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疑罪從無原則的理解與運用

時間:2022-04-06 04:02:00

導語:漫談疑罪從無原則的理解與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疑罪從無原則的理解與運用

[內容提要]疑罪從無原則是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確定的原則,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之一。在我國司法理論和實踐中對此問題的理解與應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通過對疑罪從無原則理論上的探討,以及如何在司法實踐應用該原則的論述,揭示疑罪從無原則的理念,重點探討疑罪從無原則的應用,提高司法人員運用該原則的能力,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引言

在現代刑事訴訟中,證據主義是支撐刑事訴訟的主要支柱,對于被告人定罪量刑,必須依據確定、充分的證據作為基礎,否則,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施以刑罰。在刑事偵查、起訴和審判中,對于缺乏充分證據的案件,應當及時作出處理,不能久拖不決以致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3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我國從法律上規定了存疑案件的處理原則,在當今的學術界對于如何運用疑罪從無原則存在較大的分歧,在司法實踐上的作法也千差萬別,確有探討之必要。

一、疑罪從無原則的由來與內涵

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有時由于主、客觀原因,往往對有些案件的事實未能查得水落石出,出現了疑難案件。對于這類案件應當如何處理,不同的訴訟制度做法不一。在封建專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有罪推定,對疑難案件采取“疑罪從有”的處理原則,即盡管沒有足夠的證據能確定被告人有罪,仍然問罪并處以刑罰。這是封建專制社會野蠻、落后、踐踏人權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反映。無罪推定,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被作為一項思想原則提出來的,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提出了無罪推定的理論構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現在無罪推定原則已經被載入許多西方國家的憲法或憲法性文件當中,或被國際性文件所采用,1998年我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在刑事訴訟中法中首次確定了無罪推定原則。按照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在被法院依法判決有罪以前,應當視為無罪。因此,當被告人有罪疑而不能證明時,以無罪處理;當被告人罪重罪輕難以確定時,只認定證據充足的輕罪。所謂的疑罪從無原則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既無法證實其有罪也無法證實其無罪的情況下,不認定被告人犯罪,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處理結果。

二、對于疑罪如何處理的二種觀點的分析

(一)實踐中疑罪如何處理的二種觀點

在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中存在“疑案”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真實情況。對此,應如何處理?實踐中存在二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疑罪應當視為無罪,即疑罪從無。主要理由是:一是符合現代法治原則。現代世界各國基本上都規定了疑罪從無原則。依據這一原則,證明被告人有罪必須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程度,否則,被告人就應當被宣布無罪。疑罪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然要求。依據這一原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由控訴方承擔,被告人不負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二是符合訴訟民主的要求。對被告人最終的法律評價只能是有罪和無罪兩種,沒有第三種選擇。疑罪從無,固然可能放縱一部分犯罪分子,但與使真正無辜的人受到制裁相比,仍然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最佳選擇,它有利于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保障訴訟民主。三是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由于沒有充分的證據定罪,檢察機關退卷,公安機關補充偵查;起訴后檢察機關撤訴,再起訴。造成案件久拖不決,不僅使有關當事人長期陷入訟累,而且牽扯了司法機關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另一種觀點認為,疑罪應當按疑罪處理,即既不定為有罪,也不定為無罪,應當定為疑罪,亦即疑罪從疑。主要理由是:一是疑罪從無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它可能使實際上有罪的人被判決無罪,放縱犯罪分子。對被告人進行處理,應當本著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制原則,事實證明被告人有罪就是有罪,無罪就是無罪,無法證明也無法排除被告人有罪就是疑罪。疑罪與有罪,無罪是不同的,既不能簡單地并入有罪,也不能簡單地并入無罪。二是疑罪從無,則被告人被判決無罪后,受“一罪不再理”原則的限制,偵查、檢察機關通過進一步的偵查獲取新的證據之后,將不能再度起訴,不利于打擊犯罪。疑罪從疑,還可能保證偵查、檢察機關發現新的證據后再度起訴,使案件最終得到正確處理。

(二)對兩種觀點的分析

綜合兩種觀點,筆者比較贊成第一種觀點。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案件發生時間較長,有時甚至好幾年,在許多時候,偵查機關即使經過努力,收集證據,但有時很難再顯案件客觀事實,給處理案件帶來了難度。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確定了疑罪從無原則,并規定了對疑難案件的具體處理程序。在審查起訴階段,經過兩次補充偵查,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對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就是說,對于證據不足難以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案件則采取疑罪從無的原則。疑罪從無,是重視人權保障的必然選擇,而疑罪從疑,不僅使案件處于長期懸疑狀態,不能及時處斷,增加訴訟成本,更重要的是嚴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與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相悖。這種處理案件的方法容易造成對無辜者人身權利的損害,實際上是對法律秩序的破壞。由于這種破壞是行使司法權造成的,它給受害人及公眾心理造成的副作用,遠遠超過具體案件從有罪處理達到的對犯罪人懲罰所追求的利益。據此,疑罪從無原則,不僅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保障,而且也是對可能涉訟的每一位社會成員的普遍保障。從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保障。

