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歸扣制度在民法典的構建
時間:2022-11-11 10:37:42
導語:遺產歸扣制度在民法典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被繼承人對繼承人所為的特種贈與非繼承人應繼份的前付。歸扣是一種法定的特殊的遺產分配方法。歸扣的主體只限于被繼承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適用時應依具體情形確定。歸扣的客體應采列舉加兜底的立法模式。歸扣方式上,贈與財產價額的確定,原則上動產以贈與時為準,不動產以遺產分配時為準。歸扣的效力在遺產分配時權利人主張后發生,歸扣的免除應類推適用遺囑的有關規定。在體例安排上,應置于繼承編法定繼承章中,在遺產一般分配規則之下,單列條文規定。
遺產歸扣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普遍存在的法律制度,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法,是一個旨在保障共同繼承人公平地分配遺產的法律制度。遺產歸扣制度之所以能夠自羅馬法時代歷數千年而傳承至今,蓋其能將法律之公平正義踐行至社會人間,滿足人民生活之需要,亦符合社會秩序建構基礎之情理。而我國現行《繼承法》在法定繼承章中對于被繼承人遺產分配的規定,以同一順序繼承人均分遺產為原則,例外情形可以對部分繼承人不分、少分或者多分,并沒有遺產歸扣制度的規定。關于遺產歸扣制度是否應當納入我國立法范疇,在學術界歷來爭論不斷,存在著兩個對立的觀點。大多數學者通過對遺產歸扣制度的法理基礎和社會基礎的考察,認為未來民法典應當規定遺產歸扣制度淤,也有少部分學者從遺產歸扣制度與民法的一些理論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而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于。對此,筆者曾撰文對遺產歸扣制度的傳統理論進行了反思及重塑,認為特種贈與并非應繼份的預支付,歸扣只是一種特殊的遺產分配方法,是對法定繼承平均分配遺產規則過于剛性的修正[1]。這種認識將遺產分配規則的根本立足于公平正義,而不再拘泥于平均分配的形式正義,從而避免了為實現實質正義而創設“將被繼承人對繼承人的特種贈與視為應繼份的前付”的假說。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認識下,以往關于歸扣制度與民法其他制度之間的沖突就不復存在。遺產歸扣制度入法的理論障礙消失而其入法根基愈發堅固,因此未來民法典應順勢而為,對遺產歸扣制度予以規定。關于遺產歸扣制度在民法典中的具體構建,學者多有研究但并沒有較為統一的觀點。例如在歸扣的主體上,特別是在歸扣的義務主體范圍存在較大爭論。房紹坤教授認為歸扣的義務主體以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為限[2]67,吳國平教授認為歸扣義務人范圍應限定為參與共同繼承的人,包括配偶父母在內[3]18。對于特殊情形下(拋棄繼承時、喪失繼承權時、代位繼承中)的歸扣主體,更是存在著重大爭議。在歸扣的客體上,哪些贈與應看作是特種贈與,在遺產分配時應當予以歸扣?張平華教授認為應明確歸扣客體的范圍,采用列舉的方法予以規定,具體包括被繼承人對繼承人婚假、分居、營業以及超出正常限度的教育、培訓開支[4],吳國平教授雖然也認為歸扣客體的范圍應當宜窄不宜寬,但他主張采用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加以規定[3]18。鑒于此問題的重大爭議性并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將主要著重于對遺產歸扣制度的主體(包括權利主體及義務主體范圍的確定、特殊情形下歸扣主體的確定)和客體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己之見。同時為保證制度建構的整體性,本文還對歸扣制度的方式、效力、免除及其在民法典體例上的安排作了一定的分析,為未來立法提供參考。
一、遺產歸扣制度的主體
