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審查制及對中國司法審查制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10-20 09:50:00
導語:美國司法審查制及對中國司法審查制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司法審查制度憲法立法行政司法
摘要:司法審查制度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普遍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如果機構的權力影響到公共利益或個人以及組織的權利或實質利益,那么該機構如何行使該權利就應該接受司法審查。司法審查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國,是指最高法院對立法機關的法律以及行政機關的行為的合殆I生進行審查的制度,此制度在政治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初步分析中提出了相關完善我國司法審查的有益對策。
一、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起源
司法審查制度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是通過1803年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歇爾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確立的。在此案中,馬歇爾法官否定了最高法院向行政機關執行令的權力,卻肯定了司法機關的司法審查權,其根本依據便是美國憲法。馬歇爾法官在判決書中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適用法律的人必須應當有權解釋法律,解釋憲法是法律的職權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0其思想基礎和法理依據是其思想基礎和法理依據是近代以來十分流行的“自然法理論”(個人權利并非國家賜予的禮物,它們是固有的,先于國家而存在的,國家必須尊重和保護這些先在的權利)。國家權力的存在有其合法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們必須允許國家權力強制性侵犯公民的權利,但是為了防止國家權力過渡擴張導致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侵害,關鍵的是一方面必須對國家權力的強制權明確的進行劃分和限制,另一方面必須由法院對強制措施進行審查,是公民享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二、司法審查制度的涵義
司法審查是國家通過司法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并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給予相應補救的法律制度。其建立的目的就在于對立法和行政機關的進行司法監督,平衡立法權、司法權與行政權之間的關系,保護法律的權威性,維護人民的合法利益。因此,對于司法審查制度的涵義,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從權力分配的角度來說,司法審查原則實質上是一種分權制衡機制,公共機關不得超越授予它的權力(越權)或者不得濫用該權力,否則法院有權進行干預并給予受害公民救濟。從維護法律的權威角度來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一切法律以及行為都不得與之想違背。司法審查又稱違憲審查(違憲審查又稱合憲審查或憲法審查,源于英文ConstitutionalReview,其本意是憲法性審查。有些國家由于是普通司法機關履行這一職責,因此又稱為司法審查,中國正式叫法稱為憲法監督或憲法實施保障,一般稱作違憲審查)通過司法程序來審查和裁決立法與行政行為是否違憲,從而保障國家法律的權威性與統一性。從保障人權的角度說,司法審查制度又是一種權利救濟機制,它在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國家權力的侵犯時,為公民提供了獲得救濟的機會,即允許公民向法院尋求司法保護,由法院對國家權力行使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以向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限制行政權的專橫與肆意。
三、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新趨勢
美國進入20世紀以后,行政權的不斷膨脹,使“三權分立”這一憲政基石一度動搖,自由和人權受到威脅,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森指出:“行政部門的興起可能是上個世紀最重大的法律趨勢……他們己經成為政府三個分支之外的第四支。u為維持權力平衡和權利保障之需要,司法對行政加強了控制的力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降低司法審查的門檻
1.被訴行為標準:從不可審查到可審查的假定
20世紀以前,法院基于對“三權分立”原則的嚴格解釋,為避免干預行政,在行政案件的受理上持不可審查的假定立場,即私人只能對法律規定可以起訴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法律對于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法院應作不可訴的推定。20世紀,法院放棄了不可審查的假定,在法律對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應作可訴的假定。美國最高法院判例揭示了兩點理由,第一,“確認法律授予行政機關權力范圍的責任,是一個司法職能。”也就是說,行政機關的權力有多大,不能由行政機關自己做最終判斷,而應由司法來最終決定:第二,“國會建立法院審理侵害人民權利的案件和爭議,不問這種侵害是來自私人的不法行為,或由于行使沒有授權的行政行為。”也就是說,按照憲法關于司法權的規定,法院有權審理一切案件和爭議,而不看涉及到誰。
2.原告資格標準:從權利損害到法律利益損害
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臺前,法院堅持權利損害標準,即當事人只有法定權利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其他利益受到損害時,沒有原告資格。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臺后,法院以法律利益損害標準界定原告資格,即當事人在法律保護的利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具有起訴資格。1970年,最高法院將此標準概括為雙層結構標準,即憲法層次的標準和法律層次的標準。第一,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要符合根據憲法規定的“案件”或“爭議”,而只要被挑戰的行為‘對當事人“產生了事實上的損害,,即構成“案件”或“爭議”:第二,被侵害的利益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與擴大原告范圍的政策相適應,法院對“法律保護”持寬泛的解釋標準,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不僅限于法律明確設定的權利,而且包括法律所明示或隱含調整意圖的利益。
