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腐敗道德成因探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05:21:00
導語:司法腐敗道德成因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倫理的影響、法律職業環境的不良以及部分司法人員道德素質偏低,司法意識腐敗等是當前司法腐敗的主要道德成因。我們應在法律信仰、人格獨立、公平正義、“民本”思想和職業榮譽感等方面通過建立健全法律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構建科學的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養的學科體系、強化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訓體系建設和改進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方法等途徑和方法加強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
法律功能的發揮,依賴于一支接受了專門法律職業訓練、具有過硬法律職業倫理素養(包括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司法道德素養、強烈的法律職業榮譽感、良好的從業心理素質等)的法律人(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等)隊伍。從理論上來講,法律人作為現代法治國家中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職業倫理是不應該被懷疑的,然而目前有的法律人的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不能與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的現象并非罕見。而這恰是能否實現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法律人應當比其他職業的從業人員具有更高的職業倫理要求,這是由司法的性質所決定的。
一、司法腐敗的道德成因
司法腐敗,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職權,違反法律規范和職業倫理,以非正當手段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行為。司法腐敗是司法權的非責任化和權利化,是對合法利益的非法剝奪,是對社會公共權力的蹂躪,更是對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會的混亂,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因此,它是最大的、最嚴重的腐敗。司法腐敗產生的原因是很復雜的,但究其產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人十分注重人際關系,但是這種人際關系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人際關系圈,親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淺不一,則承擔的道德義務也不同。因此,當法律責任與親情義務發生矛盾時,人們一般會先顧及親情義務,并依據親情的疏密來權衡法律責任與親情義務所承擔的比重。若法律人把這種私人交往關系原則擴展到公共關系領域,并以此厘定是非,進而作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據就有喪失公正的危險。司法腐敗中的司法主體辦人情案、關系案,就是以人際關系的親疏乃至地位、身份的高低作為司法的依據,若推而至極便是親者、近者非亦是,疏者、遠者是亦非,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顯然,缺乏權利與義務對等精神和統一倫理標準的傳統倫理觀和行為方式,抑制人們平等觀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識的生長,表現在司法領域的人情關系、人際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著的嚴峻挑戰與我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不無關系。
2.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不良。從司法職業環境角度考察,造成司法腐敗的因素眾多,諸如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立法上的疏漏、重疊與沖突,制度上自由裁量權過大、黨政干預司法、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等。從現實上講,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不良以及深刻影響和支配著司法人員司法行為的內在職業道德自律力量的軟化是造成司法腐敗的重要原因,并且這二者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法律人的職業道德水平、職業道德觀念都深受司法環境的影響。司法職業道德環境對司法主體的行為具有雙重影響,即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和氛圍,激勵司法主體選擇合法與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發生,并對惡行有所抑制;反之則有助于惡行的發生,而對善行有所抑制和排斥。司法職業道德環境還會對司法行為后果的善惡影響起到強化與抑制的作用,即它具有明顯的價值指向性,在具體的司法行為場中,它表現為相同性質的行為主體的行為后果相適或相悖的兩極。譬如在良好的司法職業道德環境內發生的公正司法行為,不僅會得到司法群體的肯定和認同,而且還會得到廣泛傳播;如若司法不公的行為發生在較惡劣的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中,它不但不會受到抑制,反而會蔓延甚至惡化。
3.部分司法人員道德素質偏低,司法意識腐敗。我國司法機關和司法隊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政治可靠、道德素質高、戰斗力強、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但是,當前司法領域中腐敗現象的發展蔓延說明司法隊伍本身存在許多問題,這需要從主體身上找尋司法腐敗的根源。從根本上說,遏制司法腐敗當然依賴于社會的大環境和司法職業道德小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司法體制的健全,但與司法主體的個人素質緊密相關。事實上,處理每個案件的司法人員素質,尤其是道德素質直接決定著在該案件中正義能否實現和實現到什么程度。司法人員道德素質的低劣,道德品質上的貪婪、自私和無恥,使得其司法意識走向腐敗,最終導致其司法行為走向腐敗。如果司法人員在道德上喪失良知和尊嚴,就會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深淵中,也必將把司法權力當作個人謀私的工具,把個人得失作為法律實施的根本依據,而把“廉潔奉公、秉公執法、公正司法”等道德規范置于腦后,并故意加以踐踏。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現象又使得“作為司法權力對應方的當事人及其他公眾認為,只要有錢就能換權,從而驅動司法權力為己服務,兩者相互連動,司法環境就會更加惡化。”
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內容
法律人職業倫理,是指法律人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或從事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活動時所應當遵循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的總和,它是法律職業化的伴生物,作為一種社會倫理現象,體現并服從倫理的一般規定性;但它又是一種特殊的責任倫理,因為它與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術緊密相連:在調整范圍上,它主要用以指導、規范法律角色崗位上從事法律活動的法律職業者的言行;在調整內容上,它總是鮮明地體現和表達了法律職業行為的倫理準則、規范及道德心理和習慣。由此可見,加強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對于遏制司法腐敗十分重要,其主要內容有:
1.法律信仰。作為尋求和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特殊的職業共同體,法律人應正確把握法律、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內在聯系,按照自己的理性所確認的價值尺度來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這種選擇的價值基點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構成法律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它是法律人基于對法律的認知、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神圣體現,是對法律的理性認同和全身心投入。只有具有了堅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人才能承受一切來自外界的干擾,保持操守和獨立。
2.人格獨立。公正的司法來源于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又與法律人的獨立互為表里。獨立人格主要體現在淡泊名利和不畏權貴上。它要求法律人秉持對法律的信仰,不為來自社會生活中各種誘惑所動,不受任何外在壓力和威脅,不為權動,不為利惑,誠信做人,平等待人。人格的獨立對于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群體又有著不同的標尺。例如,律師的責任是熱心服務于客戶并代表其利益,而法官則應保持公平、中立,注意防止任何個人偏見或不公正現象的出現,保證律師在出庭時履行職責合法并合乎道德,以便使雙方在陳述案件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等。
