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自認管理若干疑問分析
時間:2022-04-29 03:15:00
導語:民事訴訟自認管理若干疑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審判實踐中,民事自認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證據制度,其對人民法院的民事法官如何正確適用證據規則依法公正審判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然而,由于該制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未對限制自認和訴訟外自認等方面作出具體的規定,致使法官在審判實踐中對限制自認和訴訟外自認如何認定難以把握。因此,本文對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認定、限制自認、擬制自認等若干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各位同仁共商榷。
【關鍵詞】民事訴訟自認制度若干問題探討
一、民事訴訟自認效力與認定
所謂民事訴訟的自認,是指當事人的一種承認,即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一方對另一方關于不利于自己的陳述,在答辯中不予辯駁,而加以承認,肯定其真實性。它是當事人陳述的一種特殊形式,與確認性陳述和據理反駁形成鮮明對照。[1]自認的事實具有免除證明、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審視上述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特征:1、民事訴訟的自認必須發生于訴訟過程中。2、民事訴訟的自認表示應當是明確的,須為聲明或者表示。[2]民事訴訟的自認在形式上要求是“明確表示”。3、民事訴訟自認是訴訟當事人依其自由意志,向法院承認不利于已的事實具有不可分割性和不可撤銷性。根據上述特征,我們看出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在于直接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但在民事審判實踐中,對自認效力如何認定觀點眾多。下面著重談談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
(一)一般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
從理論上說,民事訴訟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后果,但民事訴訟自認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也沒有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因此民事訴訟自認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直接、絕對的拘束力。自認對法院也發生拘束力,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于一致,法院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依據,無需另行調查證據。如在買賣合同案件中,原告主張被告應按簽訂的合同履行給付貨款的義務,被告對雙方簽訂的合同沒有異議,但認為原告提供的貨物存在缺陷,因此不予付款。雙方當事人對所簽訂的合同沒有異議,因此法院對雙方所簽訂的合同的真實性應當予以確認。自認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其上級法院也構成拘束。一審法院基于當事人的自認所作出的裁判,處于確定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受到不利判決的當事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也應當對其在一審中所作的自認予以確認,二審法院裁判的結果,除非遇有適用法律錯誤的情形,必須維持一審法院的裁判。法律規定法院在必要時可依職權調查證據,但遇到自認的情形時,法院不能依據法律授予的職權調查證據而為相反的認定,
(二)民事訴訟自認效力的限制
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在若干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如涉及身份關系、公共利益、國家利益的案件,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則受到法律的限制。
在大陸法系國家,自認的效力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是案件和事實的性質;二是自認真實與否。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不適用于家庭、親子、撫養、禁治產等這些被認為有關社會公益的訴訟(第六百一十七條)。[3]在我國,涉及身份關系、公共利益、國家利益的案件不適用自認。所謂“身份關系的案件”,其范圍包括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兩類案件。婚姻關系案件包括:離婚之訴、宣告婚姻無效之訴、撤銷婚姻之訴、確認婚姻成立或不成立之訴、夫妻同居;親子案件包括:收養無效之訴、撤銷收養之訴、終止收養關系之訴、認領子女之訴、認領子女無效之訴、撤銷認領之訴、否認子女之訴等案件。
在婚姻案件中,涉及撤銷婚姻、離婚、拒絕同居的原因事實時,自認不發生效力。但并不是指自認絕對無證據力。法院可以采用與自認內容相反的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作出自認的當事人并非必獲不利的裁判。當事人在訴訟(包括上訴)過程中,提出與自認相反的主張,其主張有無理由仍須法院依職權進行調查。自認的地位由強有力證據降至一般性證據。
凡是法律基于維持社會公共利益所為的默示的法律上的推定,也不得因當事人的自認而推翻。自認不具有補充法律要件的力量,也不得推翻法律上的推定。近代民法學者均從理論上確認,法律行為或法律要件欠缺時,不得因當事人的自認而使其補足而生效。
(三)民事訴訟自認的撤回
民事訴訟的自認,一經作出,對法院和當事人都產生相應的拘束力。對法院而言,法院的判決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對當事人而言,依誠實信用原則,作出自認的當事人不得隨意撤回自認或再作相反的主張。各國在允許撤回自認的同時,無不附加一定的條件。自認的撤回須符合法律規定。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條規定:“當事人撤回其在審判上的自認,只限于他證明自認與真實不符,而且其自認是由于錯誤而發生的時,其撤回才影響自認的效力。在這種情形,自認失其效力。”[4]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第四款規定:“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并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筆者認為,依該規定自認不得隨意撤銷,如是因強制、脅迫或重大誤解所致,當事人應當要有充分證據加以證明。
