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在環境問題中應對方針
時間:2022-02-22 08:49:00
導語:民法在環境問題中應對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和發展,近代工業產業蓬勃興起,因礦山、工廠引起的環境污染事故接連發生,大量的環境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同時還威脅著人們生命和健康,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環境問題。為此我國也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法律在保護環境、防止污染中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一、法律對環境保護的集體失語
追究行為人的環境責任有三種形式: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主要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和其相關部門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予以處罰的責任,刑事責任是違反法律并構成犯罪的行為予以法律懲罰的責任。二者都是一種公權力部門追究的事后責任,即發生環境損害的前提下才予以處罰,不利于從源頭上制止環境污染問題。公權力部門在保護環境上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是因為:第一,公權力部門對環境保護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第二,公權力部門工作機制缺乏靈活性。因此有學者提出:“如果發動私法機制,則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私法的利益直接和個人相聯系,私法在保護環境時是以其個人及其團體的利益為內容的,是一種利益驅動機制,利用了人類追求利益、趨利避害的本性,從而使環境保護的力量源泉植入萬民心中,環境問題的解決也因而具有了基礎?!雹?a href="http://www.uv63h8.cn/lunwen/faxuelunwen/mflw/201202/499676.html" target="_blank">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是典型的私法。民法是保護私的利益,它的已任不是為了解決諸如環境問題等社會問題?!皻v史上的民法即使在它有限的程度上也未能保護社會福利,如財產法、合同法和侵權法都是以個人利益為本位,忽視了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福利,因而它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法律領域?!雹凇半m然民法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呈現了社會化趨勢,無論社會化程度有多深,也不管社會問題有多嚴重,民法“權利之法”、“自由之法”的本質仍然沒有變,“私的本位”仍然是民法在制度變遷中不變的信念?!雹鬯椒ㄗ灾纬蔀槠茐沫h境、污染環境的避風港。④因此有學者指出“環境污染和破壞是所有權絕對化、不受限制的契約自由的結果?!雹荼疚墓P者從分析民法對保護環境不力的原因入手,以期發現問題并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傳統民法無力應對現代環境問題的原因
傳統民法對保護環境、防止污染顯得那么脆弱。究其原因在于傳統民法的三大原則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設計上不能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
(一)所有權絕對原則
在該原則下,所有權為絕對的支配權,排斥一切干預,土地所有權的范圍上至天空,下至地心,毫無限制。⑥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民法制度從來都是追求財富、擴張財富的制度,其中物權制度更是以“物盡其用”為原則,是實現民事主體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同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都秉承著理性經濟人的觀念,即經濟活動中的個人都是以理性作為自己行動指南的“經濟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但是人類發展的實踐證明,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理性經濟人的假說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成立的,資源的有限性、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以及人的自利性,必然導致忽視甚至排斥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傾向。在實際的生活中,多數民事主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大量的排放污染物,給環境帶來極大的損害,同時損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
(二)意思自治原則
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主要是指民事主體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交易對象、交易內容、交易形式等,他人不得干涉。因此,傳統民法在賦予民事主體絕對自由的時候,也埋藏了民事主體侵害環境的禍根,民事主體可以在合法外衣的保護下不承擔任何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
(三)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只對因自己主觀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損害承擔法律責任,否則即使民事主體對他人造成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在這種歸責原則下,被害人需要證明加害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然而,在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逐步推廣,企業都是在規模化、集團化作業,受害者個人和侵害企業在信息、技術、實力等許多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受害人個人無力證明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在主觀上存在過錯,因此侵害企業可以輕松的逃避法律的懲處。同時,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侵權行為法以發生環境污染實際損害后果為承擔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這就導致了侵權行為法不能在預防環境污染和消除致害根源上發揮作用。
三、民法對環境問題作出的積極回應
