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的解決以及優化
時間:2022-11-27 10:21:00
導語: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的解決以及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的基本概念要想論述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的理論,必須首先對其基本概念作劃分:民事公訴權、民事訴訟監督權。民事公訴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對特定范圍內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基于國家授權或法律的規定,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追究違法行為者的民事法律責任,以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制度。民事公訴與其他民事訴訟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題的特定性。普通民事訴訟的主體,大都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特定人。民事公訴則是檢察機關作為一個特殊的法定主體提起的民事訴訟。第二,身份的特定性。第三,爭議的特定性,檢察機關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提起民事訴訟時,才構成民事公訴。第四,案件類型的特定性,一般為社會影響大、涉及面廣的案件。
而關于民事訴訟監督權,應當是公權力對審判權力的監督,是制度對制度的監督。而當事人申請再審權是一種救濟制度,法院自行再審則是屬于內部的制約,兩者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民事訴訟法律監督僅僅是民事檢察權的內容之一。其屬性是檢察機關依法享有的一項法律監督職權。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檢察監督是基于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這一基本屬性而決定的,是依照憲法規定所應該享有的一項法律監督職權。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主體是檢察機關。檢察機關開展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一方面,它在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下展開工作,另一方面,只有它才能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督。
(二)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的功能及目的民事訴訟法律監督制度通過對法院審理、裁判、執行行為的訴訟監督,發揮了制度的組織效應和協調效應。首先,它具有平衡主體之問沖突的功能。裁判的不公,不僅導致訴訟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還會使法院陷入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之中,異化為三方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民事訴訟法律監督制度通過法定監督方式監督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化解了三方主體的利益沖突僵局,有利于矛盾的及時解決。其次,它以權力救濟權利,以權力監督權力,不儀使當事人之問受損的司法程序得到恢復,而且使錯誤裁判導致的司法程序紊亂得以梳理,進而恢復正常的裁判程序,使當事人背后的社區、團體、第三人等關聯人之間的受損程序得到修復。第三,創建制度規范。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從無到有,從內部的一些規范性文件演變為得到立法者、執法者和多數學者贊同的制度,體現出制度形成的旺盛生命力。第四,民事訴訟法律監督制度具有有序分配資源的功能。它通過對錯誤裁判與違法執行的糾正,控制、調整進而節省了司法、訴訟、社會資源。
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的目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維護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皬姆ǖ倪\行過程考察,法律監督是法的運行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是保證法實現的貫穿性機制和維護法的統一、權威和尊嚴的保證性機制?!痹诿袷略V訟中通過民事訴訟法律監督活動,維護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的統一、正確實施。在這一方面,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目的是一致的。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維護民事訴訟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還包括維護民事實體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兩者不可偏廢。第二,促進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上述目的的實現主要是依靠}葛擦機關對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職權活動是否合法依法監督而完成的。
二、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的立法缺陷
(一)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指導思想和觀念反思我國的民事再審制度以“有錯必糾”為指導原則。即如果生效裁判判錯了,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定事實有錯誤,或者適用法律不正確,就應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堅決糾正過來。