遺產歸扣的主體,包括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所謂義務主體是指接受被繼承人特種贈與之法定繼承人,權利主體是指得請求將義務主體所接受的特種贈與價額歸入遺產進行合算的其他共同法定繼承人。(一)歸扣義務主體范圍的確定。現行《繼承法》第十條規定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因此,在繼承發生時,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為法定的共同繼承人。既然遺產歸扣的主體為法定共同繼承人,則在理論上配偶、子女、父母都可以成為遺產歸扣的義務主體,在國外也存在這樣的立法例。例如《法國民法典》就規定配偶和父母可以作為歸扣的義務主體,《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亦有此規定。但是《德國民法典》則規定歸扣義務人只限于被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5]51-52??梢?,對于歸扣義務主體的范圍,國際上并無統一的立法例,因此從比較法上無法得出滿意的答案。筆者以為,歸扣義務主體范圍的確定應當以歸扣制度的產生背景及其法理基礎為指導。在古羅馬社會,子女有自權人與他權人之分,自權人得獨立享有財產權,而他權人的財產歸家父所有,但是二者均可以繼承家父的遺產,為保證子女在財產繼承上的公平公正,大法官創設了財產加入制度,此即歸扣制度的雛形。隨后又發展出了出嫁女嫁妝的加入及卑親屬財產的加入兩種類型。由此可見,歸扣制度旨在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間發生作用以保障遺產分配的公正。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歸扣的義務主體范圍應限于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另一方面,被繼承人對于自己子女的長輩之愛是平等的,不會特別明顯地偏愛某一子女,故而在財產繼承的分配上也應當平等,歸扣正是人們這一樸素情感的法律體現。而對于配偶和父母而言,其與被繼承人的子女不在同一親等上,相互之間也沒有可比性,且沒有“平等之愛”的倫理基礎[6]63。因此從歸扣制度的法理基礎看,歸扣的義務主體范圍也應限于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二)歸扣權利主體范圍的確定。被繼承人生前對某一直系卑親屬有特種贈與,在法定繼承時,其他直系卑親屬沒有主張歸扣時,被繼承人的配偶或者父母不得主張歸扣。筆者認為,歸扣制度是旨在保障直系卑親屬繼承權平等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其可以主張而未主張時,應視為對權利的放棄,被繼承人的配偶或者父母不在歸扣制度的保護范圍之內,故其不能作為歸扣的權利主體而主張歸扣。唯須注意的是,在被繼承人的其他直系卑親屬主張歸扣時,被繼承人的配偶或者父母會因此享受利益,但這絕非歸扣制度對配偶或者父母繼承權益保護的體現。綜上,歸扣的主體只限于被繼承人的直系血親卑親屬,而不包括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的配偶和父母。(三)歸扣主體的具體確定。一般情形下,歸扣的義務主體為接受被繼承人特種贈與的法定繼承人。歸扣的權利主體,在學說上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得請求歸扣之權利人,系不受生前特種贈與之其他共同繼承人。”[7]另一種認為,“只要是同一繼承順序上之繼承人,而未受特種贈與或受特種贈與較少者,皆為歸扣權利人?!盵8]還有一種認為,“只要有人受特種贈與,其他共同繼承人無論其是否受有特種贈與,亦不問其所受之特種贈與價額多寡,均為歸扣權利人?!盵9]133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因為歸扣權利的行使旨在將繼承人接受的特種贈與價額加入遺產進行合算,從而增加己身的應繼份額。因此在確定歸扣的權利主體時只需關注其他共同繼承人是否受有特種贈與,而對于主張歸扣之繼承人是否受有贈與或所受贈與價額在所不問。在拋棄繼承、喪失繼承權、代位繼承等特別情形時,確定歸扣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則稍微復雜,下文將詳細論述之。
二、特殊情形下的歸扣主體
