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層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4-14 09:34:00
導語:探究基層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卑逊ㄖ未_定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并明確提出“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為我國的法治進程指明了方向。2010年,同志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秉h中央提出依法治國方略已有十三年,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法治建設相比,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加快建設,努力推進法治化進程。
(一)公民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基層群眾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民主法制意識欠缺,法治觀念淡薄。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權利被侵害時,不能正確反映訴求,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權,要么渾然不知,以“法盲”形態出現;要么畏于權勢,忍氣吞聲;要么置法律而不顧,“以暴制暴”,導致違法犯罪。有的農民法律知識缺乏,無視法律,排斥法律權威,崇尚“無訟有德”、“權大于法”,喜歡采取越級上訪、聚眾鬧事、圍堵政府機關來解決問題。個別公職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知法犯法、以權壓法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速度較快,截止2010年,已頒布法律236部、行政法規690個、地方性法規8600個,基本建成法律體系。但部分法律質量不高,效果不佳。一些法律、法規的邏輯結構不嚴密,條文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法律體系不健全,沒有及時進行立、改、廢活動,造成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相互抵觸,影響法律的整體和諧。在法律之間,基本法和單行法之間,法律法規與實施細則之間,原則規定與具體措施之間,還沒有完全配套,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出現了“斷層”和“缺項”。如按照簡易程序罰款,1996年《行政處罰法》規定數額為50元,而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為200元。
(三)實施法治不夠徹底
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其實際權力并未完全到位,立法機關在行使立法權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權力資源和程序保障。根據憲法規定,行政機關由權力機關產生并接受其監督。但實踐中,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太大,因而導致一部分法律帶有明顯行政部門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可行性受到影響。由于財權、人事權都掌握在黨政部門手中,司法機關相對獨立性程度較低,抗干擾能力較差。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依然存在,造成法治化進程緩慢。執法者與管理相對人缺乏交流溝通,互相戒備排斥,甚至對立、對抗;個別執法者方式簡單粗暴;有的甚至吃、拿、卡、要,收受賄賂;辦“關系案、人情案”,執法不文明、不規范,未能體現法律的權威。
(四)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存在“官從政法、民從私約”傳統習慣。一些基層干部“重人治、輕法治”。強調人治而藐視法治,漠視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對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習慣用人治來管理,忽視運用法治手段解決問題;錯誤認為群眾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工作就越來越難做?;蛘呖谡f法治,實為人治,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部分領導“重經濟建設、輕法治建設”。沒有擺正二者的辨證關系,認為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認為經濟建設是硬指標,是大事,法治建設工作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一些執法人員“重實體、輕程序”,認為主要結果正確,就不管過程是否合法。程序意識淡薄,忽視行政權力的規范運作。
(五)社會治安形勢趨于復雜
社會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增多。糾紛的主體、案件的形式、潛在的問題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復雜化。因土地承包、征地拆遷等引發的糾紛有增無減,上訪行為和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治安案件和侵財類刑事案件頻發,賭博、傷害類案件時有發生。農民犯罪率較高,例如,2006年,河南章丘長清區法院判處刑罰的308名罪犯中,農民274人,占罪犯總數的89%,且多為故意傷害、盜竊、搶劫、交通肇事等類型犯罪;社會黑惡勢力猖狂,侵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破壞和諧穩定。
(六)基層自治難以落實
現行的《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存在缺陷,使基層自治制度難以落實。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法治成為薄弱環節。
建設法治國家,重點在基層,難點在農民。然而部分村民自治組織不健全,自治機制缺乏活力,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不到位,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兩委關系不明確。村委會議事、決策的民主程度不高,群眾很少參與,缺乏公開透明;農民選舉意識差,出現“賄選”、“家族控選”現象。村民自治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名存實亡。因村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宅基地建房等矛盾糾紛增多,征地補償范圍窄,計算方法不科學。涉農行政執法的不規范,涉農維權的艱難。影響人們對法律權威的看法和對民主法治建設的信心。
二、進一步加強基層法治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思想認識,增強法治建設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社會各界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農村基層,要實現從“鄉土秩序”向“現代法治”的轉變,從“紙上的法律”向“現實的法律”的轉變。擯棄人治思想,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弘揚民主法治精神,樹立法律至上意識。扎實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提高領導水平。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堅持“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法治”,二者不能偏廢。要努力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這是搞好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
(二)貫徹實施憲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如果憲法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法治建設就會流于形式。現行憲法是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級黨組織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的根本活動準則。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落實“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原則。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黨的領導體制,提高黨的執政水平。使之與依法治國的要求相適應。
(三)加強普法教育,培育公民現代法治觀。法制宣傳教育是培養公民樹立正確法律觀的基礎工程。目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積極履行公民應盡義務,并懂得運用法律維權,爭取自己的正當利益;為此,一是要更新觀念,創新普法教育特色。結合國家“五五”普法規劃,重點學習與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防止搞形式主義走過場。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普法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要整合資源,促使普法教育新發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法律服務、安置幫教的作用,提高普法教育的社會效果。要整合人才資源,由專業人員組成的“普法講師團”,開展經常性的“送法下鄉”活動。要整合陣地資源,利用法制學校、法律圖書室、電視、廣播、墻報、標語等,把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識送給農民。三是要創新載體,促使普法教育新成效。要創新宣傳形式,選擇大家最喜愛、最易接受的宣傳方式,寓教于樂。
(四)加強依法行政,營造法治建設環境。依法行政既是現代法治政府的原則和要求,也是實施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要切實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樹立依法行政理念,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各級政府必須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執法人員要學會并善于依法處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各級執法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錯案追究制和部門執法公示制度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樹立法律的權威性。要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素質,提高執法水平,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執法檢查,糾正違法行為,把各系統、各部門的監督結合起來,形成合力,發揮網絡監督優勢、傾聽網民呼聲;加強基層政府職能建設,實現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必賠償。
(五)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公正。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整體協調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職權。一是要確保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條件。如果司法不獨立,那么實現司法公正的就沒有保障。二是實現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和程序公正)。公正性是司法的價值目標和靈魂所在,要求司法機關正確適用法律,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六)加強經濟建設,夯實法治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治建設離不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要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內涵和征地的范圍,劃清“公共利益”與“國家建設”的區別,制約政府濫用征地權力,規范征地程序,改變征地補償辦法,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沒有法院主持,不能強制拆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要調優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堅持市場化取向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要全方位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七)加強基層建設,確保村民自治。必須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使各項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堅持依法治理。加強和改善黨對基層組織的領導。用制度規范干部權限,嚴格規范財權物權,健全村財公開制度,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完善并規范民主自治與民主管理,在法律范圍內健全村規民約。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涉農法律制度,如制定《農業投資法》、《糧食安全法》、《農業補貼條例》和《農業生態補償法》等,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新形勢下農村法治建設的思考》,載于《育龍網》
2、《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對策思考》,載于《法律教育網》
3、《基層政府法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載于《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 上一篇:小議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競職公司保安隊長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