3.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即公正,它意味著在程序上當事人機會均等,在實體上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公正允許差別的存在,但這種差別對待必須在社會普遍正義感要求的范圍之內,體現一種終極關懷;它要求法律人不存在任何種族、宗教、黨派、性別、年齡、地域的歧視,不存在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尊重人權,以人為本,保障每一個當事人依照憲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得到充分維護;同時,它也是“法”這一詞在詞源上的要求。盡管對“法”的理解有共性和個性的差異,但“法”在世界各國語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義等含義。由此可見,公正是法律人職業的本質要求。
4.以民為本。“民本”思想是中國德治傳統的思想文化根基。“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新時期法律人“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首先要服務人民。法律人的任務和職責,就是依據法律,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律師雖然沒有執法權,但律師制度本身就是民主和法制的產物,并且律師從事各項業務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與服務與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法律人要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是尊重人權。在某種場合下,民眾的權利訴求并不指向利益,而是指向自己的人格尊嚴與自由。如果從人性的倫理學角度來解說權利之所本,就是權利本于人的社會本性。民之所以要權利為本,乃是因為自己的本性。在此意義上,民本的實質就是人本或以人為本,“民權的實質就是人權”。所以法律人要形成尊重人權、保護人權,包括保護違法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合法權益的道德意識,培養對人的權利和自由倍加尊重的現代價值觀。
5.職業榮譽感。由于法律人擔負著實施法律、維護正義的重大職責,社會對他們寄予著崇高的期許,這要求他們具有高度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并在言行上維護自己的形象。例如,正因為法官具有崇高形象,才保證了裁判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又加強了法官的自律意識和對公正的追求。社會的信任與法律人的自律形成了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法治的進步。法律人崇高的道德形象來源于科學的司法制度設計以及法律人自身的不懈追求。在公眾的眼中,法律人職業道德水準的高低,往往影響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度。三、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與解決“懂與不懂”、“會與不會”的法學知識與技能不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解決的是“信與不信”、“愿與不愿”的問題。國內有學者專門考察了美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總結出其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美國法律職業道德是通過“滲透方法”來教授的,即人們認為學生在學習其它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間接地、潛移默化地受到職業道德教育,學習和了解法律人職業道德問題;第二階段:1970年前后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克(TomClack)領導的調查委員會報告說當時的法律行業已處于令人驚駭的不良情形之中,1972年“水門事件”也暴露出律師存在不良行為。之后美國開始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一是全美的法學院學生都必須學習30個或更多課時專門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二是人們在獲得執業資格之前必須先通過法律職業道德考試;三是執業人員每年必須接受法律職業道德繼續教育;四是在執業過程中進行道德強化,法律執業人員一旦被發現行為不良即要受到懲戒;五是在法學院專門增加了與職業道德有關的獎學金。這些改革對于促進美國法律職業的良好運轉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對我國進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也提供了參考依據。
1.應建立健全法律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我國先后制定了《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律師法》、《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逐步規范了法律人的法律行為,最大限度地防止他們的法律行為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但仍不能滿足復雜多變的司法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根據法律職業道德的原則、原理將相關法律具體化,使之成為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要使法律人有法可依、依德而行,讓法律職業道德規范變為法律人的自覺行動。
2.應構建科學的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養的學科體系。目前,我國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學科體系尚不健全。應組織一部分法律、倫理、教育專家,就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學科建設進行研究,編寫具有實質性內容和可操作強的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教材,撰寫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專著,并以此為契機,不斷豐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內容,讓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準確性。
3.應強化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訓體系建設。法律人職業倫理只有通過專業訓練才能獲得,也只有通過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才能統一。要營造良好的法律道德風尚,提高法律人的道德評判能力,形成良好的法律人道德品質,就要擴大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范圍。一是要加強法律人的從業前教育,特別應使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法學教育的全過程。目前,大專院校尤其是法律院校的學生是我國法律人隊伍的后備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倫理道德修養直接關系到司法的未來;二是要搞好在職人員的職業倫理培訓和繼續教育,并形成制度。要發揮各級司法培訓學校的作用,不斷強化法律人職業者的法律人道德素養,更應注重改進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注重養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
4.應改進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方法。要改革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形式與方法,注重養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要采取榜樣引導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結合的方法,根據法律人教育的特點,采取系統教育與專項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既要注重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嚴肅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又要探索靈活多樣的切實可行的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努力提高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賀志明.司法倫理與司法公正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劉瑋.有關司法腐敗的深層思考[J].理論界,2004(2)
3.唐永春.法律職業倫理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求是學刊,2003(5)
4.夏勇.民本與民權[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5.梁惠.論法律職業道德教育[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1)
- 上一篇:商事仲裁的司法審查研究論文
- 下一篇:司法權威的權利文化基礎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