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解決體制不足以及完善
時間:2022-11-18 09:55:00
導語:勞動爭議解決體制不足以及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幾十年的立法,我國勞動爭議已建立了多元化的解決機制。根據法律設置,和解與調解不是解決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而勞動仲裁則為必經程序,它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由于我國民事訴訟采取“兩審終審”制,故我國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又稱為“一裁兩審”制(也有稱“一調一裁兩審”制)。立法設置“一裁兩審”制,兼及爭議發生后當事人雙方可以自行和解,也可由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目的是為了使勞動爭議有較多的救濟途徑,以及時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在實踐中,勞動爭議的“一裁兩審”制弊端重重,它不但未能起到及時保障和實現勞動者正當權利的作用,而且有時成為勞動者權利實現的障礙。
一、我國勞動爭議“一裁兩審”機制的缺陷
我國勞動爭議“一裁兩審”機制的缺陷表現在下列方面:
(一)勞動爭議糾紛解決周期長、成本高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糾紛后,可以申請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調解期限為三十日,如到期未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當事人應當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委員會受理當事人的仲裁申請后,應當自組成仲裁庭之日起六十日內結案。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報仲裁委員會批準,可以適當延期,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不服勞動仲裁裁決的訴訟為民事訴訟,如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期限為三個月;如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期限為六個月;適用普通程序,有特殊情況的,可以延長六個月。一審判決后,如當事人對判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判決書后15日內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上訴審(二審)程序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特殊情況可以適當延長。判決生效后,當事人需在一年內向作出一審判決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而執行期限又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樣,如果是一個一般的勞動爭議糾紛,走完整個程序,至少需一年左右時間。如果是工傷案件,因需進行工傷認定,不服認定提起行政訴訟等程序,所花去的時間則更長。在這種調解、“一裁兩審”的機制中,往往會耗去勞動者相當大的精力,花去大量的時間,花費相當可觀的金錢(如律師費、預交鑒定費、仲裁費、訴訟費、車旅費等)。實現權利的周期長、成本高,往往會使勞動者望而怯步,選擇放棄權利;或在調解階段就降低要求,以盡快獲得適當賠償,明知自己權利受到侵害,但也只能忍痛割愛。
(二)“仲裁前置”違背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限制了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選擇權
勞動爭議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基于民事糾紛的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公民的訴訟權利是一項憲法性的權利,保護當事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訴權是現代司法的基本精神之一。任何糾紛的解決,向法院提起訴訟是當事人求得法律救濟的最后一道途徑。但在勞動糾紛處理“一裁二審”,“先裁后審”的機制中,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權利只能在勞動仲裁機構作出仲裁裁決后才能取得,這種設置限制當事人對糾紛處理方式的自由選擇權,不利于當事人權利的救濟。
(三)“一裁兩審”的勞動糾紛解決機制,既弱化了勞動仲裁的權威性,又導致行政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勞動仲裁設置的目的是為了簡化糾紛解決程序,提高糾紛解決的效力。一般民商事仲裁采取的是“一裁終局”制,使仲裁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勞動仲裁裁決不具有終局性,當事人如對裁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間內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原來的仲裁裁決就成為一紙空文,即使經法院兩審判決結果與裁決內容一致,當事人也會明顯感到勞動仲裁裁決無任何權威性可言。復雜的“一裁兩審”的程序,既浪費了當事人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又浪費勞動行政資源。更為嚴重的是在我國司法資源極為緊張的背景下,對已經過勞動仲裁裁決的糾紛重新立案、受理、開庭審理,案經一審、二審,最后付緒執行,司法資源的大量浪費是顯而易見的。
(四)勞動爭議申請仲裁時效過短,不利于勞動節者權益的保護
我國《勞動法》第82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所謂“爭議發生之日”,根據《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5條的規定,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而最高人民法院《解釋一》第3條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82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從法律及司法解決的規定,顯而易見,勞動爭議糾紛申請仲裁期限為60天,超過期間,則勞動者的權益侵害就得不到法律保護。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勞動者及時行使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因法律知識淺薄,權利保護意識較弱,特別是就業的困難等,即使權益受到侵害,勞動者首先是期望通過協商方式解決,很少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申請仲裁。而期限一過,權利就無法得到法律救濟,這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相比,顯然太短,這極不利于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在法律上也是顯失公平的。
(五)勞動仲裁委員會獨立性不夠,影響裁決的公正性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仲裁委員會成員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方面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從勞動仲裁委員會成員的組成來看,勞動行政部門的人員唱主角,而且勞動仲裁委員會一般是附設在勞動行政管理機關,這往往導致一些爭議問題的處理會受到行政部門干預,在裁決時易出現偏袒一方的結果。特別是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引進大量外來投資者并加以重點保護的地方,即使發現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者申請勞動仲裁時,在政府行政干預下,依附于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仲裁機構往往很難依法作出公正裁決。
(六)缺乏群體性勞動爭議糾紛的監控、協調、處理機制,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近年來,集體勞動爭議的數量明顯上升,而且有些具有突發性因素,對局部地方的社會穩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在我國目前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中,尚未建立群體性勞動爭議糾紛的監控、協調、處理機制。因此,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監控、協調、處理重大集體勞動爭議和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工作機制是一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二、完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的對策
針對我國當前勞動爭議糾紛解決機制中出現的種種缺陷與不足,為了充分保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減少勞動爭議糾紛的解決成本,提高糾紛處理效率,建設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在現階段,應當做好下面工作:
現行勞動爭議的調解、“一裁兩審”機制,繁瑣、冗長的程序已使勞動者維護權利時所厭煩,在某種程度上不但不能使勞動者快捷、便利、高效地實現權利,反而會成為實現權利的障礙?;诖?應盡快修改涉及勞動爭議解決機制的法律和法規,簡化勞動糾紛的處理機制,將調解、“一裁兩審”的處理機制簡化為“或裁或審”機制。這樣,對勞動爭議這一特殊糾紛的當事人,既可選擇仲裁程序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救濟,也可選擇訴訟程序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救濟。這既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又能縮短解決勞動爭議的時間,減少勞動者實現權利的成本。具體設計為:勞動爭議當事人對爭議解決可能選擇申請勞動仲裁或提起民事訴訟兩種程序,如選擇仲裁程序的,則適用勞動仲裁程序處理,實行一裁終局。因許多勞動爭議糾紛當事人,在爭議發生前未訂立勞動合同,也沒有選擇糾紛解決方式。針對勞動爭議糾紛的這一特殊性,只要一方當事人已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則糾紛即適用仲裁判決,另一方不得以雙方未約定仲裁解決糾紛為由提出管轄異議,也不得另行起訴,按先受理原則處理。如當事人直接選擇訴訟途徑解決的,則按照民事訴訟的程序,實行兩審終審制,相對方不得以仲裁前置為由進行抗辯,主張法院直接受理程序違法。
- 上一篇:優秀教師廉潔從教個人總結
- 下一篇:副主任廉政述職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