(四)民事訴訟外自認的法律效力
訴訟外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外所作的自認,可以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體現。當事人在訴訟外所作的自認,不論以談話或是通信方式作出,均應視為傳聞證據。在審判實踐中,通常可予以接納。
訴訟外的自認與民事訴訟的自認盡管都是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但訴訟外作出的自認與訴訟中作出的自認差別甚大。筆者認為,在實踐中,民事訴訟外自認的效力應當是其只能作為證據使用,并不產生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力,證據有沒有證明力或證明力的大小,需要由法官依據法律規定并結合具體案情進行判斷予以認定。
二、民事訴訟的限制自認
(一)民事訴訟限制自認的規則定義和類型
民事訴訟的限制自認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對方當事人陳述不利于該當事人的事實,該當事人在含有獨立的攻擊或防御的陳述(答辯)事實中,其中部分事實與對方當事人陳述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相同,又稱為有條件的自認。如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一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一方面承認他已經與另方當事人簽訂了合同,另一方面以合同的簽訂存在重大誤解或合同的內容顯失公平為由拒絕履行該合同。這實際上限制了自認的效果。
依自認的兩項事實是否存在“不可避免地牽連”,民事訴訟的限制自認又可分為牽連性的否認和可分性的自認。牽連性的否認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對方當事人陳述不利于該當事人的事實,該當事人基于另一事實進行獨立的攻擊或防御,其間又不可避免地牽連出對方當事人陳述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煞中缘淖哉J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對方當事人陳述不利于該當事人的事實,該當事人在承認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的基礎上,又以另一事實進行獨立的攻擊或防御,但另一事實與對方當事人陳述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沒有關聯性,并不必然地牽連出對方當事人陳述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
(二)牽連性的否認與可分性的自認的性質和效力
不可分割性是自認的基本特征之一。當事人的陳述是否為自認,應當從整體上全盤考慮,不能斷章取義,而為其不利的認定。在審判實踐中,判斷民事訴訟限制自認的性質以及區分牽連性的否認和可分性的自認,關鍵在于對限制自認所涉及的兩項事實是作為一個整體,還是作為兩個整體來考察。筆者認為判斷的標準在于限制自認涉及的兩項事實是否存在“不可避免地牽連”,即當事人為了獨立的攻擊或防御,陳述(答辯)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其間必然會牽扯到對方當事人陳述的對自己不利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
牽連性的否認是指當兩項事實存在“不可避免地牽連”時,限制自認的當事人陳述(答辯)的兩項事實本質上是在否認對方當事人陳述的對自己不利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均無法表達當事人“否認”的意思表示。因此,應當把兩項事實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才能夠客觀完整地反映當事人“否認”的意思表示。如果將兩項事實分割成兩個獨立的整體,只取其不利的陳述構成自認,那么該自認當然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就更談不上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承認。民事訴訟的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陳述一致,沒有矛盾。斷章取義,將“不可避免地牽連”的兩項事實分割成兩個獨立的整體,則有悖于自認“不可分割性”的基本特征。
可分性的自認是指當兩項事實不存在“不可避免地牽連”時,限制自認的當事人在陳述對自己有利的事實時,完全可以避開或不承認對方當事人陳述對自己不利的部分事實或全部事實。缺少兩項事實中的任何一項,其所表達的意思表示都是完整的。兩項事實分別表達各自獨立的內容,形成兩個完整的意思表示,可以分割,兩項事實可作為兩個獨立的整體加以考察??煞中缘淖哉J的性質是當事人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屬于完全自認,并產生免除對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力;陳述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屬于獨立的請求,并產生承擔舉證責任的效力。
對于可分性的自認,雙方當事人陳述一致的事實可視為自認,這在理論和審判實踐中沒有爭議。但對于牽連性的否認能否視為自認,在理論及實踐中有不同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兩種意見:1、是否構成自認,由法院結合具體案情斟酌斷定之;[5]2、構成自認。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限制自認是否可以分割,應當視具體情形而定,不宜硬性規定,并引用臺灣地區民訴法第二百七十九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于自認有所附加或限制者,應否視為自認,由法院審酌情形斷定之。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限制自認是可以分割的,當事人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必然構成自認,陳述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則應承擔舉證責任。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均有其缺陷。