(一)拋棄繼承時歸扣主體的確定。歸扣義務主體之確定首先得有可發生歸扣之情形,因此在討論拋棄繼承時的歸扣義務主體問題之前,應當明確的是如果受特種贈與之繼承人拋棄繼承權,其他共同繼承人是否仍得主張對該特種贈與進行歸扣,即受特種贈與之繼承人拋棄繼承權后是否仍得作為歸扣義務人?有學者認為,繼承人拋棄繼承時無歸扣制度的適用,蓋被繼承人的生前特種贈與乃屬應繼份的預支付,拋棄繼承之人既無應繼份,則無扣除可言。但拋棄繼承后,其所受領之財物,即屬于無法律上原因之所得,應負不當得利之返還義務[10]。筆者認為,倘若將被繼承人的生前贈與視為遺產應繼份的預付,那么在繼承人拋棄繼承或者應繼份額小于特種贈與價額時,則必然發生財產返還,此對于所有權制度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歸扣之立法本旨在于使被繼承人之財產在其直系血親卑親屬間均等分配,其法理基礎是人們最為樸素的情感,即長輩對于每一個晚輩的愛都是平等的。但并不能排除長輩偏愛于其中的某一個晚輩而有使其特別受益之意思。因此,歸扣所發生之法律效果在于使被繼承人之遺產在共同繼承人之間公平分配,非通過剝奪受特種贈與之繼承人的受贈與財產使之負返還義務來實現“劫富濟貧”。歸扣是被繼承人遺產分配的方法,歸扣之適用只會導致各繼承人所獲得遺產份額的不均等,不會發生特種贈與財產之返還。在特種贈與價額高于應繼份時,應認為這是被繼承人對于該繼承人的偏愛,對被繼承人的這種默示意思表示應予尊重。歸扣是在法定繼承之下的一項法律制度,其主張之主體或承受之主體須為共同法定繼承人之一或部分,繼承人拋棄繼承時,即喪失繼承的資格。因此,其既不得成為歸扣權利主體,也不得作為歸扣義務主體。(二)喪失繼承權時歸扣主體的確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時,如同拋棄繼承之情形,從共同法定繼承人群體中脫離出來,與繼承不發生關系,故而不得成為歸扣權利主體,也不得作為歸扣義務客體。但是有學者認為,喪失繼承權與拋棄繼承不同,剝奪繼承權是對行為人嚴重不法行為的懲戒,使其受有不利益。若喪失繼承權不需要進行遺產歸扣,則會使喪失繼承權之人反而受有利益,此顯然與剝奪繼承權的立法目的是相悖的,甚至有可能助長不倫行為[11]58。筆者認為,歸扣制度只是遺產分配的方法,并不會發生財產返還的效果。因此,即便不適用歸扣,喪失繼承權之人也并不會因此而受有利益。之所以主張歸扣,無非是使受贈與人交出贈與物,從而達到對行為人的嚴重不法行為予以懲戒的目的。但是,法律剝奪行為人的繼承權,即已經對該不法行為進行了評價,同時刑法也對這些行為作出了評價,此時如果還要否定贈與的效力從而再一次剝奪其財產權,就有雙重懲罰的嫌疑,這與現代法治精神相違背[6]63。其實,對于喪失繼承權人“恩將仇報”這一問題的解決并非歸扣一種思路。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情形大抵符合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所規定的贈與人得撤銷贈與的情形,同時《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又規定,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可以撤銷贈與。因此筆者認為,在贈與人即被繼承人死亡時,贈與人的其他繼承人或者法定人可以撤銷對喪失繼承權之人的特種贈與,從而使不法之人交出贈與財產,實踐法律的公平正義。(三)代位繼承中歸扣主體的確定。代位繼承中的歸扣主體問題,分為被代位人受生前特種贈與和代位繼承人受生前特種贈與兩種情形,代為繼承之發生原因又有被代位人死亡或喪失繼承權兩種,從而導致問題的錯綜復雜。鑒于此,下文將分情況討論之。在被代位人受特種贈與后死亡而發生代位繼承之情形,被代位人所受的特種贈與財產應否成為歸扣的標的?在學說上存在歸扣說與無須歸扣說兩種。主張歸扣說的學者認為,代位繼承人系承襲被代位人之應繼份,此應繼份自應包括被代位人之特種贈與,因此于遺產分割時,將之歸入遺產自屬合理。若解為不須歸扣,則有違被繼承人應繼份前付之意思,被繼承人之意思,不應因被代位人之死亡而有所變更[9]130。主張無須歸扣說的學者認為,代位繼承人并非代替被代位繼承人之地位而為繼承,乃本于自己固有之權利而直接繼承被繼承人,則被代位繼承人所受之特種贈與,與代位繼承人直接繼承被繼承人所生之應繼份,即為二事,故而代位繼承人無須成為被代位人所受特種贈與之歸扣義務人[12]。