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鑒定制度的完善透析
時間:2022-07-20 05:31:00
導語:司法鑒定制度的完善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鑒定工作在訴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司法鑒定結論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案件做出裁判的依據之一。國家對司法鑒定工作尤為重視,為規范司法鑒定工作,促進司法鑒定的有序運行,頒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的頒布施行,有效的保證了司法鑒定工作健康發展。
隨著司法實踐的深入,司法鑒定制度逐漸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現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司法實踐的發展。筆者將結合我國司法實踐,重點分析現行司法鑒定制度存在的弊端,同時提出針對性的完善意見。
一、我國現行司法鑒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規范司法鑒定工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至今未形成一部全國統一的司法鑒定法,僅僅在三大訴訟法中零散的規定了司法鑒定方面的問題和程序。為緩解司法鑒定領域在操作中的困擾,實務部門結合本部門的情況分別制定了有關調整司法鑒定工作的規范性文件,例如有最高法院的《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最高檢察院的《法醫工作細則(試行》、公安部的《刑事技術鑒定規則》、司法部的《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以及公安部、最高檢、最高法、司法部聯合的文件等,上述規定雖然推動了司法鑒定工作的發展,但還存在著相互矛盾,適用范圍窄,效力層級較低等問題。從司法鑒定行業標準看,我國目前也沒有形成一部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的司法鑒定行業標準,例外的是幾個部聯合出臺了司法精神疾病以及法醫鑒定的部級標準,其他的鑒定工作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并且絕大多數是從各自的工作出發規定的經驗型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對于同一項鑒定,依據不同的行業標準其結果往往差別較大。
(二)鑒定機構的設置不合理
1.鑒定機構多系統重復設置。我國有鑒定權的部門有如下幾種:一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等國家專門機關內部設置的鑒定機構。其中公安機關內部鑒定的規模最大,實行中央、省、地(市)、縣(區)四級鑒定網絡。檢察院、法院的鑒定規模較小,起步較晚,通常設置于中央、省、地(市)三級;二是經司法行政機關批準設置在科研機構、政法院校的司法鑒定機構,如司法部司法技術鑒定研究所;三是由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設立的鑒定機構,這樣的鑒定機構比較常見的是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四是由醫學類大學設立的鑒定機構;五是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因此,在我國享有鑒定權的機構龐大而雜亂,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且各部門設立的鑒定機構歸各自管理,各守門戶,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多方鑒定、重復鑒定、虛假鑒定等現象的存在,導致司法鑒定的混亂無序。
2.鑒定機構缺乏獨立性、公正性。公安機關的“自偵自鑒”、檢察機關的“自檢自鑒”、人民法院的“自審自鑒”,因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鑒定機構的獨立性和中立性大打折扣,行政干預和人情鑒定難以避免,鑒定結論的客觀性、公正性受到質疑,社會對鑒定制度的信任不高。
3.鑒定機構運行機制混亂。一是司法鑒定行業無執業分類標準。司法鑒定行業涉及的學科門類很多,有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多門學科知識,客觀上需要嚴格的執業分類,但我國目前對此一片空白;二是各個鑒定機構之間受理鑒定的范圍不明,對象不清。各系統各層次的鑒定機構在受案上普遍存在隨意性、混合性和重復性。為了經濟上的利益,都對外接受民事、行政訴訟當事人的委托,有的還相互爭案、相互否定、相互指責,嚴重的損害了技術鑒定的權威性、科學性;三是對鑒定機構缺乏有力的法律約束。現行規定只是規定了鑒定機構的權利,而并沒有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這就導致了有的鑒定機構及其鑒定人員對鑒定事項不嚴格審查,不顧事實出具不真實的鑒定結論。
(三)管理鑒定人員的機制不科學
1.缺乏統一的鑒定人資格準入機制。對鑒定人資格的審核、批準、授予至今沒有統一的規定,往往其資格是內部授予,而不是由統一的專門機構通過考試合格后予以授予。因此,對如何認定鑒定人的資格,通常由辦案部門或辦案人員認定,不具有客觀性。
2.缺乏健全的鑒定人培訓、考核和晉升機制。我國對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尚無一套科學完整的體系,嚴重阻礙了鑒定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進取性。
(四)司法鑒定缺乏程序規定
1.委托主體多樣化。現行法律明確規定了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享有決定是否將鑒定事項提交鑒定的權力,因此我國的司法鑒定決定權專屬于國家機關,當事人只有請求鑒定的權利。然而,當事人直接委托鑒定機構卻得到了最高審判機關的認可,如《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就明文規定了一方當事人自行委托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并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上述規定導致司法解釋與法律出現了沖突。