對于第一種觀點,筆者認為,所謂法院斟酌情形斷定之,是指斟酌案件的一切有關情況,就當事人的主張與自認的性質及限度,以及有關舉證責任及其他法律的規定,進行判斷。該種觀點將何種情形可以構成自認推給法官判斷。如何界定何種情形可以構成自認,持該觀點的人并沒有去探究事物之間的本質區別,自然也就無法提供界定的根據。在實踐中,限制自認的情形是復雜多樣,確實需要法官綜合全案進行考慮。但是,我國現行的法律并沒有對此作出具體的規定法官斷案只憑理論根據。若法官斷案又沒有理論根據,必然會導致同一類的案件,有著不同的裁判,這有損法院裁判的權威性。筆者認為在法律上、理論上明確界定民事訴訟限制自認的性質和效力是很有必要的。對于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自認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可分割性,應當根據自認中兩項事實是否具有關聯性來決定是否適用自認不可分割原則,應當先確定當事人陳述的兩項事實是作為一個整體,還是作為兩個整體,再全盤考慮是否適用自認不可分割原則。但是該種觀點不顧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機械地把它們分割成一個個的“局部”,拿“局部”說事,必然會導致脫離本質看現象。
三、民事訴訟的擬制自認
對于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既未表示承認,也沒有表示否認。那么,能否將當事人未提出爭執看作是承認對方所主張的于已不利的事實?能否免除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德、日兩國的民事訴訟法將上述情形看作是擬制的自認,德國民事訴訟法一方面規定當事人應就事實狀況為完全而真實的陳述,當事人對于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應為陳述,并規定審判長應該使當事人就一切重要事實作充分說明;另一方面則明確規定“沒有明顯爭執的事實,如果從當事人的其他陳述中不能看出有爭執時,即視為已經自認的事實。”日本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在言詞辯論中對于對造所主張的事實,不做明確的爭執時,視為對該事實已經自認。但根據全部意圖可以認為對該事實有爭執的,不在此限?!盵6]
英美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中,學說和判例亦承認默示的自認,認為“一種較為復雜而又更為經常的情況是,當著某個人的面作出某種陳述,如果這種陳述是虛假的,這個人自然就會加以反駁,而他卻保持沉默,‘沉默即可視為同意’,這就意味著他承認了該陳述的真實性?!痹谟咀哉J視其表現場合而有不同的效力。
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首次肯定了默示自認。該司法解釋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并詢問后,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贝饲埃覈袷略V訟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也只承認明示的自認。
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當事人在訴訟中保持沉默,或者回答不知道或不記得了,經法官闡明后,仍不予回答,保持沉默,或者仍回答不知道或不記得。對此種情況如何處理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法官可直接認定當事人自認,從而免除對方當事人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法官應在法庭辯論終結前再斟酌具體情形斷定之。[7]
筆者認為第二種意見比較妥當。第一種意見雖然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八條第二款的規定相符合,但是并沒有考慮到當事人本身素質的問題,可能因為其法律知識的欠缺而不能正確分辨對方主張的事實中哪些將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不利后果,不能及時地表示否認。雖然規定了法官應當進行充分的說明,并詢問當事人,但是法官所作的必要說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即便法官作了充分的說明并詢問,當事人回答不知道或不記得,也有可能是真實的,如冒然地擬制自認,會產生不公平的訴訟結果。第二種意見比較合理、恰當。當事人在訴訟中保持沉默有時是基于自身素養及法律知識的欠缺,無法對訴訟中復雜的事實作出正確的判斷,難以區分對方主張的哪些事實將會給自己產生嚴重的不利后果,難以作出回答。從日常生活經驗來看,當事人不知道或不記得是可能的,不能一概推定其有默示的自認。但如果依案件具體情況斟酌可斷定其應知道或可得而知道;或者是對于其所經歷過的事,時間沒有多久,應當為其所記憶或可能記憶,則可推定其是假裝不知道或不記得。這種情況則可視為自認。有的國家或地區對此以法律明文加以規定,如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項規定:“當事人對于他造主張的事實,為不知或不記憶之陳述者,應否視同自認,由法院斟酌情形斷定之。”
擬制自認產生明示自認的效力,因此,法官在作出擬制自認的認定時應當慎重考慮。為緩解擬制自認給一方當事人帶來的不利后果,德國和日本允許未在第一審提出爭執的當事人在第二審對被視為自認的事實提出爭執,只要該當事人在第二審的言詞辯論終結前提出爭執,法院便應取消擬制自認。目前,我國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還有待于完善。筆者認為德國和日本的作法值得借鑒。
目前,在法律尚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本文通過探究民事訴訟自認的效力認定、限制自認、擬制自認等若干問題,相信其在一定程度上會為人民法官在審判實踐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依法公正審判案件。由于受制于筆者本人的學術水平,本文不可避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需要今后加以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陳一云主編:《證據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頁。
[2]李國光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頁。
[3]李國光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20頁。
[4]李浩著:《民事舉證責任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頁。
[5]李浩著:《民事舉證責任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頁。
[6]李浩著:《民事舉證責任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212頁。
[7]梁慧星主編:《民事證據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8頁。
- 上一篇:我國民事訴訟檢察監管體系研討
- 下一篇:小議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縫的危害與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