3.適格被告:取消“主權豁免”原則
美國法制源于英國普通法,英國長期奉行的“主權豁免”原則在美國也根深蒂固。該原則在司法審查上表現為:司法審查不能以國家和政府為被告,只能以官員個人為被告。⑧這種狀況直到1976年修改聯邦行政程序法才有了轉變。該法明確放棄了“主權豁免”原則,并規定:“在沒有能夠適用的特定的法定審查程序時,司法審查的訴訟可以對美國、對機關以及以其機關名稱或者適當的官員提起。”
(二)司法審查的范圍
所謂司法審查的范圍指的是司法市查的程度或深度。司法審查的范圍與審查標準是相互對應的,審查標準高,則審查程度深,反之則淺。主要包括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審查兩個方面:
1.事實問題的審查范圍
事實問題的審查包括三個層次的標準:實質性證據標準,濫用自由裁量權標準和重新審查標準。實質性證據又稱為合理證據,指的是法院出于對行政機關專業知識的尊重,只審查行政機關的證據判斷是否合理,如果沒有明顯的不合理,即滿足了實質性證據要求。濫用自由裁量權標準主要適用于依非正式程序作出的事實裁定。而明顯不合理就是濫用自由裁量權。重新審理標準指的是,法院置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于不顧,獨立地對事實問題作出判斷。此標準審查程度較深,但應用范圍很窄,限于特定的例外情形,如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當事人憲法上權利的事實裁定。
2.法律問題的審查范圍
法律問題包括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兩個步驟,法律解釋是劉法律含義的一般理解;法律適用是將抽象的一般規定應用于具體事件。法律解釋是脫離具體事實的邏輯運算,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法院可以充分行使最終的解釋權。法律適用既有法律問題,也有事實問題,二者之中事實認定的分量更重,因此其審查標準側重于事實裁定的審查標準。
四、中美司法審查制度的比較
由于我國與美國的憲政體制、歷史和法律文化傳統不同,我國司法審查制度與美國司法審查制度就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一下兩個個方面:
(一)我國司法審查制度的法律基b}與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法律基礎存在差異
我國司法審查制度在憲法中并未明確加以規定,但是,憲法所確立的公民有權控告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否則應予追究違法責任的原則:以及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等,為司法審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憲法依據。1989年4月4日全國人大通過的《行政訴訟法》建立了系統、完整的司法審查體系,是我國司法審查制度的最直接的法律依據,雖然是一部訴訟程序法,但是具體明確了人民法院享有司法審查權的實體權利。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沒有法律明確規定,而是基于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相互制衡的需要。因而,我國的司法審查權存在的權力基礎不同于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不是基于權力性質的不同而產生的,而是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加以確立的。
(二)我國司法審查的對象與美國司法審查的對象以及權利主體存在差異
美國的司法審查職權由最高法院行使,地方法院無權行使,因為只有最高法院是憲法法院,才有權進行合憲性審查,具有極高的權威性。我國的司法審查職權由多部法律明確規定,各類行政案件的管轄明確由相關各級人民法院行使,權利主體過多,層次較低,權威性不高。《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我國的司法審查權的對象是行政機關所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和具體仲裁民間行為和其他具體行為,是有限的司法審查權。而美國的司法審查的對象是立法和行政行為的違法行為,針對的是抽象行為,是無限的司法審查權。
(三)我國司法審查的職能與美國司法審查的職能存在差異
我國的司法審查制度的職能作用主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監督,監督行政機關是否在程序和實體上違法,不對行政行為依據的法律法規進行審查,只是名義上的司法審查,而非本質意義的司法審查,不存在對行政行為的制約。更不存在對立法行為的制約。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是對立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的合憲性進行審查,可以行使撤消權,因而是實質性審查,能真正發揮制衡作用。
五、我國司法審查的現狀及啟示
歷史學家朱學勤在考察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特征時指出,我國“以往的社會管理幾乎沒有中立因素,全部呈一邊倒單向排列,故而整個結構呈剛性整體,十分強悍,也十分脆弱。”而作為司法權核心的司法審查權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我國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不是三權分立體制,而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履行的。雖然國家設置了具體的監督機關,但是這卻是一種“同體監督”的模式,因而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中國建立司法審查制度的必要性不僅在于根本體制上的,更在于實際中的問題的需要。第一,我國憲法的實用性不強。西方國家設立司法審查制度的主要日的之一就是用以維護憲法的權威。我國日前法治建設的關鍵主要不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而法治的首要內容是要讓憲法具有高度的權威。而憲法在我國卻只是名義上的根本法無實際效用。第二,違法審查和違憲審查密不可分,法院如果只有對行政立法的違法審查權而無違憲審查權,這種審查是不徹底的,也是無法達到監督行政立法的目的,并且實際上也難以操作。第三,任何權力都要受到監督,立法權也不能例外,人大的立法也不能違背憲法,因此需要監督,而司法機關是對立法進行監督的最合適的機關。公務員之家
我國司法審查制度起步晚,由于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傳統的原因使得我國司法審查制度發展緩慢而且因為我國制度的特殊性也使司法審查往往落實不到實處。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其發達的法律制度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分析從中吸取有益經驗來促進我國法治的發展。只有通過我們自身不斷努力并對先進制度的批判借鑒才能使我國法治得到持續的發展。
- 上一篇:公司黨員開展爭先創優活動情況報告
- 下一篇:申報優秀老師先進個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