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試析論文

時間:2022-12-23 06:04:00

導語:司法改革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改革試析論文

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鄧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1979年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頌布實施是我國邁向現代化法治國家的起步,二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已初具規模,司法行為亦逐步規范,法制建設的重點也已由立法轉向司法。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反復強調依法治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意味著我國治國方略的重大改變,也展示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光輝前景,更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公正執法,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將公正執法與制度保障結合起來,既鮮明地展示了“執法靠法制”的現代法治思想,又深刻地點出了司法改革的主題,確定了司法改革的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除了加強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并做到有法可依外,更重要的是要嚴格執法,保證司法公正、獨立,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正視現實,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法制日趨完備,依法治國觀念日益濃厚的同時,我們法制建設卻面臨另一重要課題,即如何樹立司法權威并進行相應的司法改革。

一、司法權威的意義及要求

倘若法律失去權威,那法律是什么?就如列寧說過的一名話:“那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空氣震動而已。”沒有權威的法律不再成其為法律,換言之,“法將不法”。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由國家制定的,國家實施的,“法將不法”發展下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國將不國”。法律權威的危機有著不容忽視的嚴峻后果,這是一個事關穩定大局,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法律的權威從何而來?理論上常講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作后盾,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這指的是法律權威的靜態形式。法律僅憑靜態權威尚不足以引起人們對它的敬仰,法律的權威更有賴于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來實現,這是動態的法律權威。只有這種活生生的法律權威才能贏得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服從,換言之,只有通過權威的司法才能賦予法律以生命和權威。正由于此,在很多情況下,司法權威和法律權威說的是同一回事。那么,司法的過程及司法的成果--裁判要體現公正,這是司法權威的前提。其次,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執行,這為司法權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執行,體現法律尊嚴的判決書成了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白條”,人們就會對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視,就會消極地否認法律的權威;如果裁判不公正,人們將根本不服從裁判,對法律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以破壞性的方式積極地抵抗法律的權威。因此,司法不公和執行難將嚴重損害司法的權威,危及法律的生命。

二、司法權威的現狀及病癥原因

在歷史傳統上,我國漫長的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奉行專制,其本質是人治而非法治。建國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至今仍在為建立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而努力,司法權威并未真正樹立起來,這主要體現在:

(一)、司法行為在國家事務中應有的地位未能確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這里無意渲染“三權分立”學說,但也無法否認,在國家權力結構中,三權分工是必不可少的,司法權在維護國家統治秩序、穩定統治關系、監督其他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國歷史上的國家體制中,行政權大于司法權,司法權一直被視為行政的附屬,這種色彩至今依然濃厚,我國法院依行政區域設置、內部行政化管理的現行體制就是例證。此外,應當賦予司法的一些職能被限制抑或根本就未曾賦予,如對立法的司法審查權,即對立法的違憲審查制度未建立,對行政的司法監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的狹小范圍內,如此等等,這些現象本身就是司法無權威的體現,也是不利于樹立司法權威的因素

(二)、司法強制力不足。一個法律制度,如果沒有可強制實施的懲罰手段,就不能實現其在社會中維護秩序和正義的基本職能。由于傳統上司法對行政的依附,司法的強制力被行政的強制力所掩蓋,形成了重行政管理而輕司法調整的固有思維模式,在國家權力結構的設置及國家管理權限的分工上,形式上直接有效而可能有失公正的行政管理替代了某些本該屬于程序相對較為復雜而優勢在于能確保公正、合法的司法的權限,將司法的權限限制在解決糾紛的狹小范圍內。由于司法在國家事務及公共事務中的地位定位不準,相應地賦予司法的強制力也就不足。縱觀世界各法制發達國家,司法不僅有著與立法、行政平等的地位,在法律的實施方面更擁有司法的最終決定權。而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中,行政權居于主導地位,行政權分割司法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勞動教養制度就是一例證,在立法上,我國又較為注重刑事方面的強制力,而對民事及行政明顯不夠完備。更兼司法所擁有的強制力在實踐中又由于種種因素的干擾而被削弱,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是又一例證。