筆者以為,特種贈與性質上非為遺產應繼份的前付,故歸扣說之理由自難以成立。而無須歸扣說雖在邏輯上能夠自洽,但與代位繼承之立法本旨不合?!叭舯淮蝗宋此劳觯渌苤胤N贈與于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時,理當予以歸扣,以維護共同繼承人間之公平。故若僅因被代位人之偶然死亡,而發生代位繼承時代位繼承人卻無須歸扣,則使共同繼承人本可期待之歸扣利益喪失,且被代位繼承人死亡后代位繼承人仍可以先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該特種贈與,如此亦有違歸扣制度系維持各子股公平之立法意旨。”[13]因此,被代位人所受之特種贈與在遺產分配時應以歸扣說為宜,唯須注意的是,歸扣的份額應以代位繼承人在繼承被代位人遺產中所繼承的該特種贈與的份額為限。蓋在被代位人之遺產繼承中,除代位繼承人外,第一順序繼承人尚包括被代位人之父母和配偶,代為繼承人所獲得的遺產中并不包括特種贈與價額之全部。雖然我國現行《繼承法》第十一條只規定了被繼承人的子女死亡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原因,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然而繼承人喪失繼承權亦為代位繼承發生之一種已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采,且為理論上之通說。故而筆者認為,這一制度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定為我國立法所采納。因此,本文有必要在此一并討論被代位人受特種贈與后喪失繼承權發生代位繼承之情形時的歸扣問題。與被代位人死亡而發生代位繼承之情形不同,被代位人喪失繼承權并不會使代位繼承人從被代位人處繼承遺產。既然代位繼承人并未受有特種贈與財產,那么也就沒有財產可供扣除,因此代位繼承人不應成為歸扣義務人。而被代位人雖受有特種贈與,但是其并非法定共同繼承人,自然不生歸扣問題。惟被繼承人之其他繼承人或者法定人可以撤銷對喪失繼承權之人的特種贈與,使該贈與財產歸入遺產,在代位繼承人和其他共同繼承人間公平分配。在代位繼承人受生前特種贈與之情形時,代位繼承人應否成為歸扣義務人?學說上有時期區分說與時期不區分說。前說認為,“因結婚、分居或營業所受之贈與既解為應繼份之提前給付,則必受贈人于受贈當時,立于繼承人之地位而后可。故如受贈當時,并未立于繼承人之地位,亦不負扣除之義務?!盵14]后說認為,代位繼承權既采固有權說,則不宜以被代位人死亡或繼承權喪失前后作為特種贈與歸扣之標準,歸扣義務人應包括同一順序之共同繼承人與代位繼承人在內[15]。筆者認為,應采時期區分說為宜,惟特種贈與并非應繼份之前付,故前說之理由自難成立。按人世之常理,人們勞作所獲取之財物,除自己生產生活所需之外,莫不留給子女,期待他們過上幸福之生活。又每個人對于子女的慈愛都是平等的,因而在財產分配方面也應公平公正,惟分配之方法除人去世之后的法定繼承,尚有人在世時的特種贈與。然世事難料,偶有子女不幸身歿之時,于此際,只能將本該對該已歿子女之慈愛轉移到其孫子女身上,并有使其財產在該孫子女及其他子女間公平分配之意思,以維護各子股衡平。在子女在世時,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慈愛顯然沒有分配自己終生勞動所獲之財產的意思,蓋繼承法只規定子女為第一順序繼承人而不包括孫子女,故在特種贈與上,亦應認為不包括孫子女,而只能認為是尊親屬對該孫子女的偏愛。綜上,在代位繼承人受生前特種贈與之情形,若被繼承人對代位繼承人所為之贈與在被代位人死亡前,則不應扣除;反之,則應扣除。
三、遺產歸扣制度的客體
所謂歸扣的客體,是指得歸入被繼承人遺產進行合算并在應繼份中扣除的受贈人所受贈與的財產。被繼承人對其直系血親卑親屬所為的贈與,根據其內心真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有分配自己畢生財產之意思者,為特種贈與;僅有對受贈人偏愛之意思者,為一般贈與。正如前文所述,被繼承人分配自己畢生財產之方法有死后法定繼承和生前特種贈與,而歸扣的立法意旨是保障被繼承人畢生財產在共同繼承人間的公平分配,其方法是通過對特種贈與的合算扣除以緩和法定繼承均等分配之僵化。故歸扣的客體僅包括特種贈與而不包括一般贈與。