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司法黑暗的來源及策略

時間:2022-04-28 03:08:00

導語:論司法黑暗的來源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司法黑暗的來源及策略

摘要:司法腐敗伴隨著法律的產生而產生,前人為了立法和執法、防止司法腐敗采取了種種措施,但未從根本上杜絕,由于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受到不斷的影響,司法腐敗問題從未解決,而今,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中國共產黨人著力解決司法腐敗問題。本文力圖從法律腐敗的產生及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司法腐敗產生根源對策

翻開中國的法制史,從我國法律產生夏、商、周開始,特別是出于春秋戰國時期,法制建設和司法制度有了長足的發展,“立法者,王之本也”,“生法者,君也”更為統治者所推案。到了以后的多個王朝司法制度更為完善。但司法腐敗也隨之發展而發展,就是出于今天,司法腐敗問題仍未解決,甚至有所發展。

在法制社會,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座堡壘,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司法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司法戰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司法腐敗現象卻愈演愈烈,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按笊w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等順口溜,就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司法腐敗現象的痛恨。同志也尖銳地指出: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清除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已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近兩年,各級司法機關通過教育整頓,查處司法腐敗案件,推行檢務公開和審判公開等。在維護司法公正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司法腐敗。

一、司法腐敗及其產生的根源

對于什么是腐敗,中國學者時運生認為:“中國當今腐敗現象的實質,也就是公權私用和公權移用。”上述學者所界定的“腐敗”是廣義上的“權力腐敗”,而司法腐敗則只是權力腐敗的一種。司法腐敗,就是對司法權力這一政法機關執行國家法律的權力的濫用。具體地說,司法腐敗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不依法辦案,以權謀私,以法謀私,執法不公,執法犯法等嚴重違紀政紀和國家法律的犯罪行為。

司法腐敗的滋生、蔓延的原因是綜合的、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歷史的原因,主要包括:(1)長期的封建社會影響,古代法律規定刑不上“大夫”。(2)立法不是為廣大人民利益,而是為極少數統紿階級的利益。(3)情大于法,在過去甚至是現在,不是把法擺在第一位,在法、理、情問題上沒有擺正關系,而是情、理、法,人情第一,把法放到次要的位置。(4)絕對缺乏監督,孟德斯鳩說過: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制約權力才是最好的權力運作機制,只要缺乏權力監督機制,腐敗問題無論是行政腐敗還是司法腐敗,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其腐敗結果尤其觸目驚心。因為中國社會固有的權力監督機制的缺乏,司法腐敗的淵源可倡久矣!從西周的五過之庇到明朝到重典治史,再到近現代的依法司法,其目的均是杜絕司法腐敗,維護司法的公正,然其收效甚微,前腐后繼者源源不斷,可謂社會之悲!國民之悲矣!司法與行政合一或者表面上的行政與司法獨立化是古今中國社會司法腐敗的歷史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現實的原因主要表現權力腐敗,司法腐敗。即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司法腐敗是由于多種因素形成的綜合病癥,其真正的根源是司法權力失控和濫用,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司法體制不健全。建立健全的司法制度是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司法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基本上保證了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但隨著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現行的司法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

1、“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領導體制助長了地方保護主義。在我國現行的權力結構中,司法權是一種橫的隸屬關系,地方司法權隸屬于地方政權,在人事權方面,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行政職務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任免,甚至法官、檢察官也由地方權力機關任免。在實踐中,地方黨委組織部門和政府人事部門擁有司法機關主要領導干部的推薦權和指派權,地方黨政機關可以向司法部門輸送干部。在財權和物權上,地方司法部門的財政預算由地方人大審查和批準,由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撥給,由于地方司法機關在人、財、物上隸屬和依附于同級地方政權,因而司法機關首先要對本地方的黨政領導負責,加之中國歷史上長期行政司法不分、行政高于司法并可以隨意干預司法的傳統和思想意識的影響,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就難以避免,司法活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就有了滋生、蔓延的條件。

2、政法委員會協調辦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各級黨委政法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公、檢、法各部門的工作關系,由于對如何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認識不清,不少地方黨委系統僭越權限,過多地干預司法事務。如地方政治委動輒召集公、檢、法三家,就某一案件的判決統一口徑,在許多地方司空見慣。另外,許多地方的政法委書記由公安局長兼任,實際上形成了公安局長領導法院和檢察院的格局,也不符合“依法治國”的要求。