(三)、民眾對司法行為冷漠,甚至對抗。司法本應是面臨沖突和糾紛時尋求國家保護的最后的和最有效的手段,對司法的需求應當是對公正的需求的一種載體,而當前運用私力解決問題卻有愈演愈烈之勢,崇尚結果的有效性而忽視手段的合法性,這主要由于法制觀念淡漠的原因,也是司法功效低下的表現。相應地,司法機關也面臨調查取證難、執行難,暴力抗拒執法活動甚至沖擊司法機關的窘境,成為提高司法功效的一大障礙,這固有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異位等諸多原由,但也是司法權威未能樹立的一種體現。司法在民眾心理中的神圣光環被磨滅,部分人漠視司法的存在,對司法懷有輕視,甚至是敵視情緒,而無信服、敬畏之心。

現階段法律失去權威的原因何在?從法律無權威表現出來的兩大病癥即司法不公和執行難中,不難發現其成因,那就是司法腐敗和地方保護主義。因為司法不公的背后總是隱藏著法錢交易的司法腐敗,司法腐敗必然導致司法不公,兩者既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又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另一方面,執行難的背后是強大的地方保護主義勢力在作崇,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甚至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犧牲國家的全局利益,阻擾公正判決的執行。司法腐敗與地方保護主義就如侵入我國司法體制內的兩種毒素,它們既分別存在,又互相滲透,交互作用,形成了司法不公與執行難的并發癥,加之司法體制外缺乏對司法的有效監督,故兩種毒素得以在司法體制內蔓延。

上述現象對于司法國家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和在國家事務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民眾心理中民眾對國家司法權的信賴和認同以及服從的程度而言,其結論自然是司法權威的建立尚需要艱苦的努力。

三、司法權威的本質及形式

司法權威是司法在社會生活所處的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力量,從本質上講,司法權威是法律權威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是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統治階級用以維護其統治秩序的工具。不同社會制度的法律雖然在階級本質上有所不同,但在其形式上都具有維護社會秩序,規范個體行為的調整和規范功能。對社會秩序的調整不僅僅是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同樣也涉及統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不同團體、不同個體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的分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沖突的協調,這就在客觀上決定了法律應當具有高于一切個體、團體乃至階級的利益的地位,據此地位維系階級統治關系,統治階級內部利益及權力分配的有序性,此乃法律的權威性。

法律的權威性的意義僅在于體現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這種地位的維系及其作用的發揮更多依賴于司法。以居中聽取涉訟各方的主張和理由并依既定的規則裁決的基本模式的司法行為,以國家強制力為其力量的基礎,以公正作為其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并以公正為征服民眾心理的核心力量。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心理的服從才是本質的服從,外化力量的強制僅僅只是維系心理服從的一種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權威的核心是司法的公正。

在表現形式上,司法權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司法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贅述;二是司法在國民心理中的地位,包括:1、對司法的需要,是否將爭議交由司法機關評判的心理需要;2、對司法的信賴,是否相信司法機關憑公正據事實依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判;3、對裁判的服從,是否接受、執行裁判結果,有分歧是否亦依正當程序請求變更。三是司法的效力客觀上所體現的力量,及一種法律的強制力在司法中的外化力量的展觀。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社會現象,對于于己不利的法院判決,采取拖延,躲避等消極方式抑或轉移財產、暴力對抗等積極方式抗拒法院判決、裁定所確定的權利義務的現實化,而囿于法律規定的缺陷,法律的強制力對此是非常蒼白的,司法中的“執行難”的根源在于此,而后果卻是現實中的“法律白條”使司法的可信任度及法律的強制力的弱化并由此阻礙司法的權威性的確立。

因此,司法權威的最佳模式應當是:司法是調節社會爭議和沖突,維護社會運行秩序的手段,國民對此深信不疑,以此為解決爭議和沖突的主要手段并排斥私力的救助;在客觀上,司法亦發揮如此作用,司法的裁決是社會正義的重要展示形式和實現社會正義的不爭的途徑。