(三)確立疑罪從無原則的意義

一是堅持疑罪從無原則,實現了對“疑案”的推定與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統一。舉證責任的理論,其主要的意義在于案件事實真相真偽不明時,法官可根據舉證責任理論,判決由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敗訴的責任。從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看,刑事訴訟上的舉證責任,主要由控訴機關承擔,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有罪或無罪的責任(當然象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等少數罪行例外)。由此,當控訴機關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被告人有罪,應由控訴機關承擔敗訴的責任。被告人可在案件事實真相真偽不明時勝訴,獲得無罪的宣判。此即疑罪從無的應有之義。

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權。在刑事訴訟中,與強大的國家機關相比,被告人顯得十分弱小,不僅調查取證的力量不如前者,而且還在于前者掌握著國家強制權。因此,應給予被告人特別的保護。疑罪從無原則正好能起到這一作用。而且疑罪從無原則在給予被告人特別保護的同時,達到了對其他社會成員及整個社會普遍保護的功能,實現了《刑法》的保障功能。

三、疑罪從無原則適用的幾種情況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疑罪從無的前提,是因為所收集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被告人有罪。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刑事案件把全部證據一個不漏地全部收集起來,這種要求是不現實的。但是對于基本的證據一個也不能缺,因為它是關系到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的關鍵性證據,缺少基本證據,就可能導致按照疑罪從無原則處理。根據司法實踐,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情況應當按照疑罪從無原則處理。

(一)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予以證實

司法實踐中,只有被告人口供的情況從形式上可以區分為只有單一被告人的供述和有二個以上共犯的被告人供述兩種。下面分而析之。

1、只有單一被告人供述的情況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被告人的供述,由于種種原因虛假的可能性很大,而被告人供述自身不能證明其本身真實,如果僅憑被告人供述認定被告人有罪,很可能冤枉無辜;同時,一旦被告人翻供,也會使司法機關的工作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即使是被告人自愿承認有罪,如果沒有其他證據,也不能認定其有罪和處以刑罰。例如被告人孫某盜竊案,孫某供述2000年10月的一天晚上,犯罪嫌疑人李某、張某找他一起到某車站盜竊鐵路運輸物資,讓他負責放風。孫某按照約定的時間到該車站一路口放風,這時他看到李某、張某與另外一個駕駛四輪拖拉機的人進入車站盜竊。一個小時后,四輪拖拉機裝滿贓物離去,被告人孫某在后面追趕,希望能與車同去。在追趕的過程中被告人孫某被公安人員抓獲。四輪拖拉機及贓物亦被公安人員扣押。駕駛員仁某供認自己是受雇于李某、張某來拉贓物的,但他并不知道孫某參與盜竊的事;犯罪嫌疑人李某、張某在逃。此案盡管被告人作了有罪供述,且贓物已被扣押。但贓物及仁某的供述均證明不了被告人孫某參與盜竊,應當宣告被告人孫某無罪。認定被告人有罪,必須有其他證據予以證明,并且其他證據亦能形成證明鏈條,達到證據確實充分,即使被告人不承認犯罪或某種較重的罪,如果其他證據確實充分,也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就如本案的駕馭員仁某,雖然其供述自己只是一種幫助拉贓物的行為,但由于其到案發現場前已經知道是為別人拉贓物而仍然為之,屬于事前有通謀的情況,對于該起盜竊犯罪實際起到幫助作用,其犯罪行為亦能得到孫某的指認和公安人員現場抓獲經過為憑,已經形成證據鏈條,因此,對被告人仁某不應當按轉移贓物罪處理,而應當按照盜竊共犯處理。

2、共犯口供一致的情況

在英美法系中,只要有被告人對犯罪事實的承認或承擔,是可以定罪量刑的。因為被告人如果在法庭開始審判時自認犯罪,則基于當事人可以處分其利益的原則,應視為被告人對爭議事實已經自認,從而法院可以據以定案,不必再調查證據。

對此,在我國學術界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鑒于口供的特點和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互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利害關系,即使共犯口供一致,可以相互印證,也不能據此定罪量刑。有的則認為,共犯之間的關系是互為證人的關系,其口供只要可以互相印證,就可以據此定罪判刑。有的則認為“只有被告人口供,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是針對英美法系中只要有被告人的自白或自認就可能定罪量刑這種訴訟方式而言的,其立法原意是說在只有單一被告人口供的情況下,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