在立法例上,《德國民法典》第2050條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173條即規定歸扣的客體只限于特種贈與。何謂“特種贈與”,包含分配贈與人畢生財產意思之贈與者即是。然而當事人為贈與時之內心意思,并不表征于外部世界,第三人無從知曉。因而立法者只能就一些特別贈與推定贈與人有分配自己畢生財產之意思。根據此種推定權限的主體不同,歸扣的客體在立法上分為兩種模式。立法者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屬于特種贈與的類型,即全部列舉模式;除立法者列舉外,還賦予司法裁判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此即列舉加兜底性條款模式。就遺產歸扣制度的法律移植而言,我國究采何種模式為宜?對此,學者的觀點并不一致。有學者認為,全部列舉模式的立法更為嚴謹、明晰,符合我國社會現實生活的條件。故應明確列舉出特種贈與之種類,除此之外皆不可[11]59。也有學者認為,應明確規定不需要進行歸扣的情況,除此之外的贈與,只要被繼承人無特殊表示,都要進行財產歸扣[16]。還有學者認為,歸扣客體的范圍宜窄不宜寬,在立法上可以采用概括加列舉相結合的方式加以規定,并對特種贈與予以嚴格限制[3]18。在生活中,一般贈與的情形顯然遠遠高于特種贈與,若對一般贈與進行列舉,將徒耗司法資源而不能有功。又囿于立法的滯后性,倘若采列舉式的立法技術,將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只能通過修法增補來應對社會中出現的新型特種贈與,而頻繁的修法必定使法律的穩定性蕩然無存。基于以上理由,筆者認為,應采明確列舉特種贈與并賦予司法者一定自由裁量權的列舉加兜底模式,惟列舉之情形應盡量滿足當前社會現實,以實現法的效率價值并滿足人民生活的預期。當前外國立法例上出現的和學說上認為應屬于特種贈與情形的,主要有因繼承人結婚、分居或營業所給的贈與;為繼承人支付的人壽保險費用;超出正常費用的教育花費;為繼承人償還債務的費用。對此,筆者認為,因繼承人結婚、分居或營業所給的贈與,各國立法均承認其為特種贈與,我國學者對此亦無異議,因此我國立法應從之。為繼承人支付的人壽保險費用,在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明文規定,足可見其爭議性及不確定性。因此應考慮被繼承人的家庭經濟情況來揣度被繼承人當時的內心真意,惟此真意探尋之任務應由司法裁判機關承擔并確定。超出正常費用的教育花費,雖在德國和瑞士有明文規定,但這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概念。何謂“超出”,這是一個社會觀念和國情問題,仍得由司法機關考慮家庭經濟和教育技能層次等因素定之,因此亦不宜由法律明文規定。至于為繼承人償還債務的費用,是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所欠的債務,雖應向遺產返還,但這不是歸扣標的。惟須注意的是,被繼承人免除繼承人對其所負債務的財產,是被繼承人對繼承人表示的特別受益,為尊重被繼承人的意愿,該財產不應歸扣[5]54。
四、遺產歸扣制度的方式、效力及免除
(一)歸扣的方式。在“特種贈與非為被繼承人遺產的提前支付”的理論前提下,受贈人自始至終對自被繼承人處所受領的特種贈與財產享有所有權。而歸扣只是法定的一種特殊的遺產分配方法,適用歸扣時并不需要將該財產返還歸入遺產,只需將該財產的價額歸入遺產總額即可,因而不會發生現物返還說與價額充當說二者打架的問題。在算定被繼承人所遺留的財產價額加上特種贈與財產價額的總額后,除以法定共同繼承人的人數算出各繼承人的應繼份價額,再用應繼份價額扣除特種贈與財產的價額,算出的結果即為歸扣義務人所應得到的遺產價額,而非歸扣義務人的其他共同繼承人所應得到的遺產價額為應繼份額。惟特種贈與發生于被繼承人生前,而遺產分配則發生于被繼承人死亡之后。在贈與時至遺產分配時這段時間內,特種贈與財產的價額會因時間的流逝或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出現較大的波動,那么在實行歸扣時特種贈與財產的價額究以何時為準呢?一般情形下,動產的價值會因長時間的使用而磨損貶值,不動產因物的稀缺性反而會升值,且這種升值往往是高于原價值的一倍甚或數倍。歸扣制度的本旨在于保障被繼承人財產在直系血親卑親屬間公平分配,這是對被繼承人內心意思的推定。