四、司法改革的目標:公正、高效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完善司法制度”,黨的十五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要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這表明黨中央對法律無權威的現象高度重視,對現行司法體制的弊端也有充分清醒的認識。我國的司法改革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任何一項改革都有一定的總體目標,也即通過改革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狀態。我國司法改革所應追求的目標應是:以公正、高效的司法重振法律的權威。改革后的司法體制應當是能夠提高司法效率,實現司法公正的體制。前已述及,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之所在,無公正即無生命,故實現司法公正自然是司法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和法律權威同樣緊密相聯。所謂司法效率,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指公正判決能迅捷地作出和執行;二是作出判決和執行判決所需花費的社會成本較低,不至于使當事人支付不起訴訟成本而望訴興嘆,知難而退;三是公正判決的實現率(執行率)較高。此三者共同構成司法的高效率,欠缺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司法公正,損害法律權威。因為司法機關不能及時作出判決,其遲延行為本身就可能是違法的。如當今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超過法定審理時限仍未結案的現象,就直接違反了法律關于辦案期限的規定,無異于對當事人權利的漠視和損害。這種效率低下的司法行為,不僅容易使當事人對判決能否公正作出心存疑慮,而且還可能使某些當事人在近乎遙遙無期的等待中失去對法律的耐心,作出激化矛盾的行為。無效率還是滋生官僚主義和司法腐敗的溫床。訴訟成本也是國家尤其是當事人必須加以考慮的因素。訴訟成本高昂,就會阻卻一部分當事人選擇利用法律來維護權益,相應地就等于縱容了一部分違法或犯罪行為。很顯然,公正判決的社會成本過高,客觀上會抑制法律功能的發揮,削弱法律應有的權威。至于公正判決的執行率,它更是法律權威的最終體現,直接關系到法律權威的實現程度,執行率越高,法律的實現程度也越高,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度也越高,法律的權威也就越高。可見,效率低下的司法會給法律的權威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而高效率的司法則對司法公正起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進行司法改革,追求公平正義的同時,還應兼顧司法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重振法律的權威。

五、確立司法權威的策略及司法改革的措施

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司法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司法,確立司法的權威性一方面有利于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確立司法權威及完備司法改革的措施所要做的有以下幾點。

(一)、司法權在國家權力結構中的正確定位。在依法治國的當今中國,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司法作為確保法律的實現的重要手段,在國家的管理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應相應地加強,司法所應具有的調整、補救、監督功能也應完善,一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已刻不容緩。

(二)、法律體系的完備。我國現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不過短短的二十年時間,雖然已初步形成完整而較為規范的法律體系,但不可否認,由于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當然也包括法律制度正在不斷的探索中發展。我們二十年來所建立的法律體系中,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法律沖突在所難免,法律制度亦非嚴謹,單就訴訟制度而言,審級制度失之過略而不足限制審判權的濫用,證據制度過于抽象而不利于實踐操作并有容納司法隨意性的泛濫之嫌,執行制度缺乏有力的責任和強制力作保障而使“執行難”難上加難,如此等等。司法的公正首先的需求是嚴謹而科學的規范的確立,此所謂“有法可依”。

(三)、司法行為的公正。如前述,司法的權威的核心在于司法的公正,一言以蔽之,司法公正就是“相同的情況相同的待遇”,實現司法的公正,樹立司法的權威性,從條件上講,應當具備:

1、科學而完善的司法體制。司法獨立是政治體制改革和反腐敗的需要,政治體制改革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反腐敗,反腐敗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司法機關進行,即要由司法機關對那些觸犯了法律的腐敗分子依法懲處,這就要求司法機關有足夠的抗干擾能力和獨善其身,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論腐敗分子的職務有多高,權力有多大,該追究的必須堅決追究。”然而,現行司法體制恰恰缺乏抗干擾能力,而且又不幸染上了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的頑癥,依靠這樣的體制去反腐敗,其效果可想而知。當前反腐敗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反腐敗效果不盡人意,與現行司法體制不無關系。正所謂:公生明,廉生威,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只有建立起了獨立公正的司法體制,才能促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反腐敗的深入開展與順利進行。司法獨立也稱為審判獨立,是一項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建立的基本法律準則,是現代法治的基石。可以這樣說,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司法。

2、我國司法機構的建制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各自行使職權,受各級黨委的領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大負責并匯報工作。黨的領導是必不可少的,人大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司法機關,尤其是法院和檢察院的人事和財政受制于地方,一方面不利于司法機關內部的統一領導,做到司法的統一,另一方面成為地方保護主義泛濫的沃土,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獨立不是理論上各級司法機關的獨立,而應當是自上而下的系統的獨立。馬克思說:“法官除了法律之外,沒有別的上司”的精意也就在于除了既定規則,即法律的約束之外,司法不能,更不應當受到來自法律規定的必要的監督之外的干涉和限制。改革和完善司法體制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必要保證。為此,建議:

(1)、全國法院統一管理。法院系統在司法行政上,應當實行垂直領導,以國家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為主,地方協助管理為輔,把管案與管人,管事統一起來。

