我國短信息領域存在的問題
自愿接收型短信息以接收者的自愿為前提,并未侵犯信息接收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并不存在短信息的侵權問題。排斥接收型短信息是指短信息的接收者所不愿接收的信息,不論是違法信息還是未授權的短信息,都侵犯了接收者的權益,是短信息領域侵權形式的表現。
(一)違法信息侵犯接收者的權利
違法信息,是指內容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短信息包括非法招聘信息、傳播淫穢內容的信息、非法出售黑車槍支信息、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信息等。這類型信息的傳播不僅會對信息接收者的生活造成困擾,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它侵犯了信息接收者以下權利:
1.侵犯信息接收者的隱私權
(1)侵犯私人生活安寧。私人生活安寧對于每個公民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每個人都希望有個相對安寧的生活環境。但是由于短信息具有接收的不可抗拒性,接收者無法拒絕自己并不愿意接受的短信息,比如一些倒賣槍支的短信息在接收者休息時候發送至其手機,這些違法信息未經接收者同意便私自發送至他人手機的短信息都會使接收者的生活安寧遭到破壞。
(2)侵犯私生活信息。通過短信平臺,人們的隱私在相互之間的傳播速度并不亞于在網絡上的傳播時速,一個人的私事很有可能在瞬間就成為人們閑談的話題。而個人生活信息的內容相當之廣泛,從家庭成員、親屬關系、交際關系、財產狀況,到個人的身高、體重、病史、婚戀史、身體缺陷、健康狀況、愛好等。有些傳播者會出于惡意或者報復將他人的私人信息通過短信息的方式發送至與他人有一定關系的人處,以達到破壞他人之間的關系或者其他目的。在侵犯他人私人生活信息時可能會同時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2.侵犯他人著作權
短信息的傳播內容與傳播主體有很大的聯系。短信息內容侵犯他人著作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同行業者侵犯著作權。一般的商業性短信息都是由商業機構自己編制然后發送至其選定的接收者,在此過程中編制短信息的商業機構耗費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對其編制的短信息享有著作權。短信息內容侵犯同行業者的著作權主要表現在一些專門的短信息發送機構向接收者所發送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雷同現象。二是,自然人侵犯著作權。自然人之間相互發送的信息也都有相對特定的內容,一般不會侵犯他人的著作權。但在節日來臨之際,很多移動電話的用戶都會收到一些節日的祝福或者笑話,接收者在收到短信息后,如果認為短信息有一定的意義就會將其轉發給其他人,那接收者的這個轉發行為就構成了對移動公司或者其他自然人的著作權的侵權。
3.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移動電話的用戶經常性的會收到有關某一方面的信息服務,這些短信息大多都打著用戶自愿訂閱的旗號或者短信息內容過長在短信息的最后部分才告知接收者此服務的收費方式,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者便強制性的為接收者提供服務。一般訂閱服務都是十分簡便的,通常只需回復某個字母到指定號碼或者不須任何回復行為即視為訂閱。而若要取消此服務,則需要登錄某些網站進行專門的取消活動。有的服務還未說明收費標準,讓接收者誤認為發送回復信息與平時發送信息是一樣收費,而實際上卻收取接收者大量的回復費。
4.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
自由權,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的維護其行動和思想自主,并不受他人或者其他組織非法剝奪、限制的權利。通信自由權是公民自由權的一種,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的意志進行通信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受外來的干涉和妨礙的權利。通信自由包括發送自由和接收自由兩個方面,即自然人應當有權在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前提下決定發送哪方面的信息以及接收哪方面的信息。但基于我國目前短信息體系的缺失,實際生活中移動電話的用戶并不能真正的實現這個權利,往往接收到一些自己并不愿意接收得到的信息。
(二)未授權信息侵犯接收者的權利
未授權信息是指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短信息雖然在內容上并未違反法律之規定,但因為短信息的接收者并未授權給短信息的發送者,因此接收者排斥收到這類型的短信息。如前所述,自然人享有通信自由權,其有權決定發送何種類型的短信息以及接收何種類型的短信息。但未經接收者授權就發送至其手機的短信息包括各種類型的廣告短信息、笑話等,不僅讓接收者接收自由權蕩然無存也使接收者的生活安寧早點遭到破壞。因為接收者并未授權給短信息的發送者,其必然就不愿接收到此類型的短信息,因此未授權的短信息同時侵犯了接收者的通信自由權和生活安寧權。此外,這些不在接收者意料之中的短信息還會占用接收者有限的短信息存儲空間并須耗費一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短信。
三、解決短信息領域侵權問題的建議
(一)確定短信息的監督管理主體
要解決短信息領域的侵權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一個能夠對短信息的發送起到監督管理作用的機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可以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監管的方式來對短信息服務監督和管理。具體而言,由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短信息服務的監管工作,其下設立省級電信管理部門。省級的電信管理部門負責各省范圍內的短信息服務監管工作,根據具體的行政區域劃分和實際需要,還可以在市和縣一級電信主管部門設立監管機構,這些機構根據《電信條例》和其他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的規定,對短信息的內容進行監管,從源頭上對違法短信息和未授權的短信息進行控制。