2.沒有明確重新鑒定的事項和程序。首先是沒有明確法院對于當事人提出重新鑒定的申請,做出是否準許的程序。當事人對鑒定結論不服,提出重新鑒定的申請后,往往不能對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有明確的預期。其次是對如何選定重新鑒定的機構沒有細化。對決定重新鑒定的,并沒有明確規定如何選定重新鑒定的機構,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重新鑒定的機構比前一個鑒定機構的資質低、級別低以及重新鑒定的結論全面否定前一個鑒定結論的現象。第三是沒有明確規定重新鑒定的次數。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比較多的是一個事項多次鑒定、反復鑒定,其原因在于當前我國沒有限制重新鑒定的次數。
(五)鑒定人不出庭,法官對鑒定結論的采信隨意化
司法實踐中通行的做法是文證審查,對于作出鑒定結論的鑒定人員并沒有要求出庭接受當事人的當庭質證。從法院的審判實踐看,要求鑒定人出庭的也非常少,有的鑒定人即使接到要求出庭的通知后往往也不出庭。鑒定結論是對訴訟中由鑒定人對專門的事項作出的結論,其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及專業性,當事人雙方往往并不了解鑒定工作的情況,而法官對于較為復雜的鑒定結論并不能完全了解其具體含義,容易造成法官對鑒定結論的采信帶有隨意性和偏向性。
二、完善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建議
訴訟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是現代訴訟活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而其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司法證明方法的科學和理性。司法鑒定制度顯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司法鑒定制度是應有之義。
(一)建立科學、中立、公正的鑒定機構
1.明確鑒定機構設置的價值取向。公正與效率是法律最基本的兩個價值,也是現代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共同價值,更是訴訟程序追求的終極目標。司法鑒定是證據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起著鑒別案件事實的重要作用,往往能最終決定案件的事實和和裁判結果,也應最大限度地兼顧公正與效率。
2.剝離公檢法機關內現存的司法鑒定機構。根據訴訟法的理論,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是刑事訴訟中履行指控犯罪職能的法定機關,按照證明責任的分擔,應該對所指控的犯罪事實承擔舉證和證明責任,如果將司法鑒定機構作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內設部門則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法定訴訟地位相沖突,容易造成對其內設的鑒定機構出具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及罪輕罪重的鑒定結論的客觀性產生懷疑,不利于保證其鑒定結論的客觀公正。而人民法院在訴訟中應該是居中裁判,如果出現自審自鑒則也不符合其訴訟地位,不能確保人民法院的公平公正。要確保司法鑒定結論的公平公正,則剝離公檢法機關內的司法鑒定機構勢在必行。
3.建議由司法行政部門對司法鑒定機關統一進行管理。由司法行政部門對鑒定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是司法行政機關沒有參與訴訟活動,不是訴訟活動的職能主體,其立場相對應公檢法具有一定的中立性,與其地位相符。其次是與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職能相符。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已賦予了司法部指導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工作的一項新職能,并由國務院“三定”方案加以確定,這為全國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改革確立了基本框架和思路。
4.建議設立統一的鑒定機構。一是整合公、檢、法內部設立的鑒定機構,只在國家、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市、州)設立三級司法鑒定機構,從而使鑒定機構的數量減少、實力增強、鑒定人的素質提高。地級司法鑒定機構根據情況可在縣(縣級市、區)設立分所,但一個縣最多只設一家。二是將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醫學類、政法類等高等院校以及行業鑒定機構和其他專業部門的司法鑒定機構納入司法行政部門的統一管理。
(二)從立法上加強對鑒定人的管理
1.嚴格鑒定人資格的取得程序。可以按鑒定工作的類別,組織專項的鑒定人資格的考試,只有通過考試后取得相應的鑒定人資格的,才能在鑒定人資格允許的范圍內從事對應的鑒定工作。同時完善對通過鑒定人資格后的考核程序,建議按照不同鑒定種類的難易程度,分別規定每1-2年進行業務考核,對沒有通過考核的要組織專門的考試進行培訓,對通過考核的方能允許繼續從事鑒定工作。
2.明確規定鑒定人的權利、義務。要保證鑒定人依法履行鑒定職責,各國都對明確的規定了司法鑒定人的權力義務。我國的《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只是規定了鑒定人的查詢權、參與權、要求權、拒絕權、獲得報酬權等內容,在實踐中鑒定人不出庭有部分原因是其鑒定結論對利害關系人有較大的影響,容易成為厲害關心人打擊報復的對象,因此規定鑒定人履行責任的安全保障權可以消除鑒定人的顧慮。
3.健全對鑒定人的責任追究。我國現行法律中規定鑒定人法律責任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具體如何承擔,并未明確。建議對違反鑒定人法律責任的,按照違反責任的大小,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來從法律責任的角度規范少數不服責任的鑒定人,防止出現鑒定結論出具的隨意性等情況。
(三)規范鑒定程序
1.明確鑒定啟動權。建議建立法官行使鑒定的啟動權,而當事人行使司法鑒定申請權和申請回避權的制度。在由法官決定、委托司法鑒定的情況下,要合理采納英美法系保護當事人利益的做法,賦予當事人在訴訟中享有司法鑒定申請權和回避權,賦予當事人監督制約法官的鑒定啟動權。
2.鑒定機構的選擇要充分體現當事人意志。法官在現行法律體系下享有鑒定機構的委托權,但卻缺乏當事人對該項權力的監督制約,建議規定鑒定機構的選擇應該首先有雙方當事人共同選定,在出現分歧意見時由法官提出意見交雙方當事人決定。
3.加大法官審查、采信鑒定結論的法定義務。鑒定結論是法定的證據,應當由法官在開庭時當庭進行證據開示后,經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加大法官主持質證工作的義務,要防止現行質證流于形式。
4.完善重新鑒定的程序規定。各國鑒定制度無一例外地規定了重新鑒定,建議我國應確立重新鑒定的啟動,由當事人申請,法官決定。
- 上一篇:幼師見習自我考評材料
- 下一篇:黨委機構節能宣傳活動小結