(2)、提高法官管理權限。在法官管理上,應當確定全國各級法官的管理權在中央的原則。實際操作上本著兼顧現狀和比較可行出發,高級法院的法官的提名、選舉或任命,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報請最高法院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進行審查批準;中級法院、基層法院法官的提名、選舉或任命,由同級地方人大常委會報請高級法院根據最高法院的授權進行審查批準。還有必要規定在地方無適當人選時(主要指首席法官),高級法院經最高法院批準,由省級人大常委會特別任命,直接派遣法官到當地任職。

(3)、中央統籌司法經費。在司法經費上,應當本著行使權力與承擔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司法經費由中央財政統一撥付,就如國家軍隊駐扎地方,不會由地方承擔軍費、建修營房一樣。至于中央財政能否保障司法經費問題,根本還是一個加強司法中央集權,加強法制統一的決心。幾百萬軍隊的軍費國家可以承擔,一、二十萬人的法院經費應當是可以保障的。而且,法院并非單純的支出,全國的司法規費上繳國家財政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應當認為,只有司法權完全脫離了對地方經濟的依附,反之,只有在經濟上完全剝離了對地方權力對司法權的控制,地方司法割據才可根治,一個獨立裁判、執法統一、公正權威的司法格局才會形成。

3、司法官員的高尚品格與業務素質。概括而言,首先是政治立場堅定,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法制事業;其次是人格高尚,剛直不阿,清正廉潔,嚴謹方正。還要精通法律,有較高的法學理論修養,思維謹嚴,知識面廣。

4、司法程序的合理。司法程序的合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司法程序的設計,即立法的合理、公正;二是在司法過程中,依司法程序進行司法行為,通過司法程序的公正確保司法的實體公正。

(四)、司法保障措施的強化。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其施行的后盾,司法亦以強制作為基礎確立其權威地位。問題在于強制措施的制定。當前亟待解決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法院民事判決的現實化,即執行難問題;二是加強司法對行政的監督,賦予司法對行政立法的審查權和對行政行為的更廣泛的司法變更權。

(五)、要大力清除司法腐敗,樹立清廉的形象。法庭是定紛止爭的場所,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給老百姓最后一個講理的地方。司法腐敗使這最后一個講理的地方也變得不講理了。老百姓在不講理的法庭上受到的冤屈,遠比其當初希望法庭給予伸張的冤屈大。正如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所說的那樣:“世間的一切苦難中,最大的苦難莫過于枉法了。一次不公正的舉動,其惡果雖然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腐敗就像是:“侵入黨和國家健康的肌體的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我們的人民政權,葬送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司法腐敗不除,公正廉明的司法形象就無法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來。為此,必須集中力量,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查處一批司法腐敗的大案要案,對腐敗分子予以嚴懲,絕不姑息手軟。

(六)、完善監督機制。合理完備而有效的監督機制是確保司法公正必不可少的保障措施。權力缺乏公正而有效的監督機制就必然導致腐敗,也就是說,國家權力的行使不能離開一定的監督機構,沒有監督或者監督不力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因素。對司法的監督實際上是法律監督的一個部分,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社會輿論工具對司法的公開、公正、合法性的監督,使發生在司法各個環節的任何有悖于司法公正的現象都能得到及時的揭露,司法公正就能得以確保,司法權威也才能逐步確立。

1、明確監督的原則條件。中央有必要基于依法治國的大原則,根據法制建設基本理論的指導,就國家對法院進行監督的問題,進行綜合的、系統性的研究,法院自身也需主動地組織有效的研究。總的說,這些監督是以維護和保證司法公正為目標,以加強司法中央集權、加強法院的獨立審判、加強法官素質、加強司法權威為前提、為條件,才能達到維護公正的監督目的。

2、確立監督的全面要求。國家對法院的監督是全面的。主要方面是監督法院和法官是否忠實執行國家法律和政策、及時、公正地裁判和執行,這是目前已經重視了的。同時,也要監督影響、干擾和阻撓法院和法官公正執法的另一方面,有責任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監督其改進和糾正,清除法院公正執法的社會障礙,保證法院和法官順利,有效地行使職權。監督本身是一種制約手段,具有保障的作用,目前這個方面也應當重視和加強。

3、制定監督和接受監督的統一規范。國家在系統研究,掌握情況,明辯問題后,應當以立法形式確定各類監督的原則、內容、標準和程序,以有法可依,依法監督。同時,法院也在已有接受人大監督的規定基礎上,修改完善,并對其他監督作出規定,也便于依法接受監督。我們要使社會各方形成共識與合力,齊心推進司法改革,共同促進司法公正,為建設新世紀的國家法律和人民法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