(二)短信息服務必須征得接收者的同意
一方面,短信息運營商要向接收者發送有償短信息服務必須以征得接收者的同意為前提。在移動用戶辦理號碼時,運營商可以在雙方簽訂合同時,通過書面形式將其擁有的短信息服務內容向手機用戶作介紹,并在手機用戶同意的前提下為其開通服務。對于短信息服務中介向手機用戶發送有償短信息服務的情況,可以要求業務的經營者在編輯短信息時必須在短信息的內容中明確收費方式和定制方式,在消費者定制此服務時要有明確的提示和確認過程,最后在消費者定制后,還要有相應的取消服務方式的告知。另一方面,短信息運營商或者中介向接收者發送無償的短信息時也必須征得接收者的同意。雖然無償短信不會損害接收者的財產利益但卻會是接收者的私生活受到干擾。
(三)實行手機實名制
雖然我國在今年的9月1日開始實行手機實名制,但是相應的法律法規卻尚未完善。因此,首先,要制定和出臺有關手機實名制的相關法律制度,其內容應該包括手機實名制的具體操作過程和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以及責任追究體系。其次,要做好推行手機實名制的工作。政府在制定有關實名制法律的同時必須有嚴格的配套措施,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實行全面的保護。再次,明確手機運營商的責任。要求手機運營商要嚴格的按政府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對手機用戶的信息進行保護,否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以平衡運營商和手機用戶由于地位懸殊所帶來的利益失衡。公務員之家
(四)確立短信息的證據效力
短信息領域侵權的案件中,短信息作為唯一的文字體現,立法應當明確其在訴訟中的證據地位。因為短信息的接收者只有短信息是其權利受到不法侵犯的唯一體現,要確實有效地懲治短信息領域的犯罪行為,就必須對短信息作為證據進行規定,明確其作為證據上的效力。筆者認為短信息是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應該將短信息作為原始證據,其證明力要強于傳來證據。雖然短信息具有易更改性的特征,但是這個缺陷可以通過短信息運營商處的記錄得以彌補。
(五)規定時段發送未授權短信息
基于短信息不斷強大的信息傳遞功能,如果一味的限制未授權短信的發送,勢必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符合,但若允許運營商在任何時段都可以發送未授權短信息,則會對消費者的生活安寧造成影響。因此可以規定一天中的某個時段專門作為未授權短信息的時段,這樣一來在手機的媒介功能得以激發和利用的同時,消費者也可以知道這一時段接收的短信息的性質,可以有選擇的進行閱讀。
(六)制定專門法律
我國目前尚未有專門規定短信息領域侵權問題的法律,現行的短信息領域可能涉及到的幾個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著作權法》、《全國人大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這些法律基本都在2000年前后頒布,其制定的條件與現在短信息發展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不適應現階段短信息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可以在還未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法》中專門規定有關短信息侵權的問題。明確規定侵權短信的判斷標準、短信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歸責原則和責任承擔方式等方面的內容,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更好的規范短信息領域的侵權行為。
綜上所述,隨著手機使用的普及率的提高,短信息領域出現的問題也愈來愈多,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對短信息領域侵權問題進行規制的必要性。在充分認識到我國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的同時也應對其采取相應的規制措施。筆者對目前短信息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措施,以期對我國短信息領域存在的侵權問題進行規制。當然,對短信息領域侵權問題的治理不是朝夕可成的事,因為它需要有完整的法律規范體系、嚴密的行業自律規制以及全社會特別是短信息發送者的社會責任感。
注釋:
滕艷軍.短信息的法律治理.法制與經濟.2006(2).
王利明.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28,517.
參考文獻:
[1]唐曉峰.對垃圾短信的民事法律反思.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2]南景毓,馬召偉.法律漏洞及其補充——由手機短信侵權民事責任引發的深層思考.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
[3]那秋明,陳意.關于手機商業短信息廣告發展的法律思考.北方經貿.2006.
[4]續俊旗.海外實行手機實名制立法及啟示.通信企業管理.2007.
[5]吳江南,郝斌斌.簡析手機短息的民事責任.求實.2009.
[6]種云譯.垃圾短信的違法性分析.法制與社會.2008.
- 上一篇:略論翻譯與文化信息的傳播論文
- 下一篇:廣告語中的社會文化透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