雖然民法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其獨特的秉性,但在歷史長河中,民法始終能與時俱進,發揚其開放性、廣泛包容性和極大的彈性,以適應變遷了的社會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民法可將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其規范中,并進行整和和創新,這樣一方面民法可以對環境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其作為私法的作用,賦予民事主體更多的主張環境利益的權利,彌補環境保護中的政府失靈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民法的相關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一)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基本原則可以在以下兩方面拓展:第一,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在現代民法中被賦予帝王條款的法律地位,它不僅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準則,也是法官在司法活動中行使自由裁量權的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旨在達到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目的是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展。從誠實信用原則追求利益平衡的功能和安全利益的價值目標來看,在現代社會,當環境問題導致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將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已是歷史的選擇。⑦第二,公序良俗原則,“自其產生以來,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公序良俗以新的意義,它也以其巨大的靈活性、包容性處理著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新問題,在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正義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⑧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重大問題的今天,將環境道德作為公序良俗的一部分,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來保護環境已經變得十分重要。
(二)民事主體制度
傳統民法學者對民事主體給出的定義均包含一個隱性的前提,即民事主體要現實的享有民事權利,因此只有當代人才能進入立法者的視野,環境問題的出現向人們昭示了一個道理,在保護當代人環境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后代人的環境利益。因此,可以賦予后代人同樣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并通過民法的制度、監護制度來解決其權利行使和義務履行的問題?;蛘邔h境做為特殊的客體來保護,對現實生活中侵害環境的行為,通過民訴法上公益訴訟制度來解決原告地位問題,通過賦予社會公眾訴訟主體資格,對侵害環境的行為實行全民監督和保護。
(三)物權制度
無論是英美法系的財產法還是大陸法系的物權法,長期認為所有權人可以對其所有物為所欲為,他人甚至國家不得干涉。
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一大原因,現代物權法律制度可以在兩方面拓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其一,創設環境物權制度,它是指對環境資源進行綜合性支配并將環境法上的義務納入權利內容的物權。環境物權制度使得環境資源在現代物權法律制度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環境資源不再是曠野上奔跑的野兔,人人可以追而逐之,有效的避免了公地悲劇的上演。其二,建立環境保護相鄰權,環境保護的相鄰關系不只于以不動產的相互毗鄰為前提,克服傳統民法相鄰權的局限,建立環境保護相鄰權有利于保護環境。表現在權利內容上,環境保護相鄰權,保護的不僅有一次污染(或直接污染)或直接危險,而且還有間接污染和間接危險;表現在相鄰范圍上,環境保護相鄰權,不僅保護不動產,還保護相鄰主體利用其不動產所應享有的生態利益。⑨環境保護相鄰權發揮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過處于環境保護相鄰關系的主體間的相互制約來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減少糾紛、和睦相處,同時也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環境和資源。⑩
(四)合同制度
創建環境合同制度,環境合同是指“國家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就環境資源的使用權的確定和轉移達成的協議”環境物權制度著眼點在于保護靜態的環境資源,而環境合同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護動態的環境問題,因此建立了環境物權制度后,建立調整環境資源流轉關系的合同制度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這樣兩種制度可以相輔相成,使得保護環境資源的歸屬、利用和流轉等問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五)人格權制度
環境資源做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人類的價值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傳統民法的人格權制度只對民事主體本身進行直接保護,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等,雖然現實的環境污染也會給民事主體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損害,但生命、健康受保護的條件是個體的生命、健康受到直接的損害,而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一般都是間接的,因此人格權制度應建立環境人格權,它是指以環境資源為媒介,以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為基礎的人的身心健康權。對采光權、通風權、呼吸新鮮空氣權進行人格權立法保護,這樣可以在保護民事主體私益的基礎上保護環境進而保護公共利益。
(六)侵權制度
傳統的侵權行為法構成要件一般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后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由于環境具有整體性、共有性和環境侵害具有公害性,使得環境權利成為一種社會性的私權,它不同于傳統的財產權、人身權觀念中純粹的私權,因此環境的保護也應該不同于傳統民事權利的保護,應該根據現實的需要,建立新的侵權行為法。首先,民事責任承擔上不以違法性作為要件,《民法通則》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規定不利于環境保護,建議修改。無論加害企業或個人造成環境損害時有沒有違法都要承擔責任。其次,不以發生現實的損害后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只要足以造成環境污染損害就要承擔責任,因為環境侵害不同于一般的侵權,一旦損害發生,就難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達到損害前的狀況,改變承擔責任的要件還有利于威懾潛在侵害環境的主體。最后,應該擴大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僅要賠償物質損害還要賠償精神損害,也可以借鑒懲罰性賠償原則。
綜上,民法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對其制度做出調整,在保護環境這一巨大的歷史任務中發揮作用。同時環境問題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為了應對環境問題,民法所做的調整不能改變其私法本質,環境問題的解決要靠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
- 上一篇:環境問題中的民法制度完善
- 下一篇:種子執法管理檢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