按人性之常理,長輩都希望自己的晚輩在自己百年之后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若特種贈與物為不動產,應以遺產分配時的價額為準,以便使其他共同繼承人能夠多獲得遺產;若特種贈與物為動產,受贈與人較其他共同繼承人已經因該物的使用價值而獲益,因而應以受贈與時的價額為準。(二)歸扣的效力。歸扣于被繼承人遺產開始分配時適用,但是歸扣權利人享有的歸扣權本質上來源于其繼承權,而依我國現行《繼承法》第2條的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因此產生兩個個疑問,即歸扣的效力是自被繼承人死亡時發生還是在遺產分配時發生?是當然發生還是須經享有歸扣權的繼承人主張權利后發生?主張特種贈與是應繼份的提前支付的學者多認為歸扣的效力應自繼承開始時當然發生,蓋繼承特種贈與財產既為遺產,則在繼承開始時,繼承人對該財產享有共同所有權。但他們同時又認為歸扣須歸扣權人行使權利后才能發生效力,與前述主張自相矛盾,而這也恰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特種贈與是應繼份的提前支付”這一理論前提的非正確性。筆者認為,歸扣權是法律特別賦予未受特別贈與的繼承人的一項實體權利,旨在使每個繼承人都能獲得相當的財產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從而實現被繼承人默示之遺愿。歸扣權在性質上屬于形成權,須權利人行使始發生法律效力。惟歸扣權雖在繼承開始時取得,然實踐中一般至遺產分配時才行使。因此,歸扣的效力在遺產分配時權利人主張后發生。歸扣效力發生后,主張歸扣的繼承人會較不主張時多分得遺產,因此歸扣權同時具有財產權的屬性。在繼承人明知自己享有歸扣權而不行使或惡意拋棄以致危及其債權人的債權時,在符合債權人代位權或撤銷權行使的構成要件時,債權人得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歸扣請求權或請求法院撤銷有歸扣權的繼承人所作的拋棄[2]69。(三)歸扣的免除。財產處分自由是近現代的法治原則之一,被繼承人生前得根據自己之意愿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不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由處分自己的私有財產,贈與即為其中一種方式。在被繼承人死亡后,法律推定被繼承人之意思為財產分配,惟分配之規則,依不同情形下被繼承人可能之不同意思而定。一般情形下,按法定繼承規則平均分配,特殊情形下的分配規則如歸扣。因而歸扣本質上是法律對被繼承人默示之意思的推定。明示之意思表示較之于推定之意思,顯然更符合當事人之真實意愿,故一般法律規則之下意定優先于法定。所以,在被繼承人生前為屬于法律明文規定的特種贈與但同時又有歸扣免除的意思表示時,應當尊重被繼承人的意愿,對該特種贈與財產免予歸扣。被繼承人所為的贈與非為法律明文列舉的類型的,被繼承人為消除該贈與將來被認定為特種贈與之可能性,自得提前做出免除歸扣的意思。歸扣的免除并不影響贈與行為的效力,因而不必一定得在贈與時做出,其所能影響的只是被繼承人死亡后的遺產分配規則,即對遺產的處分。因此,免除歸扣意思表示的形式、作出的時間、撤回、撤銷及其法律效果應類推有關遺囑的法律規定。
五、結語
遺產歸扣制度在民法典體例上的安排歸扣是遺產分配的一種規則,因而應在民法典繼承編予以規定自屬無疑,有疑問的是應在繼承編中如何安置。筆者認為,歸扣制度是一種法定的特殊的遺產分配規則,因而應置于法定繼承章中?,F行《繼承法》第十三條以一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法定繼承遺產分配的一般規則和特殊規則,歸扣制度亦為特殊規則的一種。因此歸扣制度本應也規定于第十三條中,置于一般規則之下,與其他特殊規則并列。但是歸扣制度本身就包含多方面的規則,涉及歸扣主體、客體、方式、效力及免除等,強行將它置于第十三條之下,將使條文尤為冗長,與法典的立法技術不符。因此,應在第十三條之下,單列一個條文對歸扣制度進行規定。在歸扣制度的具體規則及體例安排已經明晰的情況下,筆者有理由相信,未來民法典繼承編必將遺產歸扣制度納入其內。
作者:王進吉 單位:中南大學
- 上一篇:準合同對編撰民法典的借鑒和啟示
- 下一篇:“三醫聯動”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