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有關訴訟時效問題整理
時間:2022-11-27 10:18:00
導語:民事訴訟法有關訴訟時效問題整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訴訟時效的適用,世界上有兩種立法例模式:一種是前蘇聯模式,規定法官主動查明訴訟案件是否已過訴訟時效,并依法予以處理。
此模式由前蘇聯開創并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沿襲;另一種是除上述社會主義國家以外的其他國家采用的模式,即時效只能由當事人主張,法院不能主動援用,也不能依職權駁回原告的請求。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法官在處理時效問題上職權的大小,前者強調法官積極行使職權,是典型的超職權主義的體現,后者則是強調法官在時效問題上采取消極、中立的處理方式,由當事人主張,是對法官職權的約束,是當事人主義理念的體現。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53條規定,法院在受理超過時效的案件后,會依照職權審查,如果發現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會判決駁回訴訟請求。這樣的處理方式與民事訴訟的一些基本理念是相悖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訴訟要件、權利保護要件審查的沖突
根據日本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訴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訴訟必須適法提起(第一階段),使訴訟適法提起的要件稱為”起訴要件”;其次,一旦具備這一要件,事件便系屬法院,其系屬在程序上必須適法(第二階段),所具備的要件稱為”訴訟要件”。經過以上的階段,最后就原告的請求進行審理、判決(第三階段)。要使法院裁判原告的請求有理,必須滿足實體法上的構成要件,使其主張得到認可,這稱為”權利保護要件“。是否具備訴訟要件由法院依職權進行審查,若審理發現不具備訴訟要件,則以駁回起訴的判決終結訴訟。若是權利保護要件,則并非是法院依職權主動審查的對象,而是由兩造當事人根據各自的主張,提供證據材料來使法官作出裁判。
有人會有疑問,說我國并不存在日本那樣的”三階段構造”,實則不然。當事人去法院起訴的時候,立案庭的工作人員會對起訴狀和其他材料進行審查,若不符合要求,會讓當事人補充,這實則是對起訴要件的審查。關于訴訟要件的審查適用于訴訟系屬的各個階段,《民訴意見》135條規定”立案后發現起訴不符和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可視為是對訴訟要件的審查。接下來在法庭審理過程的活動便是對權利保護要件的審查。
筆者認為訴訟活動區分三個階段的理念在于,民事訴訟是平等主體間請求法院解決糾紛的方式,當事人在訴訟能力上是平等的(這是理想模式),所以法官在訴訟過程中不應過分干預當事人的活動,如果職權干預過多則會被認為是偏袒一造,會讓最終敗訴方當事人內心有所懷疑和難以接受。但作為訴訟活動進行的前提是該訴訟是符合法律規定的訴訟要求的,對這些前提事項的審查則要求法院職權的積極參與,這樣可以使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訴訟被止步與訴訟之外,遏制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避免司法資源的無端浪費。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時效的問題并非是”訴訟要件”,那么法官是不能依職權主動進行審查,并直接作出裁判的。作為”權利保護要件”,應該由當事人進行主張,那么我國目前采取的法院職權審查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國民事訴訟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超職權主義模式,法官有很大的主動權,兩造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嚴重忽視,隨著西方當事人主義模式理念的影響,我國的審判活動進行了很大的改革,開始強調對法官的約束和對當事人主體地位的重視,但還是保留著一些法官職權主義的痕跡。
二、與辯論主義、程序保障的沖突
辯論主義要求法院只以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作為裁判的基礎;當事人雙方無爭議的事實,法院也不能懷疑;當事人之間爭議的事實,法院只能以當事人聲明和提出的證據予以認定。這體現了對法院職權的約束。
我國在時效問題上采取法院主動審查并作出裁判的規定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第一,在被告方沒有來得及提出時效問題之前,法院主動審查是否有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事由,顯然有悖于以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作為裁判的依據的理念。第二,在沒有確定時效問題是否會是當事人爭議的事實之前,法院主動審查并作出裁判,顯然有悖于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法院不能懷疑的理念。第三,超過訴訟時效,且無中止、中斷和延長事由本應是被告的抗辯事由,法院主動審查是否有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事由,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主動尋求對被告方有利的證據,對于原告方而言,顯然有失公平,原告內心對這一結果也是難以信服的。
當今世界各國的訴訟活動都強調程序正義,呼吁”正義要以一種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程序正義的實現要求賦予兩造當事人更充分的程序保障。程序保障需要通過當事人積極參與訴訟來實現,當事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來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提出證據,訴訟審判的結果必須建立在當事人所提出的主張及證據的基礎之上。當事人主張及證據的提出,往往是在與對方當事人開展的攻擊防御中才能得到充分和完整的體現。
我國在時效問題上采取法院主動審查并作出裁判的規定并沒有遵從程序參與原則。被告方在法庭上沒有對原告的主張提出抗辯的機會,原告方針對法院在對其作出不利裁判前也沒有抗辯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被告的訴訟主體地位是被忽視的,原告的訴訟主體地位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法院硬生生剝奪了被告在庭審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出主張和證據的機會,整個訴訟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這與形式正義的要求不相符。
三、與既判力的沖突
既判力理論是民事訴訟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是基于國家司法權的權威,出于訴訟經濟和法的安定性。具體講,表現為不準進行再次訴訟的消極作用(一事不再理)和拘束后作裁判的積極作用。一般認為既判力的時點以口頭辯論終結時為準,我國法官對時效問題作出的判決是在審查后直接作出,那么也就意味著是在兩造當事人口頭辯論前作出,那么這個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有既判力嗎?如果有既判力,那么意味著原告不能再以同樣的訴訟請求、訴訟理由起訴被告;反之,原告可以再次起訴。
我國目前的通說認為在時效已過的情況下,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意味著原告喪失了勝訴權,實則就是原告敗訴。法院主動審查時效,使得原告的勝訴或敗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院,有比較大的隨意性,法院不是當事人,我們不可能期待法院盡心盡力調查(這種調查職責首先是有問題的),在原告沒有充分行使訴訟權利的前提下,作出對其不利的判決結果。一般民眾根據樸素的想法估計也難以接受。
若承認既判力的約束,則意味著原告對在沒有充分行使訴訟權利的前提下獲到的判決不能重復起訴,意味著原告只能損失5000元的債權。
若不承認既判力的約束,則意味著原告可以再次起訴,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除非原告有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證據,否則還是會遭受和前訴一樣的不利結果,那就意味著再次起訴是沒有意義的,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法院對時效問題的處理是有問題的,并不是說過了時效的債權還應受法律的保護,更多想強調的是即使是失權事項的判定也要經過合理的程序,賦于失權者充分的表達意志的自由,這樣的程序才能被當事人從內心里接受,才能實現案結事了。
- 上一篇:社區創優活動年度小結
- 下一篇:電器員工集訓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