3、公檢法機關尤其是公檢兩家關系未理順,職權分工不盡合理。目前檢察機關將偵查起訴和監督司法性質迥異的兩種權力兼于一身,這在法學理論上就有矛盾,在實踐中也難以操作。另外,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它自身卻缺乏監督,以致常常出現反貪局里出貪官的不正常現象,而從公安機關來看,突出的問題是權力太大,超出了行政執行權限。公安機關不受檢察機關的垂直領導,除了批準逮捕和偵查起訴外,檢察機關沒有辦法制約警察。不僅如此,警察權還不受法院的制約,如可以不經審判聽證自行決定勞教。而從刑事訴訟過程看,對犯罪嫌疑人的強制措施如拘留、搜查扣押、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公檢法三家各有決定權和執行權。公安機關在辦案過程中的刑訊逼供現象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安機關權力太大,法官、檢察官難以有效制約警察。

4、在司法業務制度和程序方面,審判公開程度不高,庭審方式尚未完全從“審問式”過渡到“控辯式”,使得一些法官得以主觀裁決、獨斷專行。另外,由于主審法官或合議庭的審判工作體制的影響,不能獨立辦案,形成“審者不判,判者不審”這一有違司法準則的狀況。司法上的這些弊端如不消除,反對司法腐敗勢必難以奏效。

(二)監督機制不健全。產生司法腐敗,監督機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屢屢發生,嚴重的損害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給黨和政府形象造成很大損害,群眾反映強烈,到了必須認真解決的地步,為此我們黨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措施中特別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認為出現腐敗的根本原因是當事人思想的“堤壩”出了漏洞。強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筑起思想的“堤壩”來抵制腐敗思想的侵蝕,以保障黨政干部做到清正廉潔,而忽視了制度建設。近幾年,我們開始重視制度建設,但監督機制仍不健全。

1、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社會監督缺乏力度。黨的監督過于抽象,人大監督力度不夠,人民群眾監督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輿論監督(新聞監督)不夠嚴厲,道德監督趨于弱化、軟化,因而,司法機關仍有失控、弱控的角落。而司法對象的多樣性、事務的復雜性、情節的伸縮性,使得法律很難樣樣都做出詳細的規定,就是法律規定,也有常說的自由裁量權。如果司法人員政治、業務素質不高又缺乏有效的監督,就很容易陷入腐敗的泥潭。

2、法律監督制度不完善。從法律監督制度的結構看,有法律監督權力設置力度不夠的問題,如對審判工作的監督,專門進行法律監督的檢察機關的抗訴權可以說是最大的權力,但它也只是一種“改判建議權”,不具有任何強制性;也存在法律監督主體的義務不明確的缺陷,如有的公安機關在刑事案發后,不盡快通知檢察院,致使檢察機關不能盡早發現有罪不究,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違法行為;還有法律監督范圍的規定不完善不健全,不能全面覆蓋被監督權力等問題。從法律監督的方式和手段中,幾乎沒有能完全適應對專業性強、秘密程度高的司法活動的監督,也有各法律監督各自為戰、監督手段沒有形成整體效能的遺憾。從法律監督措施的落實情況看,由于好人主義、本位主義、官僚主義作怪,有些地方和單位領導對法律監督不重視,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觸心理,陽奉陰違,對司法工作人員違法犯罪袒護包庇,以致出現犯了刑訊逼供罪被判刑一年(緩刑二年)后,原來的派出所長依舊當所長,原來的民警依舊當民警的不正?,F象。

(三)司法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我國司法隊伍不斷擴大,但是,從正規政法院校(系)畢業,受過正規法律訓練的人并不多,而從軍隊轉業和社會招干補充進去的卻占相當數量,這些同志大多沒有受過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基本素質培訓,專業素養不夠,業務能力較低。即使正規政法院校畢業的學生,也有一部分缺乏法律職業家所應有的為維護公平、正義、維護法律的權威而獻身的職業品格和敬業精神,甚至個別人進入司法隊伍就是奔著司法人員的“特權”而來的,這樣他們就很難做到公正執法、剛正不阿。

別外,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系不完善,還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還有廣泛影響。特別是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變革進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復雜情況。如在我們學習、借鑒世界上一切先進東西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侵蝕著一些干警的思想;市場經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等價交換的原則自然要影響到司法機關;社會上一些高收入、高消費現象以及各種社會腐敗行為,必然會刺激和誘惑一些司法人員。加上我們的一些司法機關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滋長起來。一些司法人員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不惜犧牲法律尊嚴、褻瀆神圣的職責和使命,把人民賦予的司法權力以及自己的名譽、良心當作商品交易、出賣,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司法腐敗的對策

1、徹底治理司法和司法隊伍腐敗問題,是人心所向,是黨和政府很久就下決心解決的問題,為此曾采取了多種措施,建立健全了許多規章制度。我認為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就目前來講,關鍵是抓住重點,突出中心,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司法腐敗產生的根源,要根治司法腐敗首要的問題要從以下三點著手:

①改變“以塊為主”的領導體制,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所謂司法獨立,就是“司法權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不受立法機關、行政機關的干涉……我國從國家機關分工的角度,從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出發,強調司法工作必須保持其應有的獨立性”。對保證司法獨立,我國憲法和我們黨的文件都予以確認。但是,在現行的司法領導體制上,地方公檢法機關隸屬于地方政權,受制于地方黨政機關,很難排除來自地方的各種干擾和制約而獨立行使司法權力。要保證司法獨立,首先要改革現行司法領導體制,建立科學的司法體制。如建立以垂直領導為主的“兩院”領導體制,改革司法人員的任用機制,減少地方黨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事任免的干預;建立自成體系的經費保證體制,減少司法機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依賴,克服經濟因素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真正落實司法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政治級別和地位,提高司法機關自身的抗干擾能力。其次,要正確認識黨的領導與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的一致性,在既保證黨的領導,又保證司法權相對獨立的前提下,把黨委領導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黨對司法機關的領導只能是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領導,而且黨對司法機關的領導不能變成地方黨委對司法機關的領導,地方黨政機關更不能直接行使司法機關的司法權,干擾司法機關執法,使自己成為司法事務的直接管理者。為此,必須改變政法委員會現在的一些職責,政法委不能成為公檢法的婆婆,以保證司法機關依法辦案,公正司法。

②確立檢警一體化制度,合理配置司法權力,理順公檢法三家關系。將公安機關的行政職能與司法職能分離,分立治安警察和刑事司法警察,把刑事司法警察從公安機關中剝離出來,受檢察機關的輔助機關,無權對案件作出實體性處理,以利于檢察機關內部實行檢控分離制度,理順偵訴關系,設置一種以庭審公訴為中心,以起訴制約偵查的合理系統。同時,提倡檢察官當事人化,使之在訴訟地位上與辯護律師構成平等的控辯關系。這就要求打破現行司法體制下檢察院和法院原有平等關系,使檢察院只有訴偵權,不再履行其對法院審判的監督職能,使法院獲得獨立和超脫,成為案件的裁判者。

③實行主審法官責任制,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變“暗箱操作”為“陽光作業”,切實做到司法公開。為此,必須將司法活動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切實執行和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執法公示制度等;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嚴禁司法機關經商辦企業。

2、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司法權力的監督。司法腐敗在我國之所以愈演愈烈,成為當今中國危害最烈的腐敗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司法程序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因此,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繼續建立和健全有關制度,從根本上保證嚴肅、公正執法?!薄耙訌妶谭ūO督工作……嚴肅糾正各種執法違法現象?!蹦壳埃覈鴮λ痉C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包括黨紀監督、人大監督、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以及司法機關內部監督等,基本形成了以黨的監督、人大監督為中心,執法監督為主體,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監督體系。

當前,關鍵的問題有三個:一是使監督法制化。對監督者的地位、權限作出明確規定,進一步充實監督力量,完善監督程序,強化監督手段,加大監督力度。二是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幾年,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到各地司法機關,都先后設立了投訴電話,每年都接到數以萬計的群眾舉報,并據此查處了大量執法者的違法行為。為了使群眾監督強化和持久化,還必須制定群眾監督法,明確群眾監督權限,健全群眾監督體制,完善群眾監督程序,強化群眾監督手段,凈化群眾監督環境,充分提高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新聞媒體具有傳播及時、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等特點,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開展輿論監督,對任何執法違法的行為都是一種威懾。新聞輿論監督在遏制司法腐敗上已經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新聞輿論監督規則,新聞輿論監督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作用還非常有限,為此必須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使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排除各種干擾,加大監督力度。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司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古人云:“物必自腐而后蟲生”。列寧說政治上有教養的人是不會貪污受賄的。因此,要預防司法腐敗,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健全監督機制的同時,還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解決好司法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同志在中紀委第五次全會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才只搞了十多年,有些干部、黨員在考驗面前就打了敗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有的甚至墮落成社會的蛀蟲和罪犯,歸根到底就是這些人世界觀人生觀上出了問題。”他又說:“人的素質,能夠廉潔自律,做到‘常在河過走,就是不濕鞋’,人的素質低,即使法律和制度完善,也會有人以身試法,鋌而走險。”因此,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著力解決好司法人員的思想根源問題就顯得尤為迫切。在當前要按照“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要求,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教育,使廣大司法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深入開展反司法腐敗斗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辯別是非的能力。廣大司法人員要按照同志提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要求,加強自我教育,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精神境界,提高廉潔自律的自覺性,做到剛正不阿、執法如山。要加強宗旨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廣大司法人員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要建立法官、檢察官的選拔、定期培訓制度,加強對司法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司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水平,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司法人員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制史》;

(2)《司法改革述評》;

(3)《司法改革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