但是它的不當運用和過分強調,與現代的訴訟原則相違背。首先,有可能損害裁判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其次,與國際上公認的民事訴訟理論和制度相悖。再次,有可能違背訴訟效率原則。最后,在實踐中可能無法得到真正落實。假如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恪盡耳守的進行了審判但在審判結束后出現了新的證據和變化,如果依照“有錯必糾”的要求就應當對這-N決進行抗訴和糾正,但這然不符合法治的要求。
對于“有限監督”和“事后監督”,有學者指出,強化檢察院對法院審判活動的監督權,其結果必然是弱化法院審判權行使的獨立性,從而損害法院審判權的權威性,危機司法公正及社會正義。
因此,審判獨立應該排除包括檢奄監督在內的外在監督和干預。
這一觀點幾乎成為主張取消撿查監督的最重要的理由。
(二)現行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的立法的具體缺陷
1.監督范圍狹窄l991年《民事訴訟法》總則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分則第187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第l79條規定的l5種情形之一的生效判決、裁定提出抗訴。
從規定來看,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訴訟監督的范圍應當為“判決”和“裁定”。以上兩條規定都比較寬泛,導致檢法兩家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分歧。焦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調解能霄成為抗訴的范圍。(2)監督范圍是定在部分裁定還是涵蓋所有的裁定。(3)監督對象是只限于審判行為還是人民法院所有的行為,特別是執行行為等等。
2.監督方式單一監督方式應當與監督能、監督范圍相適應。但是,目前關于檢查監督的具體方式僅為抗訴一種。這不僅與其他許多國家的立法存在差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立法相比更是一種倒退。實踐證明,抗訴監督方式得過于單一化,其不能滿足民事訴訟監督職能和范圍的需要,睹多應監督的但不適宜用抗訴方式監督的內容與活動無法切實展開,使一些訴訟活動成為審判機關一家的游戲。
3.抗訴權配置不足《民事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檢查機關的抗訴監督權,但沒有進一步細化該項權力的內涵和外延,也沒有詳細規定該項權力的具體權能?!睹袷略V訟法》的規定使民事抗訴權成為了一種宣言性的權力,而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而且,抗訴期限也沒有規定,抗訴證據的規則缺失等。有的學者認為,檢察官的調查取證權只是為了印證原判認定事實方面存在錯誤,說明因原審法官為女性法定查證義務而導致錯誤的存在,從而提高抗訴改判率,保證抗訴的社會效果。
三、民事訴訟法律監督程序的完善
(一)關于抗訴程序的完善關于抗訴和再審級別問題,前先,確立抗訴案件由原審法院的上級法院再審的原則,以實與當事人中請再審的審級保持基本一致。無論是當事人啐J請再審還足撿察機關抗訴再審,其理由完全相同,《民事訴訟法》第l79規定,其追求的目標也完全一致,這就是最人限度的糾正裁判錯誤,實現公正。其次,對交審規定需以完薄。列“何小濁第179條第1款第項至(5)項規定情形之?的.可以交原Ⅲ院再審”的規定,已經經過審院重中、冉審或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除外”再次,需增定多項機訴弼由案的再審級。
關于抗訴程序的胸動,結合近一的實踐情24況,《民事訴訟法》保留了二元啟動機制,即當事人申請抗訴和檢查機關決定抗訴兩種方式,應當說是適當的。但是沒有同時規定當事人向檢查機關申訴的時限,需要補充?;诜傻陌捕ㄐ砸蠛彤斒氯讼驒z察院法院的申訴目的的同一性,向檢查機關申請抗訴的時限應當與向人們法院申請再審的時限相同,原則上限制在判決裁定生效后的兩年之內。
立案、審查與處理,是辦理看蘇案件的中心環節,應有完善的程序予以規制。第一,立案。檢查機關受理申訴后,應對申訴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于法定時問作出是否立案決定。檢查機關依職權自行立案的案件,應書面通知涉案當事人。第二,審查。立案后,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指定檢察人員對案件進行審查,對相關事項進行調查取證。第三,處理。人民檢察院立案審查后的處理決定分為抗訴、不抗訴、終止審查。應當增JJu規定檢查機關審查后的處理決定,以便申訴人了解申訴的可能結果,明確自己的權力義務、語氣申訴風險。
最后,關于再審監督程序。對抗訴案件的再審查是抗訴權的延伸,是監督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明確規定以下程序內容:
第一,開庭前的適當時問通知檢查機關派員出庭,法庭上應當設檢察員席位。第二,參與庭審調查、發表出庭意見的程序,對檢察機關調查收集的證據進行質證的程序。第三,履行法庭監督職能的程序。明確規定檢察人員在庭上屬于法律監督者的地位,以保證庭審的合法性,如嚴重違法,影響結果的,有權予以制止或提出休庭建議。第四,列席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履行監督職責的程序。
(二)建立和完善民事檢察證據制度體系的立法建議現行民事訴訟法鮮有關于民事檢察證據制度的法律規定,規范民事檢察工作的證據制度主要在《規則》中體現,這種立法現狀無論是從立法還是司法實踐的角度部是極其有害的。建立和完善民事檢察證據制度體系是我國目前有效實現民事檢察職能、有力規范民事檢察職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
基于民事檢察證據制度在民事檢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不宜通過檢察解釋或法院解釋這種頒布部門規則的方式進行,為了使其具有一體遵行的普遍約束力,應當通過修改民事訴訟法時,證槲專編,對證據制度的證據的種類、不同的主體包括當事人、法院、檢察機關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和程序、舉證、質證、認定證據、證明對象、證明標準、證明責任的分擔等制度進行系統規定,使之成為邏輯嚴密、結構完備、內容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證據制度體系,要體現民事訴訟證據運用的一股原理,又要突出當事人、法院和檢察院在證據運用的特殊性,共同促進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
- 上一篇:文化站履職工作匯報
- 下一篇:小議民事